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李東宏:政府是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主體
點擊:  作者:李東宏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9-01 11:55:19

 

 1.webp (2).jpg

 

  【摘要】國有資本是唯一的民有資本或者社會資本。只要落實全民所有,讓全體人民直接收取國企的紅利,國企就不僅產權清晰,而且是唯一產權正當的企業。只要摒棄私企內部資本對管理信托企業的資本主義原則,就可以讓國企職工通過競標和擔保組成國企的經營權主體,實現國企職工以個人財產對國資的保值增值負責,廠長經理對國企職工的個人擔保財產保值增值負責,使國企的微觀效率遠高于私企。

 

  交易者,交換也。所有的交換都是交易。人之初形成的氏族組織——交易的最初形式,就是組織交易。所謂組織交易即獨立的個人通過組成組織獲得大于單個人利益之和的平均值。任何動物聚集成群,甚至發展到組織,都是動物之間組織交易的結果。沙丁魚聚集成群,是因為這種合作是一種交易,交易的結果是聚集至少在安全上,大于它們每一條魚獨自生存之和,即沙丁魚聚集成群的存活率遠高于每一條魚獨自生存。組織存在的奧秘在于,組織給個體帶來的利益大于個體單獨生存的利益之和,兩者之間有個差額,這個差額叫組織剩余。組織進化的奧秘在于,組織內部的交易可以通過促進組織的進化,促進組織剩余的擴大。這就是組織密碼。[1]市場交易是組織交易的產物:組織交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分配給個體的剩余,人們拿到組織之外去交換自己所需,就產生了市場交易。不同的是,組織交易的功能是獲得利益的增值,市場交易是用多余的利益換取自己沒有的利益。后來人們又發明了政府的強制性交易、政府代表私人資本集體的市場交易、計劃交易和政府代表國有資本集體的市場交易。未來,會產生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交易,交易對方是社會個體。屆時,將實行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政府是代表社會整體的市場主體。

 

  一、社會主義交易經濟

 

  按照社會主義天賦人權理論,人類應當實行這樣的所有制:資源是上天賜予社會整體的財產,而社會整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平等股東組成的社會法人。社會法人把一部分資源(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把另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所得在做出必要扣除后在全體股東中平均分配。社會成員的收入包括兩部分:股東收益和勞動所得。所有制上的平權和財產流通上的交易存在,使得社會法人得以以資本家為“剝削”對象,通過交易獲取剩余,成為資本家的資本家,因而這種經濟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在這個應然的社會里,公有財產權本身是正當而且高效的,并且是私人財產權唯一的合法基礎性來源,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社會的股東獲得從公共財產派生的私人財產權,即作為股權表現的財產權,每一個勞動者都可以以自己的勞動為對價通過與社會和作為資源利用者的社會組織的交易獲取勞動收入,即作為勞動所得的財產權,另外,還可以以上述財產組成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所形成的股權。這樣,公私兩個財產權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這種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能夠滿足科斯定理的三個前提條件:首先是產權的初始界定清晰。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里,資源歸社會法人所有,然后通過競爭性的交易由資源利用者用自己的勞動來交換,從而流轉到資源利用者手里,因而產權的初始界定是清晰的。其次是交易費用為零。由于掌握充足的社會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社會法人的存在肯定會降低交易費用,而且交易費用可以由社會法人承擔,所以,對社會法人以外的市場主體來說,交易費用很低,甚至為零。再次是完全競爭。資源市場的交易,是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的交易以完全競爭的資源市場為基礎,而且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不但交易信息資源充分而且交易費用為零,所以完全競爭也是可以實現的。

 

  經濟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樣一個經濟學原理:作為經濟本質的交易,由市場和計劃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而成。市場說的是交易的主體、客體和客觀方面,計劃說的是交易的主體、客體和主觀方面。兩者結合,使交易具備了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交易結構。以交易為內容和特征的經濟叫做交易經濟。把交易割裂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不承認社會整體法人地位的結果:市場經濟不承認社會整體的主體地位,結果是否定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只承認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計劃經濟不承認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主體地位,結果是否定社會個體之間的現實交易,否定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形式交易,只承認他們之間的實質交易。

 

  如果分析兩者的功效,我們會發現:市場經濟不承認社會整體的主體資格,使市場結構畸形,表現為社會的個體與社會整體的交易缺失,市場經濟成為無數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不能按照社會整體或者個體任何一方的利益和意志發展,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無從體現,宏觀經濟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經濟周期化,競爭殘酷,貧富分化嚴重,最極端的是經濟結構的失衡要靠戰爭、天災等災難來調整,人成為經濟的奴隸或者客體。計劃經濟,否定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主體地位,使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的形式交易缺失,降低了社會整體和社會個體的交易能力和意愿,降低了微觀層次的效率。社會整體和社會個體之間的實質交易,可以提高宏觀經濟效益,但是缺乏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的形式交易基礎,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的實質交易的效率無法保障。

 

  總之,只有交易經濟能夠帶來自由、平等、高效、綠色、可持續和計劃性的經濟發展。

 

  二、人類經濟制度史就是探索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歷史

 

  (一)組織交易和市場交易:原始公有制的興起和瓦解

 

  任何動物聚集成群,甚至發展到組織,都是動物之間交易的結果。這種交易初期是被迫的、盲目的,比如沙丁魚群,后來發展為外部條件強迫下的自覺,比如獅群、象群和猴群。其中,動物對組織交易的自覺程度是不一樣的,猴群的自覺遠高于獅群和象群,越聰明的動物對組織的偏好越強,需求越自覺。這種自覺表現為,越高級的動物對組織交易要求越高,比如更加要求交易的平等性和普惠性。最終,高等動物養成了無條件的組織偏好。這樣,靈長類動物通過平等性和普惠性合作,發展壯大自己的族群,通過智慧而不是勇力統治世界。原始人的部落,是頂級的組織交易偏好者,他們組成部落,不是滿足于低等動物的組織交易帶給成員的組織剩余,而是通過改善組織(交易)形式,發展生產或者優化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更大的組織剩余。基于勞動和智慧的合作,使得原始人部落,更加注重平等。

 

  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原始人在組織交易之外又發明了市場交易。市場交易是組織交易的發展,兩者是對立統一關系,統一的基礎是組織交易。

 

  經濟學的基礎原理也證實了“組織交易是市場交易的基礎”的論斷:兩個原始人拿著本部落分配的剩余產品到市場上交易,為什么甲用三個農具換了乙一只羊?答案是:在甲乙各自的部落里生產三個農具和生產一只羊所花費的勞動是一致的。在甲乙各自的部落內部合作中已經形成了羊和農具的交易價格,部落內部的合作包含了部落成員與部落的交易,這個交易表現為分配——為部落生產一只羊和生產三個農具的分配結果是一致。至于部落分配依據,可以認為是這樣確定的,一個普通的勞動者生產一只羊和生產三個農具所花費的必要勞動時間是一致的。所以,部落成員與部落的交易先于部落之外的市場交易,并且是市場交易的基礎。從邏輯上講,離開原始人與其部落的交易,原始人的財產是沒有交易價格的,兩個沒有交易價格的商品拿到自由市場上會因為沒有價格依據而不能交易。所以,對于最初從事交易的遠古人類來說,商品的市場價格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歷史依據的,這個依據就是部落內部的組織交易所形成的產品價格。可以說,在這一點上,經典政治經濟學的盲目交易說是錯誤的。其危害在于,似乎原始部落在私人交易出現以前,是落后的低等動物的組織,私人交易一出現,這些落后的低等動物一下子就文明、開化、經濟人了,高大上了。須知,歷史是延續的,并非一私就靈。

 

  雖然組織交易是市場交易的基礎,市場交易是組織交易的發展,并通過優化組織交易來促進組織變革。最終,市場交易瓦解了原始公有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

 

  市場交易為什么能瓦解原始公有制呢?答案是:市場只適合產權明確的經濟組織生存。原始部落是沒有產權概念的原始公有制。部落和部落成員的關系,沒有通過集體權和成員權的法律關系表達出來,沒有規定,成員以個人的勞動與集體交換財產,比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大量開墾的荒地,如果集體規定,集體應該把所有荒地的開墾權,向全體成員拍賣。每個成員都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競標,即用自己的勞動與集體交換對荒地的開墾權和財產權。交易的結果就是,在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開墾者獲得自己的財產權。這樣,集體財產權就成了私人財產權的基礎,并且可以共同發展。由于原始公有制是非產權化的,其組織交易不適應市場交易。在這種情況下,私有產權的產生和發展必然侵蝕原始公有制。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部落這個集體必然會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國家這個社會結構畸形化的產物。

 

  洛克的私有財產來源說解釋的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其實更符合私有財產的歷史起源。按照他的學說,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誰把自己的勞動注入自然資源,誰就是該自然資源的主人。比如荒地,他說,“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權。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 ’和他的雙手所做的‘工作’,是正當地屬于他的。那么,無論他使什么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狀態 , 他就使他的勞動與之混合了, 使它成為自己的財產 , 因此而排除了其他人的共同權利 ”[2]“至少在還有足夠多的、同樣好的東西留給其他人共享的地方 ,情況就是如此。同一自然法以這種方式給予我們財產權 ,同時也對這種財產權加以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 ,也不可能為自己取得一宗財產而損害他的鄰居 ,因為他的鄰居(在別人取出他的一份之后) 仍然有機會得到和那塊土地被占用前一樣好和一樣多的財產。”[3]在原始社會后期,自然資源的確不是法律上的有主物而且顯得無限豐富。私有制確實在部落內部產生,并隨著市場交易而發展。但是,私有制產生和成長,并非因私而靈,而是因為它的適合市場交易的產權化。這種產權化培育了交易個體——部落之外的微觀交易主體,形成了部落之外的市場交易關系。這樣部落和部落成員成為相互競爭的市場主體,而部落內部部落與成員之間產權關系不明晰,無法用產權制度來區別、約束部落成員的侵害行為。損公肥私成了全體部落成員的普遍行為,當部落首領把戰俘用做自己的奴隸,投入生產,部落變成了國家,奴隸制和私有制就在法律上產生了,最初的國有制也產生了,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

 

  (二)公有制的復興和交易的發展

 

  公有制意味著社會整體作為經濟體存在,原始公社可以瓦解,但公有制不會消亡,而是會隨著交易的發展而復興。

 

  1、文明社會是一個以贓物經濟為起點,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

 

  人類文明的巨大代價,就是原始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人類進入贓物社會,形成贓物市場。這就是文明的起源。從文明的起源至今,無論富人手里的金條還是窮人口里的油條,沒有一根是道德的,因為財產的正當性基礎是虛幻的——資產階級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因此誰把自己的勞動注入資源,資源就是誰的。然而,自然資源不是無主物,而是人類社會的共有物;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所以,按照天賦人權理論,人類應當實行社會主義所有制,建立以社會法人財產權為基礎的公私財產權體系。

 

  在贓物私有制中,由于社會法人本身以及私人與社會法人的交易的缺位,私有財產權人不僅把本應交付社會法人的對價私吞了,還侵吞了社會法人的股本,并把負外部性甩給社會。這樣的私有制當然是贓物私有制。

 

  社會主義所有制和交易經濟的優越性表明,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必須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

 

  2、人類經濟史是平等交易與強制交易相混合,相融合的歷史,是探尋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歷史

 

  人類文明史是一部從身份到契約,從強制交易到平等交易,從盲目交易到自覺交易的歷史。

 

  原始公社的解體給了人類文明一個嶄新的起點——贓物私有制和贓物市場。沒有正當性基礎的私有制,就是贓物私有制。以贓物私有制和服務贓物生產、流通、分配的分工為基礎,形成的必然是贓物市場。

 

  經濟的本質是以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為基本形式的合作。簡言之,經濟的本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然而,贓物私有制和贓物市場扭曲了社會的交易,使社會的交易表現為市場交易,即市場上社會個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欠缺了社會整體代表自己與社會個體的交易。于是,國家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就產生了。這種交易叫做政府的強制性交易,表現為稅收、徭役等換取國家的公共服務。不平等是其特征。于是,人類的經濟史就成了平等交易與政府的強制性交易相混合、相融合的歷史。

 

  綜觀經濟史,交易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政府的強制性交易和組織交易為主,以個體之間的市場交易為輔。政府的強制性交易表現為稅收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表現為國防、治安、國家賑災等等。組織交易的形式是家庭和手工作坊。這個階段對應的是奴隸制、農奴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前中期。第二階段,以個體之間的市場交易為主,以政府的強制性交易為輔。組織交易的形式是家庭、手工作坊和工廠。這個階段對應的是封建社會晚期的商品經濟繁榮階段和資本主義前中期。第三階段,表現為計劃與市場相割裂,相互融合的交易:把交易割裂為計劃和市場,并形成蘇聯、中國計劃經濟和西方的市場經濟,在此基礎上相互融合,形成西方的市場經濟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形態的對立。在這個階段,公共服務增加了社會保障以及政府對市場進行調控。這個階段為近一百年左右。

 

  對應交易發展的三段歷史,公有制經濟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作為皇家經濟的國有經濟,對應交易發展史的第一階段,其組織交易幾乎不受市場交易的影響;作為私人資本附庸的資本主義國有經濟,對應交易發展史的第二、三階段,其組織交易受到市場交易的重大影響,組織交易對市場交易的影響弱,對市場交易起決定作用的是私人資本;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對應交易發展史的第三階段,其組織交易受到市場交易的重大影響,但其組織交易對市場交易和計劃交易有決定性影響。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代表社會整體的能力,宏觀調控的能力和國企的數量和性質是遞增的而且是正相關關系。只有第三階段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才初步具有全民所有的社會主義性質,而且,這種社會主義性質只是初步的。

 

  經濟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科學性和正當性,證明了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相對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優勢。交易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代表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三、西方模式的精髓——政府代表私人資本整體的交易

 

  作為經濟本質的交易,不僅要求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還要求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包括兩者之間的平等交易)。但是,西方模式發展的基礎是,資本綁架國家,市場綁架社會。這個基礎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交易的缺失。這就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交易結構殘缺、扭曲,表現為,整個社會的交易,只有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和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部分)強制交易,而且以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為基礎。市場交易是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的表現形式,市場交易的缺陷在于,

 

  第一、范圍的有限性,表現為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有限和功效的欠缺,從交易主體上看,平等交易的范圍縮小到參加市場交易的要素所有者,但勞動力的所有者除外,市場成為外部性市場;從商品和商業范圍看,市場調節資源的有效范圍狹小,表現為市場失靈。

 

  第二、結構的扭曲性。西方模式的市場交易還表現出結構的扭曲性,從交易主體上看,社會個體之間的市場交易被分割為其它要素市場的平等交易和資本與勞動力的不平等交易,形成兩個不同質市場的對立;從交易范圍看,市場交易被分割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本質上是資本利用價格交易的形式對市場的正外部性的吸收。發達國家以及大中城市的資本可以利用金融和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通過對經濟發展的正外部性進行吸收來獲取本應屬于他人的財富。虛擬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整體作為交易主體地位的缺失,這造就了外部性和金融資本的非正當擴張。當金融資本利用價格交易的形式,通過對經濟發展的正外部性進行吸收來獲取本應屬于他人的財富的時候,虛擬經濟就產生了。虛擬經濟是市場結構不合理的產物,是對市場正外部性的不正當吸收,同時又產生新的市場負外部性,比如,成本轉嫁、通脹輸出和危機轉嫁。在純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的擴張能力遠大于實體經濟,其無限擴張必然擠壓并綁架實體經濟,使經濟發展脫離經濟發展的目的,最終導致經濟動蕩和社會動亂。

 

  第三、交易的不平等性。市場交易范圍的有限性和結構的扭曲性,造成了交易的不平等性,表現為社會整體的利益得不到實現,社會個體普遍的平等交易權利得不到尊重,必然產生貧富分化,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的相對過剩,最終導致經濟周期。

 

  西方模式市場交易的三個缺陷決定了其市場交易調節范圍和調節能力有限,而且調節效果是市場周期性崩潰和貧富分化。這就要求充分發揮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部分)強制交易的作用,采取宏觀調控措施。西方政府,雖然被資本綁架,但角色上或多或少具有代表社會整體進行宏觀調控的功能。西方政府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和法律的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與控制,為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創造一定的必要條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交易造成的普遍的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缺失。比如,凱恩斯式的經濟刺激,可以部分修復結構失調。再比如,稅收+社會保障。政府強制企業為職工買社保,提高了勞動力在與資本交易中的地位,優化了市場交易結構。同時,用稅收投入社保,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力,補足有效需求不足的短板,也優化了市場交易結構。

 

  但是,西方政府本質上是資本的代理人,宏觀調控的主體不是社會整體而是資本集團。任何宏觀調控都是以資本的利益為指針的,這樣,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的效果是有限的。比如,減稅。減稅沒有增加投資,反而導致資本外流。再比如社保。社保是資本在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與公民博弈和妥協的產物,是一種超經濟措施,社保水平和內容是由投票這種政治行為決定的,沒有市場依據,因此也有拖累經濟發展的作用。最違反經濟學常識的是政府的反向強制性交易,即政府代表資本的利益,以公共服務的名義為資本服務的宏觀調控措施。交易的主體是政府和資本,客體是經濟和全民利益。典型是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政府救助華爾街以及隨后的QE。危機的始作俑者是華爾街,救助的結果是華爾街利益得到保全,而美國的再工業化沒有實現,甚至努力8年不曾建一條高鐵,全民醫保也基本落空。QE則是以世界經濟為客體,在美國政府和金融資本之間進行的交易。

 

  政府的資本代理人身份,使得西方宏觀調控不是代表社會整體而是代表資本的集體利益,從而限制了宏觀調控的作用,出現了政府失靈。

 

  四、中國模式的奧秘——政府代表國有資本整體的交易

 

  社會主義社會,政府是社會法人的代理人,職責是管理交易和操作交易。所謂操作交易是指,通過向市場投放資源,經營社會法人的經營性資源,向全體公民分配盈利,以及通過市場向全體公民平均發放非經營性資源。管理交易是指,管理社會整體與個體之間交易,即管理市場。

 

  按照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理論,社會法人代表社會與社會個體通過市場競賣分配經營性資源,通過市場交易分配非經營性資源。前者是立足于市場信號的、計劃性交易行為,可以保障資源的科學、正當分配,形成均衡、可持續發展的一級市場關系,而一級市場的科學性保障了二級市場(即社會個體之間的市場)的科學性,為二級市場均衡、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兩級市場的科學性意味著整個經濟的良性發展。后者,政府通過市場交易分配非經營性資源,使居民生活用地等等居民生活必須的資源無償、平均地通過市場分配給居民,不僅形成了的共同富裕的市場基礎,而且這兩個一級市場是對接的,可以形成統一的一級市場。統一的一級市場在商品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上是全覆蓋的,這樣,所有商品都有了價值和價格。這樣,有價格無價值的商品也消失,既有的虛擬經濟將消失,金融將發生革命。同時,外部性也消失了,經濟將實現綠色發展。另外,政府作為社會的市場管理員,可以通過強制性交易和市場交易來調控市場,保證市場健康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參與一級市場的市場交易來調控一級和二級市場,也可以直接參與二級市場的市場交易來調控二級市場,還可以通過強制交易來調控兩級市場。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政治、法律和經濟措施來調整企業內部的組織交易,實現微觀主體內部的平等交易,保證企業內部的分配公平。

 

  (一)中國模式的缺陷

 

  但是,中國模式由于政府越位而不同于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具有以下缺陷:

 

  1、一級市場缺位,資源分配結構殘缺、扭曲

 

  改革過程中,我國只形成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二級市場,其它資源的分配根本沒有收取對價,農村土地承包根本不是資源的一級市場分配。這樣,中國的資源分配一、二級市場只有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二級市場。這個市場本身也是僭越的,表現為招拍掛的兩端是政府和土地使用者及開發商,政府由所有人——社會法人的代理人變成所有人,所有人——全體公民反而被剝奪了權利,由一級市場的賣方,變成二級市場的買方。總之,中國資源分配的一、二級市場,除了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二級市場外,是坍塌的,即二級市場跌落到一級市場,只有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易關系,形成片面、扭曲的市場。這是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的共性。這同樣造成資源分配的交易結構殘缺、扭曲,共同富裕的基礎喪失,經濟發展速度低而且呈現周期性,外部性嚴重,虛擬經濟惡性膨脹,環境和資源破壞嚴重而且社保失據。以社保為例,社保并非是經濟自身生長出來,而是政治行為的產物,而且社保的內容和水平也不是由經濟自身決定,而是政府根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主觀判斷決定的。這樣的社保雖然也具有完善交易結構的作用,但反作用也很明顯,即要么社保達不到必要的水平,要么過分的福利損害競爭,危害經濟發展。再以虛擬經濟為例。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房地產、金融等虛擬經濟的膨脹能力天然大于實體經濟的膨脹能力,導致經濟脫實入虛,最終導致產業空心化。這種經濟仍然是資本綁架國家,市場綁架社會的產物,生產本身破壞了生產的目的。不同的是,中國模式政府代表國有資本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西方模式政府代表私人資本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

 

  2、二級市場沒有均衡的基礎和依據,宏觀調控導致危機積累

 

  如果不考慮城市土地的一二級市場,中國二級市場缺乏均衡的一級市場基礎,自身的均衡沒有基礎和依據,政府不能通過調節一級市場來調節二級市場。而二級市場自身就是結構殘缺和扭曲的市場,政府直接調節二級市場的效果有限,市場失靈基礎上還會疊加政府失靈。競爭的結果仍然是壟斷和兩極分化、產能過剩、外部性和經濟周期,宏觀調控的結果是危機的積累,而不是危機的化解。

 

  (二)中國模式的奧秘:政府代表國有資本整體的交易

 

  中國模式的特性表現在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僭越性的一、二級市場、各級政府都具有市場交易員和管理員的職能以及政府掌握更多國有資源(包括國有企業)上。隨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跨越,中國各級政府的職能發生了根本轉變,各級政府由國家計劃的執行者變成市場交易員和管理員。各級政府都具有市場交易員和管理員的職能。同時,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僭越性的一、二級市場,形成了各級政府的土地財政,并且政府掌握大量國有資源(包括國有企業)。后兩者使各級政府具有了圍繞本地發展(或者城市化),發揮市場交易員和管理員職能的物質基礎或手段。政府可以通過對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僭越性的一、二級市場的調節,附之以其它調控措施,來調節整個市場,保證經濟較快發展。在經濟停滯時期,政府還可以通過調整國企產業結構來帶動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保證經濟長期持續發展。即使將來城市化完成,只要保持土地公有制,仍然可以通過推動住房升級,通過人為制造稀缺,通過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僭越性的一、二級市場來推動經濟發展。在普通時期,中國國外的廣大市場空間也為中國籌集資金,引進技術、出口產品和服務以及轉嫁危機提供了條件。這相當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外能量包和廢料排放桶。能量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體外能量,廢料排放桶為中國經濟的伸縮提供戰略縱深。以上就是中國模式優于西方模式的根源。可以說,中國為實行市場經濟,把改革前體制的腰都砍斷了,只剩下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僭越性的一、二級市場、各級政府都具有市場交易員和管理員的職能以及政府掌握更多國有資源(包括國有企業)這三個改開前中國的三根骨頭。這三根骨頭標志著政府越位,即政府把自己當成了社會整體,自己成了國有經濟的老板,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為人民服務。西方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政府是資本的傀儡,宏觀調控以資本的利益第一出發點,其次才考慮人民利益。這叫政府缺位,即政府不代表社會整體和全體公民。中國模式優于西方模式的奧秘在于,政府越位何以優于政府缺位,或者說,政府代表國有資本的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優于政府代表私人資本的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

 

  五、中國模式的未來——政府代表社會整體交易

 

  經濟的三大基本要素——所有制、分工和市場都與交易有關,本質上都是交易本身或交易的形式。組織、計劃和市場本質上都是交易,交易是組織、計劃和市場的共同本質,組織交易是市場交易和計劃交易的基礎,三者之間的差異只是交易形式和具體特性不同。其中,市場交易是形式上最平等的,組織和計劃則是可以平等,也可以不平等的,組織交易基礎上三者對立統一,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三者共同走向形式加實質的平等。最終,組織交易的平等程度決定市場和計劃的平等程度,所有制的平等程度決定組織、計劃和市場的平等程度。分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是交易的條件,是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結構,也是生產關系的生產力結構。分工、組織、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是:分工作為交易的結構存在,是組織交易和市場交易結構的表現形式。市場是交易的場所、規模等交易的結構形式。包括政府和公司的組織,是交易的主體,分工的物質承擔者,計劃則是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的一個側面、屬性或者一種形式。組織、計劃和市場都是是分工的交易形式。

 

  人類最初的組織交易,其發展催生市場交易,進而產生政府的強制性交易。市場交易的發展,要求社會整體作為市場主體的交易。這在近代產生了政府代表私人資本集體的交易——資產階級宏觀調控。政府代表私人資本集體的交易并非真正的代表社會整體,導致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經濟周期,最終導致計劃經濟產生。計劃經濟以計劃交易+組織交易為主體,以市場交易為補充。產生的依據是,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但是,計劃經濟是以計劃交易+組織交易的形式實現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交易,其缺點是欠缺市場交易的基礎,無法滿足社會個體的多樣性、差異性需求,也無法完全排斥市場,導致被排斥的市場通過變革辯證否定計劃經濟的必要,再加上開放條件成熟,產生利用世界市場的可能和必要,導致整個模式產生變革——中國逐步用政府代表國有資本的整體與社會個體的市場交易,取代計劃,產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代表國有資本整體的交易以社會個體個體之間的交易為基礎。其優于計劃經濟的地方在于:它以市場交易的形式實現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而且把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建立在社會個體與社會個體交易的基礎上,可以較好地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也可以較好地滿足社會個體差異化、多樣性需求,克服了計劃經濟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個體差異化、多樣性需求的缺陷;劣于計劃經濟的地方是,政府代表國有資本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不等于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產生國有資本脫離人民,自立門戶,向私人資本輸送利益,甚至最終向私人資本投降的傾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于西方模式的地方是:它以市場交易的形式實現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而且把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建立在社會個體與社會個體交易的基礎上,可以較好地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也可以較好地滿足社會個體差異化、多樣性需求,克服了市場經濟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基本需求的缺陷[④];劣于西方模式的地方是,國有資本是錯誤地比照私人資本的形式組建的,在社會個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中,滿足社會個體差異化、多樣性需求的能力略低。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完美的結合體,具有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一些因素,因而優于計劃經濟,也優于政府代表私人資本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的西方模式,這樣,創造了中國奇跡。

 

  中國模式,是探索社會主義的一種未完成形式,必須向社會主義交易經濟轉型:資本綁架政府,市場綁架社會,是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的通病,是現代社會的頑疾。混改不過是私人資本和國有資本在綁架政府上的博弈,博弈的結果最好是私人資本和國有資本聯手綁架政府,居中是國有資本綁架政府,最次是私人資本綁架政府。其實,國有資本是唯一的民有資本或者社會資本,把私人資本稱為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是錯誤的。只要落實全民所有,讓全體人民直接收取國企的紅利,國企就不僅產權清晰,而且是唯一產權正當的企業;只要摒棄私企內部資本對管理信托企業的資本主義原則,就可以讓國企職工通過競標和擔保形成國企的經營權主體,讓國企職工按照市場原則當家作主,經營企業,使國企的微觀效率遠高于私企,因為社會主義競標和擔保原則不僅適合國企的建制,而且優于資本對管理信托企業的資本主義原則,實現國企職工以個人財產對國資的保值增值負責,廠長經理對國企職工的個人擔保財產保值增值負責,這樣就可以解決國企的微觀效率問題;只要設立全資的國有投資公司實施國家的宏觀投資,與國企體系對接,就可以解決政府宏觀投資的效率問題,并解決微觀上國企的投資來源問題,可以實現政府代表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交易,讓平等交易滲透經濟利益的每一個角落。做到上述三個如果,“資本綁架政府,市場綁架社會”的弊端就可以根除。

 

  必須以人民為本,破除對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宗教迷信,向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發展。

 

注 釋:

[1]經濟組織的交易屬性發展到現代公司則更為明顯,公司就是雇主與雇工之間的契約和股東之間的契約之和。

[2]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西方國家克服這一弊端的措施是社保,是政治行為,不可持續。

 

  (作者單位:山東泰誠律師事務所;【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網名:
    主辦:
    宗旨:
    說明:
    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
    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
    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
    主要板塊:
    ● 建言獻策:

    ● 決策支持:


    ● 民意反饋:
    國策建言、百姓話題、企業參謀、人生益友,從四個方面出謀劃策;
    時事聚焦、社會調查、理論研究、國情資料、讀史明智、他山之石、資料庫等,登載相關參考資料;
    政策點贊、建言點贊、熱點排行等,反饋民眾評價。
            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