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臘月八日雪飛遙,豆類谷米香氣飄。 此日大寒凍全消,團圓喝粥哼歌謠。
今年農歷臘八一過,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臘八節來自佛教,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成道會”等,以煮雜糧拌粥來紀念。祭祀神佛、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之年。與舊時不同,今天的人喝一碗臘八粥后便期盼著“春節”的開始。
記得小時候,母親早早就準備臘八粥的選料。大米、糯米、小米、大麥米、蓮子、棗、栗子和各種豆類十幾種食材。還準備青、紅絲等。一次將水放足,先放豆類煮一個多小時后再放谷米,母親用勺子不停地在鍋底來回攪動,粥慢慢開始粘稠,一股股熱騰騰的霧氣和香氣在空中漂浮,我和哥哥姐姐靜靜地守在廚房粥鍋旁。粥煮好后,母親先敬神祭祖,然后贈送給鄰里親朋,最后按全家人的口味,碗里放一些紅、白糖和青、紅絲配料。寒冬臘月喝一碗滾燙的臘八粥,渾身暖烘烘的,全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剩下的粥保存下來慢慢地享用,父親高興地說:“這是年年有余”。
喝完粥,全家人一起剝大蒜,去皮后放在母親準備好的大口玻璃瓶中,倒滿食醋,封好口放在窗臺的角落,告訴我們:蒜必須在這一天泡,等到除夕吃餃子再打開,所以稱“臘八蒜”。十幾天后,我們發現潔白的蒜變成了淺綠色。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二十八、九到正月十五是節日高潮期。抖空竹、撒花燈、搖元宵等,往后延續到二月初二龍抬頭就進入春節的尾聲。
老北京的習俗是幾千年日常生活逐漸積累的民俗民風,在節日這些天集中釋放和展示。春節時間長,內容豐富,年俗活動接踵而至:祭灶、辦年貨、除塵日、貼春聯、掛福字、做年飯、祭祖、祈福、放鞭炮驅鬼神、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逛市場、吃元宵、觀燈會、猜謎語……
祭灶節,這一天家家放貢品,放鞭炮,送灶王爺離開上天向玉帝述職。這是一種教化民風的儀式,千百年來在農耕社會有著積極向善的意義,不幾日是除塵日。“屋內清掃凈無苔,盆中花木手自栽”。
哥哥姐姐外出購置年貨,父親將準備好的扎骨架、紅紙、直尺、卡紙、線繩、膠水等材料鋪在床上,先用卡紙畫個弧形,用剪子順著鉛筆的線條對貼剪開,再給我們做花燈,迎接新年的到來。母親在縫紉機上給我們兄妹忙著做過年的新衣,那個年代一切都是手工,有錢也無處去買。不像現在是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物質享受到處都有,只要市場需求的人們都可以買到。
父親一邊忙于手工,一邊不停給我和弟弟講《三國演義》、《水滸傳》,還告訴我:他最大的心愿是讓我長大后,成為一名醫生。因為我的祖父是山西有名的“大太醫”,我的伯父早年參加革命,叔父抗美援朝,父親卻從事建筑設計,后輩沒有人繼承祖業,是他老人家一生的遺憾。家中有個感冒頭疼都是父親開個藥方,打發哥哥去藥店抓幾副中藥,熬好后喝幾次便慢慢見好。
后來因為社會的變遷,我隨大潮去了陜北接受知識青年再教育,招工后為了生計搞了經濟工作,在機關做了一名職員。父親的心愿在他臨終也沒有閉上眼睛,這也是我一生的痛。
貼春聯,掛福字,是增添節日的喜氣氛圍,一般是紅底黑字,也有紅底金字,每年是我大哥的楷、隸、行、草書法的展示。揮墨潤筆,春聯貼在灶前、出入門戶兩側,這種形式至今是不衰的風尚和家風。“春聯”來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又稱“桃符”。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來描繪時代的背景,抒發美好愿望的文字形式。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王義之的名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掛“福”字,寓意給家帶來福氣、運氣、財氣,是求吉利、富貴,在出入大門上必須正貼。古舊時倒“福”字,是貼在儲物處、水缸或牛、羊棚、豬圈等,是讓福字留在家中。現在的人不去考究它的真正寓意而隨心所欲。同時,還要買年畫貼在屋里,寓意著“福、祿、壽、喜”,掛五彩線,是祈福納祥,驅災求安之意,反映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年”小時候是我們最向往的,雖然家里并不富裕,平時父母精打細算經常挖些野菜伴著棒子面蒸熟吃,節省的錢大部分用于過年的開銷,因為這個節日能穿新衣服,吃最豐盛的大餐,還有壓歲錢。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這一天的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是闔家聚餐最隆重、最熱鬧、最豐盛。據傳說,在遠古時有一種兇猛的野獸叫“年”,到了冬天就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人們就同“年”展開殊死的搏斗,后來發現年最怕“紅顏色、火光和響聲”。每次年襲來就用這三種方法來對抗,時間久了就流傳下“過年”。這一夜是守歲貼春聯、門神,一直到初一凌晨開門“接財神”。
年三十是全家人最忙的一天,哥哥忙著貼“春聯”,掛“福”字,姐姐幫家務。廚房菜案上擺滿了雞、鴨、肉等各種食材,父親在案前將它們切割、分類,不一會兒盤子、碟子、碗都已擺滿。涼菜:鹵肉拼盤、帶魚、皮凍、鳳爪等;熱菜:紅燜栗子雞、魚香肉絲、宮保雞丁、辣子肥腸、粉蒸肉等。尤其是海參,營養價值高,過去很少有新鮮海參,父親每次將干海參泡發后再烹調。
餐桌上還擺放著京城老字號的稻香村和御茶膳房的糕點:牛舌餅、鳳梨酥、玫瑰餅、沙琪瑪等,那口感細膩,軟糯香甜,還有非常好吃的水果。母親正忙著蒸過年的饅頭,又白又宣的饅頭出鍋涼透后,母親在每一個饅頭上面點一個“紅點”,更加深了年夜飯的氣氛。
當過節熱烈布置和各種美食佳肴都準備停當后,父母將平日收藏起先祖的畫像,按木質牌位供奉在案上,點亮紅蠟燭,香爐里燃燒著高香,煙影繚繞,緩緩飄散。家里人按輩分,順序下跪磕頭。在我們后輩心靈里逐漸埋下了敬祖追遠,孝先承后的禮儀。
然后,全家人按父母長輩、兄弟姐妹的座位圍坐在一起,以“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為教育子孫后代的道德理念和行為規范,也是樹立良好的家風原則。在餐桌前只有長輩動筷子,我們才敢動,這是日常規矩,長幼有序,尊老敬祖的道德觀。在春節闔家團聚舉杯歡樂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浸潤教育著我們。
小時候過年讓我懂得和認識到幾千年所積累的生活習慣,成為中華民族的風俗和禮儀形式。從中體現和藴藏著道德觀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社會在變遷,時代在進步,物資的極大豐富,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大家庭的分解等。過去許多禮儀習俗的淡化,新的民風民俗的逐漸形成,但傳統價值核心不能變,那是我們的根和脈,必須代代相傳。
鞭炮聲聲,辭舊迎新。吃完年夜飯,我和哥姐們在院子架起“火堆”、堆“雪人”、打“雪仗”,家家戶戶燈籠高照,歡聲笑語。十二點前母親不準我們睡覺,到零點我困得不行,母親打開“臘八蒜”,端上熱騰騰的餃子讓我們吃,這叫“裝元寶”飯后才能去睡。哥哥姐姐在玩紙牌,堅持守歲。“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春”。
大年初一凌晨,東方剛剛發白,母親就將我們喚醒,換上新衣服。到外面放鞭炮,這叫“滿堂紅”后再到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后,一次排列給父母磕頭行禮,父母給我們每人三張一角的“壓歲錢”。拜過年全家圍聚在一起吃素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意”。
我站在鏡子面前,欣賞自己喜歡的花色新衣,藍褲子,紅黃相間的新棉鞋,心里那個美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禮物讓哥姐拿上一起去鄰里街坊拜年。臨出門父親喚我一起進了里間屋,從上衣兜里掏出五張一角的新錢,摸著我的頭說:“你今年各門功課都很優秀給你的獎勵”,母親笑著從抽屜里拿出幾顆水果糖放在我的手里,我仔細一看里面還有幾塊牛奶糖,高興地裝在兜里一溜煙兒的跑出家,追趕哥姐去了……
那一幕幾十年后一次次地在我眼前拂過,那塵封已久的畫面,總是讓我滿含熱淚,思念我的父母親人,思念那濃濃的親情和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這一天出嫁的姐姐和姐夫攜帶著各種禮品和紅包回到家里,我們全家人非常高興。姐姐與父母拉家常,姐夫拿出準備好的紅包和北京老字號的“八大件”分發給我們。姐夫是山東人,從小沒有了父母,十幾歲參軍后組織上送往北京軍事學院學習就留在了這里。父母非常看重姐夫,他為人忠厚、善良,工作敬業,在同事和單位威信很高。姐姐姐夫就住在家里一直到正月十六才回到自己的家。
古舊時的京西老古城正月十五非常熱鬧、紅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秉心圣會”源遠流長,明清時頗為興盛,民國后期逐漸衰落,建國初期又悄然興起,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更為繁盛。
古城村的秉心圣會始于明萬歷年間,它是塞外和京城的交界地帶,受皇城文化和塞外文化的雙重影響,產生了別具一格的花會形式。是由“花十檔”組成,包括:靈官旗、櫳框、錢糧筐、太平歌會、中軍、四執、娘娘駕等,主要民俗活動為“十一踩街、十二揚香、十三朝頂、十四還鄉”,它是非物質遺產。是舊時民俗風情的活化石,富有北方地區民俗文化的特點。
這一天天不亮,遠處就傳來鑼鼓聲、鞭炮聲,我們還在被窩里就被陣陣鼓樂聲驚醒。急忙起床穿衣,洗漱后,母親和姐姐早已將“元宵”搖好。“湯圓”起源于宋朝,是用黑芝麻、砂糖、核桃仁、花生仁等和豬油做成餡,外面用糯米面搓成圓形,煮熟后吃起來非常香甜可口。寓意喜慶,闔家團圓,還有溫暖脾胃,抵御春寒的作用。
用過午餐后,我們全家人手牽著手,你追我趕地融進了早已等候在村中心的人群中。那真是“賴有今朝看潮在,萬人空港斗新裝”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不一會兒身穿五彩服飾,手持一把彩扇和一塊彩綢,腰間扎一條紅綠彩帶,腳踩高蹺,從西街向我們緩緩走來。秧歌隊伍中無拘無束地扭著、戲著、耍著,越扭越熱烈、越歡快、越狂放,一種自由自在原汁原味的生命精神傳承和民俗文化的特色,為節日增添了許多樂趣和喜慶。
隊伍后面抬著碧霞元君娘娘和盛放著祭祀貢品,隨著節奏顫動著抬杠,難得一見的“花十檔”表演形式和那更為精彩的文武兼備。人群中彼此起伏歡呼聲、吶喊聲,急的我團團轉,因個子矮小又擠不動大人更看不見。父母立刻讓哥哥架起我,踩在他們的肩上我才看清楚。望著那高蹺秧歌隊,腿子高,動作復雜,難度大,還組成搭象樓、拉蝎子、堆山子等好幾套陣法,還邊舞邊唱極為難得。不一會兒獅子,舞龍隊伍從人群中騰空而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煥發出新風采。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著,可這微弱的聲音早已淹沒在人海中……
用過晚飯,我和哥姐隨著人群去觀社火、龍燈、猜謎語等,那是正月十五鬧元宵最為熱鬧的高潮期。新年伊始,迎接第一個月圓之夜。
古老的古城村街、鋪,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和煙火,到處流光溢彩,真是一個火樹銀花的不夜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我們早已鼓樂響,腳板癢,一頭扎進摩肩接踵,嘈雜喧嘩的燈海中,那眼花繚亂,五顏六色的宮燈、龍燈、獅子燈、鯉魚燈等,下面還掛著猜謎語的詩詞。人們念著、想著、議論著,有的為自己猜出謎底而喜笑顏開,欣喜若狂;有的垂頭喪氣,不肖一顧。我和姐姐認認真真讀著、討論著,不一會兒卻猜出了許多謎底,高高興興地去領小禮物。
突然,一陣急促的鑼鼓聲,一支舞獅子隊伍搖頭擺尾,跟著一只雄獅子被繡球引逗出來,在鼓樂的伴奏下跳躍、騰翻、打跌,做著各種精彩的動作,引來陣陣的掌聲和叫好聲。另一支舞龍隊伍和秧歌高蹺在人們簇擁下來到村東邊空地上舞成一個圈,那震耳欲聾的鑼鼓點,預示著新年風調雨順、豐收喜悅的到來,我和姐姐尾隨在擁擠的隊伍里。
眼前,像一條真龍一樣,龍騰虎躍,直躥到半空中遙著各種姿態,街心一條舞燈長龍和觀燈的人流在五光十色的長河里流動。那激動的場面,燈火輝煌的情景一直留在兒時的記憶深處,無法忘懷。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過年不再是一種向往,一種憧憬,而成了一種形式。以往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年味;現在過年不缺年貨,缺的是濃濃的年味;少了些傳統的東西,多了些不太適應的多文化元素。那久遠的“年味”,幾十年伴隨著我的日常生活……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