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的政治和社會心理來分析,如果人們感覺本國貨幣幣值長期呈下降趨勢,物價呈長期上漲趨勢,那么人們對未來社會穩定程度的預期會大幅下降。人們對政府、社會、國家的信心不完全是建立在一連串發展的數據、數字上,更多的是建立在對現實的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上。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一個社會中,即使貧富差距較大,但如果物價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歐美發達國家許多基本生活日用品的價格接受政府指導,生產原料的國際市場價格如果出現波動,通常會由政府為生產企業提供補貼),民眾的生活相對能夠得到較為穩定的保障(如居住、教育、醫療等基本方面),即使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是那么快,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穩定的壓力。反過來說,如果物價長期維持上漲趨勢,即使每次上漲的幅度很小,即使貧富差距不大,即使腐敗現象較輕,仍有可能會引起社會不穩。
現在有觀點認為,只要收入增長的速度超過物價上漲的速度,大眾的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就會提高,因此推斷出大眾對社會是滿意的。這種推斷完全忽視了社會的構成是復雜的、多角度的現實。
我們過去較偏重于從經濟角度分析社會走向,較少從政治心理和社會心理角度分析社會走向與大眾的要求和預期。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并不只是由一些經濟發展的數字來支撐,經濟發展的數據并不自然構成社會穩定的根源。大眾對未來的心理預期才是穩定的源泉。古人一再強調“安居樂業”,這四個字包括了極深刻的政治含義,這是幾十代人在上千年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反復驗證出來的。任何一個成熟的政府首要的是通過各種運作保持物價穩定,幣值穩定,這是增強政府公信力的根本途徑之一。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剛由農村進入城市時,之所以能夠迅速穩定住城市的局面,獲取城市居民的民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穩定了物價,政府的公信力迅速建立起來。而國民黨之所以在城市迅速失去民心,除了腐敗問題外,控制不了物價是其在城市和經濟上失敗的重要原因。在美國學者撰寫的《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一書中,分析了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幾大原因,物價被列為其中之一。無論該作者的分析是否準確,其觀點值得后人深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