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兩條消息傳來,俄烏戰爭勝負即將揭曉。
第一條是:北線俄軍已經抵達扎波羅熱市。
第二條是:俄軍宣布已經完全掌握戰場制空權。
這兩條消息到底有多么重要?
我們先來看看地圖,扎波羅熱地處第聶伯河東岸,位于哈爾科夫西南方向。
從俄羅斯庫爾斯克入境的俄軍,如果已經南下到扎波羅熱,也就意味著烏克蘭部署在頓巴斯地區的野戰軍主力,已經完全落入了俄軍包圍圈。
當圍殲作戰開始后,這里將爆發21世紀以來第一場現代化裝甲部隊的會戰!
同時,俄羅斯國防部也宣布俄軍已經完全掌握戰場制空權。
制空權拿下后,俄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空襲,俄羅斯地面部隊也將不再擔心對方的空中打擊。
只不過,這條消息來得有點晚了。
畢竟現在已經距離俄烏戰爭打響過去了五天,花了快一周才掌握制空權,這對實力碾壓烏克蘭的俄羅斯空軍來說,是非常失敗的。
俄烏戰爭的這一幕,能給我國帶來什么啟示?
1 俄羅斯導彈部隊為何束手束腳?
當地時間2月24日凌晨五點,俄羅斯發動了對烏克蘭的空襲。
打擊目標是烏克蘭的指揮中心、機場、軍港等關鍵設施。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通報,在首輪遠程精確打擊當中,俄羅斯發射了113枚導彈,基本全部命中目標。
這輪打擊是有一定效果的:
首先,烏克蘭軍隊指揮中心——國民警衛司令部被摧毀;
其次,位于敖德薩軍港的烏克蘭海軍全軍覆滅;
最后,烏克蘭境內的數個空軍基地都遭到了重創;
但是,首輪打擊只有113枚導彈,是俄軍這次戰斗中不能忽視的重大失誤!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舉個例子來對比。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第一天就發動了125次使用BGM-109“戰斧”巡航導彈的遠程導彈打擊
而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首日打擊強度提升到了300枚“戰斧”導彈。
30年前的戰爭,空中打擊烈度都與俄羅斯當下的表現相當。
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伊拉克領土面積只有438000平方公里,而烏克蘭領土面積則達到了603700平方公里,后者是前者的1.4倍。
這也就意味著,俄軍的遠程打擊火力密度,實際上比想象中的更差……
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烏克蘭空軍直到2月28日,仍然有少數漏網之魚幸存。
這些烏軍幸存的戰機,在五天內的作戰中,以孤狼式的自殺式襲擊給俄軍地面部隊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比如在俄軍空中突擊部隊攻占基輔的安東諾夫國際機場時,仍然有烏軍戰機可以起飛攔截。
就在昨天,一架烏軍蘇-25“蛙足”對地攻擊機,甚至單機對俄軍正在縱隊行軍的裝甲車隊進行了打擊。
這就是第一波次火力準備不充分的惡果。
俄羅斯是沒有堪用的遠程精確打擊武器么?
顯然不是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俄軍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上的技術并不差。
比如這次戰爭,俄軍就發射了“圓點”、“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KH55、KH31巡航導彈等多種武器。
其中除了KH-31是用于打擊烏克蘭海軍艦艇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外,剩下的都是對地導彈。
這些武器都技術先進,具有精度高、突防能力強等特點。
從前沿傳回的衛星圖來看,一枚“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就在24日的打擊中,精確地命中了停放基輔-安東諾夫機場的蘇-25機群。
且落點就在機群正中央,搭配上破片戰斗部的區域殺傷能力,這批蘇-25攻擊機恐怕已經全部報廢。
既然導彈技術不差,那么俄軍的首輪打擊,為什么表現得如此雞肋?
這其中恐怕只有一個原因:窮!
2020年,俄羅斯地GDP是1.48萬億美元,作為對比,我國廣東地GDP是1.97萬億美元。
一國不敵一省。
在經濟總量的限制下,俄羅斯軍隊2020年的軍費只有668億美元,不到美國十分之一,也只有我軍的四分之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下俄羅斯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仍然是對蘇聯遺產修修補補,如果想要新添任何裝備,都得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一段日子才能買得起。
而俄羅斯現在又把大部分經費花在了維持戰略核打擊能力上,這就造成了俄軍在這些先進常規遠程打擊武器上的儲備量非常不足。
因而如果在烏克蘭戰爭中消耗過多,就需要很長時間補充。
一旦美軍趁此期間挑起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俄軍將面臨無彈可用的境地!
2 東風快遞,必須上量
俄軍導彈儲備不足的窘境,也就使得其在第一輪打擊中畏手畏腳,不停計算要留下多少彈藥儲備量,才足以面對俄烏戰事以外的其他威脅。
最終經過綜合權衡后,俄軍決定其導彈部隊的主力仍然要以盯防美國為第一要務。
而這一決定,同時也將風險轉移到了俄軍地面作戰部隊身上,造成了許多無謂的犧牲……
因此,俄軍在俄烏戰爭中的經歷,給我軍帶來的第一大啟示就是:
東風快遞必須上量!
那么我軍的東風快遞,跟俄軍比起來如何呢?
實際上,我軍的東風快遞比俄軍要優秀很多,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
如果有一天我國也要面臨這樣的局部戰爭,我軍的首輪打擊火力密度,將會直接刷新美軍留下的世界記錄。
在與此次烏克蘭戰爭類似情況下,我軍甚至不需要發射技術水平超過東風-16以上的導彈,只需要東風-11AZT、東風-15B這種短程彈道導彈就可以解決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這些導彈有著不俗的技術水平。
東風-11,起初只是一款低端的短程彈道導彈,射程只有約300公里,打擊精度也較差,圓概率誤差在100米左右。
早期的東風-15也類似,這款彈道導彈雖然比東風-11射程要遠一些,但實際上制導模式仍然只有老舊的慣性制導一種方式,打擊效率非常低下。
但是在經歷過多次改進后,最終出現了全新的DF-11AZT和DF-15B兩種重大改進型。
別看只是后面加了字母,但實際上,這兩種改進型都已經配備了末端制導模塊,并加強了中段制導,以及末端變軌能力,完全可以說是把導彈從新開始研發了一遍。
現在的DF-11AZT和DF-15B已經集成了慣性、衛星、星光、末端光學匹配、雷達等多種制導方式。
在彈體結構上,也將彈頭改進為了擁有一定高軌道滑翔能力的雙錐體彈頭,并加裝了氣動控制舵面,這樣彈頭就可以在彈道末端進行機動,從而矯正軌道以及躲避攔截。
這兩種重大改進措施,將DF-11AZT和東風15B的打擊精度提升到了5米以內,技術水準與俄軍的“伊斯坎德爾”近似。
這樣的精度,可以做到精準的命中戰斗機大小的目標,定點拔除敵軍的各種高價值技術裝備和有生力量。
并且與俄軍拮據過日子的情況不同,我軍這兩種導彈的儲備量也多得十分夸張。
根據加拿大情報機構的偵察與計算,我軍的DF-11AZT和DF15B彈道導彈,各自都裝備了兩個旅級單位。
按照我軍短程彈道導彈旅屬12個獨立連,每個連四臺發射車來計算,發射車總數會達到近200臺,備彈數量更是各自都分別能達到300-400枚左右。
這樣我軍面對俄羅斯類似的情況時,在1000公里的范圍內,僅能調動的彈道導彈打擊力量就超過了600枚以上。
可以說,即使我軍以一枚短程彈道導彈對應敵軍一架固定翼飛機都綽綽有余。
以上這兩種型號,還僅僅是用來壓制近距離高價值目標的。
除此之外,我軍對付中遠程、甚至移動目標的東風快遞,型號可以說是多到數不勝數。
在遠程精確打擊火力上,我軍已經做到了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保證數量,自然也就不會像俄軍一樣放不開手腳。
3 現代戰爭,空軍先行
與俄軍導彈部隊表現同樣并不太好的,還有俄羅斯空天軍。
此次烏克蘭戰事,俄軍戰機幾乎沒有露過面。
首先,俄軍地面力量上空缺少空優戰斗機的掩護,間接導致了上文提到的烏克蘭空軍自殺式襲擊得手,也致使烏軍使用無人機發動了數次對俄軍車隊的空中打擊。
第二,俄軍的戰斗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地打擊強度相當低下,使得烏軍裝甲部隊竟然可以在大白天自如地集結,同俄軍展開裝甲對沖。
而俄、烏兩軍的地面部隊在裝備上又沒有碾壓性的代差,這也導致了俄軍在付出一定傷亡后,進度仍然略顯緩慢,完成對整個烏軍的切割包圍花了足足5天。
第三,俄軍的戰斗機沒有快速、徹底地完成對敵軍的防空壓制作戰,初期僅僅是擊毀了烏軍的S-300等大型遠程防空力量,卻放過了許多小型野戰防空武器,導致烏軍在開戰數天內仍然使用野戰防空系統擊落了俄軍數架直升機。
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好幾種:
第一,俄羅斯空軍在戰備狀態中盯防北約有可能的介入力量;
第二,俄羅斯空軍的裝備妥善率或彈藥數量也存在不足的情況;
第三,俄軍缺乏空射精確制導彈藥,害怕大規模空襲會傷及平民;
第四,兩軍裝備都繼承自蘇聯,而俄軍缺少有效的敵我識別手段,害怕己方防空單位與空軍產生誤傷。
這四種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可能是這些原因共同作用限制住了俄羅斯空天軍的行動。
但實際上,這些原因歸根結底的問題,仍然是:窮……
前兩種個原因,如果說是基于當下戰略局勢的猜測,那后兩種恐怕就可以說是“確有其事”。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俄軍并不缺少空射的“高精尖”類彈藥,如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種種。
比如2月24日針對烏克蘭海軍的打擊,應該就是由俄羅斯空軍的蘇-30戰斗機掛載KH-31超音速反艦導彈完成的。
俄羅斯空軍缺的,是類似美軍“SDB”系列的滑翔制導炸彈,和“GBU”系列的自由落體制導炸彈。
擁有這兩種武器,是將制空權轉化為戰場優勢的重要一環。
滑翔制導炸彈是一種自身沒有動力,但是可以依靠戰斗機投射時給予的初速度進行滑翔的彈藥,射程一般在20-50公里之間。
這種彈藥往往采用紅外制導、衛星制導等方式,擁有很高的打擊精度。
雖然滑翔制導炸彈無法對遠程防空系統造成什么威脅,但是卻能夠在反輻射導彈清理完敵軍的遠程防空后,消滅敵軍的野戰防空力量等等。
而自由落體制導炸彈,則幾乎沒有射程可言,且多采用激光引導模式,需要步兵使用激光指示器引導目標,或戰機自己掛載激光指示器進行引導。
但這種彈藥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威力十足!
一枚1000磅的激光制導炸彈,如果瞄準的恰到好處,就能夠消滅一個正在行軍中的坦克排。
美軍在歷次戰爭中,正是在消滅敵軍防空力量后,通過大量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摧毀了敵軍的地面裝甲力量。
從而讓己方的裝甲部隊一路如砍瓜切菜一樣挺進,幾乎遇不上什么正面抵抗。
我軍則也研發了“雷石”系列滑翔制導炸彈和“天雷”系列激光制導炸彈,并廣泛列裝空軍部隊。
從這次戰爭的表現上來看,我國空軍實際上早已在戰術打擊能力方面超越俄羅斯空軍。
而敵我識別能力的缺乏,則另有他因。
在通常情況下,陸軍的地面裝甲部隊是難以全部安裝敵我識別應答機的。
因此空軍在進行對地打擊時,也就往往需要飛行員目視確認目標。
恰好在俄烏戰爭中,雙方裝備均繼承、改進自“蘇聯制造”,這也就讓空中力量難以判斷地面上的到底是敵軍還是我軍。
美軍和我軍是怎樣處理這種問題的呢?
答案很簡單,每個陸軍營級別單位指揮部都由空軍派出一個協調員,這名協調員往往是落選飛行員或受過專門培訓的,因而也懂得全套空軍作戰知識。
空軍協調員在作戰時會為己方空軍飛行員匯報打擊坐標等信息,甚至直接初步規劃打擊航線。
而如果沒有這名協調員的存在,飛行員就只能依靠陸軍士兵呼叫支援時提供的地標建筑、地形特征來確認打擊目標,也就非常容易發生誤擊。
而對于當下的俄軍來說,軍費嚴重不足,空軍自己人手恐怕都不夠,自然也就無法為規模龐大的陸軍提供負責空地協同管制的協調員。
這也就導致俄軍可能是真的因為缺乏敵我識別能力,而不敢大量派出空軍清理敵軍裝甲部隊。
這也警示我們,無論如何,一定都不能松懈空軍的建設。
且一定要多組織多兵種聯合演習,培養空軍與陸軍間的默契,做到“平時多流汗,戰時少留血”!
在此次戰爭中,還有一種裝備展現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無人機,至關重要
早在2016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納卡沖突中,阿塞拜疆的無人機部隊就表現出了強悍的戰斗力。
而此次的俄烏沖突中 ,烏軍一方的查打一體無人機,也獲得了幾個醒目的戰果。
在昨天的戰斗中,烏克蘭使用阿塞拜疆同款的TB-2無人機,成功打擊了俄軍一輛后勤卡車,以及一輛正在部署過程中的“山毛櫸”防空導彈。
不過與納卡沖突不同的是,俄軍的防空能力并不是亞美尼亞可以比擬的,因此大部分的烏軍無人機實際上都被俄軍擊毀了,只有少部分能夠僥幸偷襲得手。
但這種沒有駕駛員且成本低廉的無人機,即使在敵軍的防空攔截下只能做到“多換一”,真的會虧本么?
恐怕不見得。
這同時也暴露了另一個問題:俄軍的無人機在哪里?
戰斗進行到第五天,卻幾乎沒有傳出俄羅斯無人機作戰的消息。
本來在烏軍防空系統被俄軍大量摧毀的情況下,俄羅斯無人機會比TB-2更容易獲得戰果。
并且俄軍如果能夠大量使用無人機,在陸軍行軍縱隊側翼進行持續警戒,很大程度上也能避免遭到烏軍偷襲。
但不知因為什么原因,俄軍的無人機嚴重缺位,這也是俄軍此次作戰的失誤之一。
但在這一方面,恰恰是我軍最擅長的。
我軍不僅僅自己大量裝備無人機,同時也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無人機出口國。
烏軍和阿塞拜疆軍隊使用的TB-2無人機,技術水平僅相當于我國已經淘汰的“彩虹-3”無人機。
目前就連我國專供出口的查打一體無人機,也已經變成了更為先進的“翼龍-2”、“彩虹-5”等等,他們都在中東戰場上取得了數不勝數的戰果,廣受海外用戶好評。
而我軍則自己裝備的,則是更為先進的“攻擊-2”查打一體無人機,甚至還有“無偵-7”這種類似美軍“全球鷹”的高空偵察機,以及科幻感十足的“無偵-8”高超音速無人機、“攻擊-11”飛翼隱身無人機等等。
這些無人機的服役,幫助我軍無人機部隊站穩了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
5 盡管這次俄烏戰爭,俄軍表現出了些許的細節失誤,但從總體上看,俄軍的行動仍然是“瑕不掩瑜”的。
俄軍以強大的戰斗力,完成了對烏克蘭主力的分割包圍,當下烏軍的三支主力,分別已經被圍困在了基輔、哈爾科夫以及馬里烏波爾。
俄軍正在做最后的總攻準備。
這場戰爭的尾聲,恐怕也即將到來了。
而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暴露出的這些問題,能給我國帶來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國的人民軍隊,通過分析這次俄烏沖突中雙方的表現,定能繼續完善我軍作戰模式、提高我軍戰斗力,從而更好的保護中國人民的利益與國家尊嚴!
來源:國科環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