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民再也不怕挨餓了,西方糧商的舒服錢算是掙到頭了
最近我在上網的時候刷到一篇文章,原始信源是美媒彭博社,文章主要講了兩件事:
1、隨著糧食需求的減少,法國大麥和美國玉米的對華出口量大幅下降;
2、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國內消費者不得已減少肉類消費和外出就餐的次數。
基于這兩個核心論點,彭博社給這篇文章擬了一個很是耐人尋味的標題:《隨著糧食饑餓的消退,中國大眾已不再是(西方糧商的)搖錢樹了》(China’s Masses No Longer a Money-Spinner as Grain Hunger Fades)
為了方便各位同志和朋友閱讀理解,我在這里先把文章中的要點摘出來給大家看看。
要點1:現如今,中國各地的谷倉里都堆滿了糧食,然而中國的“經濟危機”卻日益加深,這讓全球農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考驗: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國際糧食出口貿易最重要市場的之一,然而這個市場現在卻面臨著需求長期放緩的“黯淡”前景。
要點2:受此影響,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壓力陡增。法國對華大麥出口量大幅下滑,美國現在就是想賣給中國一船玉米都費勁,澳大利亞的小麥供應商現在也很焦慮,因為他們的下一茬小麥就快要收割了,但是割下來之后中國人收不收都是問題。
要點3:文章提到,就短期來看,中國對進口糧食,尤其是對美西方的進口糧食的下降趨勢不會發生改變。為什么呢?彭博社給這個問題找了兩個西方人非常愛聽的所謂“答案”:一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加劇;二是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降溫。
要點4:無論是這倆“答案”中的哪一個,彭博社基于它們所得出的結論都是一致的:美西方糧商和糧食種植戶的好日子算是過到頭了。過去20年它們能有好日子過,是因為中國為了加入WTO而放開了糧食進口,同時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經濟增速快,消費需求旺盛,所以無論你是人是鬼,只要能把糧食給賣到中國,最后一定有得賺,而且這一賺就是20年。
要點5:雖然現在因為不好把糧食賣到中國、不好賺中國人的錢這些事而感到焦慮沮喪的是美西方,尤其是美西方的糧商和彭博社這種替它們抓刀的刀筆吏,但是在彭博社那群編輯的筆桿子底下,它們愣是能給你把焦慮的主體從供應商轉移到消費者的身上。
文章援引一位“供職于上海某知名分析機構的大宗商品市場分析師”艾薇·李(Ivy Li)的話說:“中國人對于本國經濟和個人需求的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悲觀,所以糧食進口商會非常謹慎,購買速度會放緩,并更多地轉向‘按需采購’的方式。”艾薇·李認為,這其實就是中國人信心崩潰的標志,“而這種標志在如今的中國,其影響可謂是無處不在。”
要點6:彭博社認為,受經濟放緩和房地產市場萎靡等因素影響,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大不如前,“消費降級”等新興詞匯頻上熱搜榜。很多精打細算的中國家庭不得已減少了肉類消費,并放棄外出就餐,這減少了養殖大量牲畜所需的飼料,也減少了食品加工所需的農產品數量。
要點7:彭博社認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不得已開始采取措施保護國內農民,要求國內的糧食貿易商減少從海外購買的玉米、大麥和高粱等糧食,以緩解今年初因為大量采購所導致的供應過剩。
要點8:在諸多因為中國糧食進口放緩而感到精神焦慮的外國糧食貿易商當中,尤以來自美、法兩國的西方糧食貿易商最為焦慮。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從今年9月份起,該季度美國僅向中國出口了1.34萬玉米,而在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則是在56.4萬噸以上。
不僅美國的玉米,法國的大麥對華出口也沒好到哪兒去。也是在最近的這個季度,貴為法國主要大港之一的魯昂港,其大麥出貨量相較去年下降了近50%,而掉的份額主要就是出口到中國的。這個情況可把法國糧食出口協會(Intercereales)給急壞了,后者為此甚至還專門向中國派遣了一個代表團,要求中方就進口法國大麥數量銳減一事向他們做出澄清,為什么我們要突然把法國對華大麥出口的口子給掐了。
除了玉米和大麥,今年中國從國際糧食市場上買入的大豆也少了許多。中國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大豆買家,而美國則是全球第一大豆出口國,雙方在大豆貿易上就是衣食父母和不肖子孫的關系。受中國大豆進口量減少的負面因素影響,美國今年到現在一共才賣出去了不到500萬噸大豆,這幾乎是過去16年的最低值,同比下降了25%。除了中美貿易戰打得最慘烈的2018至2019年,美國的大豆出口商還從未過過這樣的苦日子。
二、中國買進口糧食花的錢,你們西方糧商能掙得,人家俄羅斯怎么就掙不得?
要點9:既然沒有過過,那就更應該好好過一過了。隨著中國對美西方進口糧食需求的不斷減少,美西方糧商很擔心它們的苦日子還在后頭。用美國著名糧商嘉吉集團巴西分公司總裁保羅·索薩(Paulo Sousa)的話來說:“目前中國對進口糧食的需求已經不像過去那么強勁了,像過去幾年那樣的好行情一去不復返了。”
要點10: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彭博社把焦點給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魯·魏德曼(Andrew Weidemann)的糧食種植戶的身上。在過去幾年來,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小麥的最大買家。而現在,澳大利亞的農民已經不得不考慮把寶押到其他市場那兒去了,比如我們可愛的南方鄰居印度。
魏德曼種出來的糧食有大約五分之一是賣到中國的,中國消費者可以說是他名副其實的衣食父母。而現在,魏德曼覺得他能賣到中國的糧食能有以前的一半就燒高香了。魏德曼無奈地承認了這樣一個雖然西方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但最后卻只能痛苦承認的事實:“無論中國發生任何事情,都將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要點總結就到這里,接下來該我中國人聊兩句我的個人看法了。
不知道大家在聽我復述原文要點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一種高高在上的、惡臭撲鼻的殖化氣息?有的話就對了,這是正常的,因為彭博社這篇文章針對的受眾并不是我們這些中國的普羅大眾,而是美西方的糧食貿易商。更準確點說,是以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為代表的美西方ABCD四大糧商,它們同時也是當今世界上勢力最大的四大糧商。目前國際市場上消耗的農產品,大多都是由這四大糧商控制的。
全世界做糧食生意的國家和糧商那么多,為什么彭博社的文章偏偏別家都不提,就是要把大量的筆墨給到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這些西方國家、給到美國嘉吉這家美國公司的身上呢?怎么著?就美西方的糧食種植戶和貿易商是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種植戶和貿易商就不是人了嗎?
其實只要彭博社那群刀筆吏把關注的目光從狹隘的美西方一隅移開,那么它們就會發現,過去兩年中國進口的糧食其實并不少,尤其是俄羅斯的糧食。中國人只是買美西方的糧食少了,但買的俄羅斯糧食卻是在大幅上升的,而且還在持續上升。
今年8月23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曾在一篇報道中援引俄農產品出口發展中心的消息稱,2023年全年,俄羅斯對華小麥面粉出口量增加了3.5倍,達到14.3萬噸。俄羅斯占中國2023年小麥面粉進口總量的65.7%,是目前中國主要的小麥面粉供應國。
今年6月24日,俄農產品出口發展中心在向衛星社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到,2023年,中俄農產品、原材料和食品雙邊貿易額增長33.9%,增至111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對華出口額增長44.1%,增至88億美元。俄羅斯對華出口量最多的產品為冷凍魚(18.0%)、菜籽油(17.0%)、蝦蟹類(13.9%)、葵花籽油(10.5%)和大豆(7.8%)。截至2023年,俄羅斯對華農產品出口額已經占到了中俄農產品貿易總額的79.0%。
除了主食之外,俄羅斯現在還在積極地開拓中國的肉類消費,特別是豬肉消費市場。今年6月7日。俄出口中心高級副總裁尼基塔·古薩科夫在接受衛星社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希望成為中國市場三大豬肉供應國之一,并為此搞了條專門向中國消費者服務的“肉類專線”。古薩科夫表示,中國是豬肉需求量最大的市場,年均進口豬肉約300萬噸。而俄羅斯也就是從2023年底開始才向中國供應豬肉,所以潛力巨大。
因為最近中國和歐盟在電動車關稅這塊有點矛盾,搞得中國人都不樂意進口歐盟的豬肉了,這讓俄羅斯的豬肉出口商嗅到了機遇。俄羅斯希望能在中國豬肉進口國的榜單上躋身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用古薩科夫的話來說,現階段只要一年能向中國出口30萬至40萬噸豬肉,這對俄羅斯的肉類供應商來說就是莫大的勝利。
三、一粒糧食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這就有意思了,彭博社說我們中國人現在消費降級了,很多家庭連吃頓肉都得精打細算,所以連帶著中國對進口豬肉的需求也下降了,因此美西方四大糧商的錢都不好掙了。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北方,人家俄羅斯媒體和俄羅斯的糧食貿易商就沒有多絮絮叨叨的垃圾話。都說中國現在的糧食市場行情不好,錢不好掙,那為什么人家俄羅斯的對華糧食出口能逆勢上漲那么多?為什么人家就能在所謂之“消費降級”的中國消費者這里掙到錢?
這么多年了,你們美西方媒體和糧商PUA我們中國消費者的臭毛病改過了沒有?中國的汽車賣到俄羅斯去是個什么待遇?賣到美西方國家去是什么待遇?中國政府和老百姓攢點錢很難的,有時候覺得在中國的錢不好掙了,能不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不要自己一便秘就怪中國的土地硬?ok?
除了俄羅斯之外,美西方糧商這幾年在中國的生意之所以越來越不好做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大糧商現在也站起來了。以中糧集團為例,中糧現在已經成長成為幾乎可與ABCD這“四大天王”一較高下的“齊天大圣了”,得益于中糧集團的強勢崛起,我們現在正在逐漸打破四大糧商壟斷全球糧食貿易的格局。
作為中國農業在“走出去”的偉大長征路上的“領頭羊”,中糧集團的海外資產和業務現在已經覆蓋了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營收每年就超過2000億元,占總體營收的50%以上。目前,中糧在國際糧油及農產品市場中均已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對玉米、小麥和大豆等糧食資源也擁有全球配置能力。此外,還有北大荒、農墾集團、首農集團這樣的國內大型糧油企業,也都在積極加入國際大糧商的行列之中。
美西方糧商的天塌了,我們中國人民的天就亮了。
你彭博社替ABCD們哭?哭也是要算時間的,中俄兩國的糧食貿易商可不會因為你們那陰陽怪氣的哭啼聲就對你們手下留情了。你們且等著吧,等到什么時候我們國內市場上流通的糧食大都是來自友好國家的,或是我們中國糧商的供應鏈的,我們就會殺到你們的舒適圈和自留地去,去爭奪你們的糧食市場了。
所以,你彭博社現在最好先別急著替ABCD們哭,哭早了怕你以后擠不出眼淚來,以后這種喪禮儀式還有的是你哭的。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袁隆平老爺子,想起了他當年和《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的那段對話: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說到糧食的重要性,上個世紀60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是親眼見過的。”
主持人問袁老:“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不可能了,”袁老回答她:“不可能了。”
老爺子說過,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要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希望能在禾下乘涼,希望雜交水稻能覆蓋全球。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們要擔當起來!”
“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
現在老爺子駕鶴仙游了,責任落到了我們的肩膀上。我們的使命更巨大了,因為我們現在所要追求的、應該去追求的,不光是讓我們中國人不用再害怕挨餓,也要讓全世界所有人,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的人民,比如巴勒斯坦、黎巴嫩還有敘利亞這些國家的人民,我們要讓他們也不用再害怕挨餓,不用再害怕挨打,不用再害怕挨罵。
這是我們所有人生而為人的權利,沒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剝奪。
黎明之前的夜,總是最黑暗的,但是在挺過去之后,陽光一定會灑落人間。
我對此堅信不疑。
來源:孤煙暮蟬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媒體呻吟:中國人再也不怕挨餓了,西方糧商的舒服錢掙到頭了
2024-10-0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