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俄烏戰爭,是一場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之間的對抗。從短期來看,它會加強北約內部的團結,歐盟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加深,以應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比如,德國就緊急宣布要進口一大批美國的F35,這就是在加強與美國的軍事聯系。然而,這只會是短期影響,從長期的戰略層面來看,情況會往相反的方向演變:俄烏戰爭將會成為北約盛極而衰并逐步走向解體的一個分水嶺。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將會在北約框架之外從新組建一個集體安全組織,以取代北約在歐洲安全框架中的領導地位。然后,北約可能會直接解體,也可能名存實亡。
俄烏戰爭以前,美國帶著北約眾小弟指哪打哪,號令天下誰敢不從。眾小弟有美國撐腰,也紛紛揚眉吐氣,唯美國馬首是瞻,看起來相當團結。但其實都是在捏軟柿子,一遇到俄羅斯這個五常級別的反擊,就原形畢露,有了樹倒猢猻散的跡象。
最典型的是波蘭,它跟烏克蘭接壤,烏克蘭要是淪陷了,它就是對俄沖突第一線。美國不敢直接援助烏克蘭戰斗機,就想了個餿主意,援助波蘭一批F16,然后讓波蘭把自己的米格29戰斗機援助給烏克蘭。這就是明擺著讓波蘭去當馬前卒,得罪俄國,美國躲在后邊坐收漁翁之利。波蘭堅決不接這個招,一個皮球踢回去,說用F16替換米格29沒問題,我把米格29交給你,你自己拿去援助烏克蘭吧。
連波蘭這種弱雞小弟都敢不服從老大的指揮,老牌北約軍事強國土耳其就更不必說了,明確拒絕參與對俄羅斯的制裁,找的借口是“方便和俄羅斯協調溝通”。
另一個拒絕參與對俄制裁的北約國家是匈牙利,它之前比土耳其聽話多了,沒有在北約內部展示過什么獨立性。這回也堅決不買賬,不僅不參與制裁,甚至拒絕讓北約的軍事援助物資從匈牙利過境。總理歐爾班很露骨的說:“對于世界大國來說,中歐只是一個棋盤,對他們來說,匈牙利也只是一枚棋子。一些大國總是想把我們推向前線,如果他們想這樣做,而我們又不夠強大的話,他們就會犧牲掉我們。”
歐洲國家里邊,塞爾維亞也拒絕譴責和制裁俄羅斯。作為一個在南聯盟被北約肢解之后出現的新國家,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解釋說,塞爾維亞永遠不會忘記1999年北約對南聯盟的入侵,而且也只會用侵略這個詞而不是其他詞匯來形容那一次的北約軍事行動。塞爾維亞現在雖然被北約國家包圍,但始終拒絕加入北約,甚至還表示要加大對俄羅斯石油的購買力度,“報答”1999年俄羅斯對南聯盟的支持。
小弟們紛紛反水,北約的外圍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了解體的跡象。但決定北約最終命運的關鍵還是其四大核心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之間的關系。只有他們之間的關系也破裂了,我們才能說北約在走向解體或者是名存實亡。
在這四大核心成員內部,英美是基本一體的,德法與英美的關系,是北約能否保持團結的關鍵。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美國與以法德為首的歐盟在安全戰略方面的分歧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矛盾,長期來看無法調節,這才是北約走向衰亡的基礎。
這種根本性的矛盾是:歐盟各國都希望跟俄羅斯搞好關系,維持穩定和平的局面,而美國則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為此不惜犧牲歐盟國家的安全來挑釁和消耗俄羅斯。歐盟不可能長期容忍美國沒完沒了的給自己添亂。
在北約東擴等問題上,美國不斷的煽風點火、得寸進尺,把俄羅斯逼到退無可退的境地被迫反擊,最終誘發了俄烏戰爭,由此徹底攪黃了“北溪二號”天然氣項目,中斷了德國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進一步深度合作的可能性。目前的局面,歐洲被脅迫著跟隨美國加入對俄制裁,大量的俄羅斯企業在歐洲發行的股票或債券價格暴跌,卻讓華爾街資本以超低價格收購;同時天然氣石油價格暴漲,俄國賣到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暴漲幾乎十倍。美國自己就是油氣生產大國,對此無所謂。歐盟可不一樣,它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極高,制裁之下,歐盟支付給俄羅斯的天然氣費用還翻倍了,從每天的兩億多歐元上漲到了五億多。難怪有人開玩笑說,是歐盟在為俄軍的軍費買單。甚至連中國也可以趁機從歐盟手里揩點油水——由于購買了大量被制裁的俄國天然氣,就可以把之前的美國天然氣訂單高價轉賣給歐盟,從中小賺一筆。
實際情況就是這樣,除了烏克蘭以外,全世界因俄烏戰爭而利益損害最大的就是歐盟。中、美、俄都能從這場戰爭中直接得到些好處:俄國擴大了實際控制范圍,美國攪黃了北溪二號,中國則會因為相對中立的地位兩頭賺差價。當前全球四大強極中間,只有以法德為核心的歐盟全方位的吃虧。
這一切是誰造成的?短期來看,歐盟會怪罪于俄羅斯、怪罪于普京,緊密團結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旗幟下共同戰斗,希望能通過經濟制裁的方式擊敗俄羅斯,逼迫俄羅斯從烏克蘭退兵。如果成功了,那當然就是天大的好事,北約就會變得更加強大和團結。
但是,如果失敗了呢?
目前來看,要想寄希望于經濟制裁就讓俄羅斯從烏克蘭退兵,基本是癡人說夢,絕不可能。對俄烏戰爭的走向,我在早前的文章都已經推演過了,會以俄羅斯實際控制東烏主要地區而結束。當歐盟從勝利的迷夢中清醒過來,不得不接受這個失敗的事實之后,他們會怎么做呢?
當他們被迫冷靜下來之后,很容易就能想清楚:這場巨大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美國在后邊搗亂的結果,俄羅斯只是被迫反擊。
烏克蘭問題的根源,在于發端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顏色革命”浪潮,而操縱這一輪動亂的幕后黑手,就是美國。
冷戰期間,東歐、中亞、中東地區就是蘇聯和美國爭霸的前沿陣地,兩大超級強權采用威逼利誘、明槍暗箭等各種方式扶植代理人,反復爭奪這些“中間地帶”。蘇聯解體前后,這些國家大多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內部動蕩。一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局面開始有穩定下來的跡象,有些國家建立了某種程度的“強人政治”,也有些國家實現了穩定的政黨輪換。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了一種以親美為主、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夾縫中間“找平衡”的道路。美國在“中間地帶”的控制力大幅度上升。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南聯盟的米洛舍維奇政權這種不愿意屈服的硬骨頭,最終被美國武力消滅了。“殺雞儆猴”的效果很好,美國的強權在中間地帶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但是,美國并不滿足這種“尊重”,它要徹底消滅這些小國的獨立性,而且還想要進一步削弱和打垮俄羅斯,把俄羅斯也變成美國霸權的附庸。它實際上采取了一個從西向東逐步推進的霸權戰略,先征服東歐、中東、中亞,再打垮俄羅斯,最后的目標則是東方的中國。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軍事入侵伊拉克和南聯盟以外,它還在東歐、中東和中亞各國煽動“顏色革命”,秘密訓練和資助一小部分動亂分子打著“選舉不公正不透明”等爭取西式民主的旗號,要求推翻現任政府;同時,公開對各國政府施加外交壓力甚至動用武力,不準他們鎮壓這些動亂分子煽動起來的抗議。通過這種方式來扶植一個完全親美的政權。他們在埃及(2011年)、突尼斯(2011年)、格魯吉亞(2003年)、敘利亞(2011年至今)、烏克蘭(2004年至今)、利比亞制造了一次又一次這樣的動亂,成功推翻了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亞政府。最后的結果,都是這些國家長期陷入嚴重的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大量的城鎮和基礎設施在動亂中被破壞或摧毀,無數人民流離失所。
這種擴張在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亞取得了成功,但在緊鄰俄羅斯的周邊國家遭遇了挫折。在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強硬鎮壓反對派的抗議,反對派就在美國的支持下掀起了內戰,俄軍及時為巴沙爾提供了支持,讓政府軍在內戰中占據了上風;在格魯吉亞,親美的反對派領袖薩卡什維利當上了總統,不過他很快就被俄軍狠狠的教訓了一頓,狼狽的逃出了格魯吉亞,還被格魯吉亞當局通緝。薩卡什維利堅信美國的支持可以讓他挑釁俄羅斯,出兵兩國有爭議的領土南奧塞梯,結果俄軍真的打過來的時候,美國卻消失的無影無蹤,他的名字諧音也被中國網友戲稱為“刷卡時為零”。
最激烈的交鋒還是在烏克蘭。這里是俄羅斯的命門,也是美國要想讓俄羅斯屈服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早在2004年,美國就扶植親歐美的反對派領袖尤先科搞事情。那一次總統大選,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以不到三個百分點的優勢擊敗尤先科獲勝。不甘心失敗的尤先科一夜之間長了一臉的雞皮疙瘩,宣布自己被亞努科維奇“下毒”,臉部才會有此巨變,又以存在選舉不公正為理由發動街頭抗議,要求重新選舉。最后,尤先科在第二次選舉中勝出,臉上的雞皮疙瘩也消失了。俄羅斯對此毫無反應,接受了尤先科的勝利。尤先科當了六年烏克蘭總統,競選承諾基本落空,既沒有杜絕腐敗,也沒能提高民眾收入。這樣,在2010年的大選中,亞努科維奇卷土重來,以顯著的優勢贏得了總統選舉。
亞努科維奇當上總統之后,跟俄羅斯的關系得以加強,俄羅斯降低了賣給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烏克蘭則將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駐扎的有效期限延長到25年。
2013年11月,亞努科維奇宣布終止成為歐盟“聯系國”——也就是預備成員國——的進程,改為爭取俄羅斯的150億美元貸款和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關系。加入歐盟和北約是尤先科在位時期一直大力推進的工作,亞努科維奇這個決策大大的激怒了烏克蘭的親西方派。美國人趁機又開始煽風點火,再次發動“顏色革命”。
這一次顏色革命比2004年那一次厲害的多了。2004年那次主要是和平抗議,沒有什么暴力活動。這一回抗議活動在美國特工的鼓搗下,很快就向暴力活動升級,并進一步演化成為了全國性的騷亂,到處都是打砸搶燒。顯然,這是美國在2011年的突尼斯和埃及“顏色革命”中嘗到了煽動暴力的甜頭,把這些經驗照搬到了烏克蘭。亞努科維奇迫于壓力宣布恢復加入歐盟的進程,但反對派并不滿足,一定要亞努科維奇下臺。
2014年2月21日晚,反對派和警察在基輔街頭展開了激烈的槍戰。在這之前,烏克蘭雖然經濟增長緩慢,但一直在增長,個別年份還能有10%以上的增長率。一場“顏色革命”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就將烏克蘭推到了內戰邊緣,歸根到底就是美國利用其國內政治矛盾煽風點火的結果。
2月22號,烏克蘭議會召開緊急會議,罷免了亞努科維奇的職務。隨后,烏克蘭議會又通過法例,取消俄語在烏克蘭近半數行政區域內的地區官方語言地位,同時禁播了全國的俄語電視頻道。
三個月的“顏色革命”暴力活動徹底撕裂了烏克蘭,親歐派和親俄派變得勢不兩立。東烏克蘭有很多地方包括克里米亞在歷史上就是屬于俄羅斯的領土,俄語居民也占了大多數,蘇聯時期的領導人為了削弱俄羅斯在加盟共和國之間一支獨大的情況,把這些地區劃給了烏克蘭。蘇聯解體以后,這些領土也就自然而然的留在了烏克蘭境內。親俄派在烏克蘭國家中間占據少數,既然在“顏色革命”斗爭中失敗,他們就要求脫離烏克蘭獨立或者是重新加入俄羅斯。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州則宣布成立獨立的共和國。烏克蘭政府當然不可能接受,就切斷了對克里米亞的淡水供應,并派兵鎮壓兩個共和國的獨立。烏克蘭內戰正式爆發。
內戰打了八年。在戰爭中,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思潮不斷加劇,鎮壓活動越來越血腥,部分軍隊納粹化,在兩個共和國地區制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屠殺慘案。這個過程中,北約長期為烏克蘭政府提供支持,并開始推進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進程。俄羅斯一方面目睹自己在烏克蘭的同族人民遭遇屠殺,一方面對北約把戰線推進到自己家大門口感到忍無可忍,終于在2022年2月24日直接派兵進攻烏克蘭,要求烏克蘭刪除一切限制俄語的法律、徹底放棄加入北約、實現烏克蘭的非軍事化和承認兩個共和國獨立。俄烏戰爭爆發。
回顧過去十多年烏克蘭從和平到全面戰爭的過程,美國和北約對俄烏戰爭的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他們在“中間地帶”瘋狂推動“顏色革命”,是烏克蘭內部矛盾從和平選舉走向暴力對抗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之前埃及、突尼斯等地的暴力活動推翻現任政府的“成功示范”、沒有美國在幕后的操縱策劃推動,這種內部矛盾原本是可以通過和平的政治協商來解決的。2004年的總統重新選舉事件,雖然現在也沒找到亞努科維奇給尤先科下毒的證據和選舉作弊的證據,但抗議活動畢竟還算在法治范圍內進行,俄羅斯和親俄派對這個結果也勉強接受了,沒有采取任何反擊動作。尤先科在總統位置上穩穩當當干了六年一直到任期結束,他搞的各種親歐疏俄的政策,親俄派和俄羅斯都忍了。直到2010年,親俄派再通過合法選舉拿回總統之位。但美國不能容忍這位合法當選的總統持續任職,終于在2013年,親歐派在美國操控下直接突破了法治底線,采取大規模暴力行動來奪權,這是烏克蘭局勢從可控到不可控的關鍵轉折。
率先掀桌子的,是親歐派和美國,不是親俄派和俄羅斯,在這一點上是非是很明顯的。
美國在1999年對待南聯盟的行為,跟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理由幾乎完全一樣。就是南聯盟內部有民族要求獨立,引發內戰,美國以存在政府軍對平民的屠殺為由,堅決支持其獨立派別,為此對南聯盟政府軍進行狂轟濫炸。唯一的不同是,俄羅斯支持的是跟自己有血脈文化聯系的民族,在自己家門口參戰;美國支持的是跟自己文化血緣毫無聯系的民族,其戰場在本土數千公里以外。侵略南聯盟的時候,美國聲稱這是完全符合人類普世價值的偉大行動;俄軍出兵,則被描述為不可接受的反人類罪行。
至于北約東擴,是非就更明顯了。美國曾經對俄羅斯承諾過至少14次北約不會東垮,每一次都很快食言。俄羅斯還至少六次想要申請加入北約,普京就申請過三次,每一次都被拒絕。這個意圖就很明顯:北約東擴就是針對俄羅斯去的,為的就是壓垮俄羅斯的民族脊梁,讓它向美國屈服。所以北約只能東擴到俄羅斯邊境,但絕不接受俄羅斯加入。
每一次東擴,俄羅斯都強烈抗議,但最后都忍了,包括擴張到臨近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也忍了,畢竟這里要打到莫斯科還是很不方便。但擴到烏克蘭這是絕對不能忍的。這比蘇聯把導彈布置到古巴嚴重多了,比俄羅斯把軍隊放到墨西哥還要嚴重。因為古巴和墨西哥都距離美國首都相當遙遠,而烏克蘭邊境距離莫斯科只有四百公里還全是大平原。北約東擴到烏克蘭,相當于俄羅斯跟加拿大結成軍事同盟,把戰火燒到加拿大和美國的邊境、距離華盛頓只有幾百公里的地方。有任何人會認為如果加拿大出現內戰,親俄派政府軍從北向南進攻,在安大略省大力鎮壓親美派武裝,屠殺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種族,美國會選擇不出兵嗎?美軍出兵加拿大制止親俄派對盎格魯種族的屠殺,要求加拿大不得和俄羅斯結成軍事同盟,不得禁止英語作為加拿大的通用語言,會被那些譴責俄羅斯的人認為是無恥的侵略和霸權主義行動嗎?
烏克蘭內戰加北約東擴,就是把俄羅斯逼上了絕境,不可能不猛烈反擊。這要是不反擊,那就真的跪了。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了,就差最后抹下去那一下了,不能因為美國人還沒抹下去,俄羅斯就沒有防御反擊的權利。這還別說美國在烏克蘭搞生物病毒實驗室這些事兒。這一條也算上,俄羅斯出兵就不僅不是自衛反擊,還有為全人類伸張正義的成分。
我在之前的文章分析過,俄羅斯是一直想要跟歐洲和美國親近的,它很想平等的融入歐美。因為它在意識形態上已經投降了,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經濟上出現了嚴重的寡頭化傾向,在根子上已經承認了歐美在意識形態上的正統地位和優越性。它唯一想保留的就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可以平等跟歐美對話,僅存的依靠就是蘇聯遺留下來的核武器庫和殘存的軍工體系。但美國人連這一點也不想給俄羅斯留下,必須是毫無尊嚴的屈服。它一定要在經濟上拖垮俄羅斯、在政治上搞亂俄羅斯,讓俄羅斯陷入中央政府弱勢、地方勢力割據的散沙狀態,并在國際輿論壓力和軍事壓力下自廢武功放棄核武器庫,徹底毀掉它的軍工體系,變成類似于印度和巴西這種水平的國家。只有這樣,美國才能感到安心。
——當然,這也是美國替中國安排的命運。如果沒有俄羅斯吸引火力,發生在烏克蘭的一切,就都會在中國周邊地區發生一遍。俄羅斯在這次俄烏戰爭中失敗,接下來美國所有火力就都會對準中國,這是一件毫無疑問的事情。
這樣的安排對美國和歐盟而言都相當美妙,這也是美歐結盟的基礎。但問題是,中俄并不喜歡這個安排。尤其是中國,我們在近代被歐美瘋狂殖民入侵,又選擇了一條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反對新殖民主義和叢林資本主義方面跟美國基本上是勢不兩立的,沒有任何可能妥協。俄羅斯沒有這些負擔,倒是一直想跟美國妥協,問題是美國不接受它的妥協條件,這就是逼著俄羅斯跟中國靠近而疏遠歐美。
歐盟夾在中俄和美國中間,他們的利害得失很容易算清楚:如果美國能輕松搞定俄羅斯,他們就樂得跟著美國干;如果美國搞不定俄羅斯而又拒絕跟俄羅斯達成妥協,他們就不會愿意在美俄中間當炮灰。
俄烏戰爭,就是檢驗美國能不能搞定俄羅斯的試金石。目前來看很明顯,美國搞不定俄羅斯,俄羅斯一出兵它就慫,不僅不敢派兵參戰,連軍事援助都想委托波蘭來干,自己家的教官和雇傭兵被俄羅斯導彈炸死了也不敢吱一聲。波蘭把皮球踢回去,它也無可奈何。印度拒絕譴責制裁俄羅斯,它嚷嚷著要制裁印度,也沒見行動。伊朗趁機往美國大使館所在區域發射了兩顆導彈炸死了一些以色列情報人員,它也裝著沒看見。它要求沙特增產石油,沙特不理它,一轉身跟中國簽了一個百億美元的協議還放出風聲來要用人民幣結算。
俄烏戰爭這一仗,讓美國顏面掃地,全世界都看清了它外強中干、色荏內厲的本質。它的敵人對它的恐懼消退了,它的盟友對它的信任消失了。那些指望美國能用經濟制裁打垮俄羅斯的人真的是在癡人說夢。所謂經濟制裁,主要就是歐盟在買單,歐盟把俄羅斯資產價格搞下去了,華爾街就去低價收購,天然氣價格漲上去了,它就趁機占領市場。錢是賺到了,但要打垮俄羅斯則根本不可能。印度和中國都在跟俄羅斯繼續政策貿易,俄羅斯自己就是糧食、能源和軍工生產大國,戰爭物資不會短缺,民用輕工業品找中國買啥都有,天然氣漲價了還能收割一波歐盟來代付軍費,這個仗愛打多久打多久,它根本不著急。美國的經濟制裁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讓任何一個國家屈服過,制裁伊拉克這么久,薩達姆也沒垮臺,最后還是只能靠軍事入侵來解決問題;制裁委內瑞拉,天天宣傳委內瑞拉即將崩潰,結果人家馬杜羅總統一直當得好好的,現在還趁著俄烏戰爭開始跟美國討價還價漲油價了;制裁伊朗的時間也夠久了,伊朗政權也是穩如泰山。朝鮮制裁幾十年了,領袖都換了三代也沒服軟,還被制裁成了擁核國家,以前還宣傳人家鬧饑荒,現在也不宣傳了,因為朝鮮經濟已經穩定發展好多年了,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美國人的制裁連委內瑞拉、伊拉克、伊朗、朝鮮都搞不定,還指望它能搞定俄羅斯?怕不是要被人笑掉大牙。
在美國搞不定俄羅斯,還被俄羅斯猛烈反攻的情況下,歐盟的態度就必然會發生轉變了。歐盟的政治家們如果還沒有被白左思想洗成腦殘,應該很快就能理解以下邏輯:俄羅斯已經妥協了,愿意低姿態融入歐美,但美國不愿意,非要拼命搞事情把俄羅斯逼上絕路,逼得俄羅斯絕地反擊,然后把歐洲局勢攪得天翻地覆,美國人卻躲得遠遠的讓歐盟國家上前去當炮灰,經濟上遭受重大損失、安全局勢也一塌糊涂。簡單來說,就是俄歐相爭、美國得利。
法國和德國不可能長期容忍這種局面。它們必須做出選擇,要么跟俄羅斯徹底決裂拼個你死我活,要么跟美國分手廢掉北約自己獨立自主的建立一個新歐洲安全框架,在此基礎上跟俄羅斯平等對話互相融合。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確實受益于北約的框架,美國人的馬歇爾計劃對于歐洲的安全保障至關重要。但那是建立在蘇聯和華約還存在的基礎之上,蘇聯和華約解體之后,這個基礎就已經不復存在。俄羅斯對西歐地區的安全已經很難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威脅,它既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野心,只要北約自己不去拱火挑事,歐盟和俄羅斯很容易建立一種互信互利的局面,尤其是雙方在產業結構上高度互補,歐盟需要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和糧食,俄羅斯需要歐盟的高科技產品和資本。美國人控制的北約,其角色已經從保障西歐安全轉變為挑撥離間歐盟與俄羅斯的合作、威脅破壞歐盟的地緣安全局勢了。
很顯然,對歐洲而言,是時候拋棄北約了。
俄烏戰爭確實增加了俄羅斯對歐盟安全的威脅,不過,只要俄羅斯不占領烏克蘭全境,只滿足于控制第聶伯河以東的俄語區,它就仍然處于法國和德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尤其是,美國現在是同時對抗中國和俄羅斯,逼著中俄往軍事結盟的方向走,而中國和俄羅斯實際上雙方都沒有這樣的意愿。中國一直努力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找平衡”而不是“一邊倒”,中國方面絕對沒有威脅歐盟國家安全的意圖,也無法從中獲得任何戰略利益。美國逼著中俄結盟,這其實也就是在逼著歐盟跟中國決裂。這對歐盟就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法國和德國為核心的歐盟而言,它在后俄烏戰爭時代的最佳策略就是十二個字:退出北約,交好中國,平等待俄。
跟中國的友好關系,對歐洲的安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并逐漸比北約更重要。歐洲人必須也必然會認識到:如果俄羅斯謀求進一步往西擴張,中國才是唯一有能力遏制它的大國。因為俄羅斯必須顧忌自己跟中國接壤的廣闊東部的安全。美國則既沒有遏制的能力也缺乏遏制的意愿,它只會幸災樂禍的看著歐洲陷入混亂和戰爭,自己火中取栗。中國跟歐盟在地緣上沒有任何利益沖突,只要歐盟不跟美國搞軍事結盟,那么,歐盟的強大和長期繁榮就是中國極為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法國和德國放棄北約框架自立門戶都是一種必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但卻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后俄烏戰爭時代的世界,不會是美歐聯盟對抗中俄聯盟這么簡單的兩極爭霸,而是以中美博弈為主線,中、美、歐、俄四大強極進行復雜縱橫捭闔的局面。中國和美國都會努力爭取歐洲和俄羅斯的支持,歐洲和俄羅斯也會逐漸學會在中美之間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中國將會堅定不移的推動自己主張的結束新殖民主義霸權和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經濟體制的目標并最終獲得勝利。
作者簡介:李曉鵬博士,重慶江津人,著有《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等。
來源:李曉鵬博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