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科舉考試,大家并不陌生。近年來有過不少相關的介紹和討論。但畢竟年代久遠,古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很多具體的細節,今天往往不為人所知,甚至難以想象。
今天就來說說科舉考試的一些細節。
科舉考試興起于隋唐,但到宋朝,科舉規模還很小,很多方面的運作也不完善。元朝的科舉更是提不上。到了明清兩朝,科舉才發展得比較健全和完善。這里所講的,也主要是明清兩朝科舉的情況。
02
科舉考試分為好幾層。起步的那層是“鄉試”。之前從童生到秀才,也有個門檻,但那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從秀才參加鄉試開始。秀才考中鄉試,就成了舉人。鄉試在各省的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
范進中舉,考過的就是鄉試。鄉試的競爭是最激烈的,淘汰率很高。在一些文化發達的大省,中舉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那些文化不發達的省份,中舉的比例也有五十分之一左右。難度比高考,可難多了。范進中舉,確實很不容易。
鄉試也是最重要的一層。通過鄉試,秀才就變成了舉人,就躋身體制內。舉人不但進入士紳階層,而且有機會在政府中擔任一些職務,甚至有機會當個知縣——當然,當知縣的概率很低,但畢竟是有。
所以,范進一中舉,很多人就主動來送錢來投靠。中舉以后,范進已經有了“投資價值”。范進家當天就有了錢、翻了身。鯉魚跳過了龍門。
舉人下一步參加的考試是會試。鄉試的下一年,會試在京城舉行。鄉試在頭一年的秋天,稱為“秋闈”,會試則是下一年的春天,所以稱為“春闈”。會試的錄取比例比鄉試明顯高,也就是難度低一些,一般是三十中一左右。
會試在每年的二月。明朝初期,首都在南京。二月的南京,已經比較溫和。可后來遷都到北京。北京的二月還很冷。這就給考生帶來不小困難。一則天氣寒冷,墨汁等等都會凍住,大家很辛苦。二則頭年“秋闈”過后,轉過年來就是“春闈”。現在人不覺得有什么難的,但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云貴等地區的考生,趕到北京,其實時間很緊張。
所以各界一直呼吁延遲會試時間。明朝一直沒改,到清朝乾隆時,終于改為三月。
會試之上就是殿試了。殿試在紫禁城中舉行,名義上皇帝是主考官,所以考中的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不過實際上皇帝很少親自到場,都是走個過場而已。實際主考的還是王公大臣。
相比鄉試、會試,殿試有個大變化。通過鄉試的,不見得能通過會試,要淘汰下去一批,但殿試就不再淘汰人了。通過會試的,參加了殿試,就算是進士。殿試是通過考試確定進士們的名次,狀元、探花、榜眼等等。
據說這是因為,宋朝時,有一次殿試淘汰了一個人。這人一怒之下,投奔西夏去了。從此以后,朝廷就決定,殿試不淘汰人了。畢竟,能通過鄉試、會試的,已經很不簡單,大概率是個難得的人才。對人才,要愛護,不能再淘汰了。
03
接下來說說鄉試、會試的具體場景。
鄉試、會試最大的特點,概括來說就是非常辛苦。
考試時間要持續三天三夜。第一天考五經,第二天考四書,第三天考策問。考場是一排排的平房,分成很多小隔間,每個小隔間里一名考生。
位于南京的江南貢院科舉考場
每個小隔間里,三面是墻,一面沖外。說是在屋里,其實和在室外差不多,受天氣影響很大。在二月的北京,在這種“半露天”的房子里待上三天三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三天三夜里,考生要一直待在小隔間里。上廁所要報告,經允許才能出來,一次只能出來一個人。其他吃喝睡都在里面。所以考試時要帶上吃喝洗漱等用品。
這三天三夜,就能攔住很多高齡考生。規則上,參加科舉沒有年齡限制,但六七十甚至更高齡的老人家,在小隔間里待上三天三夜,吃不好睡不好,還要集中精力寫卷子,多半堅持不下來。
條件如此簡陋,各種意外情況都可能發生。清代就曾經發生過考場失火。起了火,但監考的官員不敢擅自決定疏散,結果大批考生逃不出去,活活燒死。火災以外,刮風下雨,考生都很難受。比如趕上下雨,考生幾乎是冒雨寫卷子,還得注意別把卷子打濕了,否則就只能再等三年。
當時既沒有廣播,更沒有顯示屏,考試時,考官舉著考題,沖著每一排隔間讀一遍。聽清聽不清的,就自求多福去吧。這對年齡大,眼神耳音都不好使的考生,又是一個大困難,往往是模模糊糊來,稀里糊涂去。
04
科舉考試的這些細節,讓人不禁感到,科舉對人的篩選,實在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測試人的知識文化,還要考驗人的身體和意志力。雖然表面上沒有年齡限制,但年紀太大,身體不好,精力不濟的,別說通過考試了,能堅持三天三夜,可能性都不大,早早就被淘汰了。
當然,還有對人運氣的“考驗”。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如果沒有好的運氣,很容易在某個環節出問題,那就被淘汰了。
聯想到今日高考,簡直是把各種干擾盡可能排除,盡可能只是測試卷面知識。考試在室內,幾乎不受天氣影響,有的考場還有空調。近年來,高考時,附近馬路都要封鎖,以免交通噪聲影響考生。就連疏忽大意忘帶準考證的,都有警察飛車幫助去取——或許這種情況,就應該淘汰。考試,本就應該是全方面篩選。如此重要大事疏忽大意的,其實就是不合格。
當然,科舉考試的艱苦條件,主要是由當時的低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并不是朝廷刻意為之。比如,小隔間的考場,應該是當時的建筑技術下能夠提供的最好水平。當時可蓋不出能同時容納幾百上千人考試的大型建筑物。
不過,這種艱苦的考試條件,倒也暗合當時官場的實際需要。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明清時期,當官其實很辛苦,既是個腦力活兒,也是個體力活兒。
首先,被任命以后,往往要千里迢迢趕到各地。在明清的交通條件下,沒有足夠的體力,這種長途都吃不消。今天的人,坐一天綠皮火車,都叫苦不迭。古人可是騎馬或者步行的,就算坐轎子,幾百上千里路,也不是個輕松活兒。
其次,明清的地方官,工作實際上頗為繁重,征收錢糧、審理案件、治理匪盜、上迎下派,終日忙個不停。種種工作,都需要有個好身體,頂得住。
就算是首都的京官,也并不輕松。明朝還好一些,到了清朝,皇帝都勤政,每天天不亮就上早朝。皇帝起得早,大臣們只好起得更早,往往凌晨三四點鐘就得出門。夏天還好,冬天,在苦寒的北京,就算坐在轎子里,也是又冷又困——那時候可沒有帶暖風的小汽車。
清朝中后期,皇帝們還往往在圓明園辦公。圓明園距市內好幾十里地。官員們要想一大早趕到圓明園,只好半夜出發,或者干脆頭天住在圓明園附近。上午和皇帝談完,下午就要趕回北京市內落實部署工作。今天有汽車,讓你跑上這一趟,就會覺得挺累。在騎馬和坐轎的時代,辛苦程度,不問可知。
如此種種,都要求官員有個好身體。而能挺過科舉那三天三夜,還能寫出好文章的,至少身體不會太差。
因為同樣的原因,對那些高齡考生,即使能通過考試,朝廷一般也不安排實職,而是安排到一些閑散職位,或者干脆只發工資不干活。乾隆以后就規定,七十歲以上的舉人,只能要堅持考完三天會試,不管考得如何,直接給個閑職及待遇。
05
經過工業革命,當代人的生活水平,遠遠超過古人。今天普通百姓的很多生活條件,古代帝王將相都做不到。這當然是好事,但在理解歷史方面,這很容易讓人有隔閡和錯誤理解。
在很多人看來,科舉考試和高考,只是內容不同,加之毛筆換成硬筆。其實,真實的科舉考試,非常艱苦,按照今天的標準看,甚至是不人道的。能夠從科舉中“殺”出來的,都是德智體美兼備的人才。能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的,則是人中之龍。吾輩望塵莫及。把我們放到古代,大概率是連鄉試都考不過的廢柴。
很多現代人,都有對古代、對古人的優越感,覺得古人經常愚不可及,犯下低級錯誤。暗含的意思是,換了他,輕輕松松解決問題。實際上,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優越感是一種錯覺,是那種把平臺當作自身能力的錯覺。
或曰,讀史可以明智。我看啊,更重要的是,讀史使人謙遜,避免成為妄人。
來源:鉛筆經濟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