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主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這個宗旨決定了黨和政府所制定的一切方針政策都代表著人民的利益,決定了每一個黨員、干部的行為準則只能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別的。
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是靠我們的黨員、干部去貫徹和落實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個決定因素就體現在我們各級干部不脫離群眾,依靠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聽取群眾意見,能夠與群眾一起拼搏的行動之中。如果不依靠群眾,脫離了群眾,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動口不動手,瞎指揮,打自己的小算盤,敷衍了事,就會使黨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而制定的一切方針政策成為一紙空文,讓群眾失望,對黨失去信心。那就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就會使黨和人民群眾離心離德,影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和形象,貽誤和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
我們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將自己置身于群眾之中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是黨的干部一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戰爭年代,在我們的軍隊中,凡是沖鋒在前的都是我們的干部和共產黨員,他們是在喊著“跟我上”的口號聲中,帶頭沖向敵人陣地的。而國民黨的軍官,則是躲在后面喊著“給我上”,用槍逼著士兵往前沖的。兩者的對比,國民黨焉有不敗的道理?在計劃經濟年代,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口號:“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真實地道出了當時的干群關系和社會風氣。百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實踐證明,依靠群眾、不脫離群眾,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這個理念也早已深深地植根在了我們共產黨人的頭腦之中,是我們共產黨人思想上的總開關,決定著我們黨的生死存亡。如果這個總開關開著,我們黨就有支撐,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而勇往直前;一旦關閉了,失去了群眾基礎,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民是共產黨人的堅強后盾和力量源泉,只要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干部始終堅守不脫離群眾這個理念不動搖,不論國內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或出現了任何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我們就都能駕馭和應對,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就能保證黨和人民事業這艘巨輪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無往不勝而始終向前。否則,如若淡化了這個理念,逐漸地脫離了群眾,千里大堤就會毀于蟻穴,黨的事業就要受到挫折,就會失敗,就會出現亡黨亡國的危險。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前蘇聯及東歐共產黨國家的劇變就是它們長期脫離群眾而被群眾所拋棄的結果,無疑給我們敲響了思想上的警鐘。我們必須引以為戒。
我們黨能夠走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才換來的,也是人民群眾堅定支持的結果。吃著前輩給我們帶來紅利的后人要倍加地珍惜,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了群眾,要把我們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為人民打江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黨與人民群眾是魚水關系。要在險惡的環境中求生存,那就一刻也離不開人民,如若不與群眾打成一片,脫離了群眾,不關心群眾疾苦,甚至損害群眾的利益,那就一定無法立足和生存。毛澤東主席深諳此理,為我們黨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干部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的紀律和法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他不僅要求全黨要嚴格執行黨的政策和紀律,必須同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事,還要求每位黨的干部,要善于從工作態度及作風中尋找出我們的不足及可能傷及到群眾利益的問題,用改進我們的工作來增進與人民群眾的關系。1942年夏季,有一天下著大雨,突然間電閃雷鳴,延川縣縣長劉彩云被雷擊身亡。有一位農家婦女便仰天長嘯:老天爺為什么不長眼,咋不劈死毛澤東哩。這一下可不得了了,邊區保衛部門在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進行追查,不僅逮了人,還要對此人以反革命罪嚴加懲處,同時也派人將此事上報給了毛主席。毛主席在問明了事情的緣由之后,對保衛部門人員說,我和這位農婦素不相識無冤無仇,她為什么要罵我呢?她罵我必有罵我的理由和原因,因為我是黨的主席,一定是我們在哪一方面傷及到了她,否則她怎會隨便就罵人呢?你們在沒有搞清楚原因的情況下這樣草率處置,這是黨的政策和紀律所不允許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邊區政府立即又派人對此事去進行了調查核實,結果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由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造成了邊區黨政機關吃飯的困難,而邊區政府卻在老百姓本來糧食就歉收的情況下又多征了公糧,弄得老百姓很有意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之后,不久,中央和邊區政府就做出決定:將當年征收公糧的任務由20萬擔減少到16萬擔,一下子減輕了群眾的負擔,群眾也沒有了怨言。
按說到此問題就算解決了,但毛主席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要以此為戒,找出為什么要多征公糧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他認為,盡管有國民黨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的客觀原因,但也有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未顯露出來的主觀原因。他針對邊區政府機關“水少魚大”的情況,接受了黨外人士李鼎明先生提出的“精兵簡政”建議,縮減了行政工作人員;接著,又向全黨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在邊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他本人及在延安的中央領導也都帶頭開荒種地。僅在1943年,陜甘寧邊區就開荒一百萬畝,使邊區機關部隊的糧棉自給程度也由百分之二十六增長到百分之七十六,一下子減輕了群眾的負擔,受到了邊區群眾的擁護和歡迎。毛主席還針對一些工作人員脫離群眾、工作方法簡單的問題,提出了要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和加強邊區黨政軍機關工作人員工作態度和作風的要求。這些深得人心的措施,不僅增進了邊區黨政軍民的團結,更是在老百姓的心中筑起了一個強大而堅不可摧的人心長城,為后來能夠戰勝蔣介石發動的內戰奠定了牢不可破的群眾基礎。1947年3月,胡宗南25萬大軍進攻延安,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也只有兩萬多人馬。毛主席和中央前委靠著僅有的幾百人的警衛部隊,硬是在陜北與其周旋了一年之久,就是不過黃河。他為何能有如此堅定的膽略和信心,因為他深知只有在老百姓中間才是最安全的這個辯證法。試想,如若沒有群眾的保護,前委在轉戰過程中,有時與胡宗南的先頭部隊擦肩而過,有時還在同一個山頭,此時只要有一個百姓給敵人通風報信,那黨中央機關早就被胡宗南一網打盡了。這就是人心的力量!
就當時的全國形勢來說,不僅陜北戰場,我國各個戰場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無不都是人民群眾全力支援的結果,正像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勝利后說的那樣,淮海戰役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完全可以說,一部中國革命的勝利史,就是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史。
然而,隨著全國解放新中國的建立,我們黨已經成為了執政黨,手里也有了一定的權力,有些干部便不是想著更好地去為人民服務,而是滋生了“船到碼頭車到站”、不求進步而貪圖享樂的思想,干部脫離群眾的問題便隨之顯現了出來。盡管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及時地給全黨打了預防針,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但仍然出現了劉青山張子善的貪污案,使得他不得不對兩人處以極刑,以教育全黨并挽救更多的干部。在五六十年代,全國進入到了大規模建設時期,毛主席在對干部進行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教育的同時,還把干部參加勞動作為了培養干部作風養成的一項制度。他認為:干部通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同勞動人民保持廣泛的、經常的、密切的聯系,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義,防止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他認為一個干部之所以會犯錯誤,就是從脫離群眾開始的。為了防止黨的干部脫離群眾,他不僅以身作則做表率、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黨的各級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也體現在了他從生活方面對干部進行教育的細微小事上。
毛主席的保健護士長吳旭君曾回憶——毛主席對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總是希望這些同志能夠像他一樣,要求別人做到的事,他們自己也要說到做到。有一次在游泳池,毛主席主持了一次大區書記的會議,會議開的時間較長,快到吃飯的時候還沒有要散會的跡象,負責后勤保障的同志便走到主席旁邊請示他說:是不是搞點東西給大家吃呀?主席看了一下時間說,那好啊,不要搞多了,開完會每人吃一碗面條就行了。散會之后,這些大區書記們還想著毛主席可能會好好的招待一下他們呢,豈知毛主席只給他們每人吃了一碗面條就完事了。事后,吳旭君就跟毛主席開玩笑著說:主席,今天來這里開會的都是些高級領導干部,到了你的家里,你才給他們每個人吃一碗面條啊。言外之意是說,主席你有一點太吝嗇了吧?主席聽到吳旭君的話后便笑了,對她說:正因為他們都是些高級領導干部,平時啊,誰敢讓他們餓肚子啊?他們到了我這里不準吃飽,我就是要讓他們記住餓肚子是什么滋味。接著又說,他們官當大了,容易忘記還有受苦吃不飽飯的人。聽了主席的這番話,吳旭君一下子就明白了主席的用意,原來是這樣啊!
這就是一位人民領袖為了讓其官員不脫離群眾的良苦用心。我們怎能不向他深表敬意!正因為他的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才開創了一個官民一致、風清氣正的時代。今天,雖然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做法對于我們的各級干部仍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一個干部,一旦脫離了群眾,就會變懶,不愿為群眾做事,就會重現六十年代初毛主席用“懶、饞、占、貪、變”五個字總結的干部蛻化變質軌跡。只有不脫離群眾,才能避免和防止干部變質的問題。遠的不說,聯想到當前的反腐,2024年9月13日,陸軍原副司令員鄧志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罷免其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這位昔日戰場英雄,能從槍林彈雨中過來,卻過不了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攻擊這一關,成了階下囚。我們不免為他惋惜,黨和人民把你培養成為一個將軍,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多么的不容易,寄希望你能守衛好我們的家園。你卻喪失理想信念,沒有群眾觀念,違法違紀,把黨和人民賦予你的權利當成了撈取個人好處的資本,不但沒有守好、反而毀我長城。這個悲劇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歷史的教訓必須汲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黨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挫折和教訓。但最大的教訓是,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忘記了初心和使命,忘記了群眾,淡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從而導致了腐敗及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持續且大面積的發生,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有些地方和部門以改革的名義,剝奪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犧牲了廣大群眾的利益;一些干部把黨的紀律拋之腦后,不惜一切地以權謀私、侵害人民利益;還有的不顧人民意愿,大搞強迫命令的官僚主義霸道作風,造成與群眾尖銳對立,老百姓反應強烈。這些行為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的緊張,使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地位發生了動搖,嚴重危及到了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建設。黨中央對此始終保持著高壓態勢和零容忍,下大力氣用刮骨療法去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突出的問題,但形勢仍不容樂觀。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強中國,才能使我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雖然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及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使得我們在某些方面還不盡人意,還有讓人民群眾不盡滿意的地方,但人民群眾的理解和信任,仍然還在堅定地支持著我們黨,這也就是我們黨還能夠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動力。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永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為人民的利益堅持正確的,改正錯誤的,那么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1953年,毛主席等人在黃鶴樓,瞧那個小男孩,比偉人還有氣勢
2024-09-17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參觀《牢記宗旨使命,繼往開來,為中國式現代化接續奮斗書畫展》
2024-09-1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