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中心環節,也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堅持勞動者至上、創新引領、深化改革,實現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助力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新質生產力在我國現代化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我們要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構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新的生產力理論,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
生產、生產能力和生產力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擺在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就是生產的發展。整個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消費、分配、交換這樣幾個基本的環節,這也成為生產的閉環系統。在這個閉環系統中,生產是決定性的。生產作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首先需要的就是勞動。
勞動是人類實現生存的第一個活動,它首先以人自身的活動來調整、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個人類自主的勞動過程就是生產過程。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這個過程需要一系列的要素來共同完成,即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當然,除了這三個要素之外,人口、協作和分工、交通運輸工具、科學技術等,也都屬于過程的要素。或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就是生產能力的體現。
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給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的信中又寫道:“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可見,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更為明確地指出,生產力就是“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生產力的一切增長,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力的一切增長,如科學、發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機器等等所產生的結果”。這一重要的論斷表明,生產力是勞動者運用各種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結果,是既得的力量。也就是說,是全社會生產能力獲得的全部財富,無論這種財富是以產品的形式還是以科學技術成果為表現。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馬克思曾經說到,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
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程表明,在促進生產過程效率提升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產業革命,迅速建立起機器體系,極大地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第一次質的提升,同時帶來了生產關系的劇烈變化,形成了資本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19世紀后半葉和20世紀前半葉,先后發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由此發生的產業革命,是機器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生產過程進一步達到了電氣化和自動化。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隨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得生產的動力系統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使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而且實現了信息的大規模存儲、高速傳輸,人工智能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核心,從而加速了信息的傳遞、處理,將生產的中間環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第四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了信息技術領域的新突破。隨著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科技開發成為真正獨立的“生產部門”,使人類社會逐漸過渡到信息時代,逐步實現信息化、網絡化。
現代科技革命改變了生產過程的內涵,直接地表現在勞動過程構成要素的變化上。現代科技革命也改變了生產力結構的內涵,生產力結構的變化直接地表現在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變化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勞動力結構向非體力的智能化演變的趨勢加強,發達國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等腦力勞動者人數的增長大大超過了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者;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越來越多地注入科技因素,在機械化基礎上向智能化、自動化轉變,在傳統的工作機、動力機和傳動機組成的機器體系中又增添了控制機,引起了生產工具的巨大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急速上升。顯然,現代科學革命和現代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極大地豐富和提高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指出:“科學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于資本的獨立力量,一般說來屬于生產條件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獨立力量這一范疇。并且正是科學的這種分離和獨立(最初只是對資本有利),同時成為發展科學和知識的潛力的條件。”
釋放創新動能 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從理論邏輯上說,勞動過程(生產過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過程各要素的優化和提升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實踐邏輯上說,在勞動過程(生產過程)的進步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了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新質生產力就是勞動過程或生產過程的現代化,它既符合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種新的有中國特色的質態,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表現為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勞動過程的現代化,而勞動過程的三個要素,即“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就是實現躍升的內容。因此,克服影響生產力躍升的各種障礙,就是發展和改革的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論斷符合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對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觀點的繼承和創造性發展。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加快形成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釋放創新動能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首先,要高度重視勞動者,培養勞動者,保護勞動者。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即掌握和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勞動者。這就需要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培養人才、尊重人才、科學使用人才的體制機制,始終把育人、識人、選人、用人放在工作的優先位置,使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擁有持續的人才支撐。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勿避免“只見科技不見人”的現象,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高科技人才和傳統生產人才要并重,不能顧此失彼。
其次,要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形成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良性互動。當前,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和卡點,主要表現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形成的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要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必須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圍繞形成新的分配關系來界定勞動過程(生產過程)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勞動過程中的相關要素能夠在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實現要素價值。
最后,要高度重視激發全社會的首創精神,通過各種政策措施,調動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部門、哪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發展新質生產力,也絕不是某一個企業、某一個研究機構、某一所大學的事情,而是生產過程所有環節的共同任務。因此,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來源:《前線》雜志2024年第9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