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絕不是當代武訓。她不是慈善家,她不是好萊塢式的英雄,她是堅守黨的扶貧陣地的戰士。
01
《武訓傳》是一部1951年上映的電影,“批判《武訓傳》”則是當年展開的政治運動。1951年,新中國建立不久。導演孫瑜和電影明星趙丹合作拍攝《武訓傳》。應該說,這些藝術家是一片赤誠之心獻禮新中國,可怎么也沒想到卻遭到嚴厲的政治批判。
武訓是清末的一位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乞討籌資,興辦義學,大力發展教育。在清朝,武訓得到政府的明令表彰。到了民國,依然聲望極高,成為興辦教育的典型人物,很多學校以“武訓”命名。用后來的政治話語來說,武訓是中國教育的一面旗幟。
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各界情緒都很高昂,大家立志要好好地建設國家。這種背景下,電影人創作出《武訓傳》,出發點和動機毫無問題。電影公映后,得到各界一致好評。
“人民的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為無產階級而生,生與無產階級為友;他為無產階級而死,死后與無產階級同穴。”“他那種不倒翁精神也正說明了勞動人民的堅韌性。”“他堅苦不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和行動,是永垂不朽而值得學習的榜樣!”……
但是,毛主席看了電影《武訓傳》以后,卻很不滿意。林默涵回憶說:“(主席)幾個晚上在院子里轉來轉去,最后下決心要批判。”
毛主席為什么要批判《武訓傳》這樣一部弘揚“正能量”的影片呢?
02
很長時間里,我也不理解“批判《武訓傳》”這場政治運動的目的何在。武訓這樣一位行乞辦學、畢生奉獻犧牲的人物,何錯之有?
后來,隨著越來越深入理解新中國的歷史,漸漸理解了主席此舉的用意所在。“批判《武訓傳》”這場政治運動,從微觀角度來說,很嚴厲,很強橫,讓人很難接受。但這也正說明,這是新中國發展建設的必經之路。這條道路,成就偉大,但充滿了艱難險阻。
對從舊中國走過來的知識分子來說,最艱難最痛苦的,就是他們在新中國必須經受深入骨髓的思想改造。他們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批判《武訓傳》”,正說明擺在他們面前的思想改造之艱難痛苦。
這其中的關鍵分歧在于:新中國建立以后,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國家結束了長期戰亂,恢復了和平和統一,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經濟建設。但毛主席卻強調,新中國建立,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還必須展開內在的深刻革命。這是新中國和此前歷朝歷代的根本不同。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晚清民國的歷屆政府都大力表彰武訓的行乞辦學,但到了新中國,不但不能表彰,還要大力批判。
概括來說,武訓的行乞辦學,在幾個方面和新中國的發展建設是格格不入的。
03
首先,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工業化,由此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而工業化絕不是依靠少數人和少數地區就能完成的。工業化必須從整體上動員起億萬人民。中國革命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國的工業化同樣要依靠人民的力量。
所以,新中國需要的教育,是面向最廣大民眾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培養少數精英的“高級”教育。而這種超大規模的普及教育,不可能由少數教育家、慈善家來完成。武訓行乞辦學,固然令人感動,但卻遠遠不足以建立適合新中國建設所需的超大規模普及教育。
其次,武訓行乞辦學,必然依靠地主、富商等權貴發善心。如果新中國發展教育采用這種方式,那么,推翻反動階級、解放人民就必然落空。權貴拿出一點小錢,發展一點教育,但卻讓他們剝削、壓迫人民的階級結構更加穩固。最廣大人民的解放,更加遙遙無期。如果果然如此,新中國就只不過是換了個外殼的舊中國。
也就是說,武訓行乞辦學這種辦教育的方式,不但不符合新中國發展的需要,還必然成為新中國發展教育的障礙。小仁政破壞大仁政。
第三,建立發展工業化所需的大規模普及教育,只能采用黨和國家領導下的大規模動員、巨額資源投入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眾多知識分子投身其中、獻身其中。
舊中國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都脫離群眾,甚至高高在群眾之上。他們對武訓行乞辦學的支持和贊賞,是居高臨下的,是施舍型的,而絕不是親身投入其中的。舊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多確實真心支持贊頌新中國,但他們遠遠還沒有做好“深入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準備。
事實上,新中國建立以后,舊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是:他們是國家的精英,國家建設離不開他們。國家要想搞建設,就要有求于他們,新政權必然善待優待他們。這些舊知識分子,實際上在待價而沽。他們沒有絲毫自我革命的愿望和想法。
他們的這種想法,符合以往的歷史經驗,但新中國截然不同。這其中的核心差別就在于:新中國的建設,依靠的是人民,而不是少數精英。
因此,毛主席深知,新中國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改造舊知識分子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他們高高在上、待價而沽的精英心態。“批判《武訓傳》”這場政治運動的用意,就在這里。
04
改變一個自詡精英的群體的根本觀念,這可不是容易事。正常的宣傳或者說服,遠遠不夠,只能采用政治運動這種暴風驟雨的方式。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決定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
而思想被顛覆被改造,從原來的居高臨下跌落塵埃,和那些自己從來就沒放在眼里的閏土、祥林嫂、阿Q之流搞到一起,為這些“下等人”服務,接受他們的批評。對舊知識分子來說,當然是極端痛苦、難以接受的。
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這種讓他們痛苦萬分的政治運動,終生詛咒謾罵。但是,更多的舊知識分子,經過這一番思想和精神的“淬煉”,和人民群眾融為一體,在新中國的偉大建設中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武訓這樣的人物,居然被批判。在全世界可能絕無僅有。而也正因此,新中國的解放人民,以及由此創造出來的豐功偉績,也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
05
理解了“批判《武訓傳》”這場政治運動的作用和意義,我們才能理解張桂梅這樣的英雄模范。張桂梅絕不是當代武訓。張桂梅正是新中國所需要的教育工作者。用張桂梅自己的話來說,她是堅守黨的扶貧陣地的戰士。
張桂梅的努力奮斗,是全國范圍內的超大規模扶貧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個人獨自拯救世界的“好萊塢式英雄”。這種全國范圍的超大規模扶貧,和工業化一樣,不可能依靠少數精英完成,只能采用黨和國家領導下的整體動員、巨額資源投入的方式。
支撐張桂梅奮斗不息的信念,是共同發展、人盡其能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的社會主義信念,而不是發善心、可憐窮人的施舍愿望。
而且,張桂梅絕不是獨自一個人在奮斗。當地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在大力支持她。經濟條件所限,很多方面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這是一個黨領導下的攜手共同努力的群體。張桂梅不是獨自行乞的武訓。
最根本之處在于:張桂梅這個人和她的成就,是偉大的社會洪流的組成部分。這個偉大洪流就是,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在中國大地長期努力實踐的解放人民和民族復興。
身處偉大洪流之中的我們,如果不能感受到其中的壯闊和激昂,是非常可惜的。而我們的文藝創作者,如果沒有能力刻畫和表現出這個偉大洪流,則是更加的可惜和遺憾。
來源:“李子旸”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