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01
西晉有個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那句“何不食肉糜”成了千古笑柄。他是個弱智白癡皇帝,也就廣為人知了。其實,有歷史學家認為,司馬衷還沒到弱智的地步,但他比較傻,這是公認的。
不僅后世公認,就在當時,西晉朝野上下也都知道這位太子的腦子不好使。司馬衷的父親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一位名叫衛瓘的大臣,有一次借著酒勁兒,搖搖晃晃走到晉武帝跟前,撫摸著皇帝御座說:這寶座可惜啦……意思就是勸司馬炎換個太子。司馬衷這白癡,可當不了皇帝啊。
后來的事實證明,司馬衷確實不能勝任皇帝。西晉就是在他在位時開始亂的——八王之亂,并且越來越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南下,鬧出永嘉之亂,西晉就這么滅亡了。
自己的兒子腦子不好使,司馬炎也很清楚,并且,司馬炎有很多兒子。那么,他為什么堅持讓白癡司馬衷當太子呢?
是不是司馬炎自己也是個笨蛋啊?當然不是。司馬炎不但不笨,而且要算是中國歷史上能干的皇帝之一。司馬炎是晉朝的開國之主,他結束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戰亂,一統天下。不僅如此,司馬炎在位時的太康十年,國泰民安,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能得到“武帝”這個謚號,足以表明人們對他的評價之高。
那么,晉武帝司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當然是夫妻、父子的感情。司馬衷的母親楊皇后和司馬炎感情很好。這是司馬炎堅持立司馬衷為太子的重要原因。
其次,司馬炎知道這個太子傻,竭力給司馬衷鋪好了路,任命了很多能干的大臣作為輔佐。此外,司馬炎還有一個重要考慮,那就是,司馬衷雖然傻乎乎的,但他的兒子,也就是司馬炎的孫子司馬遹,從小就很聰明。司馬炎很喜歡司馬遹。他想,司馬衷雖然傻,我把路給他鋪好,讓忠誠能干的大臣輔佐,應該能湊合過去,然后,皇位就會傳給聰明的孫子司馬遹。這不就萬事大吉了么。
除此以外,還有一層重要的考慮,那就是,司馬衷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他被立為太子以后,他的母親楊家,他的妻子賈家,都跟著飛黃騰達——楊皇后家是著名的弘農楊氏,本來就是當時的頂級世家大族之一。這些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換太子,司馬炎就算和這個大利益集團鬧翻了。雖然司馬炎是個強勢能干的皇帝,他也輕易不敢捅這個馬蜂窩。
綜合以上考慮,對司馬炎來說,皇位繼承最好的方案只能是,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以后,硬著頭皮讓傻兒子司馬衷接班,寄希望于下一代司馬遹。
可見,晉武帝司馬炎充分意識到了種種問題,但他的選擇范圍其實沒多大。這就是皇位繼承中的一個大難題——利益集團尾大不掉,導致更換太子的難度太大,即使這個太子不太合格。對皇位繼承人,缺乏靈活有效的調整機制。
02
立太子時,就算考慮得再周到,也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太子后來漸漸變壞,或者皇帝后來又有了更好的兒子,或者皇帝和太子、皇帝和皇后的關系變差等等。
困難之處就在于,即使發生了這種重大變化,皇帝也很難下決心換太子。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換太子。這事牽涉的人實在太多,而且都是重要的人,都是不好惹的人。所以,在傳統政治話語中,立太子被認為是“國本”之事。換太子,就是在動搖國家的根本。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提三尺劍而坐天下”,有勇有謀,無疑是個強勢皇帝。雖然如此,換太子這種事,他也無能為力。
起初,劉邦立他和呂后的兒子劉盈(漢惠帝)為太子——巧了,也是惠帝。這個劉盈倒不是司馬衷那樣的白癡,可是性格懦弱,也不是理想的皇位繼承人。劉邦這個草莽英雄看兒子如此懦弱,就氣不打一處來,想要換人。
加之后來劉邦有了戚夫人,生了兒子劉如意。劉邦很寵愛戚夫人和劉如意母子,就想要立劉如意為太子。
劉盈雖然性格懦弱,但他媽呂后可不好惹。實際上,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只不過沒有正式登基而已。《史記》里寫呂后的那一章是“本紀”。這是皇帝才有的待遇啊。
呂后發現劉邦想要換太子,這還了得!趕緊多方游走,找人想辦法。找來找去,找到了張良。張良多精明多智慧啊,一看是“國本”之事,趕緊往后閃,說這是你們老劉家自家的事。我是外人,管不了。
但呂后豈是那么輕易放棄的。她派人纏住張良不放,一定要張良給拿個主意。無奈之下,張良只好獻出一計。
張良說,民間有個商山四皓,是四位著名的隱士,德高望重,都是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劉邦很仰慕,多次召見,可人家四個老頭兒根本不理睬。呂后你們啊,去找這四個老頭子,想方設法讓他們出山,表示支持太子劉盈,這事就成了。
不知道呂后用了什么辦法,這四個老頭子果然出山了,在一次宴會中,和太子劉盈一起出席。劉邦一見,大吃一驚,對四個老頭兒說:你們四位,我多次請,都請不動。這次怎么忽然來了?
四個老頭兒就按照呂后-張良事先編好的腳本回答說:皇上您啊,看不起文化人,我們不敢接近您自找難堪。可是太子仁厚孝順,天下人都愛戴他。我們四個老家伙所以愿意出來為太子效勞。
劉邦一聽,當時心就涼了,回去對戚夫人說,換太子這事,沒戲了。你認命吧。戚夫人肯定一哭二鬧三上吊,但無濟于事。戚夫人的命運后來很悲慘。劉邦死后,他被呂后折磨成“人彘”,慘死。其狀之慘,把劉盈幾乎嚇死。劉如意后來也被呂后毒死。
劉邦多半也預計到了自己寵愛的戚夫人母子前景不妙,但他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換不了太子,只能愛咋咋地、聽天由命了。
這件事,是正史里所記,可信度很高,但背后的利益關系,并沒說清楚。這里做個解釋。
03
四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沒什么了不起。劉邦動一個小手指,就能讓他們永遠消失。那么,為什么一見到他們,劉邦就說換太子沒戲了呢?這是因為,四個老頭子好對付,但想出這個計策、并動員四個老頭子出來的那個力量,太強大了。劉邦雖然貴為皇帝,也惹不起那個力量。
劉邦不見得知道是張良出的主意,但他知道,一定有高人指點太子,并且跑前跑后策劃安排。如此一來,可知太子背后已經有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用劉邦的話來說就是“羽翼已成”。這個利益集團強烈要求太子劉盈繼位,而絕不允許換人。如果劉邦不顧他們的愿望,強行換太子,說不定自己都會被這幫人干掉。
有人可能會說,你也太危言聳聽了吧。劉邦豈是那么好惹的?
劉邦當然不好惹,但雙方的斗爭意志天差地別。劉邦已經做了皇帝,而且進入老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安安度過晚年,自己和自己的王朝都別出大亂子。他不想折騰,也無力折騰了。
那些追隨呂后和太子的人呢。他們押寶在太子繼位上,為此,他們奮斗了很多年,終于“擠到了前排”。等到太子一繼位,他們就榮華富貴了。如果太子換了,他們前半生的努力就白費了,他們的政治生命也到此為止了——這比讓他們死了還難受。為了避免這種局面,他們是愿意拼命的。
一個只是求平安的老人,面對一大幫強悍且準備拼死一搏的人,誰會贏呢?
04
如果皇位繼承人只有一個,那好辦,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是,只有一個,未免太不保險。古代醫療技術落后,很多皇帝都沒活到老年。只有一個繼承人,萬一早死,就難辦了。
所以,朝廷都盡量讓皇帝多子多福,可這樣一來,可能的皇位繼承人,也就多了。按照皇位繼承的“初心”,一旦發現現任太子不合格,就應該做出更換,換上其他更好的皇子做太子,以后才能有好皇帝。
可是,太子一旦立了,想要換,就非常困難非常危險,就是在動搖“國本”。
前文說了,立了太子以后,就要給他找最好的老師。這個最好的老師,一般都是宿儒高人,日后往往就成為宰相一類的人物。明朝的張居正,原來就是太子的老師,后來順理成章成了大學士——實際上的宰相。除此以外,各種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的人,也會漸漸聚攏在太子周圍,形成一個“影子政府”“二朝廷”。
這種做法有其合理性。等到老皇帝死了,繼位的太子,不是光桿司令一個人執政,而是有自己得心應手的班底、團隊。這顯然對政權順利交接很有利。皇位的繼承,從來都不是皇帝、太子兩個人之間的交接班,而是兩幫人、兩個團隊之間的交接班——也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是,這個合理性同時也制造出了相應的問題。
那些追隨太子的人,肯定都是能人,都不是善茬兒,或者說都是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之輩。他們湊到一起,齊心協力,必然成為國內一個強大的政治勢力。
于是,換太子,就不是廢了太子一個人,而是把這一大幫人都給廢了。要知道,皇帝和富翁不一樣。富翁如果有幾個子女,大家可以平分遺產,只要公平分配,就可以相安無事。但皇權是不能劃分的,就是獨一份,只能由一個人繼承,沒辦法分享。
所以,一旦廢太子,就是讓國內一大幫雄心勃勃、已經抱成團,且很接近高位的人一下子在政治上“猝死”。這個打擊太沉重了,涉及的利益太廣泛了。國家的政治格局很可能因此激化,形成尖銳矛盾,甚至引發內亂和內戰。太子的廢立,確實事關國家的根本,太敏感太重要了,必須慎之又慎,不可妄動。
所以,這方面一旦有變,往往就不是小亂子,而是足以震動朝野的超級大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李淵是開國之主,說是雄才大略并不夸張。但即使是李淵這樣的一代雄主,面對三個強悍的兒子及其各自背后強大的團隊,一籌莫展,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三個兒子拼個兩死一活。
而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李元吉,他們之所以拼死爭奪,當然首先是為了他們自己能當上皇帝,但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各自手下的那些人,日后的榮華富貴,就指望著他們登上寶座吶。就算他們自己不想爭奪,也是欲罷不能。哥兒幾個抬著你,可不是白抬的,是要高額回報的。這個回報,你能提供,就繼續跟著你,你要是無能軟弱不能提供,那哥兒幾個可就幫著別人來殺你了。
05
換個角度說,太子東宮團隊里的人,處境也很微妙,甚至危險。一方面,如果太子順利繼位,他們有美好的前途;另一方面,老皇帝在位時,他們實際上是夾在皇帝和太子之間,如果遇到難纏的皇帝或者太子,也是受夾板氣。
南北朝時,北周的周武帝,立長子宇文斌為太子,就是后來的周宣帝。這個周宣帝是著名的殘暴之君,并以其昏昏最終葬送了北周的天下。
周武帝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不省心,所以給他精心挑選了好老師,并要求這些老師嚴格教育太子。奈何宇文斌天性兇殘,教育無效。前后換了幾個老師,都無力管束太子。有的老師還直接建議周武帝,趕緊換太子,宇文斌實在無可救藥。
不過,老皇帝既有明確要求,老師們也不敢懈怠,只好盡量嚴格教育太子。可是這樣一來,這幾位老師就得罪了宇文斌。后來宇文斌上了臺,成了皇帝,沒客氣,把這幾位嚴格教育他的老師找茬兒全給殺了。
看來,進入東宮團隊,與其說是上了從龍之路,不如說是卷入了一個前途未卜的巨大政治旋渦。到底最后是鉆出來跟著真龍天子享福,還是被旋渦吞沒,身死名滅,也很難說。
06
問題的根源在于,皇帝制度的核心要素,就是權力高度集中一元化。但皇帝是人,是人皆有死,所以就有了繼承問題。這就把權力一元化給撬了個裂縫,出了個無解難題——國家政治無法始終保持完整的一元化。
立太子,勢必形成皇權以外的另一個政治中心。兩個中心,就會形成種種矛盾和沖突:皇帝和太子的關系,東宮團隊的政治前途,若干潛在繼承人之間的生死較量等等。這都是事關國本的大難題。想想就讓人頭疼。
可不立太子吧,也有問題。老皇帝如果突然死去,繼承人沒確定,就可能引發爭奪——也是你死我活級別的。而且,不早立太子,也就無法盡早開始教育太子。政治上的種種“實習”“訓練”“經驗”,都需要時間來積累。未經過訓練的某皇子,忽然成了皇帝,能不能干好,就很難說了。畢竟,皇帝這份工作,很復雜很困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干好的。
實際上,自從人類社會有了皇權以后,這方面的難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全世界的國王、皇帝都沒找到“一招鮮”的解決辦法。解決好的時期,要么有特別能干的皇帝和太子,要么國家有特別好的運氣,比如繼承人數量不多不少,老皇帝死得不早不晚。
總之,能干的人,加上好運氣,才有望解決他那個時代的這些政治難題。這些難題,不可能事先就準備好“錦囊妙計”“靈丹妙藥”。指望著政治領域有這些,是幼稚的空想。
除了皇權繼承問題,政治領域的兩難問題還有很多。下一篇接著講。
轉自微信公眾號:李子旸。(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