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私底下犯嘀咕:“用等量的時間讀書,為何別人學問精深,我卻見識谫陋?別人能夠旁征博引,我卻只能照本宣科?”尋究其根本原因,前者已得法門而入,后者卻始終繞墻走。久而久之,雙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凡事皆有忌。吃飯忌撐,飲酒忌醉。讀書之忌若何?大體如下:
一忌:殺書頭。遇到一部好書,卻只讀開篇,不肯終卷,國學大師黃侃將此行為稱作“殺書頭”。這是讀書的大忌,避之則大吉。
二忌:囫圇吞棗。有些人讀書,只愛動眼睛,不愛動腦筋,一本書好歹讀完了,其旨趣何在?并未明白。這類閱讀屬于低效閱讀和無效閱讀,徒然耗費目力,多讀無益。
三忌:蜻蜓點水。有些讀者定力太差,興趣點過于分散,這本書翻一翻,那本書瞧一瞧,貌似興頭十足,實則收獲無幾,瞎子摸象白忙乎。讀者要學會潛泳,深入作者的“海底世界”,才能近窺其底蘊。
四忌:淺嘗輒止。古人說:“嘗片臠可識鼎味。”這話沒錯,但片臠的營養價值畢竟有限。何況舍棄鼎中的佳肴,浪費莫此為大。我們閱讀一本好書,恰如結交一位賢士,點頭之交哪能比得上傾蓋之交?
五忌:望文生義。閱讀絕大多數經典著作,讀者手邊必備工具書,先弄懂其字義、詞義、語義,然后推而演之,探而索之。對于書中的疑點難處,讀者應當深挖窮究,單純以己意去揣摩、揆度,卻很可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讀者不運用工具書輔助閱讀典籍,即如同出行者舍棄車船,欲赤身泅渡江河,抵達彼岸,這樣做,徒增煩苦,未必明智。
六忌:盡信無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中的《書》特指《尚書》。實際上,豈止《尚書》,所有的書都是如此,距離真理和實情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距離,不宜照單全收。以《史記》為例,總體而言,它堪稱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疏漏、缺失、破綻、自相矛盾的地方。讀者的懷疑精神常備不缺,于不疑處有疑,才能收獲意外的驚喜。
七忌:師心自用。讀者常備懷疑精神,值得肯定和贊許,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純粹師心自用,竟將古今作者悉數踩在腳下,美其名為“推倒百代圣賢,開拓萬古心胸”。你有足夠的底氣、學養和才力,批判圣賢亦無可厚非,但粃糠圣賢,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將他們貶斥得一無是處,則另當別論。如果圣賢能被我們輕易KO,踢下擂臺,豈不是徒有虛名?紙皮屋頂又怎能抵擋住數百年、數千年的風雨冰雹?師心自用的人喜歡將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閱讀時,他們輕率的笑場更像是在嘲弄自己的魯莽和剛愎。
八忌:丟掉西瓜,撿取芝麻。讀書貴在求真、探實、明理、識趣,有些人讀書,心思走偏,或沉迷情節,流連忘返;或尋章摘句,樂此不疲。殊不知,一部好書,作者必有其精神寄托,必有其感情抒發,必有其價值判斷,唯有會其心曉其意,才不枉彼此的投緣。
九忌:獨沽一味。有的讀者這樣說:“我只喜歡某位作家的書。”大千世界,亙古至今,優秀作家數不勝數,他卻甘愿綁架自己的興趣,在一棵樹上吊死。這樣的表現固然專一,堪稱忠誠,卻無異于畫地為牢。一位讀者若不想做井底之蛙,就應當跳出“我只喜歡”的窄坑小井,奔向“我還喜歡”的廣闊天地。
十忌:一曝十寒。法國思想家、文學家薩特曾在《文字生涯》中告語:“每日必寫一行。”事實上,對于讀者而言,每日必讀幾頁,同樣是良好的習慣。閱讀的間隔越長,重拾書本的動力就會越小,興趣就會越弱,彼此的親密度就會下降。
在《宋論·太宗無嗜好惟喜讀書》中,清代學者、思想家王夫之確定讀書有三戒:一戒“色淫”,二戒“聲淫”,三戒“志淫”。他指出:“物求其名,形求其似,夸新競麗,耽僻摘險,以侈其博,如是者謂之色淫。師鯫儒之章程,徇小生之矩步,析音韻以求工,設機局以相應,曳聲引氣,意短言長,如是者謂之聲淫。讀可喜之言而如中酒,讀可怒之事而如操戈,嬉笑以諧心,怒罵以快意,逞其氣以擊節于豪宕之篇,弛其志以適情于閑逸之語,心與俱流,情將日蕩,如是者謂之志淫。”此處的“淫”是迷惑的意思。王夫之認為:“以讀書為嗜好,則適以導人于欲也。惟無欲而后可以讀書。”這個觀點可能有點讓人犯暈,實則他說的“無欲”是“不以流俗之欲為欲”,而要以格物、致知、窮理、求實為依歸。
閱讀時,高明的讀者不僅動眼動手,而且動腦動心,絕非單功能的接收裝置。身為提煉者(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和再創造者(拓寬作者思想、情感的疆界),他們不觸忌,亦不犯戒,照樣游刃有余。
來源:今晚報(天津)/作者:王開林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