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01
抗美援朝,是我國我軍的一段光榮歷史。新中國的工業化還剛剛起步,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居然和當時世界上最大工業國和最強軍事國美國打個平手,在一些戰役中痛擊了美軍。這種以弱抗強,充分彰顯了我軍激昂的革命意志和強悍的戰斗力。說這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并不夸張。
不過,后來出現了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可能你也聽說過一些,極力貶低否定志愿軍的戰果,認為朝鮮戰爭中,中朝方面的損失極大,傷筋動骨,可對美國來說,只是一場有限戰爭。美國其實并沒有傾盡全力去打朝鮮戰爭。所謂中國取得的勝利,是自欺欺人。
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會告訴你以下事實:
一、中朝方面的戰場傷亡,遠遠多于美國及“聯合國軍”。
二、美國參戰的部隊,主要他們的第8集團軍和其他少數幾個師。而中國幾乎傾盡全國兵力輪番參戰,耗用了當時國家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謂“一國打一個集團軍”。
三、越南戰爭對美國社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朝鮮戰爭在美國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在美國很少有人研究、討論朝鮮戰爭。也就是說,朝鮮戰爭對美國的影響很小,美國人對這場戰爭并不在乎,無所謂。
“歷史虛無主義”的這些說法,對不對呢?
02
戰場傷亡的數量,中朝方面確實要多于美軍和“聯合國軍”。這是雙方武器裝備巨大差距的必然結果。不過,衡量戰爭的勝利,傷亡只是其中一個指標。更重要的是看各方是否達到了各自的戰略目標。從這個角度看,最后在三八線停戰,對雙方來說,都有得有失。這就是打個平手。
另外兩點,就值得深入分析了。情況并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表面上說的那樣。
首先,關于美軍參戰部隊的數量。
的確,從表面上看,美軍參戰的,只是他們的第8集團軍和其他一些師。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時,覺得很郁悶。原來美國人只是派來了一個集團軍。既然是第8集團軍,也就是說美軍至少還有第1、第2……第7集團軍。美國那么多軍隊,只派來一個集團軍,可見確實不是傾盡全力。一個集團軍,就和我軍主力部隊打個不相上下。美國人還是厲害。
其實,這種說法是個障眼法。當時美國并沒有那么多集團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數量最多時超過千萬。那確實是一支數量空前龐大的軍隊。但是,二戰結束以后,美國很快就復員軍隊,大量軍人退伍回家,大量軍工廠轉產或者關閉。國家從戰時狀態轉向和平狀態。
這樣做的結果是,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放眼全球一看,能夠調動應戰的,只有駐扎在日本的第8集團軍和少數一些其他部隊。畢竟,他們還得在歐洲保持足夠的軍隊,以應對當時咄咄逼人的蘇聯。
03
事實上,在朝鮮戰爭中,前線的麥克阿瑟和總統杜魯門之間的主要分歧就是,麥克阿瑟一再要求給他增加更多軍隊,但杜魯門明確告訴麥克阿瑟:沒有!麥克阿瑟大發牢騷,杜魯門則說麥克阿瑟是政治白癡,不知道蘇聯方向的威脅更重要。美國不可能把駐歐洲部隊抽調到朝鮮來打仗。
也就是說,看起來美國只是派出第8集團軍應戰,但實際上,那幾乎是美國能抽調出來參戰的僅有部隊了。中國朝鮮是舉國應戰,美國也絕不是輕輕松松。雙方其實都是竭盡全力。
美國也并不輕松,就引出一個重要問題:朝鮮戰爭對美國的影響到底是什么?
在美國,朝鮮戰爭確實是個“被遺忘的戰爭”。在美國民間,了解朝鮮戰爭的人并不多。不僅民間如此,美國學術界、軍界,對朝鮮戰爭的研究也很薄弱。朝鮮戰爭對美國的影響,遠遠不如越南戰爭。
但實際上,朝鮮戰爭對美國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美國因此受了內傷。內傷雖然表面上不明顯,可不等于不嚴重。美國受的這個內傷,很重很重,并且,現在正在全面發作。
04
美國建國以后,奉行孤立主義政策。國內的軍隊,尤其是陸軍,規模一直很小。麥克阿瑟等名帥,年輕時都是夾著公文包坐公共汽車上下班的小軍官,看不到軍旅生涯有什么遠大的前途。
一戰時美軍出國打了一仗,回來以后迅速遣散復員。美國又回到孤立主義狀態。二戰結束以后,美國也是依照慣例,迅速遣散復員軍隊,大量美軍解甲歸田。美國只在歐洲和日本保留了一些占領軍。國內的軍隊,大概只有一個師左右。
如果接下來沒有戰爭,美國軍隊的情況,會和一戰以后差不多,保持一支規模不很大的軍隊,或許海軍會多一些,但陸軍規模會很小。
就在這時,朝鮮戰爭爆發了。
倉促之間,美國只好抽調駐扎在日本的部隊參戰,也就是第8集團軍和另外少數幾個師。朝鮮戰爭一打就是三年,雖然是有限戰爭,美國需要持續投入兵力和武器。結果就是:二戰結束以后大量遣散軍隊、軍工廠停產的勢頭,被逆轉了。很多已經退伍回家的二戰老兵,又被召回到軍中。很多已經停產的軍工廠,恢復了武器生產。
而且,朝鮮戰爭給美國人精神上一個巨大沖擊,那就是東方陣營隨時可能發動武力進攻。美國人對軍隊的態度因此發生重大轉變。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朝鮮戰爭讓美國從此告別了孤立主義。孤立主義時期的“小軍隊”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美國開始維持一支全球規模的龐大軍隊,還有規模巨大的軍工生產。
05
在美國的建國傳奇中,有一個在美國婦孺皆知的典故,也就是所謂“克萊星頓的槍聲”。1775年,在波士頓附近的克萊星頓村,英國軍隊秘密前來,被美國民兵發現。其中二人飛馬去報信,高呼:英國人來啦!
后來,有歷史學家指出,那兩個報信的人不可能喊:英國人來啦!這是后來美國人建國以后對歷史事實做了加工。1775年在北美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都自認是英國人。那時還沒有“美國人”這個概念。他們自己就是英國人——只不過是造反的英國人。當敵人到來時,他們怎么可能喊“英國人來啦”?
歷史學家指出,當時那兩個報信的人喊的是:正規軍來啦!
在英美的政治傳統中,“正規軍”尤其是陸軍,是個挺“邪惡”的概念。英國軍隊長期以海軍為主。在各殖民地打仗,也往往調用其他殖民地的軍隊——比如在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參戰的英軍很多是印度人。他們認為,陸軍很容易成為暴政的工具,不宜大力發展,適可而止為好。
由于這個政治傳統,美國建國以后也不熱心發展陸軍,陸軍的規模一直不大。美國陸軍可做的事也不多,主要用來打打印第安人。一戰二戰出國參戰以后,按照政治傳統和多年慣例,打完仗就趕緊遣散部隊。他們對國家保留大規模的常備陸軍疑慮重重,很戒備。
朝鮮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06
一是朝鮮戰爭打了三年之久,二是朝鮮戰爭讓東西方陣營的對立“落實”為熱戰。而且,在朝鮮戰場,美軍因為兵力數量處于劣勢,就格外要發揮武器裝備的作用,所以有“范弗利特彈藥量”的大量投送火力的作戰方式。
這樣一來,不但陸軍從此成了長期性的大規模,軍工企業和軍隊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正是在朝鮮戰爭其間,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形成了。也就是軍隊和軍工企業勾結在一起,成為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有了獨立于國家以外的利益追求。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追求,他們不惜損害國家利益。
這就是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受到的內傷。
1953年,艾森豪威爾接替杜魯門成了美國總統。上臺后半年,艾森豪威爾就結束了朝鮮戰爭。雖然結束了戰爭,但軍工復合體已經尾大不掉,不可遏制。所以,1961年,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結束的告別演講中,明確警告美國人說:“在政府各部門中,我們必須警惕軍事-工業復合體取得不正當的影響力。”
耐人尋味的是,關于軍工復合體,艾森豪威爾只在告別演講提過一次,以后再也沒有提過。看來,他老人家也很“識時務”,知道有些勢力是得罪不起的。
雖然老總統有言在先,但在隨后的時間里,美國軍工復合體一路膨脹,幾乎沒有受到什么阻遏和限制。不過,這個內傷在很長時間里并不明顯。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更是讓軍工復合體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軍工復合體對美國的危害,近些年越來越明顯。事實上可以說,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所以,冷戰結束以后,美國軍隊反而打了好幾場戰爭。因為只有不斷打仗,打那種軍費高昂的仗,軍工復合體才能繼續得到巨額收益。
到現在,軍工復合體已經成為美國政治的毒瘤,而且是難以鏟除的巨大毒瘤。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受到的內傷,似乎已經發展成可怕的絕癥。
作者:李子旸;來源: 鉛筆經濟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