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次年隨校并入第一師范學校。在此期間,毛澤東有多種手跡留存,“聽課時記了萬余言的《講堂錄》,主要是國文課和修身課的筆記。”參加革命后,族人為防反動派迫害,將他存放韶山家中的書籍信札筆記等物搬到后山燒毀,只有幼年塾師毛宇居冒險留下了兩冊課本和94頁九行直線本筆記,其中就包括七十多頁《講堂錄》。《講堂錄》收錄在《毛澤東早期文稿》中。
《講堂錄》里有一段這樣寫道:“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大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為毛澤東學習《西師意〈實學指針〉序》后所記,這也是目前可考的毛澤東關于醫學的最早論述。
《西師意〈實學指針〉序》收錄于《吳摯甫文集》卷一,作者吳汝綸,字摯甫,1840年出生,安徽桐城人,清末散文家,曾先后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并創辦桐城學堂。
西師意是日本人,自號金城子,曾師事吳汝綸,著有《金城叢書》三種,《實學指針》為其一,出版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吳汝綸在序中對《實學指針》一書頗稱贊:“是書詳記英俄德美之地積、人口、財政、軍法,使吾國士大夫考鄰敵之富盛,而思所以自振拔,其用意故以勤矣。”《吳摯甫文集》存四卷,另附深州風土記四篇,其中收錄了大量序文、說、題、跋、書、表、壽序、祭文等,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飭雅潔之長,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風格矜煉典雅,意厚氣雄;作文擅長議論,邏輯嚴密,被時人譽為“后無來者”的“海內大師”和“古文宗匠”。
毛澤東之所以會閱讀《吳摯甫文集》,多是受其國文教員袁吉六的影響。袁吉六,名仲謙,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湖南保靖縣葫蘆鎮袁家坪,盡管家境貧寒,卻刻苦攻讀,去永順府應試時,因為家貧無錢糧可帶,只得帶些鍋巴和苞谷粉作干糧,后來苗鄉人稱他是“鍋巴秀才”。在鄉親資助下,袁吉六成了一名舉人,先后在保靖、古丈等地辦學執教50余年,培養了不少學生。1913年春,袁吉六被調到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袁、毛遂成師生關系。
毛澤東對袁吉六學識的博大精深及其對自己的影響感觸頗深。1936年,他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采訪,談到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所受的影響,說:“這里有個國文教員,綽號‘袁大胡’。他揶揄我的文章,說是報人的東西。他看不起我的模范梁啟超,以為他只是半通。我只得改變我的風格,攻讀韓愈的文章,和熟記經史的典故。所以,謝謝袁大胡,必要時我現在還可以做一篇清通的古文。”對這位曾經“不對眼”卻又十分器重自己的國文老師,毛澤東十分敬重,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和鄉親、同學談起這位教授自己長達5年的國文老師。1952年毛澤東還親筆為去世20年的老師題寫了《袁吉六先生之墓》碑文,這是毛澤東平生題寫的唯一一塊墓碑,可見袁吉六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從現在保存的信件、文章、讀書筆記等來看,毛澤東在第一師范讀書的前期,較多的時間在讀中國古典經籍,即在潛心研究國學。正是袁吉六介紹必讀的古典文學作品,悉心單獨教授,毛澤東方能積淀厚重的國學底蘊。
毛澤東用“中言氣脈”四個字極其凝練、中肯地點出了中醫學的特點。“氣”是《黃帝內經》中的重要命題,有學者統計,其關于“氣”的論述有2956處,開篇就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語。《黃帝內經》還有許多論述,“真氣”“腎氣”“四時之氣”等,都是重要概念。“脈”是人體內具有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調節平衡等作用的一個網絡狀巨系統。這一巨系統是由經脈(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絡脈(包括大絡、浮絡、孫絡、陰絡、陽絡)、經筋和皮部組成。十二正經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其功能是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絡脈是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青年毛澤東指出“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如此深刻感悟,今天又有幾人?考察現有公開文獻,尚無法考證毛澤東是否研讀過《黃帝內經》,但從這段讀書筆記來看,毛澤東至少是瀏覽過包括《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的,方有如此精辟之詞。
毛澤東又指出“西言實驗”,接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我們對此應該心領意會。在這前一年,毛澤東“認為在校學習不如自學,便退學寄居在湘鄉會館,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日到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在自修的半年中,廣泛涉獵十八、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書籍。”對西方近代思想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近現代醫學和西方古代醫學或歐洲傳統醫學都不同,這是以物理、化學、生物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體系,從生物—醫學模式到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直到現代的系統生物醫學模式。近現代醫學的基本方法是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實驗結論,是化學、物理、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現代醫學主要依靠醫療器械、檢驗設備來診斷,通過化學藥物、放射線等方法治療,甚至通過精細手術切除人體病灶、器官移植等手段達到治療的目標。青年毛澤東所處的時期并沒有很多醫療設備,但他指出“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對現代醫學的特點和不足,能有如此遠見,實在讓人嘆服。“常失其本”,表現為“頭痛灸頭,腳痛灸腳”“過度治療”,不正是現代醫學揮之不去的夢魘嗎?
青年毛澤東有“醫道中西各有所長”的認識,又有一個“常失之虛”、一個“常失其本”的精當點評,更有“二者又各有所偏矣”的論斷。正是基于對中西醫的這種最初認識,毛澤東在后來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活動,直至確定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方針時,才會自覺地走上了中西醫并重的道路吧。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福建省中醫藥管理局 劉雪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克勤: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來換回毛澤東的路線——顧作霖肺腑之言
2021-03-29郝貴生:毛澤東“改造學習”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2021-03-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