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萬圣節,特別是在大都市過得熱熱鬧鬧,這個事情宜做具體分析。
過洋節,的確有文化party的一面,吃吃喝喝的一面,但另外一面不能忽略。姜絲可樂是個很好的創意,能不能發出汗來治感冒另說,以之為用的主體意識是很明顯的。
開埠180年,一重是喪權辱國,一重是被動開放。洋洋得意沉醉于“國際化先驅”,只講一句話,不講兩句話,只講一重性,不講二重性,怕是有失偏頗。“上海人的上海”,這句話并非在任何語境下都是不對的,但在“獨立化”與開埠180年的語境下,至少要增加幾個限制詞,防止跑歪。
“上海租界不是殖民地”,這話就太過了,不太好辯解,無論你用什么“自洽”呀,用什么“自治”啊,用租界里面有中國人扮演管理角色呀,都不太能說圓滿。
上海租界是鴉片戰爭失敗的產物,是洋人打進來的產物,是喪權辱國的標志。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而設立。
從英國船堅炮利優越地位,并在與清軍的實戰中證明了這種優越地位中獲得了在上海公布上海土地章程的權力。上海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1943年8月),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滋生了一些人的殖民意識,培養了一批小王麻子、大齒包、冠曉荷式的人物,這些人的徒子徒孫沒有死絕,其浸透在骨髓里的殖民意識,對城市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準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貿易,準許英國政府在五口岸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虎門條約》),又具體規定由大清地方官與英國領事會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臺宮慕久多次談判。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這些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辟設英租界協議。
不承認租界的殖民地性質,甚至將之美化為“雙向互動”180年開埠的一大成就,除了對歷史的無知,還兼患心理疾病。或曰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另外一個名字比較好理解——人質情結, 系指人質對綁匪產生情感與依賴,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很多人狹隘看待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常常從集中營囚犯、戰爭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當中去尋找例證,在當今歷史虛無主義者,特別是那些極端恐美、魅美、崇美的人群中,不用掃碼,亦知陽性反應不少。
“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你看看我多自信啊!誰能比我更自信呢?
有些城市,有些大學,有些知識分子,有些學術頭銜很高的先生,致力于把學問做到昏天黑地的境界。有什么辦法才能在愛護他們的前提下,不使其失去自尊而喚醒他們呢?
【2023年11月24日午飯后,寫于北京東城區南書房】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