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克服困難實現經濟增長。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趨勢明顯。正因為如此,一些研究機構發布研究報告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發生根本性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會從投資轉為消費,生產供給將會向服務業轉移。這樣的預測令人感到憂慮。中國不是一個資源型的國家,不能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支撐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也不是一個消費型國家。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工業大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于生產。只有不斷地創造財富,才能滿足中國居民的需要。只有大力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水平,不斷滿足各國人民的需要,中國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盲目東施效顰,試圖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或者把經濟增長的希望寄托在消費等服務產業身上,最終很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危機。首先,既沒有類似于中東、俄羅斯和美國那樣豐富的石油資源,依靠出口石油實現經濟增長,同時也不能像澳大利亞和阿根廷、巴西那樣礦產資源豐富國家那樣,通過出售礦產品和農產品實現經濟增長。中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只有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增加工業制成品的附加值,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農業生產技術發達,但是,中國耕地缺乏,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面臨許多不利因素。中國必須走工業發展道路,不斷提高工業整體水平,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財富增長。試圖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的增長,最終很可能會本末倒置,使中國經濟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消費不是建立在財富增長基礎之上,那么,消費難以持續。第三產業覆蓋面非常廣。發展第三產業,必須首先區分生產性的服務業和非生產性的服務業。工業制造需要生產性的服務業支撐。如果沒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那么,工業發展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分析第三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必須考慮到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步伐,形成堅固的產業鏈和主要產品零部件的供應鏈系統。脫離中國國情,強調消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典型的誤國誤民。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于,作為制造業國家,原材料來自于世界各地,工業制成品必須銷往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中國強調國內市場大循環,就是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優先滿足中國居民的需要。與此同時,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積極融入國際大循環,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強調消費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從完善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彌補歷史欠賬。但是,如果脫離了實際情況,把非生產性消費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最終很可能會導致資源配置出現重復浪費的現象。君不見,在我國的一些城市,服務消費企業關門倒閉。在許多農村地區,開辦的“農家樂”門可羅雀。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切實際,試圖通過增加消費項目拉動經濟的增長。由于居民購買力水平有限,特別是由于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結果導致一些投入巨資修建的消費場所缺乏人氣,最終不得不宣告破產。現實教訓充分說明,越是在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越是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病急亂投醫,而應該尊重經濟規律,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生產,積極拓展市場空間,確保中國經濟實現健康發展。其次,我國已經把科技創新作為強國戰略,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動能轉換。資源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潛力無限。我國之所以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就是因為這是朝陽產業,既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同時又能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中國在太空經濟發展領域,在環境保護領域,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成就。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創造性地將主要零配件生產企業集中在一起,形成產業工業園區,減少產品制造成本,強化供應鏈體系,確保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始終處于世界前列。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對中國新產業實施制裁措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在新產業領域一馬當先。中國電動汽車行銷海內外。中國科研人員采用新技術,生產出高端芯片。美國、歐洲聯盟制定的一系列限制和制裁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行將破產。中國依靠科技創新,在數字經濟和太空經濟領域不斷開墾處女地,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只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依靠科技創新,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產業體系,中國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在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三,第三產業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千萬不能照抄照搬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忘記了自己的比較優勢。第三產業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超過80%,但是,美國統計口徑與中國大相徑庭。在美國有些服務屬于第三產業,但是,有些并不屬于第三產業。美國第三產業中,生產服務環節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這就使得美國生產制造成本相對較高。雖然美國聯邦政府實施財政補貼政策,試圖吸引其他國家的制造企業到美國設立工廠。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美國戰略盟友寧可在加拿大和墨西哥設立工廠,也不愿意到美國設立工廠。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國天然氣成本相對較低,但是,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這一方面說明美國工會組織持續不斷地開展集體斗爭,提高美國勞工階層的整體收入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面對居高不下的勞動成本,美國制造業缺乏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國工會不斷要求提高工資水平,結果導致美國企業被迫遷移到其他國家,美國國內勞動崗位始終處于緊缺狀態。雖然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美國官方統計失業率持續下降,但是,美國國內流浪漢持續增加,美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對于那些失去工作崗位或者找不到工作的群體而言,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消費很難促進經濟的增長。中國絕對不能邯鄲學步,步美國的后塵。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可以增加就業崗位。這對于解決失業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分析方法,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假如為了增加就業崗位而發展第三產業,沒有考慮到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合理的比重,那么,發展第三產業非但不能解決就業問題,反而會導致整個社會成本增加,失業率上升。解決就業問題,有多種方式,萬萬不可無視經濟發展的需要,片面發展第三產業。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必須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第一,必須從國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為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不斷生產出令人羨慕的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經濟才有實現良性循環。第二,必須從貿易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貿易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過去我國主要依靠貨物出口促進經濟增長,今后應當在擴大出口的同時,增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口額并不大,但是,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善于利用投資加快經濟增長步伐。印度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上百億美元的貸款,用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并且積極利用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資金,加大在南亞次大陸投資的力度。這或許可以解釋,印度為何在出口額相對較少,外匯儲備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資本,加快海外投資的步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喬新生”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