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英國肯特大學宣布逐步淘汰6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包括藝術史、人類學、健康與社會關懷、新聞學、音樂與音頻技術、哲學和宗教研究。圖片來源:南風窗
據報道,全球范圍似乎形成一股“文科倒閉潮”。
比如,哈佛本科生學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二十多個系,其中大多是文科專業。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的部分高校宣布取消歷史、文學、藝術等“實用性”不強的專業。而在國內高校,似乎也有類似趨勢,一些大學撤銷或合并了文科學部,停辦諸如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音樂學、廣播電視學、英語、傳播學、考古學等人文社科專業。
一時間,文科式微的論調再度甚囂塵上,質疑文科重要性的聲音不斷放大,文科學子的內心也不免失落、迷茫。如何看待這類現象,如何理解文科的意義,如何展望文科的未來?
全球范圍文科裁撤確是事實,有一些共性的原因,最重要的兩點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教育部門壓縮支出,疊加不少國家入學人口減少,首先裁撤的就是難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文科專業;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高校增設與之相關的理工科專業,相應就要減少文科專業。在此背景下,文科確實顯得“弱勢”,甚至給人一種“跟不上時代”之感。
但以此斷言文科無用,甚至失去意義,乃是一種誤讀。高校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乃常規操作。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理工科人才需求多些,對人文社科人才需求相對少,也很正常。但就業人數多寡,不能和學科本身重要性簡單掛鉤。
筆者去年曾在江蘇常州調研,當地以制造業聞名,對各類理工科人才需求旺盛,但當地干部也提到,近年來致力于為工業城市增添文化色彩、歷史內涵,稀缺的恰恰是那些能夠以文化包裝城市,以文化產業豐富城市底蘊的優質人才。
由此觀之,并不存在文科無用或不重要,關鍵是學科能不能真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們最應追問是:今天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文科?我們要培養怎樣的文科人才?
毋庸諱言,當前許多文科專業顯得“雞肋”,多在于學科設置和課程內容不盡合理。尤其是在曾經高校擴招背景下,因文科專業無需機器、實驗室等設備,開設成本低,一時大量涌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即便文科專業出現一定程度裁撤,也恰恰有助于就業市場供需回歸動態平衡。
事實上,邁向現代化的征途上,文科專業和文科生有著廣闊天地。人工智能等技術一日千里,恰恰需要科學哲學、法律規范迎頭趕上;社交媒體、短視頻風起云涌,流量的競逐背后,離不開傳播人才的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建造、中國制造的舞臺,也少不了跨文化學者、商業人才、語言人才的傾情投入……
如果放在更長的文明長河中觀察,人文社會科學,承擔著傳遞文化知識、培育道德理念的功能,其重要性更加凸顯。在西方,柏拉圖、莎士比亞、康德等崔璨的名字,與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的名字同樣閃耀。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我們既有改變人類歷史的四大發明,也同樣有老子、孔子等光耀千秋的名人和學派,深深影響著世界。
今天中國文科的發展,既需要從文明視角站高望遠,也需要與現實生活緊密銜接。仰望星空,亦腳踏實地,文科無用論自然“無用”。
甚至可以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無論道德修養還是思維訓練,亦或是人文素養、靈魂深度,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不正是一切事業發展的前提和旨歸?文科學子當有這個自信。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