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多地收割青小麥加工成青儲,運到養殖場做飼料,對此網上評論激烈,褒貶不一。有人說這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更省事掙錢,有人擔心這會造成糧食安全危機。這個做法是否可行,首先我們來算一筆經濟賬。
第一,青小麥含水量65%左右,每畝按照1000斤小麥產量,和50%收獲系數計算,即使不算損耗,每畝可收鮮麥稞3076斤(有人給出的2噸是理論值,實際收獲可能要低)。販子給農戶每畝1500~2000元,就按照1500元算,收割和打捆至少100元,裝車和運輸至少100元,這樣青儲小麥成本價至少為0.55元,如果加工成裹包青儲再增加0.07元,折合0.62元/斤。而營養價值高于小麥青儲的玉米全株(帶籽粒)青儲0.21元/斤,營養成分低于全麥青儲但依然能滿足反芻動物粗飼料需求的不帶粒青儲玉米,其入窖成本價僅0.07元。即使販子們一分錢不掙,養牛戶也不可能購買價格遠高于(2~7.7倍)青儲玉米的小麥青儲。
第二,雖同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秸稈沒有玉米秸稈髓部成分,含糖量很低,加工青儲時必須得添加糖或專用微生物,這又增加了成本。而玉米青儲不需要添加任何外來成分。另外,作為青儲的材料,青小麥含水量也偏高了。
第三,所有大型飼養場尤其養牛場,都是要備足至少一年的粗飼料后,才能進牛。粗飼料多為玉米青儲,很少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景。同樣原因,牛適應了一款粗飼料,不能輕易換飼料,這時候在原本不缺粗飼料的情況下,運來那么多小麥青儲,即使白給養牛戶,他們也輕易不敢喂,除非他們不想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就一錘子買賣。當然,前提有大量的補助。
第四,運來的小麥青儲必須有地方存放,如果養殖場里的青儲池是滿的,這些運來的小麥青儲就沒有地方存放,就要建新的青儲池,誰來出錢建?如果運來的是裹包青儲,雖然不需要建青儲池,但增加了成本,增加了環境污染(裹包的拉伸膜很難降解),養殖戶愿意為此買單嗎?
第五,換飼料的成本。當大型養殖場的牲口適應了某種粗飼料,即使更換的飼料適口性更好,但這樣做也是有風險的。換飼料容易,換回來難,小麥青儲的量不可能有玉米青儲的量那么大,關鍵是后者更經濟,當由青儲玉米更換為青儲小麥,或青儲小麥更換為青儲玉米的時候,牲口都要適應一段時間,出現的厭食反應或其它動物疾病就會增加養殖成本,養殖戶不會冒這個風險。
從上述分析看,尤其算經濟賬,算風險賬,小麥青儲都是不可行的,但恰好多地逆市場規律而行,背后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推動呢?希望有關主管部門對此事重視起來。在當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千萬不要忘記了糧食安全這件大事——當糧食危機來臨時,鈔票是不能吃的!
作者:蔣高明 來源:今日頭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