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國家工業化,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理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國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必由之路。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正式公布了由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主要內容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作出的論斷是,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唯一愿意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大國,蘇聯只用了十二年就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的經驗,也激起了中國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工業化建設布局等方面,模仿過蘇聯的不少做法。但一貫注重國情、注重實事求是的毛澤東,當時實際上在經濟建設的其他很多重要問題上,特別在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并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且,他很快便覺察到了蘇聯經驗的弊端一面,從1956年前后,開始全面探索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60年3月,毛澤東高度評價鞍山鋼鐵公司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上的探索,并把他們的經驗稱為“鞍鋼憲法”。用“憲法”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鞍山鋼鐵公司創造的企業管理辦法,表現了毛澤東對它的高度欣賞和充分肯定,也表達了毛澤東對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工業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毛澤東一直非常關心鞍鋼的發展
鋼鐵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各國,對此都有深刻體會。作為大國領袖的毛澤東,體會更深。他一直思考著如何盡快把中國的鋼鐵工業搞上去。對于后來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的鞍鋼,毛澤東格外關心。
鞍鋼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日偽時期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1948年鞍鋼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指出: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這是我國重工業建設中首批竣工投入生產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強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中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的工業曾在解放戰爭中遭到特別嚴重的破壞。鞍鋼和其它幾家鋼廠,如本溪、撫順等一樣,全部停產,高爐、電爐凍結。來自軍隊和農村的負責接管工業的干部,堅決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抓住重點,邊干邊學,先從鞍鋼著手,恢復東北工業。東北工業部處以上干部深入到鞍鋼的工廠、礦山,向工人、技術人員等一切內行的人學習,包括向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中的專家以及尚留在鞍鋼的幾位日本技術人員請教。1949年7月鞍鋼就恢復了生產。毛澤東知道這個消息后,很高興,即委派李富春代表黨中央到鞍鋼親送“為工業中國而斗爭”的錦旗,表示祝賀。毛澤東極為重視鞍鋼的恢復和改建。在他1949年12月出訪莫斯科時,簽訂的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工程項目中,鞍鋼列于榜首。1949年底,中央派李富春率老解放區技術干部10人組成中國代表團,與蘇方經過充分協商,于1950年3月簽訂了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議定書》。
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回國途經東北,得知鞍鋼等東北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材已經開始向全國供貨時,非常高興,對身邊的同志連聲講道:“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在1952年創造生產新紀錄運動中,鞍鋼煉鋼廠創造了超過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水平的縮短每爐煉鋼時間和爐底面積利用系數的新紀錄,全廠職工于1952年12月2日寫信向毛澤東作了報告。毛澤東于12月14日回信:
【“我很高興地讀了你們十二月二日的來信。祝賀你們在平爐煉鋼生產上的最新成就。你們以高度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創造了超過資本主義各國水平的煉鋼時間和爐底面積利用系數的新紀錄。這不僅是你們的光榮,而且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為完成1953年度煉好優質鋼的新任務而奮斗!”】
1951年12月13日,李富春給周恩來和毛澤東寫報告,請求動員全國有關方面的力量幫助鞍鋼建設三大工程,即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建設工程。毛澤東于17日親筆批示:
【“完全同意,應大力組織實行。”】
在毛澤東的批示精神鼓舞下,全國各地派遣了大批有經驗的干部到鞍鋼擔任廠礦領導工作,有力地加強了鞍鋼生產建設的領導。因此,鞍鋼三大工程建設以近似躍進的速度建成。在三大工程即將投產之時,鞍鋼全體職工寫信向毛澤東報喜。毛澤東親筆回信:
【“你們1953年12月21日來信收到了。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并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參加這項工程的全體職工、鞍山鋼鐵公司全體職工和幫助鞍山建設事業的全體蘇聯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深切的感謝。我國人民現正團結一致,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你們的英勇勞動就是對于這一目標的重大貢獻。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發揮你們的智慧和力量,爭取更大的成就。”】
我國第一座無縫鋼管廠——鞍鋼無縫鋼管廠投產
“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鞍鋼人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技術創新精神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關注。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在鞍鋼煉鐵廠修理場擔任配管組副組長的孟泰,不顧刮風下雪,跑遍廠區,并動員本組十幾個伙伴,戰冰雪,斗嚴寒,搜集廢舊材料和零備件,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搜集了千種材料,上萬種零備件,堆滿了整整一間屋子,這間屋子就是后來譽滿全國的“孟泰倉庫”,為修復被戰爭破壞的幾座高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1950年9月25日,孟泰作為出席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的主席團成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10月,他又參加了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并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毛澤東在接見他時對他說:
【“一個勞動模范首先要起三大作用,就是帶頭作用、骨干作用、橋梁作用。通過你們的作用把大家都帶動起來。”】
孟泰說:
【“我一定要把主席的話貫徹下去。”】
2016年10月21日,《工人日報》刊文報道: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范。在‘孟泰精神’的鼓舞和帶動下,鞍鋼學先進、爭先進蔚然成風。新中國成立以來,鞍鋼累計產生各級勞模5700多人,其中有156人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光榮稱號。”】
1953年,鞍鋼機械總廠26歲的青年技工王崇倫創造了“萬能工具胎”等胎具,解決了礦山鑿巖機零部件加工中“攔路虎”的重大生產關鍵問題,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他一年完成四年的任務,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1954年9月,他作為遼寧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人代會,又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并在討論憲法草案時作了大會發言。毛澤東對王崇倫的發言聽得很認真,帶頭給他鼓掌。發完言后,毛澤東特別親切、熱情地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握著他的手和他交談,問他:
【“你的‘萬能工具胎,是什么樣?你們鞍鋼的生產很好嗎?”】
王崇倫用手比劃著告訴毛澤東:
【“鞍鋼工人當家作主了,生產熱情特別高,鋼鐵產量早就突破了歷史最高水平。現在,我們正在為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斗!”】
毛澤東說:
【“好啊,你們干的不錯,你為國家作出了很好的貢獻。”“你回去,要帶動大家學技術、搞革新,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多作貢獻。”】
1954年9月27日,工業勞動模范王崇倫(中)和農業勞動模范李友秀(左)和毛澤東在一起
毛澤東對鞍鋼的技術專家很尊重。王之璽是著名冶金專家,恢復鞍鋼的功臣。在1956年召開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時,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宴請一部分先進生產者代表。毛澤東向坐在旁邊的王之璽仔細了解鞍鋼的生產情況,并特地詢問了轉爐煉鋼的工藝過程,詢問了轉爐和平爐各自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等問題。王之璽作了詳細介紹。毛澤東認真聽取后,對于當時鋼鐵冶煉界爭論的“發展平爐好還是發展轉爐好”的問題,沒有發表任何評判性的意見。毛澤東的這種虛心請教、尊重知識、尊重專家的態度,使王之璽深受感動。
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最后一年,鞍鋼生產鋼291.2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這一年,全國共生產鋼535萬噸,與剛解放時的15.8萬噸相比,已有天壤之別。
毛澤東把鞍鋼經驗稱之為“鞍鋼憲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面模仿蘇聯的辦法,對快速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日益顯現。
1953年鞍鋼的三大工程,都是由蘇聯提供設計及成套設備,由我國自行建設安裝的。當時根據兩國有關協議,大量的蘇聯專家參與到中國各個領域的建設。蘇聯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的貢獻是很大的,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蘇聯專家奉行的“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模式,也與中國國情漸行漸遠。“馬鋼憲法”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的管理辦法,即實行集權化管理,搞物質刺激,依靠少數專家和繁瑣的規章制度,不搞群眾性的技術革命。這一管理規范在蘇聯得到了高度認可。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蘇聯專家在鞍鋼執行的“馬鋼憲法”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情況。鞍鋼干部職工對其引發的官僚主義很不滿意。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鞍鋼人,實際上一直在設法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一五”期間,鞍鋼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兩革一化”(技術革命、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深入,年平均提合理化建議19246件,創造價值939.5萬元。實踐證明了鞍鋼探索的管理經驗和群眾性的“兩革一化”活動的正確性,鞍鋼上上下下因此而備受鼓舞。“一五”結束后,鞍鋼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就是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指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
鞍鋼的經驗引起了遼寧省委的重視。省委有關負責人于1959年9月開始到鞍鋼蹲點總結經驗,鞍山市委負責人也參與其中。經過幾個月調研,寫出調研報告。幾經修改后,以中共鞍山市委的名義,報遼寧省委并由省委轉報中央。
毛澤東批示的“鞍鋼憲法”手稿
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被送到中央。3月22日,毛澤東批轉了這個報告:
【“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愿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他們認為‘馬鋼憲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現在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
“鞍山市委的報告說:鞍山地區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廣大職工干勁很大,參加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的人很廣泛,運動進展很快。至二月底,提出的革新建議達六十二萬余件。二是廣大職工的首創精神大大發揚,短時期內,就出現了不少重大的新技術和尖端技術。三是促進了生產繼續躍進。兩個多月來,取得的初步經驗是:第一,必須不斷地進行思想革命,堅持政治掛帥,徹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二,放手發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最根本的問題是高度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三,全面規劃,狠抓生產關鍵。第四,自力更生和大協作相結合。第五,開展技術革命和大搞技術表演賽相結合。”(《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353頁-354頁)】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鞍鋼的經驗,是因為他一直在探索一種能夠調動各方積極因素、特別是能調動廣大工人積極性,而不同于蘇聯“一長制”的企業運行模式,以加快建設速度,迅速壯大國家實力。1960年4月13日晚,毛澤東在釣魚臺十二號樓召開會議,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陳正人、張霖之、彭濤、趙爾陸、王鶴壽出席。毛澤東首先談到了農業,談到了農田水利建設,多種經營等問題。然后話題轉到工業,他說:
【第二季度生產要抓好,防止松勁現象。這些最現代的工廠搞了革命,過去他們被“馬鋼憲法”束縛住了,現在打破了。我們不搞一長制,一長制同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都是對立的。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這一套要堅持。我們學習蘇聯,開始由于不懂,采取搬過來的辦法,也很正常。現在進入第二階段了,不是照搬,而是有批判地學了,并且自己能創造了。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應該學的東西丟掉不學。他們正確的技術要學習,在學會的基礎上再行創造、修改,不要馬上改。鞍鋼還是學了一些東西。寫字先學正楷再學草體。先生比學生高明,學生最后一定比先生高明,這是辯證法。后來居上,這是規律。實力政策、實力地位,在世界上沒有不搞實力的。手中沒有一把米,叫雞都不來。我們處在被輕視的地位,就是鋼鐵不夠,要繼續躍進。憋口氣有好處。十年搞一億噸鋼,衛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你也應該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外援為輔。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新事物總有人反對,搞成了就不反對,人家反對就是你還沒有搞好。革命勝利,人家是相信的,建設方面人家不相信。你這么一點鋼,年產才一千三百多萬噸,看不起你是應該的。等我們年產一億噸鋼,看得起的看得起,看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實這一肚子氣早已有了,一百多年來人家說我們是“東亞病夫”。中國處在一窮二白,窮者鋼不多,白者科學文化落后,這要記住。反華有好處,一可以暴露敵人,二可以使我們慪氣,憤怒不要表現出來,要變成力量。三年小變,五年大變,十年更大變。總而言之,人家是要看實力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372頁-374頁)】
1961年9月,中共中央頒發“工業七十條”。“工業七十條”作為中國工業企業管理的第一個總章程,正式肯定了鞍鋼的主要經驗,例如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廣大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行政的工作;鼓勵技術人員和職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又紅又專,等等。這個條例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文革”那個特殊年代,盡管“工業七十條”被打上了標簽,但“鞍鋼憲法”的精神仍然在“抓革命、促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鋼鐵生產而言,毛澤東總是一如既往地關注鋼鐵工業的發展。
【“到了70年代,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被逐步打破,中國和法、英、美、日等國相繼建交。1972年,毛澤東同志就親自批準從德、日兩國引進投資總額達40億元人民幣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這是當時最大的建設工程。”“1973年鋼產量達到2500萬噸。毛澤東同志知道后很高興。他興奮地說:‘從1960年到1970年,鋼鐵工業總是在一千萬噸到一千八百萬噸之間往來徘徊,徘徊了十年之久上不去,現在上來了,已達到二千五百萬噸了。’”(《緬懷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7月第74頁、第84頁)】
上世紀50年代的鞍鋼
“鞍鋼憲法”的歷久彌新
“鞍鋼憲法”誕生后,五十多年來,鞍鋼一直在傳承和弘揚鞍鋼憲法精神。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后,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毛澤東本人沒有到過鞍鋼。但其他歷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主要成員都到鞍鋼調研過。鄧小平曾到過五次。江澤民1999年8月第二次到鞍鋼時,盛贊鞍鋼“舊貌換新顏”。1995年4月,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在調研鞍鋼時,稱贊鞍鋼在全國企業中對國家貢獻最大,出了很多鋼材、人才和經驗。2008年12月,胡錦濤調研了鞍鋼鲅魚圈鋼鐵新區,指出:
【“鞍鋼是我國鋼鐵企業的排頭兵。”】
2009年7月,習近平來到鞍鋼的工人中間,仔細詢問企業生產經營和工作生活情況。他強調,勞動光榮,工人偉大,工人階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骨干力量。
鞍鋼在“鞍鋼憲法”精神指引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繼續堅持群眾路線,注重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涌現出了李晏家、邢貴彬等典型。1995年,鞍鋼工人李晏家研制出鑄石篦條篩代替滾動篩,使用壽命提高10倍,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年創經濟效益500萬元以上。2004年4月,鞍鋼成立了李晏家攻關小分隊,先后共獲國家技術專利52項,創效11000萬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鞍鋼的郭明義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改革先鋒”稱號。
2015年是毛澤東批示“鞍鋼憲法”55周年。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召開紀念“鞍鋼憲法”55周年座談會。鞍鋼負責人在會上發言時指出:“鞍鋼憲法”是鞍鋼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推進鞍鋼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做好當前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鞍鋼集團要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偉大實踐中,不斷賦予“鞍鋼憲法”新的時代內涵,要重點抓好深化“網絡問企”活動、“學李超,做李超式好員工”(李超是共獲得5項國家專利、1項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4項專有技術,先后解決230多項生產難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一線職工——作者注)主題實踐活動,群眾性技術創新創效活動,領導干部大走訪、大下訪活動,把“鞍鋼憲法”精神落細、落小、落實。
2015年是毛澤東批示“鞍鋼憲法”55周年。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召開紀念“鞍鋼憲法”55周年座談會。圖為座談會會場
的確,“鞍鋼憲法”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巨大而深遠。盡管有時代的痕跡和局限,但其主要內容,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尊重創新精神,發揮團隊優勢等,可以說是一種企業的“普適價值”。因此,不少日本和歐美企業都借鑒“鞍鋼憲法”。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企業開始對“鞍鋼憲法”進行研究,在吸收其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與本國精耕細作的勞作傳統和追求質量的精神相結合,進行制度創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托馬斯在做了大量歐美企業的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指出,
【“‘毛主義’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即充分發揚‘經濟民主’——兩參一改三結合——恰是增進企業效率的關鍵之一。”】
但是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外國企業界的借鑒只是說明“鞍鋼憲法”的影響力,并不涉及“鞍鋼憲法”的精髓——工人階級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
據報道,這幾年在國內外聲名大振的華為公司,在公司的基本法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各部門的管理含量,提高管理的科學水平,造就銷售員+工程師和工程師+銷售員隊伍,由基層培養與選拔管理者,優化管理隊伍,研究開發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等”。專家稱這是“鞍鋼憲法”中“兩參”的現代版本。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相信“鞍鋼憲法”精髓會在歷久彌新的過程中與時俱進,使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再上一個臺階,走到世界的前列。
原載《黨史博采》2019年第6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