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前提是要保證農民能夠從種糧中得到比較收益,而提高種糧效益無非是靠價格和補貼。政府的糧食補貼再高,也無法超越其在市場中獲得的實質效益。對于糧食生產,僅僅依靠政府的政策動力畢竟有限,關鍵是要使用市場手段激活其從事生產的原動力,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使農民種田從被動變為主動。
一、將“政府要糧和農民致富”統一起來,形成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效機制
糧食作為基礎性公共產品,政府采取了多種惠農政策,仍然沒有把農民種糧積極性很好地調動起來,這就關系到如何保證增加糧食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的一致性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投入的不僅是勞動力,還要投入資金和勞動資料,而且要面對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如果所有的投入得不到社會的平均利潤,即使政府的糧食補貼再高,也必然熱情不高。隨著糧食生產的收入與打工和種其他作物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國家在考慮糧食安全,農民卻在考慮“種糧安全”。如果種糧無利可圖,甚至種得越多虧損就越大,再蠢的人也不會去種了。同時,一樣的投入除了公平合理的收入預期以外,還有公平合理的發展預期,如果其他的投入收益遠遠超出種糧的收益,農民就無法有繼續種糧的打算。因此,今天的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勞動力,而是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公平競爭以實現自己合理價值的勞動力商品。今天的農民追求的早已不是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更多的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問題。只要能夠確保種糧收入超出在外打工的收入,農民就會馬上恢復糧食生產的信心,就會自覺地全面恢復雙季稻,自覺地保護耕地甚至開墾耕地。所以,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保持,最終要依靠種糧收益的持續增加來維護。糧食的生產者不發財,糧食安全作為最重要的國家安全戰略,就無法得到根本保障。
二、發揮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的誘導作用,完善糧食最低保護價的定價機制
糧食生產的原動力就是市場機制,價格信號是政府與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對糧食生產者而言,沒有比價格信號更直接激活其從事生產的原動力了。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民的收益主要依靠政府補貼,而我國因農民數量龐大造成財力相對明顯不足,無法像歐美那樣大規模補貼農民。所以,種糧收益應主要依靠糧價,糧價才是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根本。過去計劃經濟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如果采取強硬措施管制價格,人為地抑制市場內在的平衡機制,不僅會扭曲市場信號的正常傳遞,使價格信號不能正常發揮對資源配置的誘導作用;更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惡性循環的開始,必然加劇糧食供應的緊張狀況并持續更長時間,引發供給短缺和黑市交易,到時候“恢復性上漲”就會變為“報復性上漲”。因此,政府應該更多地依靠市場進行自動調節,即使是糧食的最低保護價,也必須遵循市場規律進行確定。
糧食最低保護價按照什么樣的原則確定,才能發揮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的誘導作用?糧食最低保護價的確定,應該取決于社會勞動力的平均價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及其上漲的幅度、技術和資金投入所取得社會平均利潤及其通貨膨脹的幅度等市場因素。目前的糧食最低保護價,關鍵是未能反映市場價格因素的動態變化。例如現在我國進入了勞動力價格上升的階段,農村工價持續上漲對糧食價格的影響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糧食價格無疑會緊跟勞動力價格、農資價格等整個物價的上漲而相應上漲。政府需要應對的是補貼低收入群體,卻沒必要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給高中收入者額外福利。
三、調動農民和企業多方參與糧食儲備的積極性,構建面向世界的糧食儲備體系
糧食始終是戰略物資,不能因為在短缺的時候就緊急行動,而在糧食多了就不重視它的儲備能力;特別是在糧食成為了世界經濟的戰略武器時代,擁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不僅可以提升國家的綜合戰略能力,而且可以分享世界糧食市場的定價權,并反過來促進國內形成持久的糧食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由于目前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儲備糧食需增加財政支出,也就沒有儲備糧食的積極性,甚至多報面積和產量來獲得中央的財政補貼;地方糧食企業缺乏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民生產的糧食只要市場價格看好或者急需家用便隨時就地出售,因此,包括糧食企業和農民在內的社會糧食儲備非常缺乏。而國家基于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的政策目的,委托中儲糧公司用“低吸高拋”的市場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從實際情況看,由于國家按照庫存量補貼糧食保管費,假如虛報庫存量就意味著可以獲得國家的巨額補貼;還可以在糧價劇烈波動時,通過倒賣儲備糧以獲暴利。不難看出,現行的糧食儲備系統已經背離了政策的預期,改革國家的糧食儲備制度已經刻不容緩。作為國家的一個重大戰略,我們也不能把國家的安危全部押在一個中儲糧公司身上,而中儲糧公司也無法承受如此之重。在保持足夠安全儲備的同時,國家應采取各種財政政策,鼓勵農民和企業等多方參與糧食儲備,并運用市場辦法來調節糧食儲備,使糧食儲備制度不僅可以利用市場的靈活性消解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的僵硬與壟斷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糧食補貼機制的獲利面更具廣泛性,從而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國際的市場競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推進糧食流通產業的現代化建設,強化糧食在世界市場的戰略競爭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已經越來越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之中,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將必然與國際接軌,糧食安全戰略不僅依賴于國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而且還依賴于在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力來強化。
(1)立足于中國傳統的大宗農產品,運用各種政策鼓勵社會廣泛參與糧食流通,扶持一大批上規模的食品工業企業,組建各種食品行業協會、聯盟或合作組織,形成不同食品企業的食品產業集團,構建面向全球的糧食市場競爭體系。
(2)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的進出口戰略機制,靈活運用雙邊、區域、多邊貿易制度,積極推進糧食貿易自由化,構建全球糧食戰略供需體系。
(3)密切注意國內外糧食市場的變化趨勢,完善糧食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制度,構建全球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
(4)大力發展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培育糧食定價中心和權威的糧食期貨品種,構建影響全球糧食市場的定價體系。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