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張維為:今天的中國,經得起全方位國際比較
點擊:  作者:張維為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4-10-08 07:36:51

 

1.jpg 

四名來自瑞士的游客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合影(資料圖:新華社)


“有了這樣的成就,我們就可以自信起來了,再自信、從容地解決各種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我住在中國,因為我感覺在這里更安全,這里的生活很方便,同時也因為在這里,我感覺比其他地方更自由。”

“中外文化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消費觀念有什么不同?”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在過去75年間,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當然,我們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在東方衛視9月3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一位已在中國生活了16年的加拿大友人丹尼爾·鄧布里爾(Daniel Dumbrill)一起探討、比較了中外的生活水平。

2.jpg


【張維為演講】

新中國75年,彈指一揮間,它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迅速崛起而震撼了世界,其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和規模舉世罕見。不管我們今天還面臨多少挑戰,但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得起全方位國際比較的國家。

中國人的心氣一般比較高,要么不比,要比就要和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比。其實,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勢,全世界各路專家天天都在進行中美方方面面的比較,從軍事到科技,從政治到經濟再到生活水平等等。

就中國而言,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推出,上千萬普通的老外已經到訪過中國,他們發出的短視頻、他們的所見所聞所言,已經風靡海外互聯網,正在使反華辱華的信息繭房不斷破防。這種“自有海外大儒為我辯經”的感覺真好,這對我們國內的“公知”也是很好的教育。

不久前,我看到一個在華的美國人發的視頻,他大聲質疑“西方媒體為什么要隱藏關于中國的那么多事實”。他一口氣列舉了他看到的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他承認自己過去對中國的看法完全錯了。他是這樣描述他眼中的中國的:
“這里的街上沒有流浪漢,外出時你感到十分安全;這里的地鐵非常干凈、非常便宜,花不到一美元就可以從城市的一頭坐到另一頭,如果你選擇坐公交,還要便宜;這里沒有毒品問題,不會有僵尸模樣的癮君子突然闖到你的邊上;這里沒有槍支暴力,中國的警察甚至不佩戴槍支呀……”他感嘆在中國從來沒有聽到過槍聲。

他搞不懂西方為什么要把中國的這些基本事實都隱藏起來。“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到底還隱藏了什么?”他提出這樣的質疑。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是西方最害怕的,西方一神教傳統使然,意識形態作怪。如果中國模式比西方模式更為成功,那他們還用什么來忽悠這個世界,還用什么來推動顏色革命并洗劫其他國家的財富呢?

其實,中國并非十全十美,中國還面臨許多挑戰,有些挑戰還十分棘手。但今天的中國,確實是一個經得起全方位國際比較的國家。我們早該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給我們的對手。“一出國,就愛國”“一來華,就愛華”,這些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中國人今天的生活水平,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看,究竟怎么樣?我這里提供一些國內外的官方數據,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中美人均預期壽命的比較,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美國。

回望75年前的1949年,當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才35歲[1],現在已超過了78歲,高于美國1至2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從2020年開始超過美國的。根據《2021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8.2歲[2];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報告,同一年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6.1歲,這也與美國新冠疫情防控潰敗有關。

2023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又有所提高,達到78.6歲[3];我手頭還沒有美國2023年的數據,但美國2022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7.5歲[4]

總之,從最近連續幾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高于美國1至2歲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標,中國在這項指標上超過美國,它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

 

3.jpg

【2022年9月30日,老人們在杭州市臨安區河橋鎮河橋村文化禮堂觀看“柳溪暖陽”黨員助老志愿服務隊編排的節目(資料圖:新華社)】


不久前我看到聯合國人口司根據1950年以來的人口數據的推測,它預測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要到2044年才會超過美國[5]——看來聯合國人口司依據的數據模型要與時俱進呀!

鑒于中國和美國都是大國,我們還可以對中美兩個大國進行分板塊的比較,比方說把同屬各自發達板塊的上海和紐約進行比較,把同屬各自欠發達板塊的新疆和密西西比(州)進行比較。2021年,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是84.11歲[6],紐約是80.7歲[7],上海比紐約高4歲;2020年,新疆是74.42歲[8],密西西比(州)是71.9歲[9],新疆比密西西比(州)高2歲。

與人均預期壽命指標直接相關的,還有孕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兩個重要指標。孕婦死亡率指婦女從妊娠到產后42天內因各種原因死亡的比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2023年,美國每10萬名嬰兒出生有19名孕婦死亡,所以美國的孕婦死亡率是十萬分之十九[10],而中國是十萬分之十五點一[11]。嬰兒死亡率指嬰兒出生后不滿周歲而死亡人數的比率,2022年美國為5.6‰[12],中國是4.9‰[13]。換言之,中國這兩個指標均好于美國。

當然,人均壽命還取決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均營養水平。營養水平的關鍵指標是人均蛋白質和蔬菜攝入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評估,中國人的蛋白質攝入量和蔬菜消費量都超過了美國,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2021年,中國人日均蛋白質攝入量為124.92克,美國為124.33克[14];中國人年均蔬菜的消費量更是美國的三倍多,中國為399.03公斤,美國為126.47公斤。一般認為中國人這種葷素搭配的膳食結構也是一種更加健康的膳食結構。

同樣,與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比較,盡管它們還是所謂的“發達國家”,中國的日均蛋白質攝入量2021年時就已大幅超過韓國和日本——韓國是108.31克,日本是91.99克[15]

我們還可以看看今天中國人的住房面積。2020年,中國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大致是這樣的情況:城市人均36.52平方米,鄉鎮人均42.29平方米,鄉村人均46.80平方米,平均約42平米[16],超越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

我們不少國人迄今還不自信,老說“不要比經濟總量,要比就要比人均”,我剛才列的這些數據都是各國百姓十分關心的一些人均指標。至于人均GDP,我們在這個節目中曾多次做過分析,比如GDP統計的標準不完全一樣、一些國家的GDP中的水分實在太多了等等,我這里就不贅述了。

此外,跨國生活水平比較,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那就是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指的是食品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也就是看你所有收入中,多少比例要花在“吃”上。一般而言,恩格爾系數越低,生活水平越高。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屬于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較好的生活水平(英文是the good living standard),20-30%是富裕(英文是wealthy),這是國際組織定的一般通用標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23年中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28.8%,所以按照國際標準屬于富裕;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2.3%,按照國際標準,屬于較好的生活水平[17]

當然,平均的統計方法總有缺陷,有人高于這個標準,有人低于這個標準。但在國際比較中,平均數據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和判斷意義,它有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和外國的整體情況,避免犯“個案綁架整體”等一葉障目的錯誤。

網上有人斷章取義編造謠言,說“張維為講過‘中國的貧困戶有地還有房子,三菜一湯,比其他國家強太多’”。大概是六七年前我講過這么一段話:
“如果和發展中國家比較的話,我們的農民有地有房子。這些年我去了國內的一些貧困縣,我看到的貧困比你在非洲、印度、巴西、孟加拉國看到的貧困完全不一樣。我到貴州一個貧困戶的家,他有地有房子,吃飯三個菜一個湯,他每天都這么吃的。他說‘就是沒有錢’,因為那里沒有工業,沒有制造業。”

我做學問的座右銘是“實事求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我進行國際比較從來都是分類進行的。大家可能記得我們《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期節目,在2019年1月播出,在這期節目中,我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與轉型經濟國家比較、與西方國家比較,得出了一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論。同樣,與美國進行比較,我也把美國分成發達板塊、欠發達板塊,然后進行這兩個國家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比較。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形成對中國、對美國,乃至對整個外部世界的某種整體把握;有了這種整體把握,就能“不為浮云遮望眼”,真正形成發自內心的中國自信。

至于造謠污蔑斷章取義的人,他們越這樣做,越證明我們的成功。這些人太恐懼中國崛起的真相了,太恐懼中國模式的成功了,太害怕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了解這些真相了。讓這些人繼續顫抖下去吧!

4.jpg

最后,還有一組數據,那就是中國家庭汽車的普及情況。

至2023年,中國城鎮家庭的汽車普及率已經達到55.9%,農村家庭汽車普及率達到40%,這些指標已接近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關鍵是對于多數中國家庭而言,汽車已不再是奢侈品,大家根據自己出行的需要,該買就買,不買就不買。這些都是過去十來年發生的巨大變化。

2023年,中國的汽車產量高達三千萬輛,超過美國、德國、日本之和;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中國在這方面已經遙遙領先,占世界產量、銷量的近70%左右[18]。另外,電池、電機、整車等全產業鏈都在中國。此外,國產汽車品牌的銷量已經占到60%左右[19]

上面我用了不少數據來敘述中國人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傲人成就。當然,我們前進的道路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我的基本觀點是:有了這樣的成就,我們可以自信起來了。我有個哲學判斷,叫做“先肯定,再改進”:我們可以先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績,再自信、從容地解決各種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不久前,我在北京參加了香山論壇,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政界、軍界、學界人士交流,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這個世界不太平,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有無數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務必對這個偉大的國家心存感激,務必對替我們負重前行的所有人心存感激。這種感激之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源泉,它能激勵我們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這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對中國的期盼。這也是我的國慶感言吧!

5.jpg


【丹尼爾·鄧布里爾演講】

如果你對自己生活質量的看法與實際感受到的不相符時,你會怎樣?

如果你追求那些所謂優渥生活的先決條件,即使這些對你日常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微乎其微,那又該如何?

大家好,我叫丹尼爾·鄧布里爾,來自加拿大,自2008年以來就一直生活在中國。今天,我將和大家談談我對生活在中國與生活在西方的印象。

張教授在研究中國生活水平這個話題時,更多是采取了數據驅動的方法;而我將更多地從個人經歷和具體事例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現如今,雖然每個國家都有其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處、好與不好的方面,不過想必你也能猜到,我在中國生活了16年,那么關于在中國的生活,我肯定有很多喜歡的地方。為了節省時間并直接切入主題,我將集中講講我喜歡中國的哪些方面。不過這樣做可能會讓人誤以為我對自己的國家太過于嚴苛、批判,所以我再次強調:每個國家都各有利弊。

如果要我概括自己在中國生活的經歷和印象,我會用“安全”、“便利”、“不斷進步”、“充滿機遇”和“響應迅速”這樣的詞。

生活在中國,很方便。日常用品價格不貴,而且很快就能送貨上門。公共交通也在不斷進步,無論是特定城市新增的地鐵線路,還是橫跨城市兩端的新建數公里長的地下通道,亦或是如今總里程已經超過40000公里、而我剛來時幾乎還不存在的高速鐵路,都讓人印象深刻。在我的家鄉,要看到這樣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光是擴建現有的地鐵線路、增加幾個站點就得花上幾十年,更不用說建造全新的線路了。

 

6.jpg

【2024年9月13日,復興號試驗列車行駛在龍龍高鐵梅龍段葉屋特大橋上(資料圖:新華社)】】


中國很安全。我很放心讓我的孩子獨自跨越城鎮去見朋友,或者讓他們自己打車。我經常不鎖車門,自行車也不鎖,就停在家門口。這些都是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只有當家鄉的人提醒我他們對自己的財物或孩子的安全需要多么小心時,我才意識到我在這里的生活有多么安逸。

繼續談安全感這個話題,最讓我松一口氣的是,比如我在開車時,看到路上的警察再也不必感到緊張了。在西方,有很多濫用職權的警察,他們常常找機會挑人毛病,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錯誤。我在這里(中國)從未見過如此有針對性或小題大做的警察。

這里(中國)的政府也會非常迅速地響應民眾的需求。他們一直在努力提高國家的發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質量。

我記得剛來中國的那幾年,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卡車司機在高速公路上打瞌睡,結果導致了嚴重的事故。他當時過度勞累,但他也知道,如果駛入服務區休息,即使能找到停車位,第二天也會因為在高速公路收費區域停留過長時間而被額外收費。

那起事故之后,許多人對這些政策表示不滿,因為這些政策迫使人們做出冒險選擇,結果讓道路上的每個人都處于危險境地。結果是越來越多的服務區建成,這些服務區都設有大型停車場,專供大型卡車停放,以便司機休息。與此同時,高速公路的超時收費政策也變得更加彈性靈活,只要出示服務區的收據就可以免除。

 

7.jpg

【圖為成德南高速公路金堂服務區“暖心之家”(資料圖:新華社)】


還有很多其它政策的例子,這些政策或許在最初可能被人們接受,但是隨著情況的變化或不滿情緒的加劇,政府也做出了調整。

在試圖弄清楚為什么這里(中國)的政府如此積極響應其民眾需求,而不僅僅是出于服務人民的意愿時,我常常認為,與西方許多政府相比,中國的政府更有責任感。

當你發現西方的政府不履行承諾、成效甚微、發動戰爭,或者監管下的警察越權行事、日益軍事化時,人們能夠通過投票選出新政府來發泄他們的不滿,之后他們就可以把所有舊問題歸咎于前任政府。有時,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表面的“壓力釋放閥”,尤其是當你看到新政府也采取同樣的做法,讓你同樣失望時,導致你在短期承諾的政府之間來回切換,陷入無休止的推卸責任和分裂的循環。

在中國,沒有其他人可以責怪,他們沒有說“哦,那是前政府的錯”的借口。這是一個高度負責的體系,明確認識到他們的職責是為人民服務。

我住在中國,因為我感覺在這里更安全,這里的生活很方便,這里不斷改善,這里有很多機遇,政府對人民的需求反應很迅速,規律性地做出重大政策改變以造福大眾。同時也因為在這里,我感覺比其他地方更自由。

最后,我想鼓勵海外觀眾以超越刻板印象、西方新聞和口號的目光來看中國。想想你自己的生活中有意義的自由、安全和進步到底是什么樣子。

8.jpg

 


【圓桌討論】

主持人:張老師的演講,帶著大家回顧了這75年來新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可以說我們身處當下,雖然會面臨一些挑戰,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下這樣的生活環境足以讓我們獲得一種很大的成就感。丹尼爾剛才在演講當中也“做了一些比較”,我們一直說,很多感受其實是來自于比較,比如說國外的兒童安全問題、怎么跟警察互動的問題,你其實沒有特別地展開。能不能跟我們講講,比如說在國外,如果孩子出門玩的話,你們擔憂的點在哪里?

丹尼爾·鄧布里爾:當您的孩子外出時,這不僅僅是安全問題,成為犯罪受害者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美國,這種情況比在加拿大更糟糕。此外還有西方存在的各種影響,比如毒品文化,或是與犯罪團伙糾纏在一起等。我見過一些擁有良好育兒技能的父母,他們非常關心、關注自己的孩子,但即使這樣,他們有時也會失去孩子,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這些影響。

中國有其自身的挑戰,但當你看看西方存在的各種挑戰和影響時,會發現后者的風險和后果更糟糕。如果讓孩子們卷入那里可接觸到的任何事情,后果可能會很嚴重。

與警察的關系,可能是一種恐懼和麻煩的混合。我可以給你舉一個例子,說明這有多荒唐。

在我搬到中國之前,我有一次在多倫多北部開車,錯過了右側的高速公路入口。于是我想在交通信號燈處先左轉,因為那里有專用的左轉車道,我打算轉入那條小路,找個安全的地方掉頭。結果我一左轉,就加入了12輛車的隊伍,大家都在等著被警察開罰單。當我詢問發生了什么事時,他們說:“你在限制時間(the restricted time)內掉頭。”我問:“我怎么知道?”他們說:“那里有個標志。”這讓我感到很困擾。

第二天,在我收到罰單后,我回去查看真的有那個標志嗎?結果發現標志確實在,但完全歪曲了形狀,唯一能看到它的方法就是坐在下面仰望。而這些開罰單的警察,那一天可能開出了數百張罰單,卻沒有想到去交叉口看看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錯誤——他們尋求的是從不良行為中創造機會,而不是糾正不良行為。

而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例如,在重慶,有幾天你的車牌號會被限制行駛過市中心的橋。我犯了錯誤,在錯誤的日子通過了橋,結果收到了1或2分的罰單。不過,他們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在自己的手機上觀看一些安全視頻,以此來抵消這些罰分。

 

9.jpg

 

 

主持人:我們經常說“日用而不覺”、“久而不覺其香”,你看丹尼爾說到兒童的問題,不光光說兒童會成為罪案的受害者,還擔心他出去玩就學壞了。

張維為:對。實際上現在對于孩子的教育,無論是歐洲還是加拿大、美國——當然美國的情況更嚴重——就是擔心吸毒,這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毒品無處不在。

至于跟警察的關系,我覺得這很能說明問題。你在美國學駕駛就知道了,他們一定要教你遇到警察后該怎么辦。他們有時是在很認真地執法,當然,你說這是“騷擾”也可以,但一定要注意,一旦警察叫你停下來,你就把手放在方向盤上,千萬不要摸口袋、不要摸包。因為美國警察的“裁量權”非常大,他可以叫你舉手、給你戴手銬,甚至可以開槍。

不過有時候嚴格地執法也有其魅力,我到現在都保留一張我在瑞士開車時吃的罰單。有一次我開車經過瑞士的一個小鎮,時速超了1公里,結果就收到了一張罰單,罰120瑞士法郎,當時大概等于1000元人民幣。有了這段經歷后,我的印象就特別深刻。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確實要保持一個平衡,我們說“人民的警察”,這是對的,我們為此感到自豪,但同時也要讓執法有充分的權威。

主持人:我再問一下丹尼爾先生,您在中國生活那么多年,除了您剛才說的便利、安全、自由等等,還有什么其他感覺特別想分享?

丹尼爾·鄧布里爾:這很有趣,因為我認為盡管我在中國生活并享受著這里的生活,但我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西方媒體的洗腦,我仍然會相信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一些描述,盡管我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相反的情況,這充分顯示了西方宣傳的力量。比如污染等,我認為各個方面的情況都在不斷改善。正如我先前所說,最顯著的事情之一就是交通,比如高鐵,誰能想象到那個時候的情景,而現在,中國已有超過40000公里的高鐵,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

主持人:丹尼爾先生剛才分享的這段也很有意思,即便是生活在中國的16年時間,他自己都有前后比較。我們很多時候是一直在往前走,很少會往后看,比如說我們習慣了當下這樣的一種公共環境,常常淡忘了10年、20年前是怎樣的,有的時候回過頭看才發現,期間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丹尼爾·鄧布里爾:是的,我認為如果你生活在這里,體驗到這些發展,可能會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的,你可能會認為這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應有的變化程度。需要一個外部的人,他幾乎見證了所有的變化,才能說:“不,其實這不是正常的。這里的變化速度真的很驚人。”

主持人:我們要著眼于未來,未來還有那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人均要提高,覆蓋率要更大,要讓更多現在還沒有足夠獲得感的朋友有更好的獲得感。張老師,您覺得我們還有哪些要去做?

張維為:實際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比方說我們大學的工作,現在不少文科畢業生就業難,遇到的挑戰還是蠻大的,找好的工作很不容易。當然,它的背后是整個教育結構的問題,就是很多專業,實際上社會市場上沒有這么大的需求。

宏觀上來講,我們正在進行結構調整,但是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會面臨一些挑戰,包括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導致很多職業消失,當然也可能帶來很多新的職業。不論怎樣,這個調整的過程會帶來一些痛苦,我們對此要有所準備。

主持人:對,在很多領域進行結構性變化的時候,可能許許多多的人都會感受到壓力,這也是一個客觀的情況。但是,在這種壓力當中,你要看到力量,不要被這種壓力所壓垮,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張維為:就是抓住主流。中國還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速去年是5.2%,比西方七國集團加在一起還要多,而增長率意味著機遇。這幾天中國經濟面的好消息還在增加,機會永遠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的。

10.jpg

主持人:我們同樣問一下丹尼爾先生,如果你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你看到的是什么?

丹尼爾·鄧布里爾:每個國家顯然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挑戰。我覺得有趣的對比是,中國一直在不斷地“重塑自己”——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合適的說法——它在不斷成長、變化和適應,人們也隨之變化。而在加拿大或類似地方,產業更趨于穩定,變化并沒有那么明顯。

各個國家面臨的挑戰是不同的。不過,我認為我們很快會面臨一個大驚喜,因為顯然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各種新事物的引入,無論你身在何處,事情都會發生變化。我認為中國在適應這些變化方面會更有優勢,因為他們一直在不斷地適應。

張維為:對,我時不時講一個觀點,即“自助者天助之”,就是說你只要努力奮斗,理論上連老天爺都會來幫助你。實際上在中國文化中,這所謂的“天”就是你周邊的人,你的同事、上級、友人、朋友都會說“哎呀,這是個好孩子,一定要幫助他。”真這么回事,“自助者天助之”,我信這個東西。

【觀眾互動】

觀眾:丹尼爾先生,您好。您在2008年的時候就來到深圳生活了,也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他在深圳工作生活,時常跟我討論有關住房和教育方面的壓力問題。想問一下您,您是否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另外,中外文化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消費觀念有什么不同?

丹尼爾·鄧布里爾:我在深圳生活了14年,所以我可以談談那里的挑戰。我認為至今仍然存在的大挑戰之一是,許多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在深圳安家,他們的孩子在深圳出生,然而許多人根本不敢夢想擁有深圳的房產,這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

 

12.jpg

 

【深圳市區一景(資料圖:新華社)】

有些人會選擇買在更遠的地方,如惠州,購買房產作為投資,但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即惠州很多地方的房產空置,沒人居住。也許這個問題最終會自然解決,人們會搬進去,形成一個可行的經濟和生活環境。因為在中國,確實有其他所謂的“鬼城”被重新賦予了生機。

因此,這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我認為需要解決。不過,在西方年輕人的生活里,無法在城市中負擔得起住房,也是一種常態。

另外,我知道所有的外來務工家庭最終都能讓他們的孩子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我不確定這個問題是否完全解決了,但我確實看到它已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因此,有些挑戰與海外的情況相似,有些則是中國特有的。這些是我所做的一些觀察。

主持人:丹尼爾先生特別說到,這些年它其實一直有發展,就比如戶口,可能以前對于很多青年朋友來說,想要在一個新的大城市落戶會有難度,但現在,比如說像上海“五個新城”的建設,它對許多年輕人是張開懷抱的,在這里落戶的門檻比以前要低得多。因為大家歡迎人才來,歡迎年輕人來,所以條件是越來越好了。

張維為:你仔細看上海,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有很多地方的房價正處于價格洼地,是可以考慮的,可以仔細研究一下。

丹尼爾·鄧布里爾:重慶也可以考慮。我注意到重慶與深圳之間的一個區別——在重慶,像出租車司機這樣的職業,他們實際上擁有自己的房產的比例會比深圳的高。

不知為何,重慶的房價沒有像其他地方那樣暴漲,但這座城市非常迷人。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為重慶做廣告,但我認為這是我選擇搬到重慶的原因之一,這里的生活感覺更平衡。

觀眾:我近期關注到日本出現了“大米荒”,導致大米的價格上升,給消費者也帶來了較大的負擔,但是日本政府并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來穩定價格。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我想問的是,如果我們中國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的中國政府又會如何解決呢?

張維為:對于日本的“大米荒”,我了解到,一方面是受自然災害影響,如地震、臺風等等導致一些欠收。除此之外,日本官方也有很多說法,其實都是辯護,像什么“外國游客太多了,吃了我們的米”,這辯解是很荒謬的。實際上我覺得恐怕有更深層的原因。

 

13.jpg

【這是7月26日拍攝的日本連鎖超市Maruetsu白金臺店貨架上的大米(資料圖:新華社)】


日本政府實際上是有糧食儲備的,但同時日本國內有很強大的農協,這農協要進行所謂“保護農民利益”——某種意義上它是希望米價高一點的,所以它跟政府在博弈。而政府覺得,缺米的情況下米價可以適當高點,等這個季節一過,又有糧食了,那么糧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因此,政府就沒有采取行動。

在中國,我估計政府不會這樣做。要是出現像日本那樣,商店里大概70%、80%的大米都被搶購一空,只剩下非常貴的的情況,那么中國政府肯定會動用儲備糧。我們是民本主義導向的,會比日本做得好很多。

丹尼爾·鄧布里爾:許多其他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特別是在非洲。因為許多國家在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貸款時,有一些規定會要求它們拆解其國內的糧食生產能力,比如倉庫等,這導致它們會在某些情況下出現饑荒。

它們被要求這樣做,是為了迎合西方大國的經濟體系,而整個過程使得它們更加依賴外部國家。因此,這顯然是中國需要關注的事情,確保它們不會過于依賴某些可能會切斷它們供應的國家。

注釋:

[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22/content_5423534.htm

[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68.htm

[3]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71241.htm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046079365413275&wfr=spider&for=pc

[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901335405482327&wfr=spider&for=pc

[6]http://sh.people.com.cn/n2/2022/0217/c176737-35138346.html

[7]https://www.nyc.gov/site/doh/about/press/pr2024/nyc-life-expectancy-recovers-some-years.page#:~:text=The%202021%20data%2C%20delayed%20due,since%202009%2C%20not%20counting%202020.[8]https://wjw.xinjiang.gov.cn/hfpc/xwxc1/202102/ca6fdacf22204faf9391f8d589a33481.shtml

[9]https://www.cdc.gov/nchs/pressroom/states/mississippi/ms.htm

[10]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provisional-maternal-deaths.htm

[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411500570714227&wfr=spider&for=pc

[12]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DYN.IMRT.IN?end=2022&locations=CN-US&start=2022&view=bar

[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497203925078839&wfr=spider&for=pc

[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959103227794784&wfr=spider&for=pc

[15]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8A09DPW00?suid=&media_id=

[16]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indexch.htm

[17]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5448.htm

[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574849499796754&wfr=spider&for=pc


(主講嘉賓: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丹尼爾·鄧布里爾,加拿大網絡博主。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東方衛視”,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