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
罵他,挺他,基本上是很多人都干的事,因為他的外號叫胡叼盤,意思是觀點總是來回搖擺。
但是這兩天的胡錫進,值得肯定。
昨天,胡錫進走進快遞門店,現場采訪北京快遞恢復情況。
今天,他走到飯店去采訪客人。
前兩天,胡錫進去北京醫院采訪。
應該說,老胡這一舉動,是不是違背了相關法律,還是有疑問的。
因為他現在還有沒有新聞采集的資格是一個問題,因為現在的老胡,已不是環球時報的評論員了,也退休了,是一個純純的自媒體人。
很多人可能要說,這有什么,不就是去做一下現場采訪嗎?
如果你對中國輿論很關注的話,你會發現,北京出現這么多狀況,有多少記者到一線去采訪過呢?
有調查記者去調查缺藥的情況嗎?了解背后的原因嗎?
有調查記者去采訪那些網傳因新冠死了的人的具體情況嗎?比如某足球運動員,比如某個小孩,比如那個癌癥腦轉移老人的醫生?
人們所關切的很多事情,有媒體進入現場以真實的畫面告訴我們實情嗎?
你會發現,在疫情快速傳播的當下,人們很多各方面對信息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
我們往往是通過各種群里,微博里的小作文,小圖片在猜測事實。
或許,我們需要得出一個結論,官媒躺平了。
而且是躺平很久了。
我們有很長時間,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時,最后看到的總是一個藍底白字的政府通告。
而這個過程中,哪怕億萬人關切,我們都很難看到一個調查記者以客觀的口吻給我們展示事件的部分真相。
不管是唐山案、鐵鏈女,莆田殺人案,甚至是西北那座城市發生的事。
年輕人可能沒有經歷過中國官媒繁榮的時代。
在十幾年前,調查記者,曾是一群敢于探尋真相的人。一有社會熱點出現,他們往往沖在最前面,哪怕地方政府想遮丑阻攔他們。
焦點訪談也曾經以犀利和大膽,讓人眼目一新過。
但現在的官媒,就象一個失去了性能力的男人,看到美女路過,眼睛都不抬一下。
大部分官媒熱衷于發點通稿,偶爾有幾個媒體還在寫一些有份量的稿子,比如澎湃新聞,財經等。
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
沒有人追著熱點跑了,胡錫進采訪的動作,其實是在給社會安心,讓人們了解現狀,不要恐慌。
但這活本不應該由他這么個退休老頭來干。
現在的官媒似乎成為了某些自媒體,一張圖片,幾個字,就打發受眾了。
而在常規的新聞報道中,是需要隨著事件的進展,一步一步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的。
先是事件出現,然后是事件更多的細節,接著是跟著事件背后大家關心的主題繼續報道。
但現在,沒有了。
官媒之所以十幾年前,能有足夠的動力去提供信息產品,因為當時的報社是一個盈利機構。
廣告收入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只要報紙的發行量大,那他們的收入就會節節上升,哪怕報社依然是一個事業單位,但有了市場化的元素,整個報社團隊都會努力為用戶提供信息產品。
因為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報紙,就不會有發行量,也就沒有廣告收入,記者編輯們的收入就會減少。
然而,他們在互聯網時代出局了。
報社的體制,決定了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無法持續創造收入。
調查記者們退出江湖了,記者編輯們去開公號頭條去了,官媒呈現出一片蕭條之景。
但這就形成了一個真空帶。
自媒體是沒有新聞采集資格的,而官媒又失去了動力,現在的中國,甚至成為一個新聞極度短缺的時代。
這樣的社會,是非常詭異且危險的。
其實政府官員們也是無比頭疼,因為他們與社會輿論之間沒有了緩沖層,所有的事件,最后需要政府部門拿上自己的公信力來出調查報告 。
如果政府就是事件的當事方呢?
最后民間輿論直接杠上各級地方政府官員,就成為很多熱點事件的結局。
社會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民間輿論的情緒也無處安放 。
但是,恐怕,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作者:古原 ;來源:古一古二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