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今天想談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事關“開放”,或曰“對外開放”問題。
為什么要談這個問題?
因為在中國的語境當中,大家已經習慣把“對外開放”當成相對于“閉關鎖國”的反義詞。
改革開放是我們國家最重大的政策之一,該政策使我國社會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它是一條促使中國社會與世界融合的一條正確道路。
但是這并不等同于,關于改革開放要把它作為一種類似宗教的判斷和執著。
余云輝先生把“閉關鎖國”的語境比作清末的長辮子,而“對外開放”的語境則類似于西洋的領帶。
余云輝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我們應當堅信。但是有些人在面對開放的過程中,像是對系在自己脖子上的領帶別扭,依舊拒絕反思。余云輝先生表示,要理性地看待問題,在“對外開放”的另一端不應該是“閉關鎖國”,而是“對我開放”。
只有在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可以換來外國“對我開放”承諾的情況下,才能形成中外之間的“對等開放”,才能形成互利、互補、互惠的平等“對等開放”關系。
如果沒有“對我開放”的前提,一味地強調所謂的“對外開放”,則會讓中國吃大虧。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總有人要往前走,大膽走。先穩步前進開放,之后再是大膽地徹底地開放。
我們居委會中心理論組談到開放的時候,有些老哥哥老姐姐說,“院子可以開放,客廳可以,那臥室的保險箱可不可以”?因此最徹底、最大膽這種話在強調事情方向的時候是對的,但是在政策層面、戰術層面上,這么說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可能讓自己吃大虧。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必須在對等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對外開放的內涵,并且賦予對外開放新的價值判斷。
理論組的老劉同志曾經談到過,這個問題不能只看自己。
有沒有人研究過美國的對外開放問題,美國有對外開放的這種說法嗎?
美國好像不提倡對外開放,只提倡對美國開放,怎么理解?
美國一直強烈敦促中國更多地開放金融領域,包括允許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進一步介入中國的銀行業和資本市場,但是,對中國金融機構在美國本土設立分支機構和收購金融機構股權的艱難處境則沒有做出承諾和解決的方案。
同樣是打著“開放”的旗幟,美國的精明和中國的天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怪中國人要請不會講中文的美國人充當“中國經濟顧問”,而沒有美國人請中國那些會講英文的“專家們”擔任“美國經濟顧問”。中國請的洋顧問繼續在中國推銷美國國債并敦促對美國有利的事項得以實現,繼續侵害著中國的經濟利益。
需要聲明,講這件事情,絕不是讓我們不要請國外的專家。我怕有人曲解,解釋一下,我們當然需要國外的專家,需要全世界的最優秀的專家,但是決定經濟政策的關鍵部門,或者評判方案的權力都交給外國人,那到底是美國利益最大化的開放,還是中國利益最大化的開放?這符不符合互惠、互利、互補的基本原則?
美國的開放是以美國利益最大化的開放,在這方面中國要學的地方還有許多。
經濟學家余云輝說,華爾街一位從事并購業務的美國律師坦言,中國企業取得美國銀行10%的股權是極其困難的,企圖取得20%以上的股權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取得實際控制權了。
美國資本可以在中國控股深圳發展銀行,但中國企業在美國卻沒有相同的案例。中國迄今為止沒有出現哪個企業取得超過10%的美國銀行股權,哪怕是美國三流銀行10%的股權。美國金融市場實屬有開放之名而無開放之實,真可謂達到“善閉無關健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的境界。這種巧妙保衛本國金融版圖的監管境界和開放技巧才是真正值得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認真學習的地方。
這方面美國人比我們經驗更豐富,為什么我們還不學習這些?如果學習的話,這種對等的開放是不是就真的有了一些對等的意味?
有經濟學家建議,是不是可以考慮暫停境外金融機構控股和參股中資銀行業務的審批?
在全國人大相關法律頒布之后,對于違背法律的參股和控股行為,中國銀監會應該督促外資控股方及時糾正。有人擔心這會違反WTO《服務貿易總協定》中關于金融服務附件中的規定。
其實不然,中國這樣做沒有違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敏感的問題事關我們的根本利益。
經濟領域中會出現問題,比方說房地產的問題,許家印一類的問題。而金融領域中一旦出了問題,就比較麻煩了,有可能會讓我們輸得很慘。
中國的市場資源和股權資源是中國經濟版圖的主要內容,面對全球泛濫的美元,為了保衛中國的經濟版圖,中國需要設置多層的防護地。
在這個意義上,單向的招商引資型的對外開放的政策,曾經為中國經濟現代化助力。但是現在既然到了一個歷史新時期,這個問題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做出新的判斷。
因此,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必須發出“對我開放”的聲音。
不能來了一幫洋人,只聽他們大喊“開放”。我們也可以吶喊!投桃報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互惠互利,人類命運共同體,焉有不對等之理?
180年前,上海建了英租界,有人說那是改革、是開放的典范,是國際先驅。
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但是它有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甲午戰爭,我們失敗了,被迫開放。
人家船槍炮彈,我們是被欺負的一方。
所以當上海有一些教授強調,“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租界不是殖民地”,這些奇談怪論說出來的時候,讓我們很多人都覺得驚訝。
仔細想想,這種言論中講出了開放的事實,但是隱去了被迫開放的內容。倘若是被迫開放,那就沒資格高談“對我開放”。
可現在不一樣了,180年早已過去。70年前,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要做的是聯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而如今,開放這么重大的事情,平等、互惠、互利的概念是不是在今天可以多多強調一些。
參考文章|余云輝·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