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張旭: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
點擊:2961  作者:張旭    來源:“人大政治經濟學論壇”  發布時間:2022-09-26 10:12:28

 

1.jpg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市場經濟所固有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資本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對市場經濟秩序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何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觀點來認識資本的特性與行為規律,更好地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有利方面,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深刻認識資本的作用、地位和歷史趨勢,防止社會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資本主義化。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新時代我黨在經濟建設上的重大成就上,“強化市場監管和反壟斷規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市場秩序”,是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保護廣大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舉措。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提出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同時,還“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已經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任務的新發展階段,正確認識資本的特性與行為規律,成為理論認識和政策選擇中必須厘清的重大問題。

 

一、資本的特性:資本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

 

1. 資本是什么?

 

顯然,正確地認識資本的特性,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資本。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在于資本總是以各種具體的形態存在,是以生產要素的形式存在著。不解釋資本的本質,就不能區分資本和資本要素,從而也就無從談起在什么意義上對資本設置紅綠燈、進行監管以防止其野蠻生長,也就無從談起在什么意義上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資本在生產中而不是在流通中產生。對于資本,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剩余價值理論》部分,有一個對諾思著作的評價:“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出現關于stock即資本的明確概念,或者更確切地說,關于不作為流通手段只作為資本的形式的貨幣的明確概念”。馬克思對諾思的認識所做出的正面的評價,源于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家在對待資本認識上的錯誤的糾正。“按照經濟學家通常的理解,資本是以貨幣和商品形式存在的積累的,它像一切勞動條件(包括不花錢的自然力在內)一樣,在勞動過程中,在使用價值的創造中,發揮生產性的作用,但它永遠不會成為價值的源泉”。馬克思指出:“資本只有作為一種關系,——從資本作為對雇傭勞動的強制力量,迫使雇傭勞動提供剩余勞動,或者促使勞動生產力去創造相對剩余價值這一點來說,——才生產價值”。顯然,只有超越流通領域回到生產領域,才能真正地認識資本本身。“重農學派的功績和特征在于,它不是從流通中而是從生產中引出價值和剩余價值,所以它同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相反,必然以這樣的生產部門為起點”。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資本雇傭勞動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而雇傭勞動的生產即勞動力的消費則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勞動力的消費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只不過,雇傭勞動者生產的商品和剩余價值與勞動者本人無關。

 

貨幣和商品轉化為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明確指出:“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一樣,開始并不是資本。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如何實現這種轉化呢?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發生這種轉化呢?這種情況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占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商品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資本關系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

 

貨幣和商品取得資本形式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勞動者和勞動條件之間原有的統一〔我們不談勞動者自身屬于客體的勞動條件的奴隸關系〕有兩種主要形式:亞洲村社(自然發生的共產主義)和這種或那種類型的小家庭農業(與此相結合的是家庭工業)。這兩種形式都是幼稚的形式,都同樣不適合于把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不適合于發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因此,勞動和所有權(后者應理解為對于生產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破裂和對立就成為必要的了。這種破裂的最極端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同時會得到最有力的發展)就是資本的形式。原有的統一的恢復,只有在資本創造的物質基礎上,并且只有通過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在這個創造過程中經歷的革命,才有可能實現。”

 

資本不僅是歷史的社會生產關系,而且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 “資本不是物,正像貨幣不是物一樣。在資本中也像在貨幣中一樣,人們的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表現為物對人的關系,或者說,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為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

 

“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并且還包括交換價值。資本所包括的一切產品都是商品。所以,資本不僅是若干物質產品的總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換價值、若干社會量的總和。”“因此,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貨幣占有者和勞動力占有者的關系,并不是自然關系,也不是一切時代所共有的社會關系,而是歷史的關系,是許多次經濟變革的產物。前面所考察的經濟范疇,也都帶有自己的歷史印記。要成為商品,產品就不應再作為直接的生存資料來生產。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大量的產品才會采取商品的形式”。相反,而“資本只有在上述條件下才產生,而這一條件包含著一部世界史”。

 

資本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馬克思對資本的考察,是從剩余價值的歷史形成和發展來進行的。或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形式被揭示出來并得到進一步發展。”所謂的“經濟學規律”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剩余價值規律。

 

當資本還只是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即商品或貨幣的時候,資本家也只表現為商品或貨幣的占有者,這時的商品或貨幣還僅僅是可能性上是資本的商品、貨幣。當資本(或者說要由商品或貨幣轉化生成的資本)進入到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的使用價值目的就消失了,資本的最初的暫時的商品或貨幣形式就要實現交換價值必須用來創造更多的交換價值的目的,即“轉化為一個等于原有價值額加上這個原有價值額的余額的貨幣額或價值額,轉化為已知的貨幣量加上追加的貨幣,轉化為既定的價值加上剩余價值。于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包括原預付價值的保存),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決定目的、驅動利益和最終結果,表現為使原有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那種東西”。“瓊斯同其他經濟學家(也許西斯蒙第除外)相比顯得卓越之處,就在于他把資本的社會的形式規定性作為本質的東西強調出來,并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其他生產方式之間的一切區別歸結為這個形式規定性。資本的這個社會的形式規定性就是,勞動直接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這個資本購買勞動不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自行增殖,為了創造剩余價值(更高的交換價值),‘用來獲取利潤’”。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資本本質上是生產資本的,但只有生產剩余價值,它才生產資本”。“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2. 資本的形態和特性是什么?

 

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范疇和特殊形態。資本可以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貨幣、廠房、機器設備,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以前的資本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資本。馬克思指出,只有嚴格意義上的資本,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或者說,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才是現代意義上的資本。資本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個是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一個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而成為“自由的”雇傭工人。但是,這兩個條件“屬于資本的形成史,但決不屬于資本的現代史,也就是說,不屬于受資本統治的生產方式的實際體系。”或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決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而單是這一歷史條件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因此,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因此,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說,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因而他的勞動具有雇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顯然,資本的形成是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最顯著的標志,體現在社會關系上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者成為雇傭工人。資本與雇傭工人的對抗,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抗,而資本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并占有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為目的的制度,就是資本主義制度。

 

盡管資本可以以多種形態表現出來,但作為社會財富的生產資料與作為資本的生產資料是不同的。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這種所謂的不同社會性質,就是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它決定了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

 

資本的野蠻性和掠奪性。“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引用了《評論家季刊》的評述:“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

 

“對工人本人來說,這種生產勞動像任何其他生產勞動一樣,不過是再生產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手段;對于資本家來說,這種生產勞動則僅僅是賺錢的手段,生產剩余價值的手段,資本家對使用價值的性質和所使用的具體勞動的性質本身是完全無所謂的。”

 

資本要賺錢就要不停地循環,“它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只有在資本價值增殖時,也就是在它作為獨立化的價值進行它的循環過程時,因而只有在價值革命按某種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時,才能夠存在和繼續存在。” 資本不斷增殖的需要就會不斷將攫取的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即資本積累。這樣的后果是,“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

 

二、資本的歷史作用及是否終結?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中,既批判了資本的野蠻性,揭示了其歷史局限性,也根據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充分肯定了資本的歷史作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做出過迄今為止的思想家們最高的評價:“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列寧也指出:“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證明了它的歷史暫時性,說明了它瓦解和向高級形態轉化的條件和原因,——但這些矛盾決不排除資本主義的可能性,也決不排除它與從前各種社會經濟制度相比起來的進步性。”

 

1. 關于資本的“三個有利于”

 

“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因此,資本一方面會導致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系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系在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式中,使這種剩余勞動能夠同物質勞動一般所占用的時間的更大的節制結合在一起。”

 

資本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在于資本創造了剩余勞動。盡管這是一個令人不容易接受的結論,但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在矛盾不斷否定中前進的。1852年3月5日馬克思在給魏德邁的信中對海因岑等小資產階級學者的歷史觀做出批評:認為“資產階級賴以進行統治的社會條件是歷史的最后產物,是歷史的極限”,因而完全“不懂得資產階級制度本身的偉大和暫時存在的必然性”。“資本的偉大的歷史方面就是創造這種剩余勞動,即從單純使用價值的觀點,從單純生存的觀點來看的多余勞動”。“只要工人創造財富,他就因而成為資本的力量;同樣,勞動生產力的全部發揮也就是資本生產力的發揮。工人自身出賣的而又總是獲得等價物補償的東西,就是勞動能力本身,是一定的價值,它的量可能在一個較大或者較小的范圍內波動,但是,按照概念來說總是可以歸結為維持勞動能力本身即工人能夠作為工人繼續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生產方式,這是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不過,這種勞動社會生產力是作為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的獨立力量而發展的,并因而直接與工人本身的發展相對立。“這種為了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進行的生產,……包含著一種不斷發生作用的趨勢,就是要把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即把商品的價值,縮減到當時的社會平均水平以下。力求將成本價格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最有力的杠桿,不過在這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只是表現為資本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所以,資本創造了剩余勞動并且不斷將剩余勞動按照更高的要求再生產出來,包括采用更先進的機器設備以及更多的科技手段,這在加大了對雇傭工人或工人階級剝削的同時,又客觀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獲得的剩余勞動不單純仍然是量上的剩余,同時勞動(從而剩余勞動)的質的差別的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樣化,本身越來越分化。馬克思指出,由于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導致的對資本和勞動需求的減少,就“必須為游離出來的資本和勞動創造出一個在質上不同的新的生產部門,這個生產部門會滿足并引起新的需要。舊產業部門的價值由于為新產業部門創造了基金而保存下來,而在新產業部門中資本和勞動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確立起來。”“新生產部門的這種創造,即從質上說新的剩余時間的這種創造,不僅是一種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產作為具有新使用價值的勞動從自身中分離出來;是發展各種勞動即各種生產的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廣泛的體系,與之相適應的是需要的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豐富的體系。”

 

資本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在于資本建立了社會普遍交往的體系,產生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無產階級,并形成了社會的勞動能力。因為,“隨著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或特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變成總勞動過程的實際執行者的并不是單個工人,而是日益社會地結合起來的勞動能力;互相競爭的和構成為總生產機器的各種勞動能力,以極其不同的方式參加商品形成的直接過程,或者在這里不如說參加產品形成的直接過程”。“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因此,如果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一方面創造出普遍的產業勞動,即剩余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那么,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甚至科學也同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屬性一樣,表現為這個普遍有用性體系的體現者,而在這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范圍之外,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表現為自在的更高的東西,表現為自為的合理的東西。因此,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對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資本按照自己的這種趨勢,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現象,克服流傳下來的、在一定界限內閉關自守地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舊生活方式的狀況,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資本破壞這一切并使之不斷革命化,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資本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在于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中孕育著不斷增長的新社會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草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從分析一般商品貨幣關系,考察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歷史發展,提出了社會分期三形式學說。他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導致“資本一方面會導致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系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系在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式中,使這種剩余勞動能夠同物質勞動一般所占用的時間的更大的節制結合在一起。”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同時,其內在的矛盾也愈發激烈,這些矛盾包括: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相對立;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競爭不可遏止,個別工廠中的社會化組織和整個生產中的社會無政府狀態相矛盾;機器的改進或技術的進步成為資本家維持自己統治的強制性命令,不斷被解雇的工人變成了產業后備軍,而生產的無限擴張使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解決,周期性的危機不斷爆發,資產階級已經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管理自己的社會生產力;信用和股份公司使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不斷發展,“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再生產過程中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股份制度的發展成為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只不過在前者那里,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后者那里,對立是積極地揚棄的。”最終,這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的解決,就是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將取得公共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脫離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化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通過這個行動,無產階級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質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從此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的了。生產的發展使不同社會階級的繼續存在成為時代錯亂。隨著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消失,國家的政治權威也將消失。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2. 終結資本的條件

 

終結資本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還存在著雇傭勞動關系存在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礎,資本就仍然能夠發揮它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盡管這種文明作用就像用鮮花遮蓋了血腥。所以,針對資本的“三個有利于”,馬克思指出既不能將其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恒的根據,也不能認為由于資本沖破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界限,就認為資本無所不能并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就如馬克思對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做的同一性論證的分析一樣。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但是價值增殖過程是與勞動過程同時發生的,勞動力的買賣被遮蔽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表現為單純的直接生產過程。馬克思指出:“資本生產過程就其實際方面來考察——或者把它當做通過有用勞動用使用價值形成新使用價值的過程來考察——,它首先就是實際勞動過程。作為這樣的勞動過程,它的各要素,它的概念上特定的各組成部分,是一般勞動過程,每個勞動過程的要素和組成部分,不管這種勞動過程發生在何種經濟發展階段上,發生在何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因為資本存在的實在形態或客觀使用價值形態,資本的物質基體,必然是用來生產新產品的生產資料形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又因為在流通過程中,在商品形式中,也就是在作為商品占有者的資本家的占有中,這些使用價值在它們按其特有目的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職能以前就已經存在(在市場上);也就是說,因為資本——就它表現為客觀勞動條件來說——從其使用價值看是由生產資料,原料,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工具,建筑物,機器等等構成的;由此人們就得出結論說,一切生產資料都是可能的資本,而就它們作為生產資料執行職能來說,又都是實際的資本;所以,撇開勞動過程的一切歷史形式不談,資本是人類勞動過程一般的必要要素,從而是某種永恒的和由人類勞動性質決定的東西。同樣人們就得出結論說,因為資本的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所以勞動過程本身,一切社會形式下的勞動過程,必然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于是,資本就被看成這樣一種物,它在生產過程中起著某種物的作用,起著它作為物應有的作用。”對于這種企圖通過抽去一切生產過程的特有差別來抹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殊性的同一性的證明方式,馬克思諷刺道:“這種幻想是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永恒性或證明資本是人類生產本身不朽的自然要素的非常方便的方法。”因為用這種方式,“不僅沒有能按照預定的目的證明資本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且正好相反,連資本在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必然性也被否定了,因為斷言資本無非是勞動材料和勞動資料,或者斷言勞動過程的物的要素天生就是資本,理所當然地與下述答案相對立:人需要資本,而不是資本家,換句話說,資本不外是為了欺騙群眾而發明的名稱。”

 

所以,“決不能因為資本把每一個這樣的界限都當作限制,因而在觀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結論說,資本已在實際上克服了它,并且,因為每一個這樣的限制都是同資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資本的生產是在矛盾中運動的,這些矛盾不斷地被克服,但又不斷地產生出來。不僅如此。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限制,這些限制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資本的偉大歷史方面是創造了剩余勞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剩余勞動產品的增加,“一方面,需要發展到這種程度,以致超過必要勞動的剩余勞動本身成為普遍需要,成為從個人需要本身產生的東西,另一方面,普遍的勤勞,由于世世代代所經歷的資本的嚴格紀律,發展成為新的一代的普遍財產,最后,這種普遍的勤勞,由于資本的無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實現這種欲望的條件不斷地驅使勞動生產力向前發展,而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個社會只需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另一方面勞動的社會將科學地對待自己的不斷發展的再生產過程,對待自己的越來越豐富的再生產過程,從而,人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來替人從事的勞動,——一旦到了那樣的時候,資本的歷史使命就完成了。因此,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在這里就像貨幣和商品的關系一樣;如果說一方是財富的一般形式,那么,另一方就只是以直接消費為目的的實體。但是,資本作為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驅使勞動超過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來為發展豐富的個性創造出物質要素,這種個性無論在生產上和消費上都是全面的,因而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而在這種發展狀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由此可見,資本是生產的,也就是說,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的關系。只有當資本本身成了這種生產力本身發展的限制時,資本才不再是這樣的關系。

 

“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的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深刻地指出,即使探索到了一個社會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揭示和充分認識社會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可以使我們主動作為,消除其對生產力的破壞作用和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限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如何約束和引導資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9月29日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依據。”這個“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就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并存。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今天我們所處的新發展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這個新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如何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將各種積極因素匯聚成實現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磅礴力量,在深刻認識資本特性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重視和發揮資本要素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弊端,就成為新發展階段必須正視和高度重視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化生產的文明作用也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性。我們重視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但是不能夸大這個作用,不能用資本歷史上的進步性來掩蓋其野蠻性和掠奪性,更不能用這種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為依據,在中國搞資本主義

 

首先,必須區分資本和資本要素,加大對資本要素的投入力度。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表明了資本和勞動力之間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對立。但是,資本在其具體形態上,它表現為生產過程的要素,表現為具體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必須高度重視馬克思對重農學派貢獻的理解:馬克思指出,“在資產階級視野以內對資本進行分析,從本質上來說是重農學派的功績。這個功績使他們成為現代經濟學的真正鼻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重農學派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種物質組成部分”,把工具、原料等這些物質存在形式“在它們是勞動過程本身的要素的形式上把它們當作資本來理解”,“重農學派的巨大功績是,他們把這些形式看成社會的生理形式,即從生產本身的自然必然性產生的,不以意志、政策等等為轉移的形式。這是物質規律;錯誤只在于,他們把社會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物質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也就是說,重農學派闡明了各種要素參與生產的物質規律,但是卻未能發現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支配著物質規律的社會形式,這種社會形式就是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是資本(盡管以貨幣或商品或土地等等具體形式存在)通過交換勞動形成的社會關系支配著一切生產和再生產。“雇傭勞動或者說雇傭勞動制度(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是必要的社會勞動形式,同樣,資本,自乘的價值,也是一種必要的社會形式,勞動的對象條件必須具有這種形式,才能使勞動成為雇傭勞動”。

 

“一旦勞動力由工人自己作為商品自由出賣,這種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從這時起,商品生產才普遍化,才成為典型的生產形式;只有從這時起,每一個產品才一開始就是為賣而生產,而生產出來的一切財富都要經過流通。只有當雇傭勞動成為商品生產的基礎時,商品生產才強加于整個社會;但也只有這時,它才能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要充分發揮資本要素的潛力,給予資本要素在投入、運營、產出、收益保護等各方面的可靠保障,通過完善法律體系、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清親政商關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加大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主動性,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在此基礎上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改善我國生產要素治理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

 

其次,必須將自身制度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積極成果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馬克思晚年在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思考中,提出了東方社會國家“土地公有制賦予它以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而它的歷史環境(資本主義生產和它同時存在)又給予它以實現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的現成物質條件。因此,它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如果它在現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導到正常狀態,那它就能直接變成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出發點,不必自殺就能獲得新的生命。”而如果不這樣做,“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用好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不斷加大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在不斷學習中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再次,必須加大對全體勞動者的保護。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因素之組成為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必須對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等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實施保護。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保護生產力,就要使廣大勞動者從壓迫剝削中解放出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依法得到應有的保護,“血汗工廠”“996”、惡意欠薪等行為必須堅決打擊杜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魯里亞的神權政治首領,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但是很明顯,如果在一個經濟的社會形態中占優勢的不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余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余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因此,如果沒有廣大勞動者獲得了滿足自身,不斷提高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就不會有“國民勞動的力量真正得到顯著發展”,那么資本所有者也就不能實現資本積累,也就無法進行增加利潤的擴大再生產。

 

第四,必須對非公有制經濟進行有效監管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既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形態的資本。資本主義的資本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資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資本都是要追逐利潤的。近年來由于認識不足、監管缺位,我國一些領域出現資本無序擴張、肆意操縱、牟取暴利。“這就要求規范資本行為,趨利避害,既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這就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有些資本野蠻生長,要反壟斷、反暴利、反天價、反惡意炒作、反不正當競爭,要健全立法、嚴格執法監管。同時,也要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健康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發展。希望廣大民營經濟人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

 

1953年12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宣傳部制發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說:“為了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必須督促和教育資本家使其接受人民政府的管理,接受國營經濟的領導和工人群眾的監督,接受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政策。”我國早在1956年就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毛澤東在談到過渡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時指出,必須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毛澤東指出,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條件時指出:“第一,有社會主義的幾千個大工廠;第二,農業合作化,要有計劃地、穩步地、積極地、自愿地搞互助合作;第三,國家資本主義企業內部的條件,包括黨組織和工會,加上我們的領導,可以保證企業轉到社會主義”。在講到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法則問題時指出:“在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支配下,適當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法則,資本主義經濟法則是受限制的。所謂資本主義經濟法則,就是剝削剩余價值,這一條已經受到了限制。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產,保障需要,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領導作用的經濟法則”。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做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報告中提出“由限制資本主義剝削到消滅資本主義剝削,不可能設想沒有復雜的斗爭,但是可以通過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國營經濟的領導和工人群眾的監督,用和平的斗爭方式來達到目的。”這些對待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經驗,今天仍然閃爍著我們黨的治理智慧,對于在新時代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仍然可以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人大政治經濟學論壇”,本文原刊于《當代經濟研究》2022年第5期,原標題《正確認識資本的特性與發揮資本要素的積極作用》)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