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百姓話題 > 學習教育 > 閱讀信息
郝貴生: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讀書學習?
點擊:  作者:郝貴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1-03-13 09:22:36

 

1.webp (7).jpg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讀書學習?

——再評天津一中學老師責罵窮家庭學生的現象
郝貴生

前不久,筆者就天津一中學老師責罵學生的現象寫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和私有化改革的必然現象和結果》一文。寫完之后,總感覺意猶未盡。今就這一現象再寫“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讀書學習?”

筆者認為,這位中學老師的錯誤實際有兩點:一是他責罵學生,指責學生家長的收入低、社會地位低,贊揚那些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家長“素質”高。這顯然是錯誤的。筆者看到,網上批判、譴責這位教師大多是從這個角度。并從這個角度認為這位教師不配做教師,建議開除教師隊伍。區教育局對教師的處理意見除黨內警告處分和降職使用外,最嚴重的處分是“取消教師”資格。筆者贊同這種處分決定。但這樣處理,只是把這位教師的行為看做個人行為,沒有從個別中看一般,沒有涉及到教育觀念和教育路線問題。所以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和處理是膚淺的,沒有真正從這個事件中使整個教育界從中汲取應有的經驗教訓。

筆者在上篇評論該事件時指出,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和個別上,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個別看一般,并從中揭示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立及其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教師的第二點錯誤也是最主要的錯誤,是在她得知罵學生的行為視頻被曝光之后對自己行為的辯解。她說““我依舊把你們當做自己的孩子教育。你們不努力就會不如你們的父母,就會階層下移。”“學習不努力,就會階層下移”,這是該現象的要害問題,實質是一個學習價值觀問題,也就是作為社會主義的學校究竟用什么樣的學習價值觀要求學生,而且學習價值觀的問題實際也是要求學生做什么人的問題。

什么是學習價值觀呢?我們知道,人類任何活動都具有目的性、意義性、價值性。學習活動也不例外。任何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也總是在一定的動機、目的的支配下進行的。所謂學習價值觀,就是學習者看待學習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關系、看待學習的社會作用的一種認識,并用這種認識支配自己的學習活動,形成一種較為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目的和總的學習指導思想。學習價值觀是學習主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動力。一般學生學習有兩個動力系統,即外在動力系統和內在動力系統。外在動力系統主要是給予學習者動力的外部因素如家庭、學校、社會等等。內在動力系統是學習者自身所具有的促進自己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因素。這種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就是學習者的學習價值觀。學習者的學習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學習結果等等。

中國傳統社會中大致有這樣幾種學習價值觀:一是“養家糊口”。這種認識把學習同個人和家庭的生存緊密聯系在一起。二是“改換門庭”。這主要是貧苦農民和社會下層人士不滿足祖祖輩輩生存的環境、條件和方式,希望通過識文斷字、讀書學習這種途徑跳出和離開原有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三是“報恩”。主要是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寄予學習主體以較高的期望值,同時積極創造各種有利于學習主體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反映到學習主體身上,就產生一種不認真努力學習就對不起關心自己的人的報恩思想。四是“功名利祿”。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主要是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同時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做官又與發財緊密聯系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一種讀書做官發財的學習價值觀。“學而優則仕”、“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正是這種學習價值觀的真實寫照。五是“明道救世”。在傳統社會中,一些較為開明的知識分子也能夠具有較高的人生價值取向,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表現在學習生活中,這些知識分子就能夠把學習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明代學者顧憲成為一書院所題的一副對聯中寫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說:“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孫中山先生講:“努力向學,尉為國用”。周恩來少年時代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是這種高層次的學習價值觀。

以上幾種學習價值觀,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主要圍繞維持和改變自身的生存和地位為主要動機目的的學習價值觀。這種學習價值觀主要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小生產方式相聯系。它的著眼點主要是個人和家庭的生存發展。前四種學習價值觀就屬于這種類型。這種類型的學習價值觀在傳統社會中應該說對人們的學習活動不同程度地起了較大的推動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其負面影響和消極作用也就越來越突出。這種學習價值觀在今天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如有些人的學習單純為了文憑,單純為了賺錢,單純為了離開農村和落后地區,單純為了出國,單純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學習。另一種類型的學習價值觀,就是以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為社會、國家、人民做貢獻為主要動機目的的學習價值觀。上述第五種學習價值觀就屬于這種類型。有這種學習價值觀的人在傳統社會中人數較少,同時這種學習價值觀也會不同程度地打上階級的烙印。但這種學習價值觀的人的學習態度、方式、方法,學習效率和結果要大大強于前一種類型學習價值觀的人。一般說來,在傳統社會中做出較大貢獻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政治家等等杰出人物大多具有這種學習價值觀。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又紅又專的人。這是毛澤東教育思想、教育路線的核心內容。從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時代就是從第五種學習價值觀的角度教育學生。要求把自己的學習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與人民的根本利益聯系起來。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對此體會極其深刻。筆者記得,那時整個的社會氛圍包括學校的教育是強調,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建立了新中國,我們青年一代要繼承先烈的遺志,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我們要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為祖國,為社會主義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為社會主義為國家做貢獻。那時中學也有高考和升學率,但那時的教育是“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無論是否考上大學,都要為社會主義為國家做貢獻。文革中廢除原有的高考制度,絕對不是取消大學教育,而是探索一條從工農兵中選拔學生的道路,保障大學生真正確立為國家為社會主義而讀書學習的學習價值觀。所以工農兵學員上大學時的口號是“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真正在毛主席教育思想指導下建立的高考和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在校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性的人才。

但其后,毛主席探索的招生考試教育制度徹底被否定,完全恢復了文革之前的舊的招生制度。如果說原有的高考制度之前還對學生進行“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的教育工作,還不存在以單純分數和文憑衡量人才的簡單化現象,但從1977年以后,中國整個教育完全置于高考指揮棒之下,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完全變成了以高考升學率為主要或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同時整個社會完全變成唯文憑論的人才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成為中國教育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似乎只有大學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學習改變命運”、“不輸在起跑線上”,成為整個中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或唯一動力。尤其是私有化、市場化改革以來,私有觀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華大地蔓延開來,滲透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個角落。教育界也不例外,不僅導致學生的學習價值觀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個人,而且干部、知識分子中更為嚴重。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揭示的高校知識分子隊伍中極其嚴重的“精致利己主義”就是私有觀念泛濫在大學領域中的典型表現。這種觀念也必然影響到學生。近些年高校尤其是北大清華多數留美學生不歸,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如清華高才生幫助美國破解中國衛星密碼;南開大學高才生成為美國政府反華高參。所有這些事實難道不能說明中國教育學生的學習價值觀、世界觀方面出問題了嗎?難道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方針存在方向路線性的錯誤嗎?毛澤東時代也存在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但不占主導地位。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對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批判。但改開以來,這種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就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筆者在職時多次給中學教師培訓講學習價值觀問題。問中學老師,你們在學校是否給學生講周恩來的名言“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這些老師說,從理論上講是對的,但當今社會對學生這樣講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人聽,只有講“你不好好學習,今后就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當工人,干苦力”,學生才好好學習。筆者給大一學生上課搞問卷調查,其中一個題目是“你為什么要上大學?”答案五花八門,但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個人如拿文憑、找一個好工作、離開農村、掙錢、出人頭地、出國、生活好等,只有一個同學回答“掌握知識為國家服務”,我課堂結合學生回答給大學生講,究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學習價值觀?舉到唯一回答要為國家服務而學習的這個例子。一個坐在第一排的同學笑了。我問他為什么笑?他說,那都是假的。他根本不相信有為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社會進步而學習的人。他認為只有說是為自己學習才是真實的。多么可怕呀!再舉一例:1999年,《中國大學生》雜志12期開展人生價值觀討論。其中提到80年代初大學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2000年該雜志第1期刊載幾個大學生的短文。其中一個大學生說:“那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口號,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了,我們大學生不需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們就愿意過一種小男人小女人的平靜生活罷了。”

筆者在準備寫該文時,想起曾在中國電視臺紅得發紫的北師大于丹教授2010年在人民網文化頻道與青年座談,題目是“讀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這實質就是學習價值觀問題。筆者當時沒有看到直播,但讀了文字內容后,很不贊同于丹教授的觀點,她實際仍然是從個人賺錢發財的角度談讀書學習的價值問題。筆者當時給人民網文化頻道寫了信,但石沉大海。后寫成短文《也談“讀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評于丹4月14日人民網文化頻道上的談話》,發表于同年6月2日《天津教育報》上(見【附錄】)

再回到這位老師的行為上。所有的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好,也希望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想這位老師罵學生的目的也是如此,正如她自己所說,不好好學習,就會“階層下移”。這就是問題的本質要害,實質仍然是從個人賺錢發財、個人成名成家、個人能否成為人上人、個人能否通過學習改變自身命運的角度教育學生。這應該是當今大中小學普遍存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所以筆者認為,真正從這件在領導眼里不起眼的事情,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師個人的組織處理上,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及所有教師更應該從中深層次地反思我們的教育方針、路線方面是否出現問題?究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應該用什么樣的學習價值觀教育學生?實際是把學生究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如果不能夠從這個角度總結經驗教訓,只是停留在教師責罵學生的行為上,那么就完全失去了反思這一行為的真正意義。同時也希望教育界的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的教育理論和毛主席教育思想,真正用來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

學習價值觀不僅是在校學生的問題,也是一切讀書學習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人生大問題。至于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自身如何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一系列的問題。本文這里就打住吧!

2021年3月12日

1.webp (8).jpg


【附錄】天津教育報》2010年6月2日

也談“讀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
——評于丹4月14日人民網文化頻道上的談話

郝貴生

人民網文化頻道4月14日直播大名鼎鼎的于丹教授關于讀書的談話。編者以“讀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為題目在文化論壇發表了文字全文。筆者沒有看到直播,但讀了文字內容后,卻不敢茍同于于丹教授。

通讀全文,于丹教授的結論是,讀書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讀書是“應對世界”是“確認自我”,是“養心”,是“改變我們面對這一切(于丹舉到地震、金融危機等)的態度”,是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是“滋養自己”。于丹教授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第一,于丹把閱讀區分為“有用閱讀”和“無用閱讀”。拿文憑稱之為“有用閱讀”,無用閱讀“就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它不給直接的文憑,也不給專業技能,它給“心靈的遼闊”、“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于丹從講一碗米的價值談起。一個家庭主婦把一碗米蒸成一碗米飯。這碗米就是一塊錢價值。小商人把米泡一泡,發一發,做成四五個粽子,就是四五塊的價值。大商人把米發酵、加溫,釀造成酒,就可能是一二十塊錢的價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價值,這是因人而宜。”于丹由此推論,一個的生命也是一碗米,越接近原形態,價值就越低;把自己釀成酒,離原形態越遠,價值就越高。讀書就是釀造自己,就是養心,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

第三,于丹教授做一個實驗:有三鍋滾開的水,分別放入生雞蛋、生胡蘿卜、干茶葉。第一鍋煮后,雞蛋變硬。第二鍋生胡蘿卜變成蘿卜泥。第三鍋茶葉片舒展開,釋放能量,把水變成一鍋香茶。于丹認為生活就如同一鍋滾開的水。有人像雞蛋,被生活煮硬,“憤世嫉俗,以偏蓋全,覺得這個世界很艱難。人心很險惡,前途很渺茫”。有人像胡蘿卜,被生活煮軟,“好好先生”,大家人云亦云,為他人活著,服從別人,失去自我。有人像茶葉,在被社會成就時,也成就社會。于丹教授希望人們選擇做茶葉。所以,讀書就是自我選擇,就是滋養自己。

由此可知,從講故事和比喻說起,無非是要說明讀書和發展提高自己的關系。于丹所說的讀書“有用性”就是發展提高讀書者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筆者也是贊同這一認識的。但發展提高自己又是為什么呢?發展提高自己同“時代”究竟是什么關系呢?于丹教授的談話中就直接回避了這一問題,或者說于丹教授的比喻推理過程中多多少少隱藏著自己的回答,但結論是淺薄的、功利性的。

一個事物或行為究竟有什么用?實質上是一個哲學的價值問題。所謂價值,就是客體對主體的需要滿足的程度。“讀書有什么用?”就是說人的讀書行為這個“客體”對“人”這個主體的需要滿足程度。唯物史觀認為,人既是個體,也是群體、是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價值主體的“人”一方面是指讀書者個體自身,另一方面就是指社會、國家、民族、時代。當主體指讀者自身時,于丹所講的讀書的有用性并沒有錯誤。中國古代許多文人從讀書的修身養性、生活方式的改換門庭、個人的功名利祿等方面談論讀書的有用性和功能等論述太多了。今天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談論讀書究竟有用還是沒用的問題時,也大多從個人生存、賺錢、功名等分析認識問題的。順便指出,于丹把讀書“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看作“無用閱讀”是錯誤的。為個人生命、個人成長本身就是價值,就是有用性,它與為文憑并沒有本質區別。怎么能歸結為“無用閱讀”呢?

分析和認識讀書的價值問題上,不能只停留在作為個體自身的價值主體,還需要把價值主體看作是社會、國家、民族、時代等。其實,中國古代有許多思想家已經從這一視角認識讀書的價值。明代學者顧憲成為一書院題寫的對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說:“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清末康有為在廣州辦學堂時教育他的學生“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孫中山先生講:“努力向學,尉為國用”。還有大家最熟悉的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林語堂先生說過,讀書,“從淺近方面說,是要增加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預備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從遠大的方面說,是要精研學理,對于社會、國家和人類作最有價值的貢獻。”楊玉清先生也說過:“以讀書為混文憑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混官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時髦、為裝飾品的人,更不是讀書人。讀書人應該把一切書本上的教訓,發為自己的行動。‘輔世長民莫如德,經天緯地謂之文。’能輔世長民,能經天緯地,那才真正是中國之所謂讀書人。”我想作為聲名赫赫的文化專家的于丹教授不會不知道上述名言吧??蔀槭裁从诘そ淌诰筒荒軌驈膰?、民族、社會的角度闡釋讀書的價值觀呢?固然,于丹的后兩個比喻中也隱含著讀書者與社會的關系,且不談于丹教授把人與物等同起來是否恰當,就比喻說明的“理”還是緊密圍繞讀書與主觀意義上的我的賺錢、我的生存,而不是主觀意義上的對社會的作為和貢獻。

其實,于丹教授對讀書價值觀的認識代表了目前學校教師和社會生活中相當多數人的認識。我的一個學生參加一個公共政治課考研輔導班,一位北大教師談起大學生為什么考研時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太遙遠,太抽象、太理想化了,你們就是從個人生存理解就可以了。”我接觸的部分中學教師也認為,對中學生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太空洞,對學生沒有任何意義,學生也不聽。你只要告訴學生,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找不著工作,就沒有錢,就無法生存。據我所知,目前大中小學大多不給學生進行類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學習價值觀教育。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社會生活中的極其嚴重的功利化傾向侵蝕到教育領域。同時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理論上不能正確認識人生價值,特別是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之間的關系,他們信奉人們行為動機背后的根本或唯一動力就是個人的利益。只有把個人追求同個人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才有內在的動力。所謂“學習改變命運”的口號就是把讀書學習只是看作改變和獲取個人名利地位的敲門磚,什么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人民、為他人全是空話、套話,騙人的話。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念,是對青年學生和整個社會的極其錯誤的誤導,也是目前整個社會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和學校教育工作偏離或背離“育人為本”宗旨的具體表現。

其實,古今中外把讀書學習同國家、民族、人類命運聯系起來,并作為自己讀書學習的強大的內在動力的人有許許多多。就是西方一些國家也在倡導這種讀書價值觀。國際著名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1979年在《學無止境》的報告中強調要樹立“以解決全球問題為目的”的新學習觀,要“為根除貧困而學習,這種貧困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相互了解、安全和保護、愛戴和同情、自主和預見、意圖和精神上的正義、以及公平等方面的缺乏。”美國哈佛大學校門上有一段話“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科學發展觀中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就包括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同時,我們國家建國60年和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多,腐敗、貧富差距相當嚴重,經濟、文化、政治等建設方面的任務相當艱巨。時代給當代青年人提出了極其重要偉大的歷史任務。中外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國家和民族的貧窮落后現狀、時代的歷史任務曾經激發了多少有志之士奮發讀書,成為歷史和國家的棟梁呢!魯迅講過,文學藝術應該是引領國民精神的燈塔。今天,難道我們的宣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不應該引導青年學生把讀書同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民族、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嗎?作為名氣甚高的大教授、大博士生導師于丹難道就不應該引導青年學生像無數革命前輩和杰出人物那樣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抱負嗎?難道就不應該引導他們把讀書與目前時代、國家、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嗎?

其實,樹立為社會、國家、民族的讀書價值觀本身就是理想教育、責任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做人教育。具備這種理想和人生價值觀也會作為主體因素反過來極大促進讀書者的讀書活動,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于丹教授口口聲聲喊讀書為“生命、成長”、“心靈遼闊”、“確認自我”、“滋養人心”,難道就應該把上述內容排除在現代青年人的生命、成長、心靈、自我、人心之外嗎?

毛澤東同志1957年曾經指出:“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最近一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減弱了,出現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國的前途,人類的理想,都沒有關心的必要。好像馬克思主義行時了一陣,現在就不那么行時了。針對著這種情況,現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他還說:“要使全體青年懂得,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毛澤東的諄諄教誨同樣適用于今天。青年人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增強我們的才干,去用我們的智慧和勞動創造一個更加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固然目前對現代青年人進行這種理想和讀書價值觀教育客觀上是一道難題,但不應該其難而放棄。這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義不容辭的極其艱巨的歷史責任和任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具體問題,特別需要思考像于丹教授那樣,如何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方式推進青年人的理想教育。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