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閱讀信息
郝宇銘:順理成章 言順“名正”——關于給“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合并命名為“淮河下游”的建議
點擊:  作者:郝宇銘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0-08-31 12:34:15

 

 

蘇北灌溉總渠遠景

 

前言:本文寫成于2008年,步行面呈淮安市水利局,郵寄水利部、國務院各級各處,人微言輕,均無反應,大家也忙。又經歷12年事實考證,充實,愚以為,可以成為目前討論之初步結論。并請代呈送江蘇省水利廳,呈送國家淮委、水利部,直呈送國務院、中共中央,請求領導審核批準,以利于我國水利事業的科學發展,幸甚!

 

 

郝宇銘老人在市政協文史委會議上發言

 

古云:太平興文,盛世修志。愚以為今乃太平盛世,該是為"淮河下游""正名"的時候了。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河名"的問題,應該說,這是對完整千里長淮,上、中、"下"游的水系的定義是有價值的,對補充、整理幾千年造成的水系名稱的缺失、紊亂是有作用的,對開拓我國的水利學、地理學、歷史學、地名學等學術領域的科研工作乃至對充實世界水利史的研究都是有一定意義的。

 

給"淮河下游""正名"的理由如下。

 

  從現有"下游"定義欠妥的角度說起。讀完2008320日"淮安日報"B1版"淮河行"專題中"淮河兩岸好風光"一文,對提及的"淮河下游"之定義似覺值得商榷。文中提到河南信陽市淮河管理處總工程師鄭玉斌同志說:淮河上游從桐柏到安徽洪河口;中游是洪河口到洪澤湖出水口中渡;下游是中渡到揚州三江營。稍一思索,則知這"下游"即常稱之曰的"淮河入江水道"。從這定義引伸出去,淮河則成為長江的支流,最終是流入長江了。古往今來,許多詩詞、歌曲中都有"千里淮河水,東流入海洋"詞句又該作何解釋呢?這個說法有?;春訓|流入海傳統說法了,而且這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科學定義,而是人為,強力,勉強引出的欠妥定義。

 

幾百年來,黃河沖刷泥沙淤墊,古淮河受阻不暢,冬春無水,干旱,別說灌溉用水了,連生活用水,飲用水都困難,奇缺,漣沭泗廣大地區,都是飲用集聚的塘水,有異味,記得嗎?發水,一瀉千里,無遮無擋,洪水走廊,有水就淹沒,無水就干旱。汛期,淮河沒有下游,洪澤湖水一路沖毀洪澤湖大堤,沖毀運河西堤,沖毀運河東堤,里下河一片澤國,年年如是。大量洪水還是在運河西部本能的,自然的,沿著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沖堤漫灘,沖入長江,年年如是。解放后,因時順勢,因勢利導,把幾個湖相鄰的瓶頸湖灘開挖成人工河道,使之相連相通,使之順暢通水,這就是淮河入江水道。不夠宣泄全部洪水,但是占主要部分,以前,常年要宣泄百分之七十,故而論定,淮河入江水道就是淮河下游,當時,當事,當地,可以下定這樣結論。但,是有時間性的。今天百度網上,就不承認此說,反問,不是有淮河入海水道嗎?既然通向海,就是流入黃海,就是下游嘛!百度網上說得多么清楚??!

 

但是,在蘇北、魯南這個淮河下游泄洪的扇形水網地帶中,有專家說,淮河下游泄洪流量,常年,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和古淮河泄洪約占百分之三十五,新沂河、新沭河、新泗河、其他泄洪約占百分之二十,淮河入江水道泄洪約占百分之四十五(數字不十分準確,是這個意思),肯定是泄洪主角,當然淮河入江水道就是正統的淮河下游了。先生,這又是有時間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進步了,河道變遷了,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請看。

 

2019年,淮安市就傳來動人消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即將上馬,國家已經立項,批準,40億或4000個億(對不起,老年人對大數字有些概念不清,反正是很多很多錢),已經批撥給江蘇省委了。入海水道原寬二里八(1400米),后縮減到現在的一里八(900米),馬上,將要恢復拓寬到1400米。現有深度6——10米,所以泄洪量小,二期工程中,聽說,4000臺挖掘機整裝待發,水道深度20——30米,要通行萬噸輪到十五萬噸輪,計劃五萬噸輪先行直通到盱眙淮河口,洪澤湖浚深出主航道,沿途橋、涵、閘、壩等等設施全部按照新時代要求重建,2030——2050的三期工程,十萬噸輪一直通行到蚌埠、淮南到王家壩,淮河的中、下游成為國際海運良港,這是繼長江后面的我國第二條國際海運良港。淮安區的“黃碼新港”,位置在里運河西側的蘇北入海水道的北岸,十字路口,關卡所在,已經雷厲風行的建設二、三年了,新標準,高規格,多少噸位碼頭、大小碼頭、集裝箱倉庫開始建設了。真的如此,連動反應,古運河的航運又將煥發出新的春天。淮河入海水道寬1400米,深20——30米,真的如此,泄洪量是多少,肯定取代淮河入江水道,泄洪量將要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成為泄洪主角,所以本文的題目就成為現實了,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并稱為“淮河下游”,而且可以也應該和相距15公里的古淮河河道并稱為“淮河下游”,這就是我本文的主題《順理成章  言順“名正”》了。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主任華之薔等專家們,在討論“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時,明確了“淮河下游”,一掃“迷霧”了。如果這樣批下來了,南北分界線也就更科學了,更合理了!“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所以,借此機會,請代為我,小小老百姓(85歲,79歲入黨),向國務院、中共中央提出《關于給“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合并命名為“淮河下游”的建議》,頂禮膜拜啦!

 

  從新、老"下游"咫尺距離的角度說起。從大禹治水秦漢以來,原本就有"淮河下游",即今廢黃河(指淮安碼頭鎮到黃海邊一段),十一世紀因黃河泛濫奪淮入海,后于十八世紀因泥沙淤塞,河床增高,又改道流入渤海。因黃河奪淮達七百年之久.故史稱"廢黃河",借此機會,建議將"廢黃河"(淮安到海邊段)還其歷史面目,"正名"曰"古淮河",請國家批準明確。這樣也使"淮陰、淮安"古老地名落到實處,"淮陰"本因位于淮河之南,按古習慣,河之南,稱陰,故名"淮陰"。"淮安"城市之命名本義是因位于淮河之南,祈求淮河能"安全、平安"。如今,淮陰改名淮安,且老淮安亦與之合并,廢黃河即在市區之中,如果將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正名"曰"淮河下游",則新、老淮河下游都橫貫市區,南北只相距十多公里,且平行東入黃海。這才順理成章,何必人為別扭,硬把入江水道生造為"淮河下游"呢?從歷年排澇的事實看,淮河入江水道,早己不能勝任,主要任務將是靠淮河入海水道來完成了,入海水道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淮河下游"了。

 

再說在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交叉處的東北角聳立著幾座樓房,門樓二面寫著"江蘇省蘇北灌溉總渠管理處"和"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管理處",一座院墻一套班子,又何必掛兩塊牌子,就合 并辦公,使體制成為"江蘇省淮河下游管理處",不是更恰如其分,更精兵簡政嗎? 

 

  從"農業綱要"劃定界線的角度說起。一九五六年,中央頒布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的意思,就明確規定了"蘇北灌溉總渠"為"淮河"的延伸部分,把其當作"淮河下游"了。"綱要"規定全國糧食年產量"黃河以北"為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為500斤,"淮河――秦嶺一線以南"為800斤。直至前年為止。農民五十年來上繳農業稅都是按此標準計算的。安徽省就是按淮河實際走向為界作為500斤與800斤的界限。老淮安在總渠以北就按淮河以北的500斤為標準,總渠南的揚州市則以800斤為要求,這就說明中央有這意向,早就把蘇北灌溉總渠當作"淮河下游"了。

 

四 從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的角度說起。前年,本人撰文"江蘇淮安應建設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紀念碑",從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方面說及秦嶺――淮河-線為中國南北分界線,淮安位處古淮河、新淮河下游邊上而應建紀念碑的論點,文章得到當時淮安市委書記丁解民同志認可,接著,該消息五天后被新華社認可轉載報道,沒有人提出異議,繼而得到國內外二百多家網站報刊媒體認可轉載報道,沒有人提出異議。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組調查以后,繼而又得到國家測繪局批準。這足以說明世人都將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海水道當作新"淮河下游"了。如今淮安市政府把南北分界紀念碑建在"古淮河"上,但是名義上卻沒有"古淮河"這個名稱,地圖上都是,還是傳統說法叫"廢黃河",明明是建在"淮河"邊上,卻偏被硬說成是在"廢黃河"上的"黃河大橋"邊的"黃河公園"中建起這個以"淮河"一線為標志的紀念碑,多么格格不入。今特同時建議,請國家批準,將地圖上的"廢黃河"中的從淮安碼頭鎮到黃海邊的一段原屬古淮河的下游入海口仍"正名"曰"古淮河",這才順理成章,言順名正。再說淮安市目前一些命名也才更合理、方便,如現在的"古黃河風光帶"、"黃河生態公園"等涉及"黃河"的命名都一概還其為"淮河",這才叫還其本來歷史面目。

 

說句笑話,已經肯定按秦嶺——淮河一線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淮河下游按今天報紙上定義,現今0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都應該從洪澤湖向南到揚州三江營,即淮河入江水道沿線,這解釋根本就說不通。事實上,天天的天氣報告一談到0度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基本上就是從四川、河南、安徽,向東到江蘇段,尤其是東段,其緯度總是暗暗切合在北緯32度左右,就在蘇北灌溉總渠這一線上,這才清楚地表明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這一線就是“淮河下游”這一線,何不順理成章地給其正式命名呢!

 

五、 從淮河排水量大小的角度說起。千百年來,淮河就沒有下游了,我們70多歲的人都記得每年夏季,大運河西岸都是洪水泛濫。為什么把淮河入江水道叫做淮河下游呢?大約是1958年以后,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工程中,在三河閘向下,把運河西岸幾個湖,即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之間挖出大河,連通成今日的淮河入江水道,可能是上世紀80 年代才確定出這個名稱,因為淮河入江水道能承擔著相當的淮河上、中游的排水量,才勉強把他叫做淮河下游,其實這也還只是一個權宜之計,過渡名稱,因為他淮河入江水道還不能完全承擔上中游排水量,最終還是2003年全面建成淮河入海水道,8年中,淮河入海水道就使用過兩次。如果沒有入海水道,入江水道根本就不能勝任完成泄洪任務。此款中不再贅述了,所以,今天不應該把過渡使用的名稱一成不變,當成不可更改。而應該把最終擔當淮河上中游泄洪任務的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作為“淮河下游”,這才順理成章。

 

  從尊重歷史名稱誤解的角度說起。有人說"廢黃河"一詞在政府文件、地圖表冊、歷史習慣等方面都己形成固定形式,不可隨意更動。其實這種看法是有片面性的,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新詞語是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是日新月異的,天天出版新地圖都來不及?;搓幨懈某苫窗彩胁艓啄瓴皇嵌剂晳T了嗎!事實證明這改名大大有利于這個地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地圖上的點、線、表、形,哪一天不在變動呢!只要有利于生產、生活、社會進步,都可以改動,尊重現實應該比尊重歷史更重要。黃河奪淮在千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七百余年,淮河在古老時叫了千萬年,黃河改道北徙又已經四百余年了,我們這一代人當然可以也應該為其"正名"曰"古淮河"了。同時尊重科學,尊重發展也應該將"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一起"正名"曰"淮河下游"。

 

七 從政府、人民"正名"愿望角度說起。淮安市委、市政府早就應人民愿望談到過要為"淮河下游"和"古淮河""正名,淮安市政協還曾開過會希望正名,只是忙于工作,尚在籌措之中。還要補充說明一下,提到"黃河",人們就自然想到"一碗河水半碗泥沙",而事實上,如今真正是"岸綠水清,漫河碧透,鳥唱長空,魚翔淺底"的怡人境界,我們為什么非要死抱住"廢黃河"這個歷史上的"過渡"老詞呢!

 

八 從歷史稱謂名稱的長遠的角度說起。先說廢黃河,幾千年歷史上,陜甘寧晉冀魯豫蘇等等,黃河發狂改道的地方可多啦,強奸他河又改道走了,為什么地圖上,他省他河就沒有留下“廢黃河”的印記痕跡呢?唯獨淮陰這里叫廢黃河,難怪淮陰有老人罵,淮陰,淮安為什么不叫黃陰,黃安,就是不讓叫古淮河,已經又是700多年過去了,老是這個名字,還要加一個“廢”黃河,淮陰人都是“廢人”嗎?一定不讓叫廢黃河,一定改成古淮河,還歷史本來面目。歷史長著呢,一定不能老是叫“廢黃河”。

 

再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江淮河濟,其中淮河的下游老是亂改名稱,成何體統,淮河下游,從歷史的長遠看,不可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如果遇到某種情況,可以在歷史上加注說明,大名堂不應該隨意改動。希望,這一次把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合并成“淮河下游”,國務院舉行一個命名典禮,以示尊重,眾望采納。

 

綜上所述,從天時(當今盛世)、地利(防患得利)、人和(群眾盼望)等方面講,都是該為"淮河下游"和"古淮河""正名"的時候了,倘得如愿,愚以為對提高淮安市知名度,提高江蘇省知名度,促進發展新跨越,對合理完善"河名",開展水利科研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請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考察、研究、落實。

 

郝宇銘   

 

(本人文章如果論點可以成立,有可取之望,而論文撰寫方面有不足之處,因年歲大,時間緊關系,希望代尋志同道合者合作,共同寫好論文,以共謀發展江蘇省水文化事業,謝謝。)

作者簡介   郝宇銘,85歲,79歲入黨。

作者單位:淮安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編輯。寶應縣的中學退休教師,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淮安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淮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淮安市政協文史刊物《淮安歷史與文化》編輯,參與編輯40多部文史書籍,審稿500多萬字。曾為淮安市清河區區志辦公室編輯,淮安市金秋歲月中老年俱樂部宣傳部部長等。著名詩人丁芒弟子,詩文多見諸報刊,多獲大獎。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