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不少這樣的視頻,有的外賣小哥水平挺高,一看就像小時候業余學琴的。我覺得這個現象本身不足為奇,就是國民音樂教育普及的結果。”這是近日《新華每日電訊》一篇題為《音樂何須懂,琴聲處處聞-----對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文章中,周海宏教授的一句話。
最近還常在電梯里看到一則廣告,其中有廣告語-----“鴻星爾克 公園跑鞋開創者;鴻星爾克 為國民運動而生”云云。
如果不加提醒,許多人或許壓根兒不會留意到以上表述中都用了“國民”。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看到新聞:“10月15日,全國工會系統召開‘人民工匠’許振超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這里沒說“國民工匠”。
就如不久前看到“昆侖策”一篇文章說到以前的“解放軍指戰員”不知曾幾何時變成“解放軍官兵”一樣,“國民”稱謂不知何時起也重新時興流行起來,倘不注意,假以時日,或許大有代替“人民”一詞的勢頭。
國民黨軍稱“官兵”,人民解放軍稱“指戰員”(為體現人民軍隊官兵平等,劉伯承給人民解放軍各崗位稱呼后都加了一個“員”,如司令叫“司令員”,伙夫叫“炊事員”,馬夫叫飼養員……)改革開放前,這樣的稱呼似乎天經地義。可改革開放后,不知是無心還是有意,也不知何人究竟出于何種動機,悄然廢棄“指戰員”稱呼,改叫“官兵”。令人詫異的是,要不是“昆侖策”這篇文章說起這事,大家竟然還都渾不以為意。更讓人窩心的是,“昆侖策”這篇文章說到這事后,竟然水面無波泥牛入海毫無反應。
同樣,人民、國民、公民的含義雖互有交叉但具體用法有別。今天,多數人應該也懂得“國民”與“人民”內涵的區別,特別是本文一開始引用的兩例,在中華民國時期,無疑用的是“國民”,而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習慣都稱“人民”。只是多數人沒有注意到現今“人民”---“國民”這一稱謂的悄然微妙變化。如果有人糾纏推敲這事,可能還會被指責為大驚小怪小題大做無事生非。這種“集體無意識”恰是最為可怕可悲的。
順便說一句,長期以來,我們習慣在帶有抒情意味的場合,用“共和國”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實,相較于封建帝制,“中華民國”也是共和制,“共和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利,不能用“共和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2024年9月29日《人民日報》《“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引領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紀實》一文中,起始第一句------“金秋時節,華夏大地山川秀美,氣象萬千,豐收在望,人民共和國迎來75周年華誕。”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主流媒體用“人民共和國”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才是正確的用法。
(作者: 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