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參加一年一度的農業展之際宣布將于4月初訪問中國,這也是他自2017年擔任總統以來第三度到訪中國。中法都是擁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身份的大國,雙方的元首訪問當然非常必要,也非常正常,但法國媒體認為,這一次的訪問打破了外交慣例:2019年馬克龍第二次訪華后,應該是等待回訪,而不是他再度率先來訪。
外交禮儀絕不僅僅是形式,而且往往意味著實質,無論大國小國都高度重視,不易讓步。中法1964年建交,但雙方元首訪問卻要到1973年9月蓬皮杜總統才實現。具有全球戰略思維的戴高樂將軍一手推動了中法建交,他也一直渴望訪問中國,他的回憶錄甚至專留章節要寫他的中國之行。但就是由于外交禮儀之爭,無法實現,成為他終身遺憾。當時法國要求中國率先訪問,中國則規定面對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是對方先訪,中國才能回訪。1969年蓬皮杜擔任總統,他也由于同樣的原因遲遲無法訪華。后來只是由于他罹患癌癥晚期,不想再有戴高樂的遺憾,才破例決定率先訪問中國。
不僅中法如此,中美也一樣。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還沒有建交,出于冷戰時的巨大戰略利益,尼克松總統打破外交常規,直接訪問中國。2022年,中美元首在峇里島會晤,是美方到中方代表團下榻的賓館舉行會談,而且防疫也完全遵守中國的條件。之所以如此,也是由于美國總統拜登急于和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要為中美關系建立護欄。
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
當然國際社會上不乏有類似的外交例外,但多發生在國力不對等的大國和小國之間。比如柬埔寨元首曾多次訪問法國,但戴高樂總統僅回訪一次。這顯然不符合中法都是大國的情況。
應該講,大國之間的外交破例動因都是重大的國家利益。我們不妨先對比一下馬克龍總統的前兩次中國之行。
馬克龍總統第一次訪華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超級中國行剛剛結束兩個月,貿易戰還沒有爆發,中美關系出于慣性還相當穩定。此時歐盟由于特朗普的當選雙方關系已經處于緊張狀態。同時英國退出歐盟已經嚴重惡化了雙邊關系。俄羅斯則仍然致力于推進面向歐盟的北溪二號輸汽管道建設。可以說歐盟和法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西方內部的英國和美國問題。中國則同時和各方維持良好關系,從而成為一個重要的平衡力量。
等到2019年二度訪華時,中美貿易戰、歐美貿易戰已經全面爆發。而且就在馬克龍總統到達中國的那一天,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此時中歐中法共同的挑戰是美國,中國從上一次的平衡力量演變成面對共同挑戰的同行者。所以這一次雙方就有了兩大突破。一是馬克龍出席了上海進博會,從而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西方大國。二是雙方建立了元首互訪機制。
然而三年多之后,嚴重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和國際秩序的俄烏沖突爆發了。這場沖突使俄羅斯站到和美國對抗的第一線,并把歐洲和美國拖下對抗的泥潭。特別是歐洲,不僅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更付出了實實在在的巨大經濟代價,而且失去俄羅斯后,歐洲不得不更加依靠美國,其戰略自主岌岌可危。此時的歐洲迫切希望能夠迅速結束這場沖突。在雙方演變成僵局時,中國作為唯一可以和沖突各方對話的國家,再次在全球格局中扮演極其重要的平衡力量。以至于馬克龍總統在宣布訪華時就先向中國發出求助呼吁。可以說,這是馬克龍打破外交慣例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俄烏沖突造成歐盟分裂和自行其是,在對華關系上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場沖突令歐盟更加團結,但根據各國的行動來看卻并非如此。比如歐盟的核心國家德國,由于對俄羅斯能源的嚴重依賴而蒙受了巨大損失。為此德國不顧法國和歐盟的反對做了兩件事。一是出臺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貼計劃,引發了歐盟很多國家的憤怒。因為歐盟其他國家并沒有這個條件,而且它們一向要求歐盟采取一致的應對措施。二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中共二十大結束后堅持訪華,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西方領導人,而且很重要的是,他拒絕了法國共同出訪的要求。因為對于德國來講,失去俄羅斯的能源后,中國的市場成為唯一支撐它經濟發展的支柱。此時的德國就顧不上法德協調了。
改變依賴美國的局面
不僅德國,歐盟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也出于自己原因積極向中國靠攏,也在去年的G20會議上宣布梅洛尼總理將訪問中國。意大利除了經濟因素外,還由于執政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意大利兄弟黨”在歐盟非常孤立,它打“中國牌”就成了和歐盟討價還價的籌碼。2019年3月,同樣是民粹主義政黨的“五星運動”總理孔特和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備忘錄,也是一樣的方式。對于法國而言,德國已經在它之前訪華,如果再拘泥于外交原則,它就要落后于意大利了。這對于法國這個世界大國而言代價過于高昂。
第三就是美國因素。拜登執政后,并沒有改變“美國優先”的策略。俄烏沖突發生后,歐盟承擔了制裁的主要成本,美國卻借機高價向其出售能源。同時還制訂《反通脹法案》,嚴重損害了歐洲的利益。2022年11月,馬克龍訪問美國,在這兩個關鍵問題上一無所獲。美國之所以毫不讓步,當然是實力使然,也是歐洲過于依賴美國的必然結果。而要想改變這個局面,已經失去俄羅斯的歐洲和法國只剩下“中國牌”可以打。
正是這三個原因,決定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必須盡快訪華,哪怕打破外交慣例也在所不惜。至于能否達到目的,就要看法國能對中國端出多少“牛肉”了。
作者系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來源:大公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