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11月以來,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書記、檢察長張本才,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李國華,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范一飛,湖北省原黨組成員、副省長曹廣晶,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成員、副主任宋希斌等高管被查處。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首次公布大老虎落馬信息,彰顯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持自我革命,堅持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決心和行動。
說到斗爭,有些人就感到不舒服,特別是提到階級斗爭,認為就是“極左”,是“破壞社會和諧”,“瞎折騰”。這種認識是對斗爭的曲解。
那么,應當如何認識斗爭,怎樣進行斗爭呢?
一
在漢語詞中,“斗爭”意為多意詞,代表爭斗、搏斗更代表著努力奮斗。《現代漢語字典》對“斗爭”詞義的解釋是:1. 矛盾雙方互相沖突,一方力求戰勝另一方。2. 用說理、揭露、控訴等方式打擊。3. 努力奮斗,為建設美好未來而斗爭。
“斗爭”反映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辯證唯物論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矛盾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有矛盾就有斗爭。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采取正確的斗爭方法,解決矛盾,推動事物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從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到人類社會的家庭、團體和國家,斗爭普遍存在,只是斗爭的方式不同。
斗爭是任何生命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首著名的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生動描繪了勁竹破巖成長的堅韌頑強斗爭精神。中國古代神話“燧人鉆木取火”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盜取圣火”和古波斯民間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等,都是講的人類為生存和發展而斗爭的故事,歌頌了人與自然,好人與強盜不屈不撓、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
人類社會出現私有制以后,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斗爭就沒有消停。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斗爭連綿不斷。當農民們生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起來反抗,反正不反抗也是死,反抗可能還有活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被朝廷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當時法規就會被殺頭。怎么辦?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沉重打擊了秦朝。后來發生的東漢黃巾起義、隋朝瓦崗起義、唐朝黃巢起義、北宋方臘起義、元朝紅巾軍起義、明朝李自成起義、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等,雖然大都失敗了,但他們用生命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西方,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在斗爭中發展的。公元前70多年古羅馬反對奴隸主階級的斯巴達克斯起義,1625年德國反抗封建專制王權的農民戰爭,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反對詹姆斯二世統治的光榮革命,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反對波旁王朝君主專制的大革命等,推動了社會發展。
二
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19世紀4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深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也使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激化,促進了工人運動發展。以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法國里昂工人起義為代表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投身于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同時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國、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并在以后畢生的實踐活動中,同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復斗爭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解放的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它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核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舉起了共產主義的革命旗幟,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指明了人民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喚醒了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的革命斗爭覺悟,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學說,創造出了一種革命運動、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道路。
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產階級政權的偉大嘗試。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后,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壓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廣大群眾的極度不滿。1871年3月18日,法國巴黎工人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革命政權——巴黎公社。由于敵人的強大,加上革命者經驗不足,公社只存在了72天。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上寫下了偉大而悲壯的一頁,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它給資本主義以第一次沉重打擊,使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公社戰士在同強大敵人戰斗時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史冊。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它的英烈們已永遠銘記在工人階級的偉大心坎里。” 巴黎公社運動后,歐仁·鮑狄埃作詞,皮埃爾·狄蓋特譜曲的《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響徹全球,激勵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前赴后繼,為真理而斗爭!
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為反抗資本家殘酷壓迫,以芝加哥為中心,舉行了約35萬人參加的大規模罷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由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自身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并公眾放假。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1917年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在列寧、斯大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俄國人民團結一心,打敗了帝國主義及白匪軍的圍剿,戰勝了德國法西斯,艱苦奮斗建設家園,使一個沙皇專制的落后國家,變成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強國。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反階級壓迫,爭民族解放的斗爭在全球風起云涌,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
在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就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從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都想改變舊中國,但都失敗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橫空出世,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奮斗目標。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糾正了各種“左”右傾錯誤,增強了團結,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發展壯大。戰爭年代,黨領導全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與兇惡的敵人開展艱苦卓絕的斗爭,只用28年,沖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埋葬了蔣家王朝,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江山。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及其走狗的封鎖、侵略、顛覆,戰勝了國內反動派的破壞,戰勝了惡劣自然環境和各種困難。不到三十年,不僅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吃飯問題,而且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還打敗了美國、蘇聯、印度等世界強國大國侵略,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使沒有外交關系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恢復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與100多個國家建交,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中國,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人類社會是在螺旋式發展。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斗爭了幾百年,社會主義只能在曲折中前進。20世紀90年代初,執政70年的蘇共垮臺,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隨之,許多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改朝換代,社會主義陣營分裂,共產主義事業受到嚴重挫折。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錯,是斯大林逝世后,蘇共領導人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丟掉了列寧和斯大林兩把刀,掛共產黨牌,干維護一小撮利益集團的事,脫離了人民群眾,導致衛星上天、紅旗落地。后來的俄羅斯以美國為樣板搞資本主義,其結果是綜合國力一瀉千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下降。昔日與美國并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墜落成為世界二、三流國家。
但無產階級斗爭并沒有停止,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并沒有終結,而是在曲折中前進。
中國、古巴、越南、朝鮮等一些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在創新中發展,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和信仰馬列主義的人還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
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爆發的由美國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戰爭和發生在中亞、東歐獨聯體國家的一系列顏色革命,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激起受害國家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也造成一些國家的動亂,嚴重影響世界的安定和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廣大群眾也為維護自身權益與資產階級政府展開了不懈斗爭。2011年9月17日,美國民眾發起的“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201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民眾開始的“黃背心”運動;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暴亂等,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政治分裂、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大等深刻社會問題。
人們不得不從馬克思主義中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治理中不得不加入社會主義因素。
三
斗爭是一種態度,一種路徑,一種手段。
20世紀初,后來成為人民領袖、世界偉人的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的日記中寫了一段充滿豪氣的口號:“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彰顯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年輕時的他就決心,喚起民眾,用斗爭打碎舊世界,創建新中國。后來,他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并汲取中華文明之精華,汲取全黨和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發揚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鮮明特色。
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毛澤東論述了堅持和發揚斗爭精神。他認為,共產黨就是要奮斗,才能取得勝利。要求全黨同志堅持奮斗、艱苦奮斗、永久奮斗。要與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斗爭,與國內反動派斗爭,與黨內錯誤思想斗爭,與各種艱難困苦斗爭。奮斗目的是為了人民解放,為了祖國的富強。在戰爭年代他指出:“共產黨人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他根據唯物史觀所揭示的弱小的進步力量必然戰勝強大的反動勢力的歷史規律,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強調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他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詞中鄭重宣布:“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封鎖,毛澤東發出了氣壯山河的豪言:“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毛澤東強調,要有善于斗爭的科學方法,把斗爭原則和斗爭策略有機融合起來,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斗爭形式和方法。要堅持黨的領導,依靠人民群眾,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在斗爭中求團結促發展。毛澤東高度重視黨內通過思想斗爭,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他指出,“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采取批評和自我批評,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糾正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實現黨內高度的團結統一,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革命勝利以后,他多次強調,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他要求全黨,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毛澤東的斗爭思想和斗爭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維護人民利益的堅定立場,面對強敵和困難不屈不撓的傲骨浩氣,機智勇敢靈活機動的革命智慧。
四
斗爭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實行改革開放。經過近40年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在國際,和平和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給世界和平和發展帶來深重危害。美國懼怕中國發展危害其霸主地位,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全方位打壓中國。在國內,有些黨政干部沒有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的考驗,政治信仰出現嚴重危機,黨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缺失,脫離群眾,崇洋媚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較為普遍存在,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打著“改革”旗號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貪腐現象嚴重;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人群、行業、地區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制度不完善、應對各種重大風險能力不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項;香港、澳門落實“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國家安全受到嚴峻挑戰,等等。黨內和社會上不少人對黨和國家前途憂心忡忡。我們黨治國理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動搖,堅持黨的初心使命不動搖,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群眾路線不動搖。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勇于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面對影響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審時度勢、果敢抉擇,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的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教、安全、外交等各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寧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脫貧攻堅,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當國際局勢急劇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全方位打壓,搞貿易戰、在南海、臺海挑釁,在香港搞動亂暴亂。我們黨保持戰略定力,領導人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有力反擊。反制裁、反干涉、反分裂,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取得了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
現在,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邁上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二十大繪制了宏偉藍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征程不是一馬平川,而有溝溝坎坎;不是一路陽光燦爛,而有暴風驟雨。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發展中的新問題會不斷出現。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但是,有些黨政干部,怕矛盾,怕斗爭,怕得罪人,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問題就推脫,面對國際敵對勢力的挑釁,國內宗教極端勢力和各種分裂勢力的破壞,對黨內腐敗、搞歷史虛無主義、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行,不敢理直氣壯地斗爭,不采取處置措施,甚至以“不爭論”、“要和諧”、“韜光養晦”為開脫。
堅持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是對一個執政黨,一名黨員干部忠于職守勇于擔當的基本要求。要推進黨的事業發展,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如果面對矛盾問題不處理,對違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危害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不能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那就是瀆職犯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提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歷史證明,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是新時代新征程的制勝法寶。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踔厲奮發,砥礪前行。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國光|這是我對當今經濟領域里意識形態斗爭焦點問題的一點回答
2022-11-23劉國光:這是我對當今經濟領域里意識形態斗爭焦點問題的一點回答
2022-11-2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