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最近上海發生了一件大事兒,而我這個北京東城居民對上海發生的這件事情有一些看法。我不知道怎么評論這件事情較為公允,只想先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跟您聊一聊,然后咱們一塊商榷一番。
事件的起因是,復旦大學宗教學系一李教授,接受一個叫做“第六聲”媒體采訪時講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后經專人發表了文章。
這篇“學術訪談文章”后經戴雨瀟博主發現,他看完后幫我們總結歸納了該復旦李教授以下觀點:
第一,上海租界不是殖民地,而是自治的。
第二,上海不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前哨,而是“上海全球化主義”的先驅。
第三,他說五卅運動不能簡單描述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中國反帝革命。
第四,當時最能引起上海市民內心共鳴的口號不是“打倒帝國主義”,而是“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
第五,五卅運動激發了上海華人公民的“政治自決精神”,并塑造了“新上海人”。
第六,這些新上海人并不完全是中國人。那時候的上海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移民的家園,猶太房地產大亨維克多·沙遜認為自己是上海人。
第七,這一切產生了一種獨立的本土意識和身份認同。
第八,英國等列強在上海設立租界是雙向的文化融合。一方面上海的中國居民接受了西方僑民引入的現代思想,另一方面這個城市的僑民接受并認可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九,這個時期形成了獨特的上海文化,也稱“海派”。它吸收了西方的元素,但并不純粹是西方的。它起源于中國,但嚴格來說也并不是中國的。
上面這幅照片是建投讀書會·澎湃北外灘《上海紀》新書發布會,討論的是關于上海市民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
這次發布會的文稿記錄,內容比較多,我挑幾句重點簡要說說。
1.“上海的租界是自治的,但它們不是殖民地。”
2.“成立了一個‘華人納稅人協會’,并接受CIA推薦的五名華人顧問的任命。”
3.“1925年5月30號,在南京路舊警察局前舉行的學生和市民游行示威中,抗議者高呼口號:‘上海是上海人民的’。當時,在上海市民心中引起最深刻共鳴的,是這個口號,而不是記憶更深刻的‘打倒帝國主義’。”
4.“五卅運動之后,上海演變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一個以中國居民為主的城市,盡管它依然保持地方自治,并融合了西方僑民的利益和文化。這場運動激發了該市華人公民的政治自決精神。”
5.“這些新上海人思想解放,受過良好教育,經常會說兩種語言,自信,并擁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并不完全是中國人,這里邊包括各地的移民,包括猶太房地產等等。”
6.“這一切產生了一種獨立的地方意識和身份,重要的是,這種文化融合是雙向的。”
上海租界
看完這些話語,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評論。
我想起海派青口亦稱“滬獨仔”,或稱“海獨”。
胡同老劉在旁邊說,這不是要“滬犢子”嗎?老劉凈是瞎扯,這話不得體,他插科打諢的說話我不贊成,但是我對李教授的這些說法也不贊同,我認為這些觀點還有討論之必要。
有一個“馬踏飛燕”先生評論稱,除了“海獨”之外,這些言論頗具阿Q精神,他把被壓迫當奴才說得這么清新脫俗,還美其名曰“雙向融合”。
也有人認為這位教授的觀點,非常新穎,買辦的概念似乎沒有消失,只不過隱蔽意識更強烈,有修改歷史的這種意愿。
我想大家清楚,這是一個復雜的文化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政治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將它停留在政治角度的解讀,應當多角度、全方面地去考慮。思索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其學術性,也可以加上一些大眾性、革命性等多種因素考慮,將這個問題放到當今中國的政治形勢之中分析。
上海租界
上海的獨立意識,“海派”的思維,百川歸海最后形成“海派”文化,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都各有其理由。不過,大是大非的問題,一定要講清楚。
但為什么有人認為這位李教授的說法角度更奇特,更令人難以捉摸,您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把您的想法告訴我們,我們一起探討。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部分圖片|平原公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