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很多人將這句話奉為圭臬,但也有人因此患上了教育的“焦慮癥”,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一開始就落后別人一大截,孩子們擔心自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但,孩子一開始便比不上同齡人,就是“輸”嗎?
即使“輸”在了起跑線上,就算“輸”了人生嗎
“最小的博士生年僅19歲!”近日,西湖大學2023級博士生開學典禮集聚公眾的焦點,引發網友熱議。
有博士新生表示,自己申請了兩次才申請成功了,“對,一定要來!”
作為一所炙手可熱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堅持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辦學,吸引了世界范圍內一大批頂尖學術人才。
而這所大學的現任校長——施一公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北京日報推出的《每天一本書》系列收錄了施一公先生的《自我突圍:向理想前行》中的選段,在文章中,施一公先生也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想法:
在比賽中,起跑瞬間固然重要,但最終決定成敗的,是能否率先撞線。
他引自己實驗室中一位博士后的經歷作為例證:
當年,施一公先生正在招聘博士后,柴繼杰的簡歷在70多位申請人中并未名列前茅,甚至排在后半段。
在談及聘用他的原因時,施一公說:“我非常看重他從造紙廠技術員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這段異乎尋常的奮斗史。在我看來,這樣起跑嚴重落后、后程全力拼搏的人很可能會有大出息。”
用今天的標準看,這樣的人生,并沒有贏在馬拉松的起跑線上,甚至在比賽中途他也依然落后別人一大截,但他卻比許多孩子走得更穩、更遠。
可以說,他的人生,極致地演繹了“后半程起決定作用”這樣的常見現象。
任何時代,都有鮮衣怒馬的少年得志之人,也有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踽踽負重者。
其實人生,本就不是一場馬拉松,更不是任何比賽,而是時時刻刻的體驗。
對于人生是否成功的判定,有社會公認的標準,更應當有自己的定義。
與其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如沉下心思考:我期待的終點在何方。
與其困于“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圈子,不如選擇去挖掘自我的驅動力,聆聽施一公先生這些名士大家的思辨之言,探索古來圣賢學者的經驗之談,學習蘊含在書中的智慧與真諦……
書啟心智,通達人生
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
不必在意是否“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也不必在意是否被人趕超。
只是去用心品味那些偉岸的心靈,深讀權威專家推薦的經典名作,我們才能走出舒適圈,以文字的力量打破認知邊界、加深思考深度,將書中的妙義融進我們的氣質與風骨,從而實現自我心中的成功。
每天十分鐘,深挖名著內核,品味經典。
來源: 長安街知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施一公:那些起跑嚴重落后、后程全力拼搏的人,很可能會有大出息
2023-08-24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施一公開學演講:敢于發出“天問”,雖千萬人吾往矣!
2021-08-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