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奧巴馬說,中國人絕不可以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這絕對是他的真心話!從西方國家二元對立零和思維的角度來說,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14億中國人要過上跟自己一樣的生活,那么只能從自己這里分走一部分資源。
拜登重新回到《巴黎氣候協議》,不是一時興起,新一輪大國博弈的主戰場將從“石油大戰”切換到“碳排放大戰”!
拜登上臺后,作為全球化分工體系的始作俑者,綠黨及其班底輕車熟路,拉聯盟、定規則、貿易制裁、技術壟斷及金融控制等一系列組合拳,比特朗普之前的亂拳打得明顯有章法。
1、與歐、日、韓、加、澳等發達國家及地區結成“氣候聯盟”,形成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的絕對話語權;
2、通過聯盟制定符合美國利益的規則,通過規則控制大多數國家,少數不接受的國家將被美國及其盟友全方位限制,尤其在國際經貿領域;
3、依托美國技術建立各種國際標準體系,實現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壟斷,并通過各種“莫須有”罪名打壓競爭者,如華為5G;
4、有條件的金融援助,在打開各國綠色能源市場的同時,也輸出美國“制造”;
5、控制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停止對傳統能源項目貸款;
……
這才是那個全球霸主美國的作風!這場大戰,美國可利用的工具很多且效果卓然!如果拜登能維護住民主黨的主動權,這場曠日持久的“碳排放大戰”中,美國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益都將看好!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拜登及其班底所代表的那個熟悉的美國。
中國未來可能面臨的形勢將會異常嚴峻——要么面臨更大的國際壓力,被指不愿承擔大國責任,國際交往與合作中四處碰壁,舉步維艱;要么被迫降低經濟發展速度,以減少能源消費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進程可能再一次被迫中斷。未來的發展之路極有可能是步步驚心,必須慎之又慎。
碳排放權是什么?用丁院士的話來說,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就是生存權。中國的發展水平到了離開煤離開碳的時候了嗎?遠遠沒有呵。中國的風光水核等非碳能源發展迅速,但要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能源,還為時尚遠。
實際上,碳中和是為了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而提出的方案,但其實質又遠遠超出環境問題的范疇,成為一個考驗全球治理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在穩定可靠而且經濟可行的非碳能源得到普遍推廣之前,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甚至是生存權。
實現碳中和,對于中國來說,關系到14億中國人是否還有機會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隨著歐洲主要發達國家一再加碼目標,提出2030年碳排放比1990年下降55%,以及2050年甚至2045年實現碳中和,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伊始就重返《巴黎協定》,并誓言要再次主導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全球碳中和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
目前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實現碳達峰,基本都是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變化以及城市化完成、人口減少而自然形成。發達國家達峰時都完成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我們目前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進程中,人均GDP、居民收入等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面臨同步實現經濟更大發展和碳排放大幅下降的任務。且當前距離碳達峰目標年已不足10年,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過渡期,相比之下時間更緊、幅度更大、任務更加艱巨,面臨著異常艱難的挑戰。
當前,中國已經是全球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國,排放總量遠超美國、歐盟、日本的加和,在當前逆全球化愈演愈烈、霸權主義對新興國家窮盡一切手段進行遏制的現實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中國和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如果中國不在碳中和上展示決心和做出行動,必將面臨更大的國際壓力,被指責排擠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這一場硬仗,西方等著我們進入他們預設的戰場。
西方要達到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不給我們時間,就是讓我們背水一戰。實際上,西方要求減碳當然不是為了世界的青山綠水,而是為了收割發展中國家,并鎖死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道路!
尤其是在屢次圍堵中國折戟沉沙之后,西方精英能想出來的針對中國的再一次大國博弈!在這個問題上,那個結論依然正確,再晚就來不及了,就不可能堵住中國的發展了。所以,在這個時間點,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伊始,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重返《巴黎協定》!
雖然,以近些年在碳排放上的努力看,美國可以說劣跡斑斑。
它既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又退出《巴黎協定》,在氣候變化立場上屢屢“開倒車”,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和效率。
最近幾任總統的做法,也是令人大跌眼鏡。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境外化石燃料項目的投資達340億美元,污染別人,潔凈自己。
特朗普干脆在本國扶持煤電、頁巖油、近海油田等高碳產業,連自己都加倍排放。
這當然很美國!美國人一向無恥,就象美國前財政部長康納利說過一句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
氣候災難是誰造成的?西方發達工業國家。
從工業革命以來(1850-2018),保守測算,美國累計排放598億噸,是中國的兩倍以上,超過所有發展中國家總和,是當之無愧的“碳排放之王”。歐盟也以385億噸“屈居第二”。
氣候變化不單單是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長期累積的歷史排放,才是產生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原因。
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和巨額財富,是在過去200多年的工業化過程中,通過無任何約束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積累起來的。
已經并正在制造氣候問題的發達國家,一邊理所應當地享受著高排放生活,一邊卻毫無愧疚地要求追求同樣生活的發展中國家做出犧牲來保護地球,甚至連責任都不肯明確分擔,并且站在道德高點上大談低碳環保。
我們明知這一點,卻別無選擇,只能躬身入局!
而且,這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
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發起并主導“碳排放大戰”!意圖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特別是發展中某大國;固化現有國際分工,強化美國主導地位,繼續通過金融收割全球;占領新能源產業鏈頂端,擴大并占據國際新能源設備市場,通過標準及技術授權收割其他設備制造國;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穩定執政基礎等。
并且從能源及經濟結構、技術裝備、國際關系和全球影響等方面看,美國的優勢明顯。
從能源結構看,自2009年奧巴馬上任后,煤炭消費一路走低,老舊煤電機組自2012年開始大規模退役,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陸續被天然氣、石油超越,2019年更是被再生能源超過。時至今日,煤炭僅占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的十分之一。而在新冠疫情肆虐時期,可再生能源依然保持增長,勢頭如虹。“碳排放”不再是能源消費增長的瓶頸。
從經濟結構看,美國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牢牢把持著高端制造業與金融服務業,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基本脫鉤,降低碳排放對其經濟影響有限,其結構性失業或可通過新能源創造的就業機會彌補。
從技術裝備看,美國可再生能源起步早,技術底蘊深厚。以光伏為例,各類型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記錄保持者均為美國(以及歐洲和日本)相關機構;另外,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裝備制造業,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占明顯甚至絕對性優勢。
從國際關系看,美國盟友眾多。聯合國等諸多國際組織大都受其操縱或影響,更遑論其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與金融觸手,胡蘿卜加大棒之下,一呼百應。
從全球影響看,經過數十年潛移默化的運作和宣傳,綠黨堅持的“綠色轉型”理念已經滲透全球、深入人心,發展中國家很多知識精英深信不疑,甚至已經成為左右政府決策的支柱力量。
而歐盟,更是綠黨的發源地,無論是歐盟各國精英的呼聲,還是化石能源緊缺帶來的隱憂,歐盟一直是“全球氣候治理”最積極的呼吁者,也是“碳排放大戰”的發起者。雖然歐盟加總規模大,但各個國家體量小,單個國家難以挑起重擔——成為主導者。在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后,也僅僅用了“pity(遺憾)”小聲表達不滿。
縱使不能主導戰局,這場大戰對于歐盟依然意義深遠。一方面依靠技術與金融優勢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通過排放限額打壓后發國家;更重要的是,可為打造“歐元-碳排放”體系參與全球金融收割打好基礎。所以,歐盟的目標很清晰,也很配合。
歐盟的優勢與美國類似。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基本脫鉤;可再生能源占比冠絕全球,接近20%,部分國家甚至接近80%;節能、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全球領先;風電,特別是海上風電等技術至今無人匹敵。
全球影響力不足的歐盟,自然是緊跟美國,成為“氣候聯盟”二當家,狐假虎威,在技術、金融乃至國際貿易等領域一起圍剿發展中國家,其一手打造的“碳交易”市場與“碳關稅”概念也將成為氣候聯盟的有力武器。
至于日、韓、新、澳等發達“小弟”,自然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求現有秩序不被后來者打破,分享國際分工固化下的利益。
早已完成工業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大多實現了“碳達峰”,碳排放均處于下行通道。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待建,工業加快發展,碳排放與日俱增,沒有例外。“碳排放大戰”劍指何處,昭然若揭。
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才是第一要務。在政權穩定的前提下,優先目標就是實現本國經濟高速增長(5%以上)、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不斷減少,以及相關的能源供給安全和能源普及化等。相對次要目標,才是污染和環境治理、教育普及和全面提升等。
當優先目標和次要目標沖突時,當然以犧牲次要目標為代價,例如很多國家都經歷過“先污染,后治理”這一發展階段。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各種污染依然非常嚴重。
至于“碳排放”,雖然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名義上將其作為政策的主要甚至首要目標,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則是“趕鴨上架”,勉為其難。
所以,這場大戰并不以發展中國家意志為轉移,世界人口排名前列的發展中大國,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埃塞爾比亞、菲律賓、埃及、越南、剛果等國(先不考慮中國和北美的墨西哥),在“碳排放大戰”中,沒有任何優勢,但劣勢顯著。首先,資金不足。其次,技術短板。最后,能源安全。
發展中小國在“碳排放大戰”中更沒有話語權。對于多數小國而言,由于工業體系尚不完備,毫無談判籌碼,無論是何方取勝,他們大概率只能止步不前,安心于農業與旅游業,為地球生態保護出一份力,區別僅僅是經濟補償的多少而已。
這是一場大國才有資格參與的大戰。
對于西方陣營而言,大戰動員早已開始,發達國家紛紛結盟,各種手段推陳出新,只待“對手”入轂。
這場碳大戰,西方陽謀,雖其不公,但所有國家都別無選擇,只能參與其中。
就象是以前的地主,明明是長工打活養活了地主,還要給地主交租子,還要感謝地主,給了飯碗你好活命。天下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長工的命,為地主打工一輩子,鎖死了幾輩子,還要被地主罵這幫泥腿子不講衛生。
地主們和西方設下的圈套,要楊白勞在紙上按手印!游戲規則都是他們定的!
現在的碳排放清單,是從生產者角度去核算溫室氣體,確實數據易得,操作方便。前各國的排放清單也是這樣編制的,但這樣真的合理嗎?
發達國家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碳生產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算總賬,還是算人頭,美國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都是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碳排放一定程度上是在為發達國家埋單。發達國家暢銷的服裝、手機、電腦,甚至假發,很多都是“中國制造”,其消費者的低碳生活,實際上建立在中國制造業的高碳排放之上。沒有了中國制造,美國人連圣誕節都不知道怎么過了。
國家發改委能源專家姜克雋曾指出,21世紀以來,出口占中國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左右。清華大學測算,我國有四分之一的碳排放來自于貿易順差。也就是我們辛苦制造商品的生產會產生碳,要承擔減碳責任;但是發達國家消費我們的商品,撈了好處卻理直氣壯,反而沒有減碳責任。我們是犧牲自己,成就了別人。
消費國理應承擔其消耗物品生產環節所產生的碳排放。
發達國家占據全球產業分工的頂端,高碳產業早已轉移,享用著廉價資源與工業品不用擔責。而發展中國家不斷生產,通過外貿出口滿足他國消費需求,不僅要承擔“減碳”大任,相互之間還要在發達國家的“指導下”搶奪本已不多的發展空間。
何其不公?誰能替天行道?誰有力量、有能力站出來與西方斗爭?
當然,有一個國家,勇敢地站出來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并且,充滿信心地進一步向世界承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
我們明天的文章,講大國之力。歡迎各位讀者,明天繼續閱讀分享。
快刀洪七
2021年11月12日于廣州
來源:洪七獨立評論微信號(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這場大戰西方劍指何處?當然是發展中某大國!斗爭和博弈,這是我們的另一場上甘嶺!
2021-11-14?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