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作為全球唯一的禁限摩的國家,禁限40年,一朝開放,壓抑40年的需求遽然釋放。雖然增加交通部門管理難度和壓力,并增加一定交通事故率,但是粗略估算,直接拉動加乘數、出口效應,增加內需或可達1萬億元左右,增加就業上百萬人。在當前就業形勢下,是值得的。
萬由山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我國無人機產業獨霸全球,同時四輪汽車出口猛增,進一步夯實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但是兩輪車是全球82億民眾更加需要的,比無人機和四輪汽車更易普及,應作為重點產業大力發展,可增加高達上百萬人的就業。2024年4月19日,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理事長唐元發言強調《著力打造“人民城市”促進城市二輪電動車持續健康發展》。
交通工具的革命性進步,地球村成為現實。除了飛機、輪船、鐵路、汽車等長距離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短距離交通工具非常重要,兩條腿到兩個輪子更能提升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并能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打通各個領域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注意打通改革推進的“最后一公里”。試想,如果我們徹底打通交通領域的最后一公里,將造福全人類,天上無人機,地上中國車(兩輪+四輪),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更加容易實現。
從我國臺灣地區鼓勵摩托車發展并得到民眾熱烈擁護的幾十年成功實踐來看(參見錢程《臺北機車發展的主要經驗及啟示》,《政策研究》2015年第3期),我國大陸地區始于1985年“禁摩令”至少從目前來看是錯誤的,只是短期方便,實質上扼殺一個重要產業,減少了可能高達上百萬人的就業機會,應予立即廢止。如果有問題就一禁了之,很多產業都會被扼殺。
四十年來,雖然遭到以“禁摩令“為代表的各種政策嚴厲管制,但是兩輪電摩車非常契合市場需求,依然取得長足發展,如中國電動兩輪車產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全球第一。
目前國內兩輪電摩車市場保有量已超4億,有超過73萬家電動兩輪車相關企業,按照企業人均5人估算,就業人數約350萬。2023年電動兩輪車(含三輪和低速四輪)總銷量7500萬輛,2023年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全行業總營業收入3009億元,利潤129億元。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整車出口量為1504.3萬輛,出口額為320.5億元,同比下降6.6%和9.3%,2019年到2023年出口額年均增速超過13%。據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rture報告,到2030年全球兩輪電動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4.57%。
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建議,試點開放“禁限摩”,科學對待城市摩托車行駛,有利于提升城市交通通行效率,擴大摩托車就業和出口,全面提升中國摩托車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李書福在議案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實施“禁限摩”的國家。在歐洲多地都倡導多開摩托車、少開汽車,以抵消使用汽車帶來的油耗、道路通行率、車位占用面積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工商聯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華也在提案中指出,一刀切的“禁限摩”導致摩托車銷售只能面向農村,阻礙了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讓中國失去了連續21年全球摩托車產量第一的桂冠。
從限制轉為鼓勵兩輪車產業發展,政策180度大轉向,中國的兩輪車產業將大鵬展翅,最終獨霸全球,按照就業人數增加30%計算,將增加上百萬人就業。
三、政策建議
兩輪車機動化(電動化、摩托化、飛行化等)是大勢所趨,機動化兩輪車終將取代自行車,如同汽車取代馬車,產業發展、交通規劃和監管理念應與時俱進,具備前瞻性。
(一)交通規則借鑒我國臺灣地區成功實踐
兩輪車相對四輪汽車,更加環保綠色,交通優先權應高于四輪汽車。廣州等地最新限制電動自行車通行范圍的地方政策,雖然能夠降低交通擁堵程度并降低交通管理難度,實質是通過限制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權利為少數人服務,不符合人民城市理念,降低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且易激化社會矛盾,應予立即取消。當前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是四輪汽車的大量使用,解決問題應抓住主要矛盾。
臺灣主管部門積極拓展思路,通過機車(摩托車,下同)專用道、停車區前置、兩段式左轉、專用停車位等創新手段強化日常管理。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環境改善,盡管機車遍布臺北大街小巷,但由于駕駛人遵守交通規則,確保了城市交通有序、環境整潔。
(二)大幅度減少不合理管制,只進行道路限速,限重、限高等一切限制全部取消
相對于四輪汽車、兩輪電動自行車限重、限高、限電壓、限電機功率等,不利于產品創新和交通安全。建議參照四輪汽車管理,取消2018年《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三種分類,電動兩輪車統一按車速管理,建議如下:
1、適應生產力進步要求,現行自行車道改為低速車道。參考臺灣規定限速45公里。增設電子眼,所有車輛(含兩輪車)凡是超速,一律罰款,預計每年新增交通罰款100億元左右(按每輛車25元)。規定新標準下兩輪車時速45公里制動距離為小于等于7米,與現行國標時速25公里制動距離相同,確保安全性。
現行新國標電動自行車限速25公里,甚至低于人力自行車最高騎行速度,未體現生產力進步,大幅降低通行效率,民怨甚多,且難于實際執行。建議參考臺灣成功經驗,調高到45公里。
2、參照臺灣增設兩輪車專用道。可與公交車道合并(如有),限速60公里,須有機動車駕駛證(C1)或摩托車駕駛證,并佩戴頭盔、護膝等強制性安全護具,違反或超速則罰款、罰分。
3、如未設置專用車道,兩輪車市區道路限速45公里,非市區道路或主干路限速60公里。
4、鼓勵三胎生育政策下,應取消電動兩輪車乘坐人數法規限制。由生產廠家設定,但是超過三人需報有關部門特別審核。
5、取消限重、限速、限高、限電壓、限電機功率等一切不合理規定。
6、鼓勵兩輪車創新研發。包括但不局限于能夠全封閉、一定程度遮風擋雨、光伏充電(不發達國家地區)、崎嶇路面行駛、智能駕駛、低空飛行以及軍用研發等。
(三)鼓勵兩輪車出口增加就業
出口退稅率提高到最高稅率,并以有償或無償援助的方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扶貧銷售,舉辦全球兩輪電動車拉力賽等多種方式推廣我國兩輪車。
總之,兩輪車新的監管思路是低速行駛就按照非機動車管理,非低速行駛就按照機動車管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取消制造環節的所有限制,勢必激發兩輪車創新熱潮,刺激電動車更新換代,暢通經濟循環,有效擴大內需,促進出口。一旦交通違規(超速等),則從重處罰。
我國作為全球唯一的禁限摩的國家,禁限40年,一朝開放,壓抑40年的需求遽然釋放。雖然增加交通部門管理難度和壓力,并增加一定交通事故率,但是粗略估算,直接拉動加乘數、出口效應,增加內需或可達1萬億元左右,增加就業上百萬人。在當前就業形勢下,是值得的。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