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富士康投資印度工廠遭遇瓶頸】
【提要】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科技水平上仍暫時領先中國,但深層分析,就會發現漢語先天優勢是西方字母語言望塵莫及的世界巔峰。中美科技創新對決的深層次因素是漢語與英語兩大語言優劣的對決,中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漢語先天優勢對高科技產業的隱形助推作用,不僅能后來居上,還能重返世界之巔。
雖說目前美國仍是科技創新超級大國,但隨著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迅速提高與在越來越多領域突破卡脖子短板制約,美國科技創新超級大國地位開始出現動搖態勢。中國趕超僅是外因,更多的是美國內因造成的,如波音的“質量門”是個典型。影響美國科技創新能力下降的內因不僅是資金、人才等重要因素,更面臨本文深入分析的英語先天劣勢的嚴重制約。
申鵬先生發表于8月18日昆侖策的大作《4年650億,沒有生產出一片芯片》,除了他所列舉的各種因素外,英語先天劣勢也是“過”不可沒。同樣,申鵬先生發表于8月13日昆侖策的大作《中國半導體的崛起,比大家想象的還快》, 除了他所列舉的各種因素外,漢語先天優勢也是功不可沒。
美西方國家科技創新均面臨以英語為代表的字母文字先天缺陷這個難以克服的“天花板”的制約,其后果是其科技創新越來越呈現“事倍功半”的疲態,創新效率越來越低,產出卻越來越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依靠漢語先天優勢,則在科技創新呈現出事半功半與強勢趕超的態勢,在科技創新上全面趕超美西方指日可待。
如果說美國科技創新缺資金,可以增加投入與濫印美元;缺人才可以滿世界去“收割人才” ,而英語先天劣勢所形成的“天花板”制約,卻成了美國科技創新無法逾越的終級障礙,由此導致中美兩國高科技競爭力的大逆轉。為順應與推動這個大逆轉態勢,本文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多家媒體與自媒體所曝光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亞歷新工廠(被網民諷為“美積電”)投產后進展不順的文章,均忽視了英語先天劣勢才是“美積電” 陷入困境的深層次原因。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7日上午,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的新工廠舉辦首批設備到廠典禮,美國總統拜登在典禮活動上高調宣布:“各位,美國制造回來了。”參加活動儀式的還有美國政府高官、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等約900名美臺政商界人士。
臺媒報道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新廠典禮上卻發表一個“潑冷水”的講話,他在回顧臺積電上世紀90年代在華盛頓卡馬斯建立第一座工廠時稱,“我當初認為這是夢想成真,但卻遇到成本問題,我們面臨人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美夢變成了噩夢,花了數年時間才從中解脫”。張忠謀所說“我們面臨人的問題”當然不是指臺積電工程師,而是指臺積電聘用當地美國工程師所存在的問題,也是對美國工程師強烈不滿的抱怨。
不僅是臺積電高管,臺積電工程師也對美國同行表示強烈不滿。盡管美國同行工程師曾于2021年赴臺灣培訓一年,臺積電工程師卻抱怨自己已經淪為伺候“美國巨嬰(工程師)”的“二等公民”,假期比美國同事少7天,美國工程師的薪水卻比臺灣同行高得多,干的活也比臺灣同行輕松,其從事工作的技術含量與復雜程度明顯低于臺灣同行。即使如此,無論遇到大小技術問題只會找臺灣同行說“請來幫忙看一下”。有臺灣同行抱怨,勤能補拙!美國同行技術差,起碼要與臺灣同行同樣勤勞吧,但美國同行卻拒絕上夜班,更不肯在節假日加班輪班,因此有臺灣工程師稱這群美國同行為質次價高的“美國巨嬰”。
臺媒報道稱,自2022年12月7日典禮后,臺積電的搬遷計劃全面啟動,先派遣1000名頂尖工程師赴“美積電”,同時把精密儀器和相關生產設備搬到美國去。臺積電上千名頂尖工程師集體遷美,不僅是美國強行“收割”臺積電頂尖工程師,也是因為臺積電在美招聘的本地工程師,拿著比臺積電工程師高出約20%的薪酬,技術能力卻差一大截,只能當技術配角。離開臺積電工程師,美國工程師就玩不轉,是典型的質次價高。可以說臺積電上千名頂尖工程師集體遷美,也是臺積電維持“美積電”正常運轉的無奈之舉。
下面從漢語先天優勢與英語先天劣勢對比角度,來分析臺積電工程師強于美國工程師的三大優勢。這對發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有重要參考借鑒價值。
(一)建立在漢語先天優勢基礎之上的九九乘法表
算數是比較低級的數學,不需要太深奧的數學思想,算數本質上是語言文字的延續,算數好壞主要取決于十進制數字體系與語言文字的契合度。中文都是單音節字,0-9這十個數字只需張一次嘴就能讀出,非常簡潔高效,所以九九乘法表與漢字發音是相輔相成的,讀起來瑯瑯上口,運用自如,這也是九九乘法表的語言基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文版九九乘法表又長又別扭,非常拗口,記憶困難。英語發音上多音節先天劣勢決定了西方國家基礎教育想學中國的九九乘法表也無法學。
九九乘法表讓中國人都可以輕松進行乘除口(心)算,這對字母文字的外國人來說幾乎難如登天!加減都整不明白,還想整明白乘除?即使在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所謂西方發達國家,普通西方人的算數能力也普遍較差,尤其是口算能力。普通西方人連兩位數的加減運算都費勁,至于乘除運算,則高度依賴計算器。所以一個普通中國人在國內對自己的數學口算沒有什么感覺,一出國,馬上會發現自己居然成了鶴立“雞群”的口算“高手”。
(二)英文數字體系的先天缺陷
英語中的數學思維和0-9的十進制數學思維無法一一對應,英文1-20每個數字都是孤立的,11-20并非1-10的十進制循環。到20以后,英文才開始有十進制計數法。但到了100以后,英文數字又出現了混亂的情況,十進制和非十進制混合使用。英文中沒有“萬”這個十進制計數單位,而是使用ten thousand代替“萬”,由于缺少了“萬”這個十進制單位,導致后面計數規則更加混亂;如1,000,000 million(百萬),非十進制規則;1,000,000,000 billion(十億),非十進制規則。所以英文數字系統混亂而復雜,沒有完整的十進制概念,英語中的數字思維和數學中的數字思維完全對不上,驢唇不對馬嘴。
同時,由于英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進制不同,所以英美人在數字識別時需要轉換:如11:eleven,而十進制寫法應該是one ten one,“15”在中國人腦海里是“十五”,標準的十進制數字,而在英美人腦海里是fifteen,而非ten five,是非標準十進制數字。
英文把11-19轉換成對應的英文單詞,把“1萬”轉換成“10thousand”,把“100萬”轉換成“million”,把“10億”轉換成“billion",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會導致“檔位”不匹配,給算數帶來障礙!
所以,英語中的數學體系一團亂麻,毫無體系可言,也就搞亂了英美人數學思維。即使受過高等教育英美人,其數學水平也參差不齊。雖然他們的數學進化到了十進制,但他們的字母語言并沒有進化到十進制,反而成了用十進制思維的一大障礙。
(三)中文數字體系的先天優勢
中文是標準的、嚴格的十進制思維: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而更為巧合的是,中國十進制計數與阿拉伯數字完全對應,嚴絲合縫,分毫不差!中國人的數學體系是:零對0、一對1、二對2、三對3、四對4、五對5、六對6、七對7、八對8、九對9、十對10、十一對11、十二對12……
在中國這種標準的十進制思維中,零至九是基礎數字,每十個數字循環一次,基礎數字會在下一個循環中重復出現,和現代阿拉伯數字完全對應,非常簡潔高效。中文數字體系與阿拉伯數字體系100%契合,這讓中國人可以不經過任何二次轉換就能高效地進行計算。
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使用的數學就是十進制數字體系,它是現代數學的基礎。十進制數學讓中國人有了清晰、先進、科學的數字思想。十進制與中文的完美契合,讓中國人在基礎數學的學習上事半功倍,算數能力更是獨步天下。雖然基礎數學厲害不完全等于高等數學厲害,但這仍然讓普通中國人擁有學習高等數學的優勢。其實在唐朝以前,中國人對數學的研究長期領先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數學研究突飛猛進,短短幾十年就已經成為世界數學強國,這證明中國人對建立在漢語先天優勢基礎之上的十進制數學體系具有天然的優勢。數學是基礎性學科,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數學強,則科學強。中國人的數學優勢必將在未來轉化成為科學研究優勢。
(四)中文數字體系先天優勢決定了中國大陸工程師及臺積電工程師在數學能力上PK美國工程師
過去一個說法是,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后,但數學也是工程(應用)科技的皇后,所以高考必考科目中,即使理化是選考科目,但數學一直是必考科目。無論各行業,頂尖工程師的共性是數學好,一個數學水平一般的工程師不太可能成為頂尖工程師。越是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涉及到復雜計算越多,對工程師數學水平要求越高。工程師數學能力對芯片這種高科技制造業至關重要,英語先天劣勢決定了臺積電工程師有著遠強于美國工程師的數學能力,就算某些美國工程師有數學天賦,也會因英語混亂的非十進制數字體系而嚴重影響其數學邏輯思維。美、臺工程師在數學能力上無法彌補的差距,決定了美國工程師離開臺積電工程師就玩不轉。
如果進行芯片業美、臺工程師對比,雖然美國少數工程師數學能力較強,但英語先天劣勢決定了多數美國工程師數學能力差強人意,而漢語先天優勢決定臺積電絕大多數工程師數學能力從整體上保持一個較高水平。這不僅是“美積電”內部美、臺工程師差距所在,也是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與臺積電的差距所在。
網上分析臺積電為何成功的網文很多,但均忽視了漢語先天優勢所決定臺積電員工整體上的數學能力優勢,而臺積電員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意識到自己隱形的數學能力優勢。而筆者就從“旁觀者清”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競爭優勢。臺積電與華為成功均表明,只要我們措施得力,充分發揮漢語在科技創新與數學思維上的先天優勢,中國將來造就出更多類似臺積電、華為的高科技巨頭是完全可能的。
(五)中文數字體系先天優勢決定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幾次表示“中國要和美國競賽,唯有重視數學!”華為能夠在短短的20多年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是和任正非先生對數學基礎研究和數學人才的高度重視分不開。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多次談到了“數學”對華為技術突破的重要性。下面梳理一下任正非先生在不同場合對數學重要性的一些觀點和論述:
一是華為5G標準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手機的照相功能依賴數學把微弱的信號還原。如今華為終端每幾個月換一代,主要是數學家的貢獻。而華為之所以能夠開啟5G與未來6G時代,數學就是當中一枚最重要的啟動“鑰匙”。所以,任正非先生不止一次在媒體面前表示:自己覺得采用物理辦法去解決各種技術問題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中國更急迫需要數學領域的發展。
二是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殊不知到了高科技領域中,比如往手機芯片領域砸大錢,那是再多的錢也砸不出“一點技術浪花”,得把錢砸到數學天才、物理專家、化學專家身上。
三是華為集團在全球共建立有26個研究部門,全球有約700多位頂尖數學家為華為工作,這些數學人才支撐華為的核心科技。俄羅斯有一個小伙子不會談戀愛,不會交際,卻是數學天才,會做數學難題,到華為十幾年拿著超高薪,天天在玩電腦,不知道在干什么。之后某天突然告訴任正非,我把2G到3G突破了。接著是4G、5G,也與這個小伙子的突破有關。
四是任正非認為,未來社會中擁有數學思維的專業人才更前程廣闊。所以學生數學思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不僅關乎到學生數學成績好這么簡單,更關乎到國家未來的科技實力發展。中國想要成就更輝煌的未來,從現在起就應該重視數學,注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五是任正非說,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通信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如果沒有數學家的貢獻,不可能能把5G通信與智能手機發展起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本質就是數學,數學負責著最基礎最底層的邏輯算法。所以我們要是想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上取得大突破,就要吸收更多的優秀的數學家。
以上任正非有關數學重要性的論述,筆者用一句話來概括:“高科技的本質就是數學(數字)技術”。因為高科技對數學依賴程度遠甚于傳統工業,傳統工業更依賴物理與化學兩大學科。也可以說高科技的“高”,主要體現“兩高”:“一高”是指靠高級復雜數學領域突破與應用來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華為是這方面成功典型;“二高”是指高科技產業對從業者(科學家、高管、工程師、技術工人等)數學水平要求高,唯有數學好的員工才能盡快掌握相關領域專業技能與勝任工作。這也是臺積電工程師強于美國工程師的原因。
按任正非的觀點,必須靠數學理論的突破與創新才能帶動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突破與創新,而今后數學理論的突破與創新也出現了與芯片制造物理極限類似的問題,即突破難度越來越大。最有名的莫過于歌德巴赫猜想,在陳景潤突破“1+2”后,在最難的“1+1”一直沒有突破。
500年前,人類全部數學知識歸納起來不過一本書而已,而現在數學已經細分成基礎數學、數論、方程組、代數、函數、幾何學、概率論、微積分、統計學、線性代數、離散數學、代數幾何、高塔幾何、拓撲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類域論、解析數論、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空間解析幾何、模糊數學等幾十個分支。每一個分支都自成一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今剩下的均是很難突破的數學極限領域,足夠一個數學家窮盡一生去研究。
從語言角度講,類似于臺積電的頂尖工程師靠漢語優勢來挑戰芯片制造物理極限能做到事半功倍,中國數學家靠漢語優勢來挑戰數學理論極限同樣能做到事半功倍,并由此帶動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突破與創新。中國仍有必要從國外引進頂尖數學家,但筆者對本土數學家去突破更多的數學理論極限更具信心。
如從普及角度講,數學教育是中國最大的教育優勢,因為無論是中小學畢業生,還是高校畢業生,中國學生整體數學基礎在全世界肯定排名第一。不久前,美國獲2024國際奧數第一,但令美國人沮喪的是,獲獎選手全部是亞裔。而此前中國人曾蟬聯四屆第一,這肯定與中文數字體系的先天優勢有關。
中文數字體系在數字教育與運用的先天優勢決定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后來后居上的強大競爭優勢,華為及臺積電等都是這方面典型。中國在以5G、6G為代表的部分高科技領域已對美國形成全面超越態勢。
(六)“底底層文字”的先天優勢必將引領中國重返世界之巔
套用如今兩個流行詞“底層技術”與“底層算法”,是不是該有“底底層文字”一詞?因為從根本上來說,語言是技術與數學的載體,決定“底層技術”與“底層算法”水平高低的應是“底底層文字”。雖說美國仍在“底層技術”與“底層算法”占據較大優勢,但憑著漢語在“底底層文字”特別是數學思維上的先天優勢,超越美國只是早晚的事。
中國近代數學落后,那只是因為封建王朝腐朽無能,現在我們重回正道,在短短幾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中國數學必將帶領中國“底層技術”與“底層算法”重回世界之巔,因為我們在“底底層文字”上一直是西方字母文字望塵莫及的世界巔峰。
眾所周知,全世界唯有中國經濟最穩定,發展勢頭最好。因此從經濟角度區分,全世界被普遍承認的197個國家,只有兩類國家:中國與中國之外的196個國家。巧的是,從語言角度劃分,全世界也只有兩類國家:即使用漢字的中國與中國之外使用字母語言的195個國家(不含使用日語的日本)。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的對決,從“底底層文字”角度講,是漢字語言與字母語言的對決。換個說法是,中、美對決深層次因素是漢語與英語兩大語言優劣的對決。對決的后果是,當筆者查閱歷史資料時驚訝地發現,2002年我們官方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估計大大地保守了。比如在2002年11月14日新華社的一篇報道中,國家統計局官員預測說,“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2050年,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事實大家都知道了,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今天回頭去看這個預測,簡單是個笑話。其根源就在于完全忽視了“底底層文字”即漢字先天優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隱形助推作用。
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以靠搶劫、海盜、侵略等強盜劣行而暫時領先中國,但中國完全可以靠“底底層文字”的先天優勢,不僅能后來居上,還能重返世界之巔。在今后的中、西對決中,英語先天劣勢對西方國家的負面影響只能越來越大。所以,從大的歷史跨度來講,歷史必將站在中國一邊。
閱讀,是語言文字最基礎的應用,是獲取知識和訊息最重要的途徑。正常來說,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就應該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對智商正常的人來說,閱讀不應該有障礙!“閱讀”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技能,只要認識3000個最常用漢字,小學畢業生就具備了輕松閱讀大多數文章的能力。
但就是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對美國等字母文字體系的國家來說,“閱讀”卻是一生之敵。中國文盲率僅3%,對比之下,按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美國官方公開的數據,美國文盲率高達21%,這與字母文字體系的先天缺陷密切相關。美國教育部統計,16-74歲近1.3億美國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閱讀能力只有小學水平。這些人無法理解復雜的長句,看不懂稍復雜的隱喻、暗示和思辨,對需要有較高理解力的科技類、學術類文章閱讀障礙更嚴重。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在歐洲、非洲、西亞,幾乎所有表音字母文字國家都一定程度出現。閱讀能力的下降,導致美國國民素質下降,創新能力滑坡,并催生了“反智主義”現象。是什么原因令英語等表音字母文字體系的人出現閱讀障礙?
一是英語詞匯量太大。
英文閱讀能力歸根結底比拼的是單詞量,一個人不管智商多高,理解能力多強,如果沒有一定的單詞量作為基礎,他的閱讀能力必然受限。根據美國語言學家的研究:英文日常對話的單詞量是5000個左右,而閱讀普通報紙所需的單詞量是1.5-2萬個,而進行大學專業學習的單詞量根據專業不同,一般需要2.5-7萬個單詞量。因此普通美國人讀書看報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是很頻繁的。
由于英語單詞是線性的,長度比較長,在日常使用中不太方便,所以英語中存在大量縮寫、簡寫。如FBI、CIA、WTO、WHO、UN、NSA、USDA、DoC……這些縮寫本身沒有含義,不看注釋,根本猜不出真實含義,現在英語世界中有成百上千種縮寫、簡寫,讓英語閱讀更加舉步維艱。
英文是一種表音文字,文字和含義的關聯性較弱,望文識義的能力不強。一個英文單詞,認識就是認識,不認識就是不認識,哪怕你能很容易地讀出這個單詞,也很難從字面猜測出單詞的意思。所以,英文單詞量的積累需要長時間刻苦學習,沒有捷徑可走。
如把最常用的5000個漢字與最常用的5000個英語單詞對比,漢語科普類文章所用漢字基本上來自這5000個漢字,所以讓中等文化程度的中國讀者去讀科普文章就很容易。而最常用的5000個英語單詞是以與衣食往行相關的生活類單詞為主,科技類單詞占比少。所以讓英語國家讀者僅靠最常用的5000個英語單詞去讀醫學類及其它方面的科普文章,要么讀不懂,要么得不停查詞典。讀得慢,看得少,就會缺乏醫學與抗疫常識,易被他人與不良媒體所蠱惑誤導。這就不難理解在西方抗疫中,反隔離反口罩反疫苗等反智反科學蠢行盛行,甚至連超級大國某總統也鼓吹用消毒劑注射來治新冠,居然還有幾十個人中招。大概總統先生要么不看,要么看不懂醫學類科普文章。
在盛行所謂快樂教育與以玩為主的美國公立中學(不包括私立精英學校), 不少學生連學最常用的5000個英語單詞都嫌太多,不愿努力學,更不可能為順利閱讀科普文章再去死記2000至3000個左右常用科技類單詞,就算勉強記下來,仍存在一個識別率低、閱讀慢的問題。所以美國抗疫中反智反科學行為是與英語的先天缺陷密切相關的。
而中文是象形表意文字,字的構成就蘊含著含義,只要學會一個個漢字,就能從漢字推導出詞匯的意思。中國初中畢業生能掌握5000個常用漢字,在以后的學習中基本上不存在文字上的障礙,不管是普通詞匯,還是專業詞匯,都能輕松理解、掌握,無需刻意學習專業詞匯。而對英語學生來說,高中畢業的詞匯量并不足以應付專業課程,要先學習被稱為學術英語專業詞匯,才能學習專業知識。
二是英語語法太復雜。
比記憶英語單詞更令人頭疼的是對英文“長句”的分析理解。有時候你每一個單詞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不知其意。英文長句,如同裹腳布,又臭又長,又如同迷宮,七彎八繞,令人暈頭轉向。隨著英文單詞長度不斷增加,英文越來越呈現出“超線性”特點,長句越來越長,段落越來越跳躍,文意越來越晦澀,尤其是學術性論文,已經達到令人抓狂的地步。
再對比中文,中文語法很簡潔。關于語法的概念與理論其實是鴉片戰爭后從國外傳入的,而在此之前的古代中國,在數千年使用漢語過程中,從來沒有語法這一概念。因為中文語法非常簡單,簡單到不知道語法、不學語法,也可輕易學好漢語。所以中國小學生不需要刻意學語法,而英語國家小學生則必須學習英語語法。英語是語法最復雜的語言之一,僅時態就多達16種,能讓人學得暈頭轉向。
三是“文字冷感”使英語閱讀成為多數美國人的一生之敵。
美國帕克大學施普萊策教授稱美國人閱讀難這種現象為“文字冷感”,他們會對復雜單詞和句子表現出麻木、冷漠和抗拒,在閱讀中遇到比較難的單詞和語句,會習慣性地跳過,而不是想方設法弄明白其含義。
“文字冷感”現象是因為美國教育不重視閱讀嗎?非也。美國教育不僅重視閱讀,而且是高度重視,超級重視!SAT被稱為美國“高考”,其成績是美國大學錄取學生最重要的參考分數,而SAT的科目設置有三個主要科目,閱讀、文法和數學,其中閱讀和文法其實都是“閱讀能力”,也就是說閱讀占到美國“高考”分數的50%,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再來看看美國初中課程設置,語文是美國最重要的課程,平均每天2.8節課,遠多于其它任何課程,反倒是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課程占比非常低。在中國初中課程設置中,語文雖然也是主課之一,但每天只有1節課,中國人在漢語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遠少于美國人。
美國人花費了如此多的時間去學習英語,又如此重視英語,為何美國人的閱讀能力還是如此差?并不是美國人智商低,學不好英語,而是英語這門語言本身就“入門易,精通難”。總之,英語先天劣勢決定了閱讀必然成為美國人一生之敵。
由經合組織主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學生自2009年參加以來,歷年都是全學科第一。2018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市作為一個整體參加,也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中、美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閱讀能力差距所決定的。中文先難后易,英文先易后難,英語學生要想達到中國高中畢業生的閱讀能力,在單詞量擴展上所花費的時間比中國學生要多得多。而現實是,美國人對學習新單詞的興趣越來越弱,簡單的讀書看報都費勁。
有人很羨慕英語26個字母好學易記,但他們忘了西方經濟學有一句名言:天下沒有免費午餐。英語是入門容易受累一生,即英語國家每個國民一生都要為學習眾多英語新單詞而不斷耗費時間精力,而漢語則是入門難學,享用終生。
高科技產業的共性是涉及各大類科技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遠超過傳統產業,且發展速度與更新換代速度遠超過傳統產業,僅靠工程師從學校學到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就對工程師閱讀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如果你不具備對大量最新科技資料的快速閱讀與理解能力,不僅難以勝任本職工作,還可能因知識落伍而淘汰。
從閱讀能力對比看,閱讀漢語科技資料的中國大陸臺積電工程師肯定大大強于閱讀英語技術資料的美國工程師。如今芯片制造正面臨物理極限的挑戰,要突破物理極限越來越依靠于多學科協同攻關,這就帶來了“隔行如隔山”的大難題,即工程師不僅要閱讀本專業技術資料,還需要閱其它越來越多專業的技術資料。事實表明,漢語在應對“隔行如隔山”的難題上遠甚英語,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識別效率低是英語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雖說現實中能“一目十行”的人極少,但也確有不少人能做到一目多行。漢語中的成語更能體現漢語能快速閱讀的先天優勢,數量最多的四字漢語成語,如一馬當先、點石成金、人山人海、杞人憂天等,漢語只用四個字就能講出一個故事,讓人馬上明白其含義,閱讀速度很快。如果翻譯成英語,往往需要一句話,甚至一大段話才能表達含義,閱讀耗時多得多。
比起漢語,英語單詞大多是多音節詞,一個單詞往往由多個字母組成,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字符。從科學角度講,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識別文字時,是通過眼睛和大腦對字符進行掃描來完成,且有一定限制,能一次看清并識別的字符數量上限是6個,如果超過6個字符,眼睛和大腦就會延時掃描與識別。比如“angry”這個單詞不超過6個字符,看一眼就能識別。閱讀單詞 “Battery”(電池),哪怕僅比6個字符上限多出一個,也要延遲一定時間才能識別準確。越長的單詞,識別時所用的時間就越長,偏長的英語科技單詞耗時更多。況且,英語中還有to、of、in、on、at、for、have等沒有實際意義的介詞和助詞,以及多達十幾種的時態變化,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英文的辯識難度與閱讀耗時。所以英語無法快速閱讀,絕無可能一目十行,這必然導致用英語學科技的效率比漢語低得多。
對比之下,絕大多數漢語生活與科技詞匯,其漢字數量基本上在六個漢字以內,多數由兩個至四個漢字組成,閱讀時只需不停頓的快速掃一眼,速度很快。
此外,英語辨識難度大的一個例證是英語國家學生中,閱讀障礙癥比例比中國高得多。在中國,輕度閱讀障礙癥學生多少可勉強閱讀一些漢字,只是讀速慢而已。而在英語國家輕度閱讀障礙癥學生看來,26個字母大同小異,較象形漢字難以區分,識別難度大,難以閱讀,更別說重度閱讀障礙癥學生。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在中國眾多公共圖書館的醫學部,查醫學資料不僅是醫護人員,更有大量患者或其家人,雖然他們并未受到專業的醫學教育,但漢字的特點與優勢使他們能大體明白專業醫學詞匯含義,起碼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就使他們能查閱與治病有關的名醫、新藥、新技術等各種新醫療信息,以為己所用。非醫學專業的外行讀者能查閱醫學內行的資料,靠的就是漢語高識別率優勢。非醫學外行讀者尚且如此,那么對醫學專業人員來說,他們閱讀醫學資料速度肯定快得多。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美患者或家人,如果不事先死記硬背上數千個相關醫學專業詞匯,那么圖書館醫學書刊對他們來說如同天書,查閱相關信息也是想都不用想,這就是英語低識別率劣勢。故英美圖書館醫學書刊閱讀者幾乎是清一色的醫學專業人員,因為只有他們才熟悉眾多的醫學專業詞匯。
如果把一篇英語科技論文翻成漢語,如讓專業、學歷相當的中國與英語國家科技人員按正常速度閱讀,漢字高識別率優勢能使中國科技人員閱讀速度至少快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可節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寶貴時間。對科技人員來說,閱讀大量科技論文和科技資料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技人員所節省下的大量閱讀時間就可轉用科技創新思考上,間接助推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英語單詞數量無限膨脹令英語國家苦不堪言
在過去一百多年,英語單詞數量已急速增長到駭人聽聞的程度,具體多少連官方機構都搞不清,只能給出一個大概數字。1900年,英語詞匯量僅有20多萬。1990年,牛津英語詞典收錄的詞目為30多萬條,當時學者判斷英語單詞總量不超過60萬。2006年,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宣布:以“每98分鐘出現一個新英語單詞”的保守速度計算,英語單詞量已經達到988968個。這一年,甚至有人估計英語單詞總量已超過200萬個。2009年,全球語言監督機構宣布英語單詞量突破100萬大關。
可怕的不是如今英語單詞數量突破百萬,而是未來不可阻擋的無限膨脹。即便按照上述保守速度增長,英語單詞遲早也會迎來千萬、乃至上億的數量,這是由英語特點決定的,是不可逆的。
英語是以字母為基礎的表音文字,每一個單詞代表一個意思,而只要出現任何一個新事物,英語就必須要創造一個新單詞來表達,以與電相關的英語單詞為例:英語最先創造的是雷電“thunder”,近代意義上的電出現后,英語就不得不分別創造電車(tram)、電線(wire)、電視(Television)、電影(film)、電報(telegraph)、電池(Battery)、電冰箱(Refrigerator)等,這些后來新創造的單詞,從讀音與單詞組成上和最先創造出雷電一詞毫無關系。
對比之下,中文單詞規律性強,尤其是名詞,學習更容易,比如西瓜、南瓜、冬瓜、甜瓜、黃瓜、地瓜……,再比如電燈、電話、電視、電表、電車、電焊、電弧、電冰箱、電動車……,學習了一個基準詞,就能夠掌握很多同類型的詞匯。而英語中的單詞往往是孤立的,即使有所謂的詞根,也達不到中文這種觸類旁通的地步。
由于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外來文化、外來語言涌入英語國家,由于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于是要表達“功夫”、“孔子”、“儒家思想”等意思時,就必須創造相應的新單詞。
總而言之,每當有新事物新科技出現,英語就只能通過新造單詞來命名表達。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事物新科技出現,這就要創造相應的大量新單詞來表達。這導致未來英語單詞數量必將無限膨脹,且單詞越來越長,使本已偏低英語的識別效率雪上加霜,給英語學習和記憶帶來極大麻煩,這成為英語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且會愈演愈烈。
與英語一樣,漢字數量也在增長,殷墟甲骨文中有4055個文字,新中國《漢語大字典》收字60370個。如果將異體字、繁體字等如今幾乎不會使用的字全部算上,大約11萬個字。在長達五千年時間,漢字只增長到11萬字。新中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推出常用簡體漢字到現代,新增簡體漢字數量幾乎為零。與英語不同的是,未來即便新造個別簡體漢字,估計數量也極為有限,肯定不會出現英語單詞無限膨脹的這種現象。
(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面臨科技英語單詞數量無限膨脹與英語低識別率的雙重夾擊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從上世紀迄今,新增的英語單詞中很大一部分屬于科技單詞。對比之下,除元素周期表有一些冷僻漢字外,幾乎所有漢語科技詞匯均可由5000字以內常用簡體漢字組成,且每個漢語科技詞匯基本上不超過6個常用漢字,幾乎所有國民對其讀寫記憶不成問題,只需理解與掌握科技詞匯的含義即可。有時不用查詞典,僅根據漢字本身也能八九不離十猜出科技詞匯的含義。因此對中國科技人員來說,無論是在大學學理工科專業課,還是在工作時學習掌握涉及大量新詞匯的新技術新知識,其用于學習掌握巨量漢語科技詞匯的時間比較少,這就能把更多時間用于本職工作與創新。創新也需要長時間思考,提高了時間使用效率也就間接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創新效率。
與之相反的是,英語先天缺陷決定了美國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無論是在大學學理工科專業課,還是在工作時運用掌握新技術新知識,均涉及海量英語科技單詞的學習,這被英語國家科技人員與理工科專業學生稱之為學術英語或專業英語(Academic English)。掌握學術英語或專業英語只有華山一條路即死記硬背,背字母背讀音背含義,那得花多少時間!
更要命的隨著知識爆炸時代來臨,英語科技新單詞數量也隨之暴增,而英文字母僅26個特性,決定了英語單詞辯識難度大,單詞中同一字母可出現數次,不少單詞字母組成大同小異,弄不好就會記錯搞混。為了增加新單詞可辨識程度,減少重復,現在新造英文科技新詞有10個以上字母是常態。對比之下,漢語科技詞匯一般不會超過六個字,且基本上是常用漢字。
英語的先天缺陷決定了英語科技單詞本來就辨識效率低,稍不小心就會記錯弄混。更要命的是,英語科技新詞的暴增不僅是數量上暴增,而且還是組成英語科技新詞字母數量的大增,單詞越來越長,這又進一步加劇了英語科技單詞辨識效率低的先天缺陷,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這就給美國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學習與記憶海量科技單詞帶來沉重負擔。而且退一步講,就算記下來也無法快速閱讀,因為一快就會因辯識率低而容易看錯弄混,無法做到快速高效閱讀,那么在閱讀上所多花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不比記憶單詞時間少多少。記單詞與閱讀兩項多花時間相加,美國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用于創新和本職工作的有效工作時間肯定比中國科技人員少,從時間利用率來看,中國科技人員占據絕對優勢。
(四)英語發音低效率導致英語教學效率低下
英文是線性文字,音節更多,信息密度低,同樣一句話,英文無論是口語還是文字,都比中文長30%以上。比如0-9這十個數字,中文都是單音節字,只需張一次嘴就能讀出,非常簡潔高效。而在英文中,只有1、2、4是單音節字,0、3、7、8、9是雙音節,5、6是三音節,在發聲效率上落后中文50%左右。而在更大的數字上英文的效率更低,比如:687469258,這個數字用中文讀出來是六億八千七百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五十八,完整的讀出來約需要4-5秒,而英文是six hundred and eighty-seven million four hundred and sixty-nine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eight,快則需要10秒,慢則需要15秒。英文的低效率,導致數學教學的效率比中文低40%以上。中文45分鐘的課程,在美國則需要80分鐘左右。由于中文詞匯精煉,語句簡短,發音更少,而英語則要冗長得多,同樣一句話,英文的學習效率相比中文來說非常低。中文優勢讓中國學生有學數學先天優勢,可以獲得更高水平的數學基礎教育。
(五)英語先天缺陷使理工科學習難度雪上加霜,助推英語國家逃離理工科趨勢
近代以來,隨著人類科學研究的深入,人類知識的專業性、復雜性、深度、廣度、難度都成幾何倍數增加,知識變得越來越難學。人類的知識已經浩如煙海,學習知識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
對高中理科生來說,一個人至少需要學習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五門課程,二十幾冊書籍。隨著人類知識體系的擴充和更新,未來的學習只會更加困難。不僅是美國學生,全世界大多數理科生都會感到學習越來越艱苦。目前還能感覺游刃有余的只有中國理科生,去年歐洲的一所高中讓學生做中國的數學卷子,連尖子生都做不下去!
英語先天缺陷,不僅使英語國家理工科專業大學生與在職科技人員苦不堪言,而且他們也會把專業與職業所帶來的英語苦惱傳遞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及子女。這使英語國家很多學生對理工科專業望而生畏,選擇理工科學生越來越少,只能更多依賴引進科技人員與留學生。
眾所周知,自以為是的美國人大概是全世界最不屑學外語的國度。在美國人眼中,世界即美國,全世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式英語是理所當然的“世界語”與國際標準。但美國學生不屑學外語并不意味著他們會努力學好英語,即使只學英語,其字母拼寫、讀音及含義就必須死記硬背,否則連課都聽不懂,這沒有其它捷徑可走。但對一直接受所謂快樂教育的美國中學生來說,一旦選擇理工科專業,意味著死記硬背海量、偏長、辨識率低的英語科技單詞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如不能忍受,那就只能逃離理工科。
(六)英語作為低效率學習語言決定了美國工程師不可能學到多少“真經”
目前受聘“美積電”的美國工程師在臺為期一年的(講英語)培訓期看似不短,但英語作為低效率學習語言決定美國工程師不可能從中學到多少“真經”。再前推至這幫美國工程師在高校學習階段,其專業學習成效與對科技知識掌握上也比不過臺灣工程師。所以離開臺灣工程師就玩不轉。
學是為了用,從應用角度看,英語也遠不如漢語。中文外來詞數量雖多,但只要把外來詞譯成中文,用中文進行“同化”,就能像其它中文詞匯易于掌握。與之對比的是,英語外來詞匯多,邏輯性差。
在歷史上,英國開化較晚,并不是世界主要文明,英語語境長期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單詞量非常匱乏,為了彌補英語單詞表達力不足的問題,在其一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引進了大量拉丁文、北歐語、法語等外來詞匯,近代以來又從中國、印度、西亞等國家引入了大量音譯詞匯,這就造成了英語單詞之間的邏輯性非常差。如“金銀銅鐵”,在中文里都是“金”字旁的金屬元素,規律性非常明顯,而Gold、silver、 copper、 iron卻毫無規律可言。英文單詞邏輯之混亂可見一斑,還讓英文單詞記憶非常困難。
英語本質上是一門東拼西湊起來的雜交語言。生物雜交有優生效應,語言過度雜交則是劣生效應。對比之下,中文在發展中較少受外來語言影響,多數漢字有清晰的邏輯可以遵循,偏旁部首,含義清晰。英語外來詞匯過多所導致英語單詞之間的邏輯性差與語言邏輯體系混亂,必然嚴重影響了工程師的邏輯思考。而對工程師來說,嚴謹的邏輯思維非常重要,這方面臺積電工程師肯定強于美國工程師。
芯片業是頂尖制造業,與之匹配的也只有頂尖工程師才玩得轉。或許臺積電工程師與美國工程師智商大體相當,但漢語以上三大先天優勢與英語三大先天劣勢對比,不僅決定了漢語才是最適合高科技產業的頂尖語言,也表明英語三大先天劣勢已成為美國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難以逾越的三大“天花板”。打個比方,芯片制造的物理極限是1納米,這個1納米物理極限就是高端芯片制造的“天花板”,臺積電要突破這個堪稱“天花板”的物理極限,難度極大,是否成功不宜樂觀。英語三大先天劣勢完全是由英語本身造成的,根本無法克服,連改善都十分困難,這就必然成為美國科技創新的三大“天花板”。在三大“天花板”阻礙下,無論美國今后在科技創新中投入再多的人財物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沒有“天花板”阻礙中國則可在科技創新中事半功倍,高歌猛進,全面趕超。
再以臺積電為例,依靠漢語以上三大先天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同樣是芯片相關專業畢業生,臺積電靠頂尖漢語更容易從中培養出數量多得多的頂尖工程師,而英語先天劣勢不僅決定了美國看似領先的高等教育難以培養出數量足夠的頂尖工程師,也決定了美國工程師即使在臺灣經過長達一年英語技術培訓,在技術能力上仍與臺積電工程師有較大差距,還得靠上千名臺積電頂尖工程師集體遷美才能維持“美積電”正常運轉。所以,美國工程師離開臺積電工程師就玩不轉的深層次因素是英語先天劣勢,而臺積電工程師能玩得轉的深層次因素在相當程度上是靠漢語先天優勢。
所以筆者一個重要觀點是,中美高科技對決的深層次因素是漢語與英語優劣的較量。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對美國全面超越是必然的,且時間不會太長。中國工程師(含臺積電工程師)靠著漢語先天優勢,起碼在以上三方面優于美國同行。
芯片制造的物理極限是1納米,當臺積電挑戰物理極限,開始試制2納米芯片時,英特爾卻止步于7納米芯片,英特爾為何趕不上臺積電?如從語言短板角度分析,臺積電挑戰物理極限是靠頂尖漢語,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英特爾卻靠落后的英語只能“事倍功半”。
英特爾作為美國本土唯一的全產業鏈芯片企業,享受到美國政府從財政補貼到減稅的全方位支持。英特爾肯定不缺錢,但落后的英語卻成了英特爾挑戰物理極限的“天花板”障礙。英特爾肯定有不少(如從“留美附中”清華招聘)華人工程師,但華人工程師為了入鄉隨俗,融入英特爾這家本地美資企業,必須改用英語思維與用英語交流,漢語優勢的喪失意味著華人工程師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廢了”,說難聽點是以“自宮”來降低本人技術能力。而“美積電”是一家是從臺灣“整體打包”遷美企業,其中的美國工程師是配角,主角仍是原臺積電工程師,仍是漢語思維與漢語交流,繼續保留漢語優勢,而沒有被英語“同化”。所以從語言角度對比,雖同為華人工程師,“美積電”臺灣工程師技術能力肯定強于英特爾華人工程師。除了英特爾華人工程師,從美國工程師在臺積電的“巨嬰”表現就可推斷出美國工程師在本土企業英特爾表現如何。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英特爾的美國本土工程師表現不給力及華人工程師技術能力下降,才導致英特爾落后于臺積電。所以,臺積電必將在極限芯片制造領域繼續領先于英特爾。
其實壓垮美國最后一根稻草并不一定是不斷“爆雷”的美國金融業,實在不行可通過無限量的印抄來彌補金融業的巨大虧空。但芯片無法“印”出來,得投入巨量人財物下真功夫。而美國聯手荷、日、韓、臺所建起的圍堵打壓中國的國際芯片聯盟,表明芯片業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核心與支柱,所以美國像個賭徒,把寶都壓在芯片上。其實美國芯片業遠不如某些人所認為的那么強大,美國芯片制造不如臺積電,材料不如日本,光刻機不如荷蘭,包括“美積電”在內的美國本土芯片業表現不佳,所以中國完全可以跟美國放心一搏。一旦中國大陸像臺積電那樣把芯片制造拿下來,把荷蘭的高檔光刻機拿下來,把日本的芯片材料拿下來,完全可通過大規模量產把全球芯片價格打到白菜價,歐美這些芯片企業只能關門倒閉。看看曾經被日韓臺壟斷的家電與手機的顯示屏就知道,只要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就一定能把芯片干到“白菜價”,沒有一個國家能贏我們,未來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必將是中國無敵于天下的優勢產業。芯片業是美國高科技退無可退的最后堡壘,美國在芯片業的失勢意味中美兩國高科技競爭力的大逆轉。
有些人肯定會說,既然中國工程師在以上三方面靠漢語先天優勢來PK美國工程師,為何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卻比中國高出一頭,仍是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對這個問題要辨證來看,從美國方面說,美國雖無法改變英語先天劣勢所造成的“天花板”障礙,但美國也懂揚長避短,那就盡量發揮其“收割”與引進國外STEM(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頂尖人才的長處,以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科技霸權。這也是衰落美國唯一的“大亮點”。這次又以“一鍋端”方式“收割”臺積電上千名頂尖工程師,臺灣僅2300萬人口,“收割”完臺積電頂尖工程師,臺灣還有多少STEM頂尖人才可供美國“收割”?如繼續從大陸“收割”,由于美國種族歧視、槍擊案等多因素,不僅大陸赴美留學人數大幅下降,且禁止大陸留學生報考芯片等敏感專業,美國能“收割”大陸的 STEM頂尖人才只會減少,單靠“收割”清華等“留美附中”滿足不了美國的“大胃口”。
同時,新冠疫情使美國損失了數萬億美元財富,國債不斷創新高,物價飛漲,從政府到大學與科研機構大都捉襟見肘,不可能像疫情之前以很高薪酬從國外“收割”STEM頂尖人才。在芯片等領域,中國薪酬與美國差距正迅速縮小,美國在薪酬上對國外STEM頂尖人才吸引力也不不如新冠疫情之前。
除中國外,印度一直是美國“收割”STEM頂尖人才的主要國家。但美國人發現印度STEM頂尖人才遠不如中國同類人才那樣“安心”科研工作。印度人一有機會就會向管理類、行政類等非技術崗位轉崗,所以美國企業有不少印度高管。這也不奇怪,英語先天劣勢能讓美國本土STEM人才苦不堪言,也同樣能讓印度人頭疼不已,那就設法轉崗以逃離技術“苦海”。美國人想利用印度人分擔自己“技術苦活”,卻反過來被印度人利用,實現移民美國目的。
截至2021年,美國硅谷工程師總計有25萬余人,這25萬人當中,美國本土工程師僅占10%。也就是說,美國本土科技人才的產出率很低。離開中國及印度留學生,硅谷就玩不轉。而在美國對所謂敏感專業拒簽之下,赴美中國留學生暴跌,硅谷面臨后繼乏人危機。僅從后備科技人才比較來看,美國也無法與中國競爭。
美國這次以“一鍋端”方式來“收割”臺積電上千頂尖工程師,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國現有工程師群體從數量到技術素質都不足以維護美國科技創新能力與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雖還沒有到搖搖欲墜的程度,但的確是在芯片等部分領域出現嚴重動搖的局面。美國以“一鍋端”方式來“收割”臺積電上千名工程師,僅是針對芯片行業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一旦美國逐步喪失通過“收割”國外STEM頂尖人才來彌補其英語先天劣勢的能力,美國科技創新與高科技產業必將走上衰退的不歸路乃至惡性循環,即科技創新能力與高科技產業競爭力越是下降,由科技創新與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及高薪酬必會越來越少,越是難以吸引到國外STEM頂尖人才。隨之相伴的是,英語先天劣勢所導致的“天花板”對美國科技創新與高科技產業隱形負面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當然,美國仍可以繼續靠吃以前積累的STEM頂尖人才“老本”來維持其較強科技創新能力與高科技產業競爭力。這有點類似蘇聯解體后,俄國在科技上一直吃前蘇聯“老本”。但“老本”只能越吃越少,現在已無多少“老本”可吃,俄科技創新也就進入停滯狀態。其實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走俄國老路,等到美國可吃“老本”越來越少而導致技術人才斷檔,該怎么辦?美國航天局不僅搞不成載人登月,連發射登月火箭都困難重重,這就是前車之鑒。
臺積電工程師能PK美國工程師,那么同文同種大陸工程師照樣能PK美國工程師。畢竟大陸工程師人多勢眾,是小小臺灣數量有限的工程師無法比的。此外,大陸工程師還有臺灣工程師所不具備的一個優勢,那就是簡體漢字的優勢。事實表明,繁體漢字雖有利于國學傳承,但在科技學習與應用效率上,簡體漢字明顯優于繁體漢字,堪稱錦上添花。
無論臺積電工程師如何PK美國工程師,那也是幫助美國發展芯片業,但大陸工程師PK美國工程師則會逐步打破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壟斷,最終會要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命,中國在空間站、新能源、5G等越來越多高科技領域超越美國就是證明。面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全面趕超美國勢頭,從人才角度講,是兩國頂尖工程師的生死對決與PK,美國是內無多少“糧草”(頂尖工程師)可用,外臨中國(大陸)工程師的PK,這才是美國最擔心與恐懼的。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快速超越美國勢在必然。
頂級工程師是總工程師與總設計師。在中國航天趕超美國的過程中,航天總師作用很重要。如從中美兩國航天總設計師成長對比來看,除以上英語三大劣勢外,英語還有一個先天劣勢,即英語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美國航天總師的成長,而漢語先天優勢則有助于中國航天總師成長。所以漢語先天優勢隱形助推中國航天總師PK美國航天總師。
(一)漢語先天優勢有助于中國航天造就杰出航天總師與PK美國航天總師
據光明日報2021年8月10日第二版報道,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30多年來一直在航天沃土上耕耘,直到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完成。
報道中提到,當年嫦娥五號任務剛立項時,楊孟飛院士在短時間內把相關專業文獻和材料幾乎都看了一遍。他是學計算機控制專業的,卻研學了熱控學、機構學,甚至高溫火工品等多個專業的知識。幾十本厚厚的專業書籍,摞在一起差不多兩米多高,由此可見他的閱讀量巨大,也讓人嘆服他超人的學習能力。
楊孟飛總師能克服隔行如隔山巨大障礙,能快速閱讀其它相關專業圖書資料,除了他聰慧過人外,也與漢語本身優勢密切相關。對美國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來說,所謂隔行如隔山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其它專業海量科技單詞,如不事先死記硬背未學習或不熟悉的其它專業海量科技單詞,就難以閱讀其它專業相關圖書資料。不同專業科技人員交流協作也常因為彼此不熟悉對方專業科技單詞含意而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局面,這就在一定程影響了彼此合作與溝通效率,拖延了工作與項目的進度。
中國之所以在探月工程、載人飛船、空間站、衛星導航等超復雜系統航天領域能達到世界一流乃至領先水平,是因為中國有以楊孟飛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總師、副總師及各個分系統總師。總師是人不是神,總師也需要在學習中成長。總師在大學本科與研究生階段最多學兩個專業,極個別有三個專業。當他成為某個超復雜系統總師、副總師與分系統總師時,常常面臨他未曾學習過的幾十相關專業隔行如隔山的各種難題,需要組織全國數萬多個專業技術人員協調攻關。所以總師不能說外行話、做外行事,這就要求總師必須是通曉多個專業通才。而要成為通才則要求總師必須是學習高手,必須具備快速閱讀學習能力,能快速學習掌握相關多個專業的海量基本知識,還必須快速閱讀相關專業海量技術資料。但漢語優勢起碼能保證中國總師不像美國總師那樣花大量時間用于死記硬背海量單詞,中國總師就能把更多時間用于本職工作與創新思考上,也就是說漢語優勢特別適合于通才型總師的成長與培養,這正是中國總師勝于美國總師之處。
如把通常只學一門專業的中國工程師與美國工程師比較,彼此都是精通某個專業的專才,沒有什么明顯差異,但把中國總師與美國總師相比,中國總師學習與工作效率明顯高出一等。引用一句也許并不恰當的網絡流行語,1頭獅子領導的100只綿羊,要比1只綿羊領導的100頭獅子可怕得多。這句話形象說明相當于總師的1頭獅子的重要性。高明的總師永遠是中國在超復雜系統領域的競爭優勢所在。
(二)美國在空間站領域落后于中國的深層次原因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人類建造的最大航天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評估稱,如果20世紀70年代服役的美國“天空”實驗室建造難度系數是5,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的難度系數為10到20,那么國際空間站則高達2500。這個龐大工程帶來的難題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涉及整個項目的計劃和管理。而且越是復雜龐大的工程,總師的重要性與作用越突出。我們可以想象下,假如不缺錢美國想憑一己之力設計建造這種超高難度的國際空間站,其總師得通曉多少個相關專業,得記憶多少相關海量科技單詞,得快速閱讀多少海量技術資料,美國到那去找與之相關的通才型的超級總師,同樣原因,恐怕美國連分(子)系統總師都不好找。
任何航天大項目不能光靠通才型超級總師來單打獨斗,總師以下各個航天分(子)系統總師也非常重要,他們必須成為所在某個航天分系統領域的小超級總師。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分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就是其中杰出代表。據她在央視上介紹,天地的巨大差異,決定了我們無法事先在地面上精準確定所有航天員出艙活動方案,我們要預先設想每一個環節、每一臺設備都有可能出問題,所以我們準備了200多個預案,最極端的也想到了。我們給航天員配備的飛行手冊有五十多冊,多達三百七十多萬字,航天員對關鍵的內容他必須熟記,甚至要爛熟于心。
從她的這段介紹可看出,她居然準備了200多個預案,最極端的也想到了。她是航天員分系統當之無愧的小超級總師。不難想象把200多個預案匯編成五十多冊的飛行手冊,多達三百七十多萬字,這更能彰現漢語優勢。可以設想,假如把多達三百七十多萬字飛行手冊全部改成英語,那么必須先死記海量偏長英語科技單詞的拼寫、讀音、含義,才可能理解與熟練掌握其內容。其中僅死記海量英語科技單詞就足以讓總師與航天員背得昏頭轉向,更不要說熟記掌握其內容。這也正是美國與空間站有關的航天同行所面臨的由英語先天缺陷所帶來的超級難題,如今美國航天同行能否克服這個超級難題?那得打個大大問號!
美國為何不完全靠自己力量去設計建造國際空間站?有人辯解稱那是因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推進多個項目所導致人力資源不足所致。以筆者之見,深層次原因很可能是美國嚴重缺乏甚至找不出能勝任空間站這個超復雜項目的超級總師,也找不全類似黃偉芬那樣的分系統的總師。所以美國依賴俄國技術與俄國有經驗的總師建造國際空間站是唯一選擇。中國空間站的體量不到國際空間站四分之一,但靠中國航天總師們高明的總體設計,其功能與生活的便利性已超過國際空間站,也就是說中國空間站更適合航天員工作與生活。
新中國航天技術開拓者之一任新民曾被贊譽為總總師,意為總師中總師,如果稱其為超級總師是名副其實的。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較量在相當程度上是兩國超級總師的較量,不能說美國沒有超級總師。但漢語的先天優勢更有助于中國造就與培養像任新民、楊孟飛那樣的杰出超級總師以及黃偉芬那樣杰出分系統總師,中國航天在超級總師的數量與水平均已形成對美國超越之勢。
可以預計的是,一旦中國在某個超復雜航天系統上實現對美國的超越,美國就難以趕上中國。如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發揮后發優勢,對美國GPS超越之勢已形成,這在某種程度是兩國總師(包括副總師及分系統總師)較量。英語“天花板”障礙決定了美國總師明顯遜于中國總師,只能眼看著美國落后于中國而無力翻盤,這方面漢語先天優勢功不可沒。
(三)漢語先天優勢決定了中國在超大型航天器建造上必將超越美國
據多家媒體報道稱,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其中數學與物理科學部有一個項目,名為“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講到計劃建造尺寸達千米量級的超大型航天器,該重大戰略性航天裝備將用于未來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宇宙天體奧秘探索、空間長期在軌居住等。
一公里長的超級航天器,其空間容積相當于如今國際空間站內部空間的萬倍以上,上萬人生活在其中都完全沒問題,想想就讓人覺得震撼!這使人想起一些美國科幻電影中的超大型航天器,比如《獨立日》中的巨型外星圓盤狀飛船,《星球大戰》中的帝國殲星艦等,都有著極強的視覺震撼效果。
但美國科幻大片與美國航天實力現狀完全是兩回事,無論好萊塢科幻大片把美國人塑造的如何“無所不能”,但現實中的美國航天總師想要“無所不能”得有一個大前提:雖說美國演員不用死記硬背海量科技單詞,但美國航天總師必須背。
假如熱衷于與中國較勁的美國也想搞類似一公里長的超大型航天器,由于其技術復雜程度很可能比目前的國際空間站高出一個數量級都不止,這意味著能勝任這一公里長的超大航天器設計建造的超級總師得快速學習掌握超級多的相關專業知識,更得死記硬背超級多相關科技單詞,其數量多到甚至超過其記憶極限。美國連自行設計建造國際空間站的總師都找不到,又哪里去找能設計建造超大型航天器所需的超級總師?就算勉強找到,他除了學習超級多知識與記憶超級多單詞外,還有多少時間用于設計建造超大型航天器?這意味著英語先天劣勢英語所導致“天花板”障礙,決定了在相當程度上美國航天總師不大可把美國科幻大片中的超大型航天器變現實(除非美國產生了一位百年一遇的超級總師),美國科幻大片中的幻想很可能只能永遠停留在幻想階段。
美國能在部分航天領域領先中國,主要是靠多年的技術積累與吃技術上“老本”,我們千萬不要被好萊塢科幻大片洗腦,真以為美國人“無所不能”。美國航天總師及科學家、工程師們在海量科技單詞學習上永遠無法“無所不能”,唯有死記硬背這個“華山一條路”。靠著漢語先天優勢,決定了唯有中國的超級航天總師才可能把科幻變成現實并引領世界未來航天技術發展的超大型航天器。
人的任何思維與書面或口頭表達均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科技思維與科技創新也不例外。從語言選擇角度看,中國科技創新離不開語言載體的選擇,即究竟是靠漢語來實現科技創新,還是靠英語來實現科技創新?從中、英文優劣對比來,漢語才是科技創新的最佳語言載體。
在知識爆炸時代,無論當前與今后知識爆炸到何種程度,常用漢字數量永遠恒定,更不可能爆炸,幾乎所有新出現的新科技漢語詞匯基本上是由5000個常用漢字組成,即使中國科技人員暫時不懂其含義,對其讀寫完全不成問題,不需要花大量時間重新記憶。同時由于漢字表達特征,對從來沒見過新科技漢語詞匯,也能做到快速閱讀。對中國科技人員來說,漢語高識別率優勢使他們學習掌握新科技漢語詞匯成了易如反掌的事,無論知識爆炸到何種程度均可應對自如。于是在知識爆炸最厲害的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5G、6G等,中國與英語國家差距反而小,中國處于領跑與并跑領域較多。如通訊技術從1G到5G更新換代速度很快,而每一次換代均意味著大量新科技英語單詞出現,對層出不窮的新科技英語單詞的記憶與掌握所耗費大量時間令英語國家科技人員頭疼不已。從這個角度講,英語的先天劣勢所導致“天花板”障礙在知識爆炸時代被不斷放大,特別是在新科技英語單詞增長最迅速的新興科技領域,英語國家科技人員只能不停地死記死記再死記,那還有多少時間用于創新?所以從漢語先天優勢角度講,中國在人工智能、5G等新興科技領域對西方趕超是必然的。
在科技發展緩慢的農業社會時代,科技單詞數量少,增長慢,拼讀簡單,易于記憶,或許英語在表達上比漢語還有點優勢。但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無論對僅26個英語字母如何排列組合,也無法趕上知識爆炸時代對科技單詞滾雪式增長的巨大需求,而僅5000個常用漢字所帶來的天量排列組合方式,則完全可滿足近乎無限的新科技漢語詞匯表達需求。
在知識爆炸時代,總有一天,美國等英語國家科技人員會被淹沒在浩瀚無邊科技英語單詞的詞海之中,其用于死記硬背科技單詞與慢速閱讀科技材料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長,那還有多少時間用于創新與本職工作?這種英語“天花板”障礙決定中國在科技創新上全面趕超美國是必然的。可以說,漢語與英語的先天優劣之別正以隱形方式決定中美兩國國運及科技創新的大逆轉。所以漢語真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文化遺產,我們必須格珍惜,要堅定“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要先從堅定漢語自信說起。借用英語時態說法,英語是落后于時代的過去進行時,而漢語則是超前于時代的將來進行時,且知識越爆炸,越能凸顯漢語的先天優勢。
(一)英語先天劣勢使美國基礎教育質量雪上加霜
美國基礎教育模式說簡單點是10%精英教育+90%普通教育。美國基礎教育階段最好的學校通常是私立學校。美國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占所有學生的比例約為10%,美國精英階層通常會選擇讓孩子進入高收費高質量的私立學校就讀。有媒體對過去100年內美國總統子女曾經就讀的學校作了統計,其結果顯示,只有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把自己的小女兒艾米·卡特送去了公立學校。
美國之所以實行10%的精英治國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應對英語學習難度大的不得已舉措,美國90%中下層普通國民難以學習掌握海量英語單詞,那就只能過度依賴智商與學習能力高人一等的10%的精英。這也是造成美國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而在中國,《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畢業生“識字”的總目標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0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可以說中國幾乎每個小學畢業生都能熟練掌握3000個常用簡體漢字讀寫(個別少數民族除外)。中國中小學生雖有理科成績上的差異,但在漢字學習與掌握上沒有明顯差異,這是美國中下層子女就讀的公立中小學畢業生無法比的。
美國公立學校高中畢業生,最多掌握4000個英語詞匯,僅能用于日常讀寫,但不具備較高閱讀能力(如要順利閱讀《紐約時報》至少要熟練掌握2萬個英語單詞),其閱讀能力甚至比不過中國的小學生。這些缺乏起碼閱讀學習能力的畢業生對技術資料是看不懂,對技術培訓學不會,難以成為合格的普通勞動者,稍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就難以勝任,不僅反智反科學盛行,而且吸毒、懷孕、打架、賭博、逃課等違法違規事件成了家常便飯,甚至最終成為類似費城肯辛頓大街中行尸走肉中的一員,這就導致美國兩極分化與底層失序。美國10%精英不僅無法帶領90%中下層大步向前,反而拖了10%精英后腿。本來美國公立中小學生源質量就不夠高,再加上英語先天劣勢,使美國基礎教育畢業生質量雪上加霜。所以,富士康在美企業要從中篩選與培養合格工人絕非易事。
(二)富士康到中國大陸之外拼音字母國家投資是典型的揚“短”避長與自取其辱
中美之間制造業的比拼不僅是勞動力成本,更是工人素質的比拼,是兩國工人對技術資料快速學習、技術培訓與理解掌握能力的比拼。靠著漢語先天優勢,中國工人明顯超出美國工人一大截。英語先天劣勢所導致的美國基礎教育質量雪上加霜現狀,必然難以為富士康培養出大量合格工人,更不用說是高素質工人。這也是美國制造業衰落的深層次原因。隨著中國靠漢語先天優勢所培養出的海量高素質工人,帶動中國制造業崛起后(也包括富士康不得不重返大陸投資),英語先天劣勢決定了美國在制造業領域絕無再次翻身與“再次偉大”可能,申鵬等人文章已對此進行過深入分析,這里不再重復。
近幾年,國內低端制造業開始逐漸向越南、印度轉移,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也將部分產業鏈轉向印度和越南。富士康老板郭臺銘曾經多次在不同場合公開揚言:“中國大陸和富士康誰離不開誰?不是富士康離不開中國大陸,而是中國大陸離不開富士康”;“中國大陸和富士康誰怕誰?不是富士康怕中國大陸,而是中國大陸怕富士康。不信咱們就試一試,我隨時可以搬離中國”。然而,隨著富士康投資印度工廠遭遇瓶頸,形勢出現了反轉。
7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發布公告,富士康科技集團將在河南鄭州投資10億,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涉及總部管理、研發、戰略產業發展、供應鏈管理等七大中心,還將布局電動車制造和固態電池項目。繼2023年4月在河南省會鄭州市揭牌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后,富士康在河南布局“造車”的事項又獲重大進展。
通過對漢語先天優勢的分析表明,富士康老板郭臺銘投資大陸的成功,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漢語先天優勢的基礎上。如同英語先天劣勢使美國面臨科技創新“天花板”制約,如果郭臺銘離開中國大陸,到中國以外拼音文字國家如印度、美國去投資建廠也會面臨類似英語“天花板”問題。最終結果要么是草草收場;要么即使勉強投產,也只能“事倍功半”,能不虧本就不錯,更別說賺錢了。郭臺銘在美、印的巨額投資項目均陷于這種困境之中,斷臂止損與重返大陸,可以說是郭臺銘的唯一選項,也可以說郭臺銘離開中國大陸的漢語先天優勢就玩不轉。郭臺銘所說“中國大陸離不開富士康”之類“豪言壯語”,也只能最終淪為郭臺銘自我打臉、自取其辱的大笑話。
(三)充分發揮漢語先天優勢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隱形助推作用
眾所周知,日本人在中國人面前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因為在日本人看來,日本經濟能在戰后迅速起飛并成為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主要是靠大和民族如何如何優秀?至于日語中的漢字在助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隱形作用,日本人則是避而不談。不過與漢語“老祖宗”中國對比,一旦漢語先天優勢能充分發表,中國經濟就能越來越領先于日本。
國外還有一個反面例子是越南,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對媒體表示,“在全球產業鏈上,越南和深圳不在一個臺階,和中國更不在一個臺階。如果把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分為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幼兒園等級別的話,目前越南制造業處于幼兒園的水平,而深圳已經是大學、甚至是博士后的水平。”
如果從語言角度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越南廢掉使用1800年的漢字,全國改學羅馬拼音字母西式語言,一旦改過去就不能改回來,這必將成為阻礙越南經濟發展的一個永久性負面因素。因此越南經濟的遠景不容樂觀,以目前“幼兒園的水平”要趕上中國純屬白日做夢。
英語先天劣勢(閱讀難等)所決定的美國基礎教育雪上加霜的現狀,決定了美國肯定在普通制造業領域玩不轉。引入富士康后照樣如此,美國只能退守高科技及高端制造領域。目前中美之間對決主要是在高科技及高端制造領域,美國則用各種打壓制裁手段來拚命阻止中國的趕超,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人忽視一點,即任何打壓制裁手段面對漢語的先天優勢都是無可奈何,都會無效。中國航天就是典型。
二十大報告中有一句話“建設航天強國”。在多個產業中,為什么航天產業能享有此“殊榮”?這不僅是強調航天產業的重要性,也表明中國航天已形成對美國全面趕超的態勢,引發中央高度關注與支持。如中國北斗測距精度高達1厘米,比美國GPS好一百倍。在美國喪心病狂對中國芯片等高科技產業的打壓制裁中,卻少了中國航天,不是美國不想打壓與制裁中國航天,而是因為中國航天從高端材料到原器件已實現了全產業鏈100%的全國產化。這正是中國航天不懼美國打壓的底氣所在,美國對此是無可奈何。造成中美航天領域競爭態勢大逆轉的主觀因素是航天人的“三氣”(“志氣、骨氣、底氣”)與“自信自強”,而客觀因素則是前面提到的,漢語先天優勢隱形助推中國航天全面趕超美國。
在漢語先天優勢隱形助推下,中國科技已形成全面趕超美國態勢,部分領域已經開始超越美國。航天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是美國維護科技霸權所不能退讓的少數幾個領域之一,也表明其“門檻”極高,突破難度很大。中國航天打破美國封鎖與壟斷表明,漢語先天優勢對中國航天隱形助推作用的評價宜高不宜低。漢語先天優勢作用在航天等“高門檻”的高科技產業尚且如此突出,更不用說富士康之類的普通制造業。那么可以推而廣之,漢語先天優勢對我國從科技到經濟全方位隱形助推的巨大作用遠超出想象,只是我們天天使用漢語而身在福中不知福。對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巨大發展成就,漢語先天優勢與隱形助推的巨大貢獻也被人忽視,這就成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反面,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其惡果是既低估漢語、又高估英語,避漢語之長、揚英語之短,于是就出現清華一意孤行地對700多門主課搞所謂全英語授課的反智反漢語的蠢行。
從全英語授課對教育減負的誤導作用來看,本來從中小學到大學,英語教育減負一直是雷聲大雨點下,雖有一些減負措施,但還談不上是根本性減負。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英語學習負擔過重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英語教育減負還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但清華全英語授課無非是以隱形方式告之全社會,英語非常重要,中國學生必須拼命學英語,特別是要考清華就必須拼命學好英語。
全英語授課誤導的惡果是,中國全體學生仍拼命學習落后于時代的“過去進行時”英語,只能重蹈英語國家科技人員因英語先天劣勢而危及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覆轍,嚴重阻礙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減輕學生學英語負擔。
在教育“雙減”的大背景下,最近這三年的數學高考均很難。高考數學這么難是與美國喪心病狂打壓中國與中國科技突破卡脖子領域密切相關,像高端芯片、人工智能、超算、6G等最難啃的硬骨頭與卡脖子領域,就必須要靠有一些真正的數學天才與數學突破才能實現趕超。所以數學比英語重要無數倍,在數學學習與考試上“加負”也就順理成章,同時也必須從根本上減輕學生學英語負擔。
筆者建議:為充分發揮漢語先天優勢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隱形助推作用,相關部門必須加大相關教育政策調整力度。從揚長避短角度出發,要揚漢語先天優勢之長,避英語先天劣勢之短,那英語教育減負就必須是根本性的,而不是小打小鬧。為此建議,從大學到中小學,把英語由必修必考主科改為選修選考副科,高考中除外語外貿等涉外專業外,不把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取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