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美日韓歐的投資紛紛涌入中國,為啥經濟狀態卻并不理想?
第二部分:大白話說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3大引擎;
第三部分:過去20年,全球經濟經歷了什么?除了中美,其它大部分國家都在吃老本。
第四部分:在科技沒有突破的前提下,未來是中西方消耗戰,但崩塌只會出現在歐日韓區域;
第五部分:歐洲還是日本,可能成為緩解全球經濟衰退的肥料;
第六部分:未來3年經濟預測
第一部分:美日韓歐的投資紛紛涌入中國,為啥經濟狀態并不理想?
2022年,全球經濟都不好。
歐洲被能源危機折磨得欲仙欲死,英國都已經在準備過冬的柴火了;
尹錫悅再不敢做頭鐵的親美派,因為和中國的貿易成為了韓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本疫情下醫療體系崩潰,國債數度觸發熔斷,9年來最大跌幅;
美國不要臉的修改了數據和規則,只要不找工作就不算失業率,還是崩不住拜登的支持率跌到最低點;
土耳其的通貨膨脹幾乎到了80%,而大家紛紛點贊,都這樣了居然還沒死呢!
.........
我們呢,我們也不好,青年失業率很高了,具體大家都能查到,我就不寫了,否則我怕平臺認為我唱衰經濟.....
從最近兩方面數據解讀未來的全球經濟格局。
第一個數據。
今年前7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83.3億元,同比增長17.3%。
韓國、美國、日本、德國實際對中國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4.5%、36.3%、26.9%和23.5%。
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5.2%、30%和41.2%。
也就是說,這幾年來,全球資本加速涌入中國。
不是說部分低端制造業撤出中國了嗎?
但是質量更高的高科技的投資又過來了,比如我原來談到的德國汽車產業。
今年吸引的外資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0%,而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2.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33%,高技術服務業增長31.8%。
第二個數據。
2022年上半年,在全球大經濟體逆差幾乎只有中國順差,全球通貨膨脹中國獨善其身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增長率為2.5%,這個數據肯定不能說好。
而且我們說了,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一直在增強。
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們看個數據,2022年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這個數據簡單來說,就是目前中國投資者對市場持相對謹慎態度,尤其對比以往。
10年前或者20年前,投資機構紛紛出手,覺得遍地是機會,直至掀起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高潮,那個時候有很多傳奇故事,比如北京某些酒吧云集了眾多風投和創業者,講一個故事就可以拿到千萬級的投資。
甭管這些投資的項目最后是成還是敗,但是創業者拿到了錢,就要開公司或者擴大公司規模,而且很多創業者膽子賊大,融到1000萬一個月就敢花200萬,因為他對未來非常樂觀,不愁找不到錢。
帶來的結果就是就業機率提升、供應鏈蓬勃發展,于是機會更多了,投資者越覺得錢放在手里面不投出去就心慌,于是大家比賽一樣的投資......
但是到了今天,大家都很謹慎了,寧愿把錢存起來,認為市場上機會并不多。
今天的投資機構,比10年前要謹慎得多。
綜合以上,在全球經濟寒冬,大家日子都不好過的前提下,我們看到了兩個現象:
一、全球資本涌入中國,而且全球逆差中國順差,全球除了中國都通脹;
二、中國投資者都覺得市場較為悲觀,持幣觀望;
這兩個現象是不是很矛盾?未來的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會怎樣?
第二部分:大白話說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3大引擎; 首先我們看過去的3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經濟會高速發展。 1、中國制造崛起,以電子消費品為代表,不僅把日韓歐美的很多產品攆出了中國,而且在全球勢如破竹一般的攻城略地; 2、中國地產極大的推高了經濟發展,雖然帶來了一系列的隱患,但是作為最長產業鏈項目,母庸質疑在整體經濟上為「做大蛋糕」做出了貢獻; 3、中國完整的吃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在全球除了美國再沒有競爭對手,歐日韓就幾乎沒有互聯網企業,中美瓜分了這個市場,而對于國內市場來看,涌現出了無數的新興巨無霸互聯網企業; 以上3點,我認為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根本動因,解決了數億的就業,創造了千萬個高薪崗位,帶動了百萬個以上的供應鏈公司...... 有了這幾點,經濟想不好都不行。 但是到了今天呢,以上3點都呈現出了頹勢。 首先,地產能穩住就好了,還想和原來一樣......我覺得那是不太可能的了...... 其次,制造業能攻克的都攻克了,剩下的需要時間和技術相當長時間的沉淀,比如芯片; 再次,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基本上吃完了。 簡單來說,就是似乎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了。 我原來是通訊行業的,我舉手機的例子大家就能看出問題在哪里。 2010年移動互聯網興起,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全球用戶幾乎需要人手一部,這個需求實在是太旺盛了,市場龐大到無可估量,超過40億部手機的市場需求,而且在2010年到2016年,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手機2年不換新就可能被淘汰...... 這帶來整個供應鏈、生產制造的蓬勃發展,資本有大量的投入計劃,無數新興企業應運而生; 而每一波硬件的升級又帶來了軟件應用的革命,一批模式創新和軟件企業雨后春筍一般的冒了出來,什么外賣軟件、短視頻平臺、打車軟件.....個個企業動輒百億級的吸納投資擴大就業。 于是投資、就業、消費開始全面嗖嗖嗖的上漲。 但是到了2016年之后,市場的需求開始慢慢萎縮了。 為什么會萎縮呢,我舉個例子。 你原來的手機是30萬像素攝像頭的,新出了一部手機是300萬像素攝像頭的,你馬上想換新的; 有了300萬攝像頭,市場上又開始出現3000萬攝像頭,你還想換; 因為這種新技術的更新帶來了體驗感的直線提升,但是如果有一天我推出3億攝像頭,30億攝像頭呢? 你就沒有換的動力了,因為30億攝像頭甚至300萬億攝像頭,對你來說,肉眼幾乎都看不出差別來了...... 30萬攝像頭到300萬攝像頭,體驗是從1到10; 300萬攝像頭到3000萬,體驗是從10到12; 3000萬攝像頭到3億,體驗是從12到12.1; 邊際效用越來越小,你不愿意買單了,也不愿意換手機了....... 在10年前,技術是革命性的進步,到了今天,只是技術的改良,最多是運算速度再快一點,攝像效果再好一點,不能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了。 你做多好的手機也就和原來差不多,我不想換機了。 于是,手機的銷量越來越低。 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5.11億部; 2020年,出貨量13.06億部; 2021年,出貨量11.2億部; 一年比一年少! 而根據最近幾個月的預測,2022年應該會跌破10億部; 對比2017年下降了33%以上; 銷售量下滑了怎么辦,第一種辦法是內卷。 比如小米開始進軍高端手機,其實這挺難的,因為小米的核心市場是在中低端,但是沒有辦法啊,中低端市場已經被吃完了,還在縮微,那就只能卷起來,到高端市場去搶用戶。 第二種辦法是降低產能....... 企業都開始縮減生產,那么就會影響上萬個供應鏈一起萎縮,生產的數量下降,企業就會裁員或減少招募需求; 手機企業裁員,供應鏈也會裁員; 被裁掉的人找不到工作,需求進一步萎縮; ......... 這就是目前的現狀,簡單來說就是: 移動互聯網興起后的10多年,全球技術再也沒有出現革命性的進步,導致需求萎縮,產能下降,而這進一步帶來了人們的悲觀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部分:過去30年,全球經濟經歷了什么? 看完了中國的情況,我們再看世界的情況,這20年,全球經濟發生了什么? 我簡單點一句話說: 這20年只有中美經濟在發展,其它的國家要么在衰退,要么在吃老本。 而且美國不講武德,靠的全是金融手段,準確來說,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在發展。 你要問我為啥,我剛不告訴你原因了嗎? 中國制造崛起,以電子消費品為代表,不僅把日韓歐的產品攆出了中國,而且在全球勢如破竹一般的攻城略地; 中國完整的吃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在全球除了美國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中美瓜分了這個市場,而對于國內市場來看,涌現出了無數的新興巨無霸互聯網企業; 一邊是很多歐日韓企業丟掉了市場,一邊是中國企業強大的競爭力,在全球攻城略地,你說他怎么發展? 日本的家電手機產業把中國乃至歐洲美國市場差不都丟完了,他不停滯誰停滯? 2000年到2020年的深圳,是完全不同的城市,2000年的深圳南山,還到處是荒地,我2007年就兩條地鐵線運營,一號線就到世界之窗,今天呢? 但2020年的倫敦巴黎東京還是2000年的倫敦巴黎東京,沒有任何變化....... 我們搞完了5G,他們4G都沒搞出來...... 我們看數據: 2010年全球GDP總量66萬億美元; 2020年全球GDP總量84萬億美元; 總共增長了18萬億美元; 你覺得還不錯? 但再看一個數據,中國GDP從5.9億增長到14.7億,增長8.8萬億; 美國從14.5萬億增長到20.9萬億,增長了6萬億; 中美兩國加起來,增長了14.8萬億; 剩下的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起來增長了3.2萬億美元; 分攤下來每個國家10年的時間,連200億美元都沒有增長。 把通貨膨脹算上,尤其是美國在最近的10年時間瘋狂印鈔,幾乎可以肯定全在倒退。 所以,今天全球經濟是怎樣的呢? 我們覺得油價比較貴,日子不好過了,但是英國首相號召大家少吃飯多減肥,同時要囤柴火過冬....... 嗯,這就是現狀。 中國原來非常好,現在沒那么好了;
其它國家本來就不好,現在更不好了........
所以,在2020年的時候,特朗普要打科技戰,中國說別介,我們一起把蛋糕做大不好嗎?
特朗普說你當我是傻逼嗎?你再把芯片一搞出來,所有的科技天賦全部解鎖,到時候高端產業全跑你那邊去了,全球就你一個發達國家,剩下200多個都是發展中國家.........
今天全球的日子都不好過,根本原因,就是在最近的5年,科技始終沒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性的突破。
所有的企業都在想,我怎么去刺激消費,但是都沒有想出來好的方法。
不僅如此,科技的改良還使得就業率持續下跌,為什么這么說呢?去看看無人工廠無人碼頭就知道了........
原來投資一個100億的工廠,可以解決10萬人的就業率;
現在投資一個100億的工廠,只能解決5000人的的就業率;
那么為什么全球資本還不停的跑中國來呢?
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覺得油價太貴,但是英國已經要燒柴火過冬天了.....
我覺得饅頭不好吃,想吃包子,可有人已經要餓死了。
歐洲的政客可以出丑賣乖,但企業不傻,所以歐洲的車企扎堆跑到中國來投資,尤其是德國。
第四部分:在科技沒有突破的前提下,未來是中西方消耗戰,但崩塌只會出現在歐日韓區域;
那么未來會怎樣呢?
全球技術都沒有突破,導致經濟衰退,如果是在80年前,世界大戰早就爆發了,把城市打成一片廢墟,然后再建設,人口干掉30%,經濟自然就好轉了......
但是今天爆發世界大戰的幾率并不大,因為:
第一,有核彈相互制衡;
第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全球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依然認為,未來世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未來會怎樣。
首先,爆發革命性的技術突破能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我認為在未來的5年,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到時中國在未來的5到10年,必然成為全球新能源中心,汽車產業會成為中國未來的一大支柱并領航全球,但是這還不能算上革命性的.......
元宇宙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個突破口,但是最近也看到扎克伯格花了那么長時間搞出來的效果渣得很,至少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技術才能成熟。
第四次技術革命,我認為還很遙遠。
技術革命不了,戰爭又打不起來,那會怎么演進?
其實就是中美互耗,誰先耗死對方,就贏了,就可以去「吃尸體」.......
我們可能對「吃尸體」這個比較陌生,搞不懂是啥意思,簡單點說就如同原來蘇聯崩潰了,全球瓜分了蘇聯的技術、人才、企業......
盧布貶值成紙,整個經濟癱瘓,等著外匯救命,原來1萬億美元的企業,現在10億美元就賣了,這就是吃尸體。
當年蘇聯崩潰,美國吃了個飽....呃,我們當時實力還太弱小,沒啥外匯儲備,但也撿了不少漏。
所以,今天中美任何一個國家崩了,因為一個國家會血賺,而其它所有國家都會上來分一杯羹。
這就是為啥日本天天巴不得中美打仗的原因,牠比美國急多了.......
犧牲一個國,幸福全世界.....一個大國崩潰,所有國家的經濟衰退都可以得到緩解.......
但是中美兩國,要崩,都是很難的事情,全球所有的國家中,中國的戰略定力是90,美國的戰略定力是60,其它國家最高可能也就30分.....中美之間很清楚,想讓我們打仗,你們撈好處,當我們是傻×嗎?
美國在未來5年崩的可能性不大,除非特朗普和共和黨徹底鬧掰另立中央......
但雖然美國崩不了,可是有兩個地區大概率出問題,成為緩解全球經濟危機的肥料。
第五部分:歐洲還是日本,將成為全球經濟的肥料;
一個是日韓地區,不過現在尹錫悅還算是個明白人,再也不敢瘋狂反中了,而是開始了穩定的騎墻,但日本依然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
還有一個是歐洲......現在的普京,正在憋大招,就等2個月以后的凜冬將至。
普京說你們想燒柴火?俄羅斯的木材儲備量全球第一,都過來找我買吧.......
在這里,我們一定要清楚,能源危機帶給歐洲的,絕對不是簡單的挨凍受餓,而是能源作為必須的生產資料,最終導致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和供應鏈的斷裂,最終讓歐洲制造失去所有的競爭力。
歐洲現在已經明確的說自己在經歷經濟衰退,但依然在俄烏戰爭中瞎摻和,就看什么時候衰退變成危機......
一旦能源危機真正引發歐洲全面罷工和動亂,你認為歐洲企業搬遷到哪里最適合自己的發展呢?
特斯拉上海工廠占據了幾乎所有的產能,但德國工廠到今天都還沒正兒八經開始運轉,這些,歐洲的資本心里都清楚得很。
而中美兩國是怎么想的呢?
中國當然是希望世界和平,因為「世界好了,中國才能更好」,我們希望世界也繁榮、歐洲也繁榮、日韓也繁榮......但好言難勸該死的鬼,日歐一心作死,那是真的誰也攔不住。
中國到時候只能說:讓你別作死,你非不聽!現在你死了吧,怎么辦呢?好歹送我些東西吧......哎,送你一句話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美國呢,美國當然希望中國崩,奈何確實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面對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危機,美國絕對不介意推歐洲或日本一把,讓他們去死......
第六部分:未來3年全球經濟預測
綜合以上,我個人對未來3年經濟發展的預測是:
一、因為技術的停滯不前,缺乏新的消費需求點,全球經濟在未來3年的整體趨勢都不會太好;
二、中國經濟會取的一定好轉,2023或2024年疫情結束、人民幣國際化持續發力但并不會取得質變、新能源和汽車領域穩定發展、芯片還未完整突破但在部分供應鏈領域取的全球優勢、來自歐日韓美的投資持續增長......但整體來說,仍然達不到過往20年的高速發展,因為文中提到的過去的3個大引擎實在太強大了。
三、俄烏戰爭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從2022年11月歐洲將陷入更為嚴重的能源危機帶來嚴重的供應鏈問題,加速歐洲資本的退出與撤離,歐洲的制造業尤其以汽車行業快速撤離,相當多的技術企業選擇進入中國。
歐洲的高科技加速衰落,只剩下奢侈品行業茍延殘喘。
歐洲全面廢除碳中和等主張,瑞典小公主被唾棄,歐洲認為煤炭是最「清潔」的能源,伴隨經濟的衰退,歐洲會更瘋狂的抹黑中國,甚至妖言惑眾認為新能源是中國的陰謀.......但無論政客們怎么表演,資本依然涌入中國;
四、中國汽車工業將快速超過日本,在2024年左右達到日本出口量的2倍以上,且速度還在增加,日本失去最后的支柱產業,國債出現重大危機后,在政治上瘋狗一般的挑釁中國。
五、韓國繼續騎墻.......
六、美國繼續比爛,短期崩潰是不可能的,作為歐日韓的宗主國,在殖民地崩潰之前,美國還有牌可以打,除非兩黨出現互不妥協的更加嚴重內斗。
如果不出意外地話,特朗普2024年回來繼續當總統,但作為最后一任任期,特朗普快速放飛自我,聚焦的重點是如何以權謀私振興自己的家族生意并讓特朗普家族努力成為美國的頂級名流......基于此,會表面上對中國持續挑釁,但實際上幾乎不會造成實質性傷害。
未來3年依然是一個量變的問題,3年后中國經濟要取的質變有如下條件:
一、006號航母下水,中國向亞太國家「證明」自己可以保護亞洲的安全,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名存實亡,在武力的保證下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加強;
二、在芯片領域的供應鏈上與美國取得平衡,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圍堵徹底失敗,臺灣問題不攻自破「臺灣問題在未來就是芯片問題,后面寫篇專題」;
或者,第四次技術革命,中美誰能成為主導者,畢竟,歐日韓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所以,未來3年對比過去的30年,誰的日子都不會太好過,關鍵是看誰能穩住,誰就能笑到最后。
作者:壞土豆 ;來源:一個壞土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壞土豆:全球寒冬與中國突圍,未來3年是中西方消耗戰,有兩個國家可能成為“肥料”
2022-08-2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