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一、毛岸英的犧牲
關于毛澤東的謠言很多,比如說什么他在全國各地為自己修建了很多行宮別墅。其實大部分都是蔣介石修的,還有一些是接待國內外貴賓的賓館,毛澤東不過去住過幾天,就被說成是他的行宮了。
這些事情,只要稍微認真的加以辨別一下,就容易搞清楚。但是有些就沒有那么容易辨別了。比如說,這個,第一個,毛澤東把他的兒子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上去,是為了讓他去鍍金的。增加點參加戰爭的資歷,好為將來培養兒子接班做準備。但是想不到竟然犧牲了。不然我們就沒有鄧的改開了,今天就是毛家王朝。
1.培養接班人的步驟問題
這種說法很難簡單的去駁斥它,因為人已經死了,我們沒辦法驗證說如果毛岸英活著會是什么樣。但是這個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線索,封建世襲制度被消滅以后,要想培養兒子接班,就必須要一步一步的歷練上來,不能直接封為“太子”。不管你是真共和還是假共和,面子總要裝的。
最典型的就是蔣介石,他是讓他的兒子蔣經國接班的。1937年蔣經國回國后,首先就是到軍隊歷練,1938年獲封少將軍銜,過了一年,就派到江西去當贛南地區行政專員和保安司令。然后逐步的提升為江西省防空司令、省委委員。1945年,又到中央, 當三民主義青年團和青年軍的領導。這是干什么呢,就是讓他在青年團和青年軍里邊發掘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
這個路線,明顯是蔣介石精心安排的。后來到了臺灣以后,又當國防部主任、行政院副院長。最后當上行政院院長,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的國務院總理的職位。只等老蔣一死,以總理身份順理成章接總統的職位。所以,如果毛澤東毛也想要讓兒子接班,他也要按照這個程序來,有了軍功,就好提拔了嘛。這個邏輯啊,看起來是挺順的。
但是這里邊確實有問題。因為毛岸英是1945年12月從蘇聯回國的,距離他去朝鮮啊,還有五年的時間。毛澤東在1943年延安整風之后已經成了黨的最高領袖,毛澤東思想已經寫進黨章了。這個時候兒子從國外回來,培養接班人那可是恰逢其時啊。要知道蔣經國37年年底回國,過了幾個月初就當了少將。
1945年到1951年這六年里邊是不是沒仗可打?也不對呀,這幾年正好是中共的軍隊打的仗最多,打的最為順風順水的六年。這個時候比如說,派毛岸英去東北給林彪當個參謀,不是很簡單的事兒嗎?當時已經有了比較穩固的北滿根據地,在司令部呆著還是比較安全的。
幾場勝仗一打,這不就可以提拔上來當個縱隊政委了?然后占領某個地區,直接就從縱隊政委改成地委書記,這不就黨政軍的資歷都有了,一步一步上來了?
可是在這五年里,毛澤東啥軍事任務也沒有交給毛岸英去干,而是讓他去學種地,參加農村的勞動。后來又參加搞土地改革,也沒什么實權,主要就是做宣傳、文秘工作。建國以后,又去一家工廠當了黨支部副書記。既不去軍隊,也不去政府。哪來培養他的這個跡象。
2.毛澤東的選擇
到了1950年朝鮮戰爭,反倒不是一個好熬資歷的機會。在朝鮮,人生地不熟的,風險很大,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第二,這是和世界第一強國作戰,美軍的戰術素養比較高,但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裝備火力非常的強。當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和美軍在裝備上,是存在代差的。
中國這邊還是傳統步兵裝備,也就是步槍機槍加火炮,而美軍已經是海陸空立體作戰了,空中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裝甲車、海上有戰艦。在人類戰爭史上,存在代差的兩支軍隊交戰,基本都是落后的一方慘敗,很少例外。在沒有主場優勢的情況下,武器落后對方一個時代的軍隊取勝的案例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這時,你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去“鍍金”,可以說是非常愚蠢。
實際上我們說的徹底一點,我們站在毛澤東個人地位的角度考慮,為他培養兒子接班的大局考慮,最好的選擇不是派毛岸英去朝鮮,而是根本就不要打這場戰爭。中國歷史上,從純粹的草根底層出身,白手起家,統一中國成為最高領袖的人只有三個,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就是毛澤東。平均一千年才出一個。到了這個地步了,你還追求什么?朝鮮戰爭打贏了,你還是最高領袖,沒辦法進步了。那萬一要是打輸了?
當時高層除了毛澤東和彭德懷,其他人基本都反對出兵朝鮮。簡單來說就都是求穩。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你力排眾議主張出兵,一旦打輸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很有可能就要動搖了。對不對?大家都說不要打,你非要打,結果打輸了,犧牲了幾十萬青壯年,把國家經濟搞垮了,必須要有人為此承擔責任,你就要下臺或者退居二線,至少也要取消你的最終決策權,以后大事兒小事都要大家投票決定,不能再聽你一個人的了。
所以當時毛澤東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做出這個決定的。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艱難、風險非常大的決定。當時想讓林彪帶兵去朝鮮,林彪說我去不了,我有病;然后又想讓粟裕去,粟裕說,我也去不了,我也有病。兩員大將都不去,這就讓毛澤東更難辦了。但他還是堅持要出兵,就做了兩個決定,首先是讓彭德懷掛帥,解決主帥問題。第二,就是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解決黨內團結的問題。
彭德懷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戰功很大,但在解放戰爭里邊表現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負責的西北戰區不是主戰場,沒有指揮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的機會。所以毛澤東首先想到的是指揮過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的林彪和粟裕。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我作為共產黨的主席,不派自己的兒子去,又派誰的兒子去?”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毛澤東沒有這樣想?
因為那個時候黨內意見很一致,仗打的比較順,派自己兒子去參軍,就有培養接班人的嫌疑。只有到了朝鮮戰爭,為了說服黨內同志團結起來支持入朝作戰,為了鼓舞志愿軍的士氣,他才決定讓毛岸英入朝作戰。
注意,這個決定不會是毛岸英主動請戰的,而是毛澤東自己的決定。因為毛岸英入朝的時間是在援朝戰爭爆發之前。是和派彭德懷入朝同時做出來的決定。
10月4日,彭德懷還在西北地區主持規劃建設大會,根本沒有出國打仗的準備。突然接到通知讓他去北京開會,會開到一半就走了。當天下午到了北京,毛澤東就找他談朝鮮戰爭問題。彭德懷當時沒有表態,回去想了一晚上,才來告訴毛澤東:我贊成你的決定。也就是說10月5日才最終定下來出兵朝鮮。
根據聶榮臻的回憶,毛澤東是10月6日告訴他讓毛岸英去給彭德懷當俄語翻譯。10月19日,彭德懷就帶著一個秘書和兩個警衛員秘密進入朝鮮;10月23日,彭德懷的第一批司令部成員進入朝鮮跟他回合。而毛岸英就在10月23日入朝的這第一批人中間。整個過程都是高度保密的。直到11月2日,志愿軍已經跟美軍交上了火以后,國內才發表聲明支持志愿軍入朝作戰,開始進行公開的政治宣傳。
也就是說,毛岸英決定入朝的決定,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出了。在這么緊張和高度機密的戰爭節奏中,不會出現在工廠里工作的毛岸英聽說朝鮮戰爭爆發,然后主動要求去參戰的情況。毛澤東也不會有這個閑心來考慮說,誒,這次打朝鮮是個好機會,可以讓我們家岸英去撈點資歷,回來以后好提拔他做官接我的班。就算要考慮,那也應該是這段最緊張最驚險的時間過去了再說。因為早在10月9日,毛岸英入朝前半個月,斯大林就通知毛澤東,我們的空軍還沒有準備好,暫時不能給你們進入朝鮮提供掩護,大概要再過兩到三個月才能準備好。如果說真的要去熬資歷、去鍍金,那可以等兩三個月以后有了蘇聯空軍保護之后再去嘛,那不是安全得多了?
實際上,就在10月22日晚上進入朝鮮的路上,跟毛岸英同一批入朝的人中間,39軍司令部參謀處長何凌登,就在汽車上被美軍飛機的子彈打中犧牲了。所以那是極端危險的,由于美軍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和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任何人,包括彭德懷在內,只要一踏入朝鮮,就隨時有生命危險,不會因為你是當參謀還是當翻譯而有所區別、不會因為你是主席的兒子還是農民的兒子而有所區別。入朝之后一個月,毛岸英就犧牲了,死于美軍的空襲。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毛澤東派毛岸英入朝作戰,絕不是為了把他培養成接班人,而是面對美國這么強大的對手,為了取得黨內高層的支持,激勵志愿軍戰士的士氣,讓全黨全軍團結起來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戰爭勝利,主動做出的這么一個決定。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一個富有獻身精神的決定。
在林彪這樣的虎將都稱病不出的時候,他派自己的兒子頂著美軍的飛機上了戰場。所以說,哪些所謂的要感謝美國飛行員、感謝蛋炒飯之類的話,都是非常荒謬的。
作者:李曉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前哈佛大學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