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在這次醫療反腐風暴中,短短幾天時間,全國就有將近200名醫院院長、黨委書記“翻船”“落馬”了,挺驚人的!我們不禁要問:醫療系統這么成堆的腐敗分子,到底是怎樣滋生出來的呢?或者說,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愚呢?如果把醫療反腐比做“治病”,那么,治病必須弄清病根,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否則,治標不治本,舊病容易復發啊!如不根治,醫療反腐風暴過后,很有可能又“死灰復燃”起來。
我是非常贊同醫療反腐的,不久.前寫的《好!醫療反腐風暴終于來了》一文就是證明。但我更想找到滋生醫療腐敗之根,根治這種腐敗。其根在哪呢?我認為,醫療腐敗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市場化、商業化。“化”者,徹頭徹尾之謂也。把醫療這個特殊行業也完全推向市場,當成買賣來做,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什么違法違規的事都會有人干出來。
誰都知道,醫生開處方賣藥,可不像商販賣東西。商販賣商品,顧客可以挑選,還可以討價還價,覺得合適就買,愿買愿賣,才能成交。然而患者到醫院看病,做什么檢查、吃什么藥,絕大多數人是根本不懂的,全憑醫生說了算。而醫生開處方,又與他(她)的提成、工資、獎金、福利掛勾,也就把本可以不做檢查的,硬要患者做檢查:本來幾元十幾元錢能治好的小病,也開出上百、幾百元的藥,患者的醫藥費自然就成倍、甚至成十倍、幾十倍增長了。對患者來說,醫生的話,差不多等于皇帝下的“圣旨”,哪能像到農貿市場買菜,可以從這個或那個菜販那里去挑選,而且還可以討價還價呢?所以說,把醫療推句市場,讓醫生當成生意來做,不出現腐敗和各種亂象才怪!
這樣淺顯的道理,就是一般普通百姓都想像得到。但是,我們一些“專家”及權威人士,不知為什么,卻就是不懂或者裝不懂,打著“體制改革”的旗號,把醫療硬性推向市場,當成一筆好生意來做,全然不顧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乃至老有姓極端痛苦,他們都睜只眼閉只眼,裝聾作啞。
醫療系統是如何被推向市場,讓醫生去“做生意”的呢?.著名三農名專家李昌平,當過鎮黨委書記,官雖不大,但管全面工作呀。他對醫療系統的演變了如指掌,聽聽他的講話吧。
李昌平在《人民醫院為什么不為人民了?》一文中,較為清晰講請了如何把醫療一步步推向市場的過程:1985年他在當鎮委書氾的時候,“醫療體制改革”就捉出了:要打破醫療系統的“平均主義”,把有限的醫療資源優先為貢獻大的少數人服務。到了90年代初,開始允許醫院自主創收了,醫生的工資、獎金、福利、住房及醫院建設發展等等,全靠醫院創收來解決。這叫“放權,搞活”。到了90年代中期,讓醫院搞“院長承包制”(總包),院長又在院內搞承包(分包),承包給各個科室的科長、主任們。甚至把創收不佳的科室包給“醫療詐騙團伙”,讓他們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增加醫院收入。到2000年后,地方政府為了士地財政、以地生財,把好的醫生都集中到了開發區的新醫院,讓所有病人都到新醫院看病、住院、買房。就這樣,以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代價,實現開發區大建設及士地財政大增收。美其名曰:“用好一個醫院院長,建造一個好醫院,就能再造一座新城市”。專家把這稱之為“醫院經濟學”。而管理部門對“院長承包”“科室承包”和“醫療代表”聯合抬高藥品及器材價格、吃回扣等違法行為,卻不但不管,反而稱贊是“以藥養醫”的重大成果,當起了那些人的保護傘。從而使醫院院長等“醫院承包商”“科室承包人”,撈取非法收入的膽子來越大。就這樣,久而久之,把好好的人民醫院搞成了“人民醫冤”,把好好的白衣天使,搞成了“黑衣魔鬼”。
其實,不僅僅是醫療如此,就是文化、文藝也是這樣,搞起了市場化、商業化,文藝為人民服務變成“文藝為人民幣服務”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在地區文聯主持工作。那時候,有句“十億人民九億商”的話很流行。話雖說得有點過頭,但當時全民經商的風氣的確相當濃,就連人民解放軍部隊都經起商來了。我們文藝界,本來是書智氣濃郁的地方,但有人提出了“以文養文”的口號,把文藝工作者推向市場,要大家絞盡腦汁去抓錢,名曰“重視經濟效益”。記得有位分管我們宣傳文化系統的地區領導,就對我們說過這樣的話:“你們今后要去想方設法法掙錢了。干部職工的獎金、福利,得靠你們自已去抓貴金,抓得多就多得、抓待少就少得,抓不到的,那就對不起,沒得。誰都莫要怪,只能怪自已沒能耐。”所以,在一段時期內,會抓到錢的成了“能人”,不會抓錢的成了“傻瓜”。在這種風氣下,除了地地道道的“傻瓜”,還能有誰不想盡一切辦法去搞錢,而死心踏地鉆研文藝創作如何搞好,文藝事業怎樣健康發展的“傻瓜”,自然也就不多見了。于是乎,“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被許多人忘記了,而“文藝為人民幣服務”則成為了時尚。寫什么、演什么,為誰寫、為誰演,都隨著金錢打轉轉,“有奶便是娘”了.。誰能出賤,誰出得多,就給誰寫、給誰演,為誰服務,至于社會效益,除有“呆子”們才會去思考。我當時很不理解這種搞法,心里想,文聯不把主要精力來抓文藝創作、繁榮發展文藝事業,而要挖空心思去抓金錢,那還叫什么文聯?干脆改成“商聯”,或與“工商聯”合併算了。但我膽小,怕戴“思想僵化,不與時俱進”的帽子,沒敢公開說出我的這個觀點。
實錢是檢驗真理的性一標準,經過幾十年的實線檢駐,事實己充分證明,一股腦兒地把文藝推向市場,讓文藝工作者不顧一切地去掙錢,使原本書香氣濃郁的、神圣的文藝殿堂,變成“銅臭味”十足、亂象叢生,讓大眾生厭之地,這種搞法是不對的。這幾十年來文藝界尤其是演藝圈的亂象,已是眾所周知,用不著著舉例說明了吧。我這個從文聯退的休、臉皮又薄的老頭,也不愿意“家丑外揚”,還是就此打住算了。
還有,把教育推向市場造成的惡果,又何嘗不是嚴重的呢!這個事,我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市場對國家發展經濟是有作用的,但市場又不是萬能的,不是什么問題都能推向市場去解決的。一個國家,絕對不能搞全民經商,不能讓所有系統、單位、行業都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去撈錢。尤其是我們這樣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定不能“一切向錢看”,把為人民服務變成“為人民幣服務”。
最后,我以一個具有68年黨齡的黨員身份,向全體黨員同志提個醒,請大家千萬千萬記住,我們的黨徵是“鐵錘和鐮刀”,而不是“秤盤和秤桿”!
(作者:歐植竹,又名歐陽植竹,湖南省作協會員,省文聯第四、五屆委員,省文藝理論研究理事會理事,省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郴州市文聯原主席;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