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南宋劉松年《攆茶圖》。下圖:當代建盞作品《萬山可染》。資料圖片
2024年6月26日,建盞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次“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展期三個月。135件精選的古代建窯建盞與相關文物,以及298件造型兼有現代審美風格,晶體更加炫目多彩的當代建盞,陳列在國家博物館的兩個展廳,琳瑯滿目。參觀者以欣賞或探奇的目光,觀看這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的杰作。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比瓷器更早的是陶器。世界上最早的陶與瓷都發明于中國。建窯建盞創燒于晚唐五代,興盛于兩宋,它的神奇不是傳說,而是人類陶瓷文明發展到宋代出現的巔峰之作。
它的獨特存在,至今未被超越。
一
建盞的家鄉在建陽。
相傳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一天中午,南屏山道人請他喝午茶,就在這天,蘇東坡初見此盛茶器皿,當場贊之“忽驚午盞兔毫斑”!是怎樣的茶盞能使蘇東坡一驚?
蔡襄著《茶錄》,說用此盞飲茶“久熱難冷,最為要用”。黃庭堅贊之:“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宋徽宗作《大觀茶論》,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并賜名兔毫盞,定建窯為御窯,所出兔毫盞盡為御貢。
今建陽水吉鎮有玉瑤村,“玉瑤”的地名就是“御窯”轉變而來。怎樣的窯才可稱為龍窯?建陽發掘出的宋代龍窯長度多在百米以上,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狀如臥龍。最長的一座龍窯135.6米,是已知的中國之最,也是世界之最。這樣的超級龍窯,一次可燒制建盞10萬件,每一件都是由窯火造化變幻莫測獨一無二的,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據傳,宋代建陽水吉池中、蘆花坪一帶曾有百座龍窯,那該是怎樣的壯觀!因精中之精的極品為皇帝收藏,上品為王公貴族青睞,建盞之珍貴便風靡天下。就建盞本身而言,它那結晶釉的璀璨呈現,它的特殊工藝,美學價值,亦為文化名流珍視。
建窯花紋不只有兔毫,還有鷓鴣斑、金銀油滴、曜變等幾大類型,于是統稱為建盞。“一盞一世界”,每個建盞呈現的景象都是不可復制的,也是其他陶瓷作品都沒有的景觀。其中曜變的特征是圓環狀的斑點邊緣呈現以藍色為主的七彩光暈,盛滿茶,入夜以燭照之,那七彩光暈隨飲茶者觀賞角度的變化而變幻無窮,仿佛宇宙中星辰之光深邃幽玄,攝人心魄!
如同我們已無法知道,陶器與瓷器是誰發明的,我們也不知是誰將建盞發明出來。但可知,它們都出自鄉村勞動者之手。記住他們,才不會失去對普通勞動者的崇敬,不會失去能使我們興旺發達的根。這是我們今天追溯歷史往事的意義。
不少研究者談到,建盞的出現與宋代斗茶之風有關。茶與茶盞密不可分,這是言之成理的。然而,斗茶之風在宋代盛行,并不只在建陽才有。為什么只有建陽燒制出建盞?
多年前,我注意到了建陽的白茶。建陽白茶有什么特別嗎?我們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瓷器都發明于中國,中國也是茶的故鄉。是誰發現了茶?何處是中國茶飲的發祥地呢?
明末進士周亮工,博學多通,治學廣泛,且頗有風骨。他是河南開封人,入清后任過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他著有《閩小記》4卷,其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這“綠雪芽”是后人為白茶取的雅名,指的就是綠葉上有白毫的白茶?!堕}小記》還稱白茶“性寒涼,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藥”。
我去了太姥山。太姥山在福鼎,福鼎確有鴻雪洞,洞旁確有野生古茶樹長在石縫中,樹高6米多,人們都說這樹是福鼎大白茶的母樹。在它近旁聳立著唐代建造的太姥娘娘塔,上有唐玄宗所賜“堯封太姥舍利塔”碑題。
太姥山還有一尊高近20米的白色花崗巖的太姥娘娘雕像。這太姥娘娘是誰,是什么緣由使歷史歲月中的后人以如此的敬仰來紀念這位女子?
我在福鼎尋訪,注意到了當地有個悠久的傳說,太姥娘娘的故事就發生在堯帝時代。她是個農家女子,人稱藍姑。某年麻疹流行,藍姑夢見一仙翁告訴她,去山中找一種綠葉有白毫的茶樹,采葉煮水喝可治。藍姑便去峰巒云霧間找到一種綠葉有白毫的山茶,采來煮水給患兒喝,果真有效。藍姑教鄉親都這么做,患兒都好了。堯帝感其圣德,封其“太母”,鄉民們則尊稱她“太姥娘娘”。
從堯帝時代到唐代,家鄉人沒有忘記歷史歲月中的太姥娘娘!造太姥娘娘塔紀念。我很感動!中國有泰山、黃山、嵩山、昆侖山、武當山……那么多名山,有哪座山以人命名?福建人以閩東最雄偉的大山為太姥命名,殊不簡單??!
二
中國民間一直有一種極其頑強的崇善力量!它是我們這個民族即使在兵荒馬亂、丑惡猖獗的時候也不至于淪亡的堅強底線。
我相信,太姥娘娘首創的白茶一直在民間發揮著作用。福鼎秦時屬閩中郡,太姥山東臨大海,向西是柘榮、壽寧、政和、松溪、建陽,這一帶都是白茶的世界。
茶飲走進宋代,斗茶之風源于閩北茶鄉,時稱“茗戰”,是一種對茶和點茶技巧的評比與較量。起初源自民間的斗茶習俗,在福建路轉運使蔡襄撰寫《茶錄》后,斗茶習俗登上大雅之堂。宋徽宗說“盞色貴青黑”。建盞的特征為細膩堅致的黑釉,分為烏黑、紺黑和青黑多種。蔡襄說時人斗茶喜用建盞,因“茶色白,宜黑盞”。其時建陽水吉蘆花坪一帶,正是盛產建盞之地,與其相鄰的漳墩溪澗如網,氣候溫暖,培植出一種奇異的小白茶,外表白毫披覆,泡后清香滿堂,滋味甘醇,因葉瓣酷似牡丹,得名白牡丹。
此時的白牡丹,已非生曬白茶而已,而是精心制作的“白毫銀針”,用兔毫盞沖泡白牡丹,茶水有如雪花涌起,黑白相襯色澤愈艷。白牡丹也被朝廷定為御貢,稱“貢眉白茶”,是御貢建盞的標配。兔毫盞與白牡丹珠璧雙聯,相互創造,彼此都名滿京都。
斗茶風行,又促使武夷巖茶大發展,涌現出鐵羅漢、半天妖、白雞冠、水金龜、肉桂、水仙、大紅袍等諸多品種。斗茶也促進了茶飲,飲茶中產生的詩詞,詠到茶的就有“茶詩三千首”之說,許多優美的茶詩詞至今仍在文學史中璀璨生輝。
李清照的“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陸游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魏野的“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還有不知名的作者寫下的書法對聯:“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蘇東坡有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詠的就是武夷茶。黃庭堅的《滿庭芳·北苑龍團》寫道:“一種風流氣味,如甘露、不染塵凡。纖纖捧,冰瓷瑩玉,金縷鷓鴣斑。”又言“飲罷風生兩腋,醒魂到、明月輪邊。”連茶帶鷓鴣斑盞,及飲后的身心舒暢與月夜美景盡收筆端。
張可久的《人月圓·山中書事》詠道:“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這哪里是詠茶,一詩越千秋,上曲詠史,下曲抒懷。作者生長于宋末元初,回歸山村,一派幽靜,春水煎茶,讓人體悟滄桑。
茶與詩,都是寄托情思和精神追求的一種方式。中國既是“茶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家”。陶瓷,茶與盞,詩與詞均促進了中國文化優雅而又淵博的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尊嚴和芬芳。
十七世紀初,歐洲人喝到的第一批茶葉,就是從武夷山區由荷蘭人經爪哇運往歐洲多國的武夷巖茶。就在十七世紀,著名的“萬里茶道”的起點也是武夷山。晉商由此將武夷山區的茶葉遠銷到西伯利亞、莫斯科、圣彼得堡。延至今日,建陽最負盛名的還是產于漳墩的“建陽小白茶”。2019年漳墩鎮獲評“中國小白茶之鄉”稱號,2020年“漳墩貢眉白茶”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三
今夏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還有近三百件當代建盞,它們是當今建陽建盞藝術家們的創造。
建盞在宋末元初衰落竟至斷絕。197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等主持開展對宋代建盞的研制工作,國內有關陶瓷研究所多方協作,攻關小組在建陽瓷廠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試驗,終于在1981年成功燒制出仿宋兔毫盞。此后,油滴釉、鷓鴣斑釉、曜變釉等品種陸續復燒,失傳六百年的建盞工藝終于重現光彩。
當代建盞的藝術和審美特征有很大變化,將傳統的建盞形態進行重塑和演繹,釉面突破黑色局限,出現了新的肌理,晶體效果更炫目多彩。由于建盞“一盞一世界”的顯著特征,諸多燒制者更注重個性化設計,作品意識很強,部分作品運用抽象的藝術表現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建盞的藝術表現力。
當代建窯窯爐主要分為電燒與柴燒兩大類。電燒生產成本較低、良品率高、釉面呈色較穩定。柴燒優點是釉面潤滑且氣孔較少,缺點是燒成率較低、成本較高。無論電燒與柴燒,作品千姿百態,都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使用需求。
新時代以來,“建陽建盞”騰飛似的發展。南平市建陽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心打造“建窯建盞”品牌,推動建盞產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5年,“建陽建盞”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6年,建盞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7年,金磚峰會在中國廈門舉行,建盞被作為國禮贈予參會各國領導人。2021年,“建陽建盞”獲中國馳名商標。2023年,建陽被授予“中國建盞之都”稱號。截至2024年5月,建陽全區注冊建盞企業和個體突破9500家,擁有省級重點文化產業園區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建盞從業人員超6萬,產值約70億元,產品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盞已是建陽富民特色產業。
今日陶瓷千姿百態,建盞依然全球獨樹一幟。縱然一盞獨領風騷近千載,這一品亦有萬彩。它高超的工藝制作,它品質的高貴,依然是人類陶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者:王宏甲;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