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張伯禮 張維為:西醫是科學,中醫是哲學?有些人誤解太深
點擊:4465  作者:張伯禮 張維為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4-06-17 09:22:30

 

1.jpg

國以德、治國以正,和我們中醫藥一樣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強筋壯骨,總書記把很多這些詞都用在治黨治國上面,道理是相通的。”

“健康,它的主體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我今天要講主動健康,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真的好的醫學、真正的科學,上面一定要有哲學,沒有好的哲學是不能成為一流醫學的。”

中醫藥學不光跟養生、健康有關,還蘊藏著一整套思維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去感受、學習。在東方衛視6月1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一同探討了中醫與養生。
東方衛視
 
 
,贊29

2.jpg

 

【張伯禮演講】

 

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主動健康與養生保健》,這個題目可能大家更感興趣,因為關切到每個人的健康狀況。

 

我們的醫學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第一次挑戰是烈性傳染病,像在歐洲,一個鄉鎮、一個城市、甚至一整個國家的人口死絕了。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將近四千萬人死亡。

 

實際上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還不是傳染病,而是非傳染性疾,慢病。慢病是什么呢?像高血壓、冠心病、腫瘤、肺心病這些老年性、退行性、代謝性的疾病,我們也籠統地把它們稱為“生活方式性疾病”,這些病占了我們死亡率的80%,也消耗了我們所有衛生資源的80%。

 

我們國家既面臨著發達國家的疾病譜,也有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病,比如還存在著一些營養不良。這些問題不能有效地解決,必然會影響人們的健康,也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

 

醫學該怎么發展?不是建更多的醫院、培養更多的大夫、研究更多的藥。這種被動地應付,防不勝防,治不勝治。所以上個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來,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而應當以人類的健康作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所以提出“健康世界”,世界各國都要建設自己的健康國家,如“健康美國”、“健康日本”、“健康英國”,我們中國是“健康中國”。

 

但這里邊有個問題,就是健康,它的主體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我今天要講主動健康,就是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自己關注自己的健康。

 

對于“健康”這兩個字,大家認為是一個詞,它實際是兩層意思:古人說“體壯曰健”,你這個人挺壯的,就叫“健”;“心怡曰康”,心情舒暢叫“康”。所以“健康”既包括身體,也包括精神——我們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來了,這才叫“健康”。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來,“健康”是整個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狀態,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你的身體要健康,心理還要健康,這個還不夠,還要適應社會,要有生活能力。所以我們說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和我們中醫老祖宗的定義不謀而合。

 

3.jpg

 

而我們人往往是沒得病時不重視健康,任性,肆意地透支身體;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有沒有途徑?有人說了,“我這個家族就不是長壽的,我也長壽不了。”不是那樣的。實際上大家有個比較統一的認識:我們的生活方式起主要作用,遺傳因素在里邊只占15%,環境因素只占17%,醫療條件只占8%,而生活方式占60%,所以還是靠自己。健康長壽是有理念的,生活方式是影響最大的。

 

對于生活方式這點,并不一定要花多少錢,花錢買不來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吸煙,你省錢了,不酗酒,你還省錢了,晚上早睡覺,還省電錢了。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理念至關重要。

 

現在我們提“主動健康”,“主動健康”是什么呢?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包括你的自覺性,也包括你的個性,同時也包括持續性、綜合性。你說“我不抽煙、不喝酒,凈熬夜”,也不行。它一定是綜合的。剛才我在外邊站那么一會兒,有個人在那說“我這體重太重了,我現在決定一天就兩頓飯,并且我最近已經不吃肉了,我再加強點跑步,我體重已經降了多少多少斤了。”這就是“主動健康”。

 

我們中醫還有康養——現在特別時髦。康養里邊也要主動參與,主動參與是基礎,品質是關鍵,健康是目的,養護是方法,這個一定要分清楚了。中國人的這種養生保健是世界其它民族沒有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是研究世界科技史的,他講了在世界文化當中,只有中國人的養生學是獨特的,是其它民族所沒有的。

 

我們天津郵輪特別多。我有幾次看見從郵輪里邊出來的人,老大爺、老奶奶都是七八九十歲,你攙著我,我攙著你;外國人一到老了,還特別愛穿鮮活的,紅襖綠褲,特別鮮活。為什么呢?他們的養生就是旅游,吃維生素。我們中醫除了旅游、吃維生素,還可以做什么?我們還可以打太極拳,還可以吃藥膳,還可以練氣功,還可以練八段錦,很多選擇,這是中醫的一個長處。

 

剛才我們主持人說“《黃帝內經》太澀,讀不懂”。所以我給大家讀一段《黃帝內經》里的話,講怎么養生的,叫“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正氣”——我把它總結成“一個根本”、“三點關鍵”。

 

“一個根本”,即精氣神。我們學校買了一塊大石頭,他們說“張老師,刻什么字呢”我說“三個字:精氣神”。全中國人都要長精氣神,每個大學生更要有精氣神。“三個關鍵”是什么呢?飲食、起居、情志。最簡單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序、順應四時,以及最關鍵的一個——精神內守。就這么五個原則。實際上,我們養生的方法,主要的就是養神。這人有精氣神,即使有病了,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難,精神不能倒,這點至為重要。中醫養生主張形與神俱,首重養神。

 

而中醫養生一個很重大的關鍵,在于一個字——“靜”。以靜為寶,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處在一個淡薄寧靜的狀態,內無所慮,外無所逐。

 

中醫講七情致病,怒傷肝,思傷脾,喜傷心,恐傷腎、憂傷肺等等。很多人講“我能受苦,但我不能受委屈。”委屈誰都有,所以要怎么樣把委屈看淡了。同時,受到了一些委屈,要善于包容,人家不一定真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的,是個誤會;即使是有意識的,你干嘛用別人的錯誤懲罰你自己呢?沒有必要。所以精神保持淡薄至關重要,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是一樣的。學會包容,包容別人,包容失敗,也要學會包容自己。

 

一定要把這個精神調理好,這個是最重要的。

 

第二就是睡眠。

 

我以前寫過一首詩叫《自然醒》:“睡眠事大系養生,百事不遷無夢境。千金難買一夜酣,最美莫過自然醒。”睡眠是人體的最大補品。

 

起居有常,生活規律,睡眠最好的時間是多少?晚上11點躺下,11點到1點子時的覺是最關鍵的覺。你說“我睡得晚,但是我起得也晚”,那效果可不一樣。因為在千百萬年的進化當中,人體的生物鐘已經適應這種情況了。晚上你睡眠了以后,臟器才說“我不照顧你了,我得照顧內臟了”,趕緊給你做代謝的調節,該排的排,該藏的藏,重新穩定,到醒的時候,整體給你調整好了。它是這么一個過程。

 

所以睡眠一定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盡量不要依賴藥物。睡眠的質量是一個關鍵,如何實現深睡眠?什么叫深睡眠?不做夢就是深睡眠。你越到晚上越看那些電視劇、球賽,那邊贏了還好,輸了,這一晚上都別扭了,那你何必呢?這類球賽我都不看,過后知道結果了,回放,就不緊張了。我喜歡排球,看的時候有時抑制不住地替球員著急,有時真著急。

 

還有一個就是排便。

 

排便很簡單,但是很重要,每天一次。排完大便以后,不能說太臭了,連看都不愿意看,趕緊沖了。要觀形察色,聞味審異。你看一看顏色,是黃的,還是黑的;看形狀是圓的、扁的,還是不成形的;看上面有沒有異物,有血,還是有黏液。中國的腸癌患者越來越多,和國外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它的生存率,為什么呢?都是一發現就晚了。國外有一個定期做腸鏡的習慣,我們這邊一般不太習慣。其實你看大便就能看出來。

 

怎么保證每天一次大便?很多方法,包括攝入能夠促進排便的食材,如多含纖維素的蔬菜,包括燕麥、紅薯、海帶、蘿卜,適當地喝些酸奶也有益。然后就是晚上睡覺前一杯涼白開,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一杯涼白開。再一個,注意喝水,也是要養成定時的習慣。

 

還要注意的一個,是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也是四句話:合理膳食,飲食有節,因人擇食,因時擇食。合理膳食,食物要多樣化,食譜廣泛,各類食物都要吃,吃雜食。飲食有節,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因人擇食,不同年齡、不同的身體狀況要有選擇。還有一個,不同的節氣也要注意選擇。外國人不理解,說“中國人來就要熱水,外國人從來不喝,就喝涼水,剛生完孩子就來涼水”。別聽那個,到了晚年他們都知道,得病以后,后悔都晚了。

 

合理膳食,《黃帝內經》里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各種糧食、水果、肉類、蔬菜,讓你均衡。有什么養生的訣竅?“湯湯水水,清清淡淡,熱熱乎乎”,這十二個字完全適合中國的中老年人;我又加了幾句,叫“粗細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就更全面了。

 

4.jpg

 

有人說:“我一天就一斤糧食。”我說:“一斤糧食,你干什么活?退休了還一斤糧食,減。”他說:“減多少?”我說:“最多吃半斤。”“吃半斤?”我說:“我現在一天就是三四兩,你看我這精氣神。”一天一個雞蛋、一杯牛奶、三四兩糧食,加點豆制品、瘦肉,還有一袋堅果,挺好的,精氣神每天一點問題都沒有,看病、開會、講課都是一樣的。現在的問題是過量。

 

最后一個,運動。

 

運動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因人因時而異,這都是經驗之談。運動適量是根據不同的人。有人說“我做什么好?”那我說,“看你什么年齡了。老年人運動適量就是走步,可以快走,也可以慢走;你若是年輕人,就得跑。”運動的時候,還要循序漸進,更關鍵在于持之以恒。

 

還有一個,因人因時而異。咱們北方,11月初總有一場寒流,這場大寒流一來,咱們都不適應,那時候又不給暖氣,這種情況你就別6點起床去運動了,躲躲它,它過去了,你再運動,沒事;你非趕那天去運動,又冷,然后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很容易造成腦出血。因人因時而異,這都是智慧。

 

還有一個,節氣養生。中醫講節氣養生,春天養肝,要少吃酸的,酸入肝,吃酸的太多了以后,肝氣更旺了,所以你就脾氣大,愛著急,愛上火,老跟人吵架。所以吃點什么呢?吃點甜的東西,它能夠養肝。到了夏天暑濕了,喝點薏仁米、稻米加上綠豆煮起來的稀飯,挺好,又利濕,又解毒,又清熱,它就是一道非常好的藥膳。到了冬天,冬令進補,我們吃點涮羊肉也是可以的。

 

這都是養生的一些常識。從日常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祝大家健康!

 

5.jpg

 

【圓桌討論】

 

主持人:剛才張伯禮院士又給我們上了一堂關于中醫藥學、養生健康的公開課。上次您來節目講述中醫藥學的時候,許多觀眾告訴我們他們從您的演講當中學到很多很多。今天繼續給大家做這個科普,特別是您說到,對于個人來講,了解一些中醫藥學,了解一些它的原理非常重要。比如您剛說了大家要主動健康,可能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誤區,覺得身體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但您告訴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去構建自己的健康。我先問一下張老師,張老師平時工作很忙,工作量極大,您怎么主動健康呢?

 

張維為:我還真是主動健康,一直有一定的運動習慣。疫情前基本上保持每星期游泳四到五次,大概堅持二十來年了。現在是散步比游泳多一些,每天走五千到一萬步,基本上能夠堅持下來,不小的量,但也不過分——我不跑馬拉松,可以看人家跑,自己不跑。

 

主持人:才張老師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叫“不過分”。我發現院士在介紹中醫藥學的時候,他經常用到一個詞,就是“和”,所以不過分這個度很重要。

 

張伯禮:是。像張老師這種身體狀況以及這個年紀,每天鍛煉五千步到六千步是比較合適的,他再增加步數并沒有更多的獲益。同時,在步行過程中,手也別閑著,做一些伸展運動,上肢舒展、后屈,只要是協調的運動都可以。

 

主持人:張院士還說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精氣神”,“精氣神”對一個人來講也很重要,這個跟主動健康也是連在一塊的。

 

張伯禮: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得了肺癌,他很想得開,把房子賣了,然后旅游去。他說“我這一輩子就想到外地,到世界各國看一看,一直沒有機會,現在既然得了肺癌了,并且告訴是晚期了,來日不多了,所以我就滿足自己的心愿。”因為到了外邊心情很舒暢,吃各地的飲食,還交了好多國外的朋友,轉了這一圈用了大概三個多月,回去再一查,癌癥明顯好轉,他沒做任何治療。

 

這就是一個精氣神轉化疾病的狀況。一定要有這個自信,自己要相信自己。所以說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那是這個人太粗心了,實際我們每個人哪里稍有不舒適,醫生不一定知道得很清楚。

 

張維為:中醫的哲學觀很重要,就是張院士老講的,大家都要懂點中醫,這不是讓大家都當中醫醫生,而是對你自己有好處,對社會有好處。比方說,西方文化是兩分法,人是悲觀還是樂觀,是好還是壞;而中醫哲學觀里面有一個概念叫“達觀”,它把事情看得很透,這就不一樣了,對很多問題你就容易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態,這個非常重要。

 

張伯禮:中醫的很多哲學理念,尤其我們中國人的古代哲學、治國的很多理念,都是一樣的。治國以德、治國以正,和我們中醫藥一樣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強筋壯骨,總書記把很多這些詞都用在治黨治國上面,道理是相通的。

 

主持人:我問個小問題,您剛剛說精氣神很重要,主動構建很重要,但是在咱們以往的中醫的概念里邊,也會講要和、要平、要順其自然,所以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困惑,又要主動,又要順其自然,這里頭怎么去把握、平衡?

 

張伯禮:這個一點也不矛盾。主動健康就是自己要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積極地干預它,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運動、調節飲食、調節自己的情緒來適應它。人不可能不生氣,但是這生氣不能持續太久了,特別不能長期被不良情緒所困擾,這個對健康影響最大。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要平衡、平和。生氣,說一說,發泄一下,趕緊收回來,這也是以平為期,和為貴。

 

張維為:中醫中“度”的概念很重要。中醫里邊講平衡,如陰陽平衡、表里平衡、內外平衡等等,但有時候我覺得不少人把平衡理解錯了,他們理解的平衡是五十對五十,不是這樣的。這就要引入“度”這個概念了,這個道理是貫穿一切、完全相通的。

 

張伯禮:中醫講動態求衡,這種“衡”正像張老師剛才講的,不是一半對一半,也不是你勝我輸,你強我弱,不是那樣,它是動態求衡,保持平衡就可以。

 

為什么所謂的T細胞是人體的一大群細胞?現在發現T細胞對人體的免疫功能至關重要,但T細胞有很多亞群,不同的亞群有不同的功效,這些亞群之間的平衡就是內平衡,我們就調理它內平衡。

 

什么叫更年期?更年期,更,換也,就是換年期。所以男同志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往往心氣跟體力不相匹配了,所以到了換年期的時候,要求你自己把心態和體力重新匹配一下。調理好了,后邊幾十年生活質量就高;調理不好,那后邊,不說百病叢生,起碼生活質量不會太高。

 

主持人:剛才院士舉例子的時候,說到中醫的理論里邊還有一些是法家的,比如說遇到急癥的時候,可能該下猛藥就得下猛藥。

 

張伯禮:它是苛癥用重劑。我們在上海治療那些(新冠)重癥病人的時候,特別是一些老年人,80多、90歲了,可是7天沒大便,大便不通、腹氣不通,這邪熱沒法下來,所以病人精神也不好,氧合水平也上不去。這時通大便是第一要義,所以我們用大黃50克、芒硝30克。藥房不給抓藥,說你這量太大了。我說藥典的量是治病的,我們現在的量是救命的,我們會掌握這個量,中病即止。他們一副藥下去以后,幾個小時大便下來了,大便一下來,整個人的狀況就改變了。

 

西醫同道也看到了,說怎么大便一下來,氧合就上去了,病人燒也退了,眼睛都有光了?這是因為中醫講通腹以瀉肺,通了腹,下來的是大便,它把毒素也帶出來了,殘存的一些毒素的碎片、一些死病毒跟著下來了;同時腸蠕動恢復了,不同的細菌在不同的腸段,各歸其位,自己就管自己了,整個腸屏障保護作用恢復了,全身狀態就跟著改善了。

 

主持人:按照您剛才說的,我們可以從中醫的理念、思維看治國理政,遇到困難、遇到急事的時候,該下猛藥的要下猛藥,但是解決完問題之后,馬上要進入整個系統的調和,不能一直是猛藥。這個對我們去管理很多事情也是很有啟發的。

 

張維為:對,有些人攻擊中醫、調侃中醫,說西醫是科學,你那個中醫是哲學。實際上這些批評者自己沒有搞懂,真的好的醫學、真正的科學,上面一定要有哲學,沒有好的哲學是不能成為一流醫學的。

 

張伯禮:西醫也有哲學,只是有人不自覺而已。

 

主持人:對,而且大家對哲學要有一個了解,不要以為哲學純粹只是在那邊說形而上的理論,在那邊說書面化的、文字化的東西,哲學是要解決問題的。我們在節目里面一直講一個觀點,就是道和術的結合,大家對中醫藥學的理解可能會覺得它更偏向于道,因為有些東西普通人不太容易理解,但其實中醫藥學有許多術的部分,它就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張伯禮:能解決大問題。我們現在正在推廣,把一些適宜的技術進家庭、進社區、進到最基層,解決老百姓的問題。

 

山東有一個縣,推廣灸法,灸自己。縣里當作一個保健工程來做,他們報告說一年以來節省了三分之一的醫藥費,大家都覺得通過灸以后身體比原來結實多了。并且他們做那個灸,慢慢地做成一個產業,賣各種灸,因為國外對咱這個灸需求量很大。

 

所以說有了自我保健這個意識以后,這種技術應該是普世的。你看菲爾普斯身上的“中國印”——拔火罐,就是一種康復,比做理療還要好,并且不同的部位都可以自己來掌握這個度。

 

【現場互動】

 

觀眾: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中醫文化的,所以畢業之后也從事了相關行業。但我發現有很多人對于中醫還是一知半解,甚至覺得中醫就是騙人的把戲,所以很想與之辯解。想要問一下院士、教授,能否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中醫在現代具有哪些優勢?

 

張伯禮:這個情況實際是比較多見的,我們也不回避這一點。確實現在有一些不是真正的中醫,打著中醫的旗號去騙錢,一些所謂的“神醫”“神藥”,做一些虛假廣告,確實有這個情況。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民間的醫生有很多好中醫,所以我在2017年就中醫藥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時候說過一句話,“高手在民間”,民間確實有些好中醫。

 

但是,這些個中醫也應該去接受實踐的檢驗。所以各個省在考核中醫的時候,要真正地去看他們實實在在的本領,而不是僅僅考卷面,回答一個問題,背下來好壞。因為有些中醫都是歲數比較大的,他背不下來,但他看病確實有一套。關鍵看他有沒有這一技之長,能不能治病,就可以了。

 

再一個,“你叫不醒那些裝睡的人”。有人文化不自信,就是不相信中醫。例如我在武漢的時候,給一個病人看好了,送他出艙,他說“你別看治好了我,我也不信中醫,因為你說不清道理。”我說:“挺好,起碼你現在活著,才能說這種話。你這話也是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努力把機理給你說清楚。”這是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可以允許這種想法存在,你也不去爭辯,這要求我們做得更好,拿出道理來,把它說清楚。所以我講中醫要自信,五千年的東西不是誰能否就否得了的,還是靠療效,說明機理、研制更多好藥,慢慢大家就會信任的。

 

張維為:我覺得張院士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就是他做的所有這些,都是西醫也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承認的,就是有大量的數據,有實證,可量化、可重復,他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去他那兒做過調研。比方說,幾乎所有心臟不好的人為防范危險,都自己備有速效救心丸,這是中醫的。但是過去的速效救心丸,由于種種原因,有時候產品不同批次的質量不穩定,原因就是沒有完全做到精準的量化。但是張院士的項目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現在這個藥的品質是可靠穩定的、可重復生產的,這只是一個例子。

 

我自己念大學的時候,那是1979年、1980年,突然一天早上起來,左肩不能動了,一動就疼。我就去當時復旦的醫務室,很簡單,就是拔火罐,半個小時后就好了。我本來以為上午課都不能上了,結果沒有問題,可以繼續上課。

 

6.jpg

 

觀眾:我是一名分子生物學研究員。我在學習和研究當中,發現分子生物學很難系統地解釋復雜的人體運行規律,但是中醫理論是完全可以解釋的。我想問一下,在中醫藥的實踐當中,中醫藥有沒有雙盲臨床實驗?這個是如何進行的?因為中醫藥要與人體進行互作,每個病人的狀態不一樣,藥性不一樣,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還有,對什么樣的藥方和藥劑進行這樣一個雙盲臨床實驗呢?謝謝。

 

張伯禮:這位先生問的問題非常好,非常有深度。正好我也借著這個機會來回答一下。

 

有人說“你們中醫不治病,只治癥”,這話不對。中醫古代不叫冠心病,叫胸痹,只是名稱不一樣。但是中醫也治癥,治癥就是治綜合癥,有一堆癥狀,如這個人咽干、嗓子發干、眼睛老是澀、腰酸膝軟、耳朵響、舌頭是紅的,這套綜合癥叫肝腎陰虛,六味地黃丸治。中醫古代有一句話,叫“治其所苦”,你只要苦,你哪不舒服,我就治哪。既包括病,也包括癥候的癥,也包括癥狀,都可以改善。

 

你剛說中醫做不做循證的評價、雙盲的評價,我剛才講的那個芪參益氣就是雙盲雙模擬。兩組人,一組吃真阿司匹林,假的(芪參益氣)(模擬劑),一組吃真的中藥(芪參益氣)、假阿司匹林(模擬劑)。3500個病例,觀察37個月,做評價。但是我們選的這個藥很講究,一定是臨床有效的藥,我才可以管這種叫“上市后再評價”。

 

分子生物學和中醫藥絲毫不矛盾。中醫是從整體把握人體狀況,而分子生物學,從基因也好,從某一個細胞也好,它從微觀去把握人體的狀況,宏觀、微觀相結合是最好的。我們把握宏觀情況了,中醫講陰、陽,所以我用了免疫調節,用這個來說清楚、講明白了。實際我用的很多方法就是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完全可以為中醫把道理說清楚。過去我們說不清楚,是因為科學手段沒到;現在到了,只要努力去做,是能說清楚的。

 

張維為:西醫現在的問題,連多數西醫的研究者都開始發現了,它越分越細,包括我們醫院,看病的時候科室越分越細,結果往往要走四、五個科,我們缺少全科醫生。同樣,我們鑒定民間中醫高手的時候,用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要完全被所謂科學的方法所束縛,我們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一定要承認,我們的科學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哪怕是分子生物學等等,我們對整個真實世界的理解實際上還只是很小一部分,還有大量的未知領域。在沒有完全理解之前,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

 

主持人:對,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把這個管用的機理講明白。

 

張伯禮:有的能講清楚,有的到現在還不一定。你看經絡,到現在也研究不透,但它確實是有用的。有人說就是神經,我們把肢體切開,發現也不是——把神經給切斷了,還有經絡現象,說明它不是。

 

主持人:所以還是要研究,也許在科學進步的哪一天,我們就可以終于搞明白到底什么是經絡。

 

觀眾:我目前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我會選擇通過八段錦來調節自身的身心健康。張院士剛才也提到了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精神內守,以及獨立守神,我認為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也想張院士繼續為我們分享一下,您在日常生活當中具體的養生秘訣是什么呢?謝謝。

 

主持人:我們這位女觀眾是法律工作者,工作強度很大,但你看她整個精氣神特別好,可能也是受益于八段錦。不過我插問一下,剛才院士說八段錦上了年紀練,這位女士那么年輕就練起來了。

 

張伯禮:八段錦也不一定上了年紀才練,都可以。像我們學校的學生,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太極拳。

 

所以到武漢的時候,在方艙里邊,一個大體育場,冷冷清清的,大家又都恐懼,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當時我就想,中醫的醫療隊,我們學校也去了100多人,那就組織他們打太極拳,又不花錢,還有老師教。一打,互相交流,話多了,精氣神就變了;話一多了,原來互相都不認識,通過打太極拳都認識了。互相幫、互相學,年輕的先打,然后帶著中年、帶著老的,一起打,形成一個非常壯觀的場景。首先是消除了恐懼心理。其次,通過打太極拳,活動,氣血周流了,想吃東西了,幫助康復,所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男女老少皆宜。

 

7.jpg

 

剛才這位小女生來問我的情況,我現在運動就是兩個,第一個跟張老師一樣,就是走路。現在一般每天要保證6000步,到晚上一看不夠數,就要在小區里把它走完。但我在走的過程中,急慢交替,變速跑,還加上上肢的運動配合,這樣效果更好。

 

第二,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入靜”。特別是工作比較緊張,像有時候我一天要開五、六個會,換頻道換太快,這時讓自己靜一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把領子扣解開,放松片刻,別太勒著自己;關鍵是調整呼吸,深呼氣、緩排氣;然后閉上眼睛,想的是藍天白云,不要想事,通過腹式呼吸慢慢地調整自己,進入一種基本是朦朧的狀態。堅持10分鐘,你再睜開眼睛,眼睛是亮的,整個情況就像睡一大覺一樣。這叫入靜。

 

真正達到這種入靜的境界了,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方法。我現在在汽車上都可以練,只要找個地方,我幾分鐘就可以調整過來。這種入靜是清醒狀態下的睡眠,實際身體在做調整,是非常有效的。我現在的狀態,得益于入靜這點功法。

 

(主講嘉賓:張伯禮,“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東方衛視”,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