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打井人。走進人民公社大食堂,正中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巨幅畫像,給人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和巨大的安全感。據說周家莊人民公社社員家中,也大都懸掛著毛主席的畫像。
1958年7月1日(距今59年),《紅旗》雜志第3期《全新的社會,全新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是在報刊上第一次提到“人民公社”的名稱。接著在7月16日《紅旗》雜志第4期《在毛澤東主席旗幟下》一文中又指出:“毛澤東主席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交換)、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為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
在這樣的公社里面,工業農業交通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文化教育是反映這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全世界人剝削人的制度還沒有徹底消滅以前,這種全民武裝是完全必要的。”
目前中國唯一一個人民公社----
河北晉州市周家莊有6個自然村,近年全社社員年均收入在2萬到3萬元。而且這些收入不包括社員平時已經享受到的各方面的社會福利,更不包括生產、生活資料費用,是純粹用于個人消費的錢。作為晉州人,為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取得的巨大成功感到由衷的贊嘆。
周家莊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它和南街村、華西村等保持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體制的鄉村一樣,其迅速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和諧的成功實踐,充分顯示了毛澤東思想的巨大威力,昭示著中國三農問題的光明前景。
但是,周家莊的成功絕不是一帆風順的。1982年,在全國政策性、強迫性解散人民公社的壓力之下,周家莊人民公社黨委實事求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頂住了來自上級領導的重重壓力,義無返顧地選擇繼續走社會主義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當年擔任周家莊人民公社黨委書記的雷金河,怎么也想不通,新中國開創的農業集體化道路有什么錯?共同富裕的人民公社有什么錯?況且,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建設,人民公社已經具備了十分雄厚的物質基礎,十分適合社會化的大生產,如果分田單干必然是對先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嚴重破壞。許多的公社頂不住壓力,紛紛解體,周家莊怎么辦?雷金河這位老共產黨員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們黨一貫講實事求是,為什么在解散人民公社問題上就不能實事求是呢?就不能尊重群眾的愿望非要搞“一刀切呢”?
“大家都知道集體經濟基礎比較好,開會討論是否要分地的時候,除了一兩戶之外,其他的社員都不愿分地到戶”。今年66歲劉建中親自參加了1982年征求群眾意見的討論,至今記憶尤新。要想把這個家業毀了除非把我撤了。雷金河以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開始了他的頑強的力爭。先是拖,拖不過。當時河北省調整縣級領導班子給縣委書記的一大任務就是把周家莊公社解散,把土地分掉。
拖不下去了,雷金河開始四處奔波向上反映情況。解放后雷金河是晉州農民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的帶頭人,領導了第一個人民公社的成立并任黨委書記。他還是河北省和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且由于周家莊人民公社早就是河北的先進典型,也認識了不少上級領導。另傳雷金河在抗戰時期就是威震敵膽的民兵隊長,作戰英勇,與當時駐扎冀中的彭真、呂正操等八路軍高級將領亦有生死之交,這也成了他能頂住巨大壓力的資本。他三進北京,向當年的老首長陳述鄉親們的愿望,但中央領導并沒有給予明確答復,只是讓他“再觀察一下”。后來,還是雷金河向當時的河北省領導保證:“不分包到戶,社員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戶的農民。如果干一年,我們沒有其他公社好,我們就將地分了”。這樣,周家莊的人民公社經濟體制才最終“換湯不換藥”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但省里提出的條件是必須把公社的名稱改成鄉。
30年來,周家莊農工貿齊頭并進,已有9家大型集體工業企業,并有許多形成規模的農貿加工、養殖基地和文化服務業等。從1981年開始,周家莊的家家戶戶已免費使用上了自來水。次年開始對年滿65周歲的老人實行養老津貼、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等福利政策。所有鄉民享受免費醫療、教育、住宅等10多項福利或補貼,而且福利范圍在不斷發展擴大。
周家莊執行政策不搞“一刀切”。他們允許社員單干,允許個人從事非公經濟活動。但目前單干的只有兩三戶,當初搞單干的人又紛紛回到了公社的大家庭;非公經濟人員僅占全鄉5%。這些非公經濟農民須每年向公社交納1500多元公積金,因為他們享受著公社的許多福利。
周家莊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冀中大地,成為中國農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盡管由于種種政治上的原因,多年來周家莊象河南的南街村一樣被禁止在公開媒體上亮相宣傳,但是這里依然吸引了全國廣大農民的目光,并得到許多國際友人的贊譽。
實踐證明,周家莊道路與南街村一樣,是中國億萬農民的夢想和期盼。
當年冒險支持雷金河的原河北省委書記、省長李爾重是怎樣評價周家莊和雷金河的,并讓我們用他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周家莊是第一批成立的人民公社,雷金河同志是帶頭羊,有名的“老堅決”。周家莊實踐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按勞分配使個人所得增加了,公共積累增加了,共同享受的社會福利也增加了。隨著集體生產的發展,個人所得的部分逐漸增加,集體福利的增加幅度也越來越大,使兩萬人走向共同富裕。
實現共產主義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百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共產主義是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公有制的道路,由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它不是空想,它是由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周家莊堅持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重點在于教育干部。雷金河和他領導的班子,不論在住房,分配等任何細事上,不許高于群眾,干部的待遇不許超過人民個人收入水平;群眾的住房好了,學校、幼兒園、群眾娛樂場所搞好了,鄉政府的辦公室仍然是半個世紀前的舊平房,舊桌椅板凳。不論任何人到周家莊考察訪問,都以餃子、小米粥招待,概不擺席。
而用“解雇相威脅”,用“金錢為誘餌”,用“激發個人利己主義為經典”,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支配奴隸的辦法。用這種觀點觀察公有制生產體系,當然不可能懂得“個人之所無,正是眾人之所有”,當然是看不出光明的前景。
然而,成千上萬的先烈,確實與剝削階級留下的傳統思想完全決裂為共產主義獻身了!王鐵人式的英雄們確實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貢獻了一切!我們能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創造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就是在這種精神下,使落后的設備煥發出不可想象的作用的!革命的人民思想是可以擺脫舊思想束縛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威力是無法衡量的。這是歷史證明了的!
當前,關于新農村建設之路的討論很多,其中關于合作化的問題探討得最多,分不分田是技術問題,分和不分都有成功的案例,沒有必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但他們的得失,也可以成為其他人的鏡子。
河北周家莊鄉是目前唯一仍存活著的“人民公社”,它以勞動密集型工業支撐著一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體系,但它的何去何從終究是一個問題。
從1962年至今,周家莊人民公社已經存活了44年,那里的許多社員仍依賴著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是周家莊的主要勞動形態。
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周家莊去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余元,而全國農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
雖然從統計數據上顯示,這個“人民公社”仍具有著一定的活力。但鄉黨委書記雷宗奎仍覺得集體經濟缺乏相應的積極性。
在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中,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其何去何從,依舊是個問題。
每天清晨6點,梁建中會站在隊部的喇叭前,用手拍著話筒,通知:“今天請男的勞動力到東南拔蘿卜苗,以下人員要去:建民、造順、書纖……”
梁建中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自由勞動,“隊里所有的勞動都要由我來組織、安排的。”他是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鄉第四生產隊的隊長。
周家莊是中國目前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其它地區早在24年前就已完成了分田到戶的制度轉換。惟獨周家莊的土地、勞力依舊堅持著集體所有制。工分、口糧,這些計劃經濟時代的歷史用語,在周家莊仍是社員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5年的財政數字顯示,周家鄉的人民公社依舊表現出某些活力,其人均財政貢獻名列全市第一。該鄉農民人均純收入是5018元,高出了晉州市的農民人均收入。
雷宗奎還在尋找壯大集體經濟的辦法。他是周家莊黨委書記。在他看來,集體經濟還是有生命力的,“關鍵是要盡一切可能提高社員的勞動積極性。”
周家莊一切勞動計算都是以工分為標準,看大門的,修拖拉機的,開車的,甚至包括鄉長、隊長的工作都要到年終按工分進行收入分配。
在集體所有制下,一切聽隊長安排。隊長是生產隊的權力樞紐,每年春天決定當年的生產計劃時,幾乎都是隊長一個人安排,報了合作社一般也不會做大的修改。
“哪塊地種什么都是我一個人去操心。”梁建中說:“隊里有社員代表,也有勞動監督員,一般會挑選勞動認真負責的人。”
鄉黨委書記雷宗奎說,生產隊長不是行政村村長,要履行很多行政職能,生產隊長只是組織上挑選出一個管理能力強,懂得生產的每個環節的人去當就行了,必須要有技術,懂得如何派活。
強留公社的雷金河
周家莊細密工分的最初制定者是雷金河。直到在2001年去世前,他一直是周家莊的靈魂人物。也是在他的堅持下,這個公社才沒有在1982年消失于全國的家庭承包制中。
1953年,雷金河為首的一班人制訂了“干多少活、記多少分”的規定。當時,這樣細致的“定額管理”異于全國其它公社。1954年周家莊公社的出工數量比1953年增加了52%.
為此,雷金河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成為典型被稱作“冀中一杰”。
1978年,雷金河發現國家對棉花存在著巨大需求,他讓全公社少種糧,多植棉。周家莊1980年的棉花產量比1978增加了4.8倍。
在1979年底,周家莊不僅還清了18萬元債務,集體還有161萬元贏余。國家領導人再一次到周家莊來視察。
1982年,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是農村的主要形式。周家莊也在晝夜討論。
“大家都知道集體經濟基礎比較好,開會討論是否要分地的時候,除了一兩戶之外,其它的社員都不愿分地到戶。”劉建中66歲,參加了當時的討論大會。
但民意還是受到了各方的壓力。據一名社員說,河北省在任命一名縣委書記時,指派的任務就是要將周家莊的土地分掉,后來還是中央一領導點頭“讓再觀察一下。”
河北省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劉增玉多次與雷金河接觸,聽說雷金河還找到時任河北省長保證:“如果干一年,我們沒有其它公社好,我們就將地分了。”這樣,周家莊的人民公社才得以保存。
堅持20余年的農民福利
梁民志是周家莊的社員。他說,即使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覺得集體經濟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從1981年開始,周家莊的家家戶戶已免費使用上了自來水。次年,公社開始對年滿65周歲的老人實行養老津貼、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等福利政策。
“如今這些福利政策還在執行。”梁民志說,他10歲的兒子現在上學還是免費的。“生活中很多事不用操心。”
即使勞動上的不自由,梁民志也發現有不少省心的地方。“在這里只管干活就行了,干什么都是隊里統一安排。”梁民志說,種子、化肥、農藥也是統一采購,不用自己花費。“
他看到周邊分了地的村莊,農民還需要自己購置農機具,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跑。
提起周家莊,與該鄉相鄰的馬于鎮東四村的杜秋榮說:“他們那邊在一起少廢不少心,哪像我們什么都要自己做,一年還掙不了多少錢。”
今年45歲的杜秋榮,家里4口人,有近5畝地,一年可以種一季小麥,再種一季玉米。“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
但每畝的投入卻不少,種子、化肥、農藥、澆水、租機器耕地、粉碎秸桿,每畝的開支在220元左右,5畝就是1100元,杜秋榮一年的凈利潤也就是1000多元。“雖然比周家莊自由,但卻賺不了什么錢。”
周家莊的村鎮建設還有一個統一的20年規劃,從1982年到2002年,全鄉的房屋全部改造完畢,每戶的宅基地都是0.298畝,一厘不差,建筑整齊劃一。
考慮到有些農民家中困難,即使只購買材料也會吃力,鄉合作社便從公共積累資金中每年拿出50萬元提供無息借貸。
梁民志家兩層高的樓房建于1990年,當時只把建筑材料買了回去,鄉合作社的建筑隊給予免費施工。
“將來老了,每月還會有30元的生活補助。”梁民志覺得這些好處如果分了地可能就享受不到。
以工業支撐公社福利
對于公社里的福利體系,雷宗奎知道,主要是靠著鄉里的9家集體企業支撐著。2005年,周家莊的農業純收入是2121萬元。“而我們一家閥門廠的純收入就達到2549萬元。”
孟華就在閥門廠上班,“掙的也是工分,按勞分配,到年底分紅。”
2005年閥門廠除了生產成本和提留公共積累之后,每工時的工值是2.6元,去年做了4300工時的孟華分到了1萬余元,這是在工廠做工的平均收入。
“我們分配人數時,基本保證每家既有人在企業上班,也有人在地里種地,達到一種均衡。”周家莊鄉黨委書記雷宗奎說。
目前,周家莊有9個企業,吸收了大約4000個勞動力,而參加農業人數是1400多人。但農業的人均分紅不過六七千元。
生產一隊的隊長馮平均說,隊長給社員分配任務時,會掌握大致平衡,這次給你分配了分值低的活,下次就會分配分值高的活,去年,該隊社員全年累計出工數主要集中在230到250個之間。
馮平均說,“實際上,在我們這里沒有很窮的人,也沒有很富的戶。”
公社醞釀最后的突破
對于這個人民公社還能存活多久,雷宗奎也說不清。他只是覺得,集體經濟確實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從合作社層面,雷宗奎開始探索提高社員積極性的辦法,葡萄園、果園已經實行集體承包制度,超產有獎。
河北周家莊鄉“人民公社”群眾感受的自由與不自由,讓人明白“世上無絕對的自由”的道理
春天的驚雷
后來的情況人們是清楚的,──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雖然有人想對集體經濟一風吹,但“烈火”終于未燒“盡”。盡管后來在全國的農村都“包”了,但好多鄉村不久便出現了集體經濟的復歸,如南街、南嶺、華西、劉莊等數千個(有說8000個)村莊……甚至還有象河北周家莊,一直依“公社”如故,土地、勞力依舊堅持著集體所有制的。
這就又給人們提供一個研究問題的新窗口。“歷史在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業”,──馬克思說得太對了!
周家莊的“公社”情況,網民述說已多,本網民這里不再一一了。本篇只寫一下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中的一個問題:公社條件下,農民真的不自由嗎!
──不少農民認為,集體經濟發展了,農民福利有保證,無三農問題。比起受三農問題困擾的全國各地的農村,我們是“自由的”“幸福的”。
在全國包產到戶的時候,周家莊的集體經濟卻更快地發展起來,集體富裕了,在為公為民(不是“誰包誰關心”,不是“各顧各”)的導向下,群眾的福利也多了,并可靠了。直至今天,周家莊已堅持搞了20多年的農民福利。如今在周家莊的社員可享受免費用水等10項農民福利。
社員們說:即使到現在,還是有不少人覺得集體經濟給人們帶來安全感。安全了,算不算最重要的自由!
從1981年開始,周家莊的家家戶戶已免費使用上了自來水。次年,公社開始對年滿65周歲的老人實行養老津貼、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等福利政策。
“如今這些福利政策還在執行。”社員梁民志說,他10歲的兒子現在上學還是免費的。“生活中很多事不用操心。”
“將來老了,每月還會有30元的生活補助。”梁民志覺得,這些好處如果分了地可能就享受不到。
──有文化的農民也講辯證法:我們現在是既自由又不自由;世上不應有絕對的自由。
過去,一些改革者總說,集體限制了個人的自由,自己的勞動要聽命于別人。而今天周家莊的公社人是怎么認識這一問題的呢?
社員們還看到,一切由集體宏觀規劃,沒有“那些分產的村莊“的土地、水源等各種矛盾,也容易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也許是個“大大的自由”。
周家莊的村鎮建設還有一個統一的20年規劃,從1982年到2002年,全鄉的房屋全部改造完畢,每戶的宅基地都是0.298畝,一厘不差,建筑整齊劃一。免了不少矛盾,也利于土地資源及其它各項資源的利用。
考慮到有些農民家中困難,即使只購買材料也會吃力,鄉合作社便從公共積累資金中每年拿出50萬元提供無息借貸。社員只把建筑材料買了回去,鄉合作社的建筑隊就給予免費施工。
如此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迄今,周家莊公社的整個發展、經濟狀況,同全國所有堅持集體經濟的村一樣,是良好的,也決無“三農”問題。2005年的財政數字顯示,周家鄉的人民公社表現出某些活力,其人均財政貢獻名列全市第一。該鄉農民人均純收入是5018元,高出了晉州市的農民人均收入。
公社黨委書記雷宗奎告訴人們:我們還在尋找壯大集體經濟的辦法。在他看來,集體經濟還是有生命力的,“關鍵是要盡一切可能提高社員的勞動積極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們熱切希望,周家莊在提高社員積極性上,努力探索,并有重大突破。我們可以想像,周家莊的突破,將區別于眼下其他地方的“知人有私而用‘私’制導”的路線。因為這一“循私”路線的終端及弊病,已由全國大多數農村實踐出來了。
唯一存活的“人民公社”見證政治開明
要不是媒體報道,筆者真不知大陸還存活著1962年始已成立的一個“人民公社”,這就是河北周家莊鄉。誠然,或許出于典型罕有之故,人們都自然會發問,這個“人民公社”怎么會有這般生命力與耐力,“頂風”存活了44年?
常識告訴人們,一種農村經濟模式的存在發展,基礎是得到農民群眾的擁護。而農民是最講實際的則是福利待遇。
翻閱來自周家莊鄉的經濟數字,人們可以看到,堅持了20多年的集體福利恐怕是凝聚民心的基本條件。
據悉,從1981年開始,周家莊的家家戶戶已免費使用自來水;
次年,周家莊開始對年滿65周歲的老人實行養老津貼、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等福利政策;
周家莊的村鎮建設很早就有一個統一的20年規劃,從1982年到2002年,全鄉的房屋全部改造完畢,每戶的宅基地都是0.298畝,一厘不差,建筑整齊。
考慮到有些農民家中困難,鄉合作社從公共積累資金中每年拿出50萬元提供無息借貸。如此高福利,鄉村房屋建設規劃統一程度如此之高,不要說是內地罕見,就是沿海發達地區也不一定多見。(見《新京報》2006年9月19日)
此外,農民的收入年年增長也是周家莊“人民公社”能不散伙的重要原因。據悉,周家莊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5018元,高出了晉州市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另外,周家莊人均財政貢獻名列全市第一。細心的人們發現,支撐周家莊公社經濟則是9家“社辦企業”。其中,一家閥門廠2005年就純賺2549萬元,比全公社當年農業純收入的2121萬元還多。
應該說,真正能使周家莊“人民公社”20多年不倒不散伙的關鍵則是當地領導的開明。眾所周知,從1981年秋安徽大包干成功經驗傳出后,農民群眾選擇大包干在全國形成燎燃之勢。周家莊農民不可能不了解這種勢頭,周家莊也不可能不受到大包干的沖擊。但在民主討論選擇經營模式時,周家莊絕大部分農民不愿分地到戶。而當時一些縣官也“指派任務,要周家莊的土地分掉”。據悉,周家莊“人民公社”能保持,是由于當時中央一位領導點頭表示“讓再觀察一下”,河北省當時的領導也表示默認。筆者心想,假若當時幾級領導都發出一個全面實行大包干的聲音,或表示一刀切的態度,恐怕周家莊鄉官員再頑強掙扎,或周家莊農民再頑強死頂也無濟于事。細究周家莊“人民公社”幸存之前前后后,不言而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治開明和包容起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平心而言,人民公社的集體經營管理模式也罷,還是大包干個體經營模式也罷,都只是發展經濟的模式問題。人們知道,發展經濟可以有多種模式、多種成分。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農村生產基礎、農民風俗習慣、文化程度及經商本領及社會風氣不同,注定經營管理不可能一個模式到處套,不可能一本通書念到底。允許多種模式存在,無疑是反映了國情,是實事求是的表現。
其實,即使允許周家莊堅持“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繼續試”,也不是完全固守“勞動打大堆”和經濟公有制的老框框。來自河北省社科院農村所的調研表明,從1984年到2001年18年中,周家莊的非公經濟在全鄉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目前,周家莊從事非公經濟的人員占總人口的5%左右,2005年非公經濟純收入863萬元。非公經濟盡管作為“公社”社員收入的補充,卻也是對原來“只公不私”經營模式的突破。可見,周家莊盡管還在堅持公社模式,卻已是“今時不同往日”,在不斷發展變化中。
不能說周家莊的模式是我國農村完善美好的經營模式,該模式仍存在某些明顯的弊疾,但周家莊農民享受著確有不少鄉鎮農民所沒有得到的福利待遇。重要的是,周家莊農民愿意繼續選擇這種模式。因此,時下“允許試”從另一角度而言就是相信群眾,即使證明模式不行,也要讓群眾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定存廢。這是一種經濟模式是否得以繼續生存的決定性力量。而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全國鋪開,就有一個選擇什么模式的問題。對此,周家莊似乎是一個很好的啟發,這就是: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民主意愿,一切從實際出發。
關于當代農民公社的調查報告
始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至今已經歷二十九年的風雨,近年來,針對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黨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將 “三農”問題確定為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下鄉調查是我們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一中有效形式,只有通過這種社會實踐,才能將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現實很好的結合起來,才更有利于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實力。這個寒假,我對目前中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所在地進行了調查,并做以下報告。
調查地點:河北省 晉州市 周家莊鄉 周家莊村
一
1.晉州市概況:
晉州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平原腹地,總面積619平方公里,人口52萬。下轄10個鄉鎮、3個城區辦事處、224個行政村,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59.9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74元。晉州市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春秋時期為鼓國。歷史上有著名人物魏收、魏征、呂鏜、楊驊、楊嶺梅、高華民、張建國等。文化古跡景觀有:魏公祠遺址、魏征墓、漢京關遺址、朱明墳、飛來石等。1991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
目前,晉州市以鴨梨、葡萄、瘦肉型豬為三大主導產業,是全國文明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芝麻、豆類和水果等。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鴨梨之鄉”,2004年被評為“全國梨產業十強縣(市)”。
2.周家莊鄉概況:
周家莊鄉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12811人。管轄6個自然村,分為10個生產隊,耕地14791畝,4390戶,1261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人)。全鄉總收入2.26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9萬元,財政收入250萬元,人均純收入4046元,人均住房60平方米。
1995年被評為省級文明鄉鎮,周家莊鄉文化中心靈壽縣青少年活動中心 被列入首批石家莊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實踐基地名單。
周家莊鄉的前身是曹同義農業合作社。1958年春,在高級社合并為聯村社的基礎上,首先建起了公社,命名“黎明人民公社”,同年下半年撤銷歸屬“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以周家莊為駐地建周家莊公社,1984年改周家鄉至今。
3周家莊的來歷:
周家莊沒有一家姓周的。幾十年前,這兒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個姓周的人家帶著家眷流浪漂泊到這里,用茅草搭了一個小屋當家,他早出晚歸,起早貪黑,用汗水耕耘著這片農田。就這樣幾十年過去了,一家人發展到十幾家。子子孫孫,過著和睦、恬靜的生活,一切都美好。就在一年的七月,意外的事發生了,周家美好生活被打破。連續幾天幾夜的瓢潑大雨,使原本低洼的村莊變成一片汪洋。周家決定離開這洼地,就在避難的那個地方住下。一晃眼幾年過去了,一群從河南、山東等地逃難的人們到了那個曾經被大水淹沒過的鬼地方安家落戶,他們意外地發現,這是一塊寶地。這流浪的人們決定留在這里,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辛勤勞動。幾年以后,村莊里牛羊成群,水田里鴨子在自由自在的追逐嬉戲,荒了多年的田里發出陣陣的稻香,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就這樣,這些善良、勤勞的村民的夢實現了,道路通了,電通了,洼地里流出了金鳳凰。
二
1 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是20世紀六、七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推行的一種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勞動合作化實體。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體制進行大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實行包產到戶;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徹得打破了“大鍋飯”;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退出了歷史舞臺。
2 周家莊鄉公社制度的歷史
20世紀80年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全面推行。鄉黨委、鄉政府遵照黨中央關于集體經濟是我國農業向現代化前進的不可動搖的基礎和“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從本鄉絕大多數干部社員愿意堅持集體統一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決定在繼承合作化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建立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不搞包產到戶。為此,1983年3月成立了鄉農工商聯合公司,不久改稱鄉農工商合作社。
3 公社制度的現狀及帶來的福利
因為我高中曾在這里讀書,所以對周家莊有著很深的感情。如今的周家莊,街道寬敞干凈,據調查這里在2002年已經完成了全鄉的房屋改造工程,每戶的宅基地都是0.298畝,建筑整齊劃一。周家莊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窮人,在這里,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目前周家莊的工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工業支撐公設福利,這也使得全鄉的收入在全市排名第一。這里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在公社勞動,周家莊允許個體經濟的自由發展,但必須交納不等的公社公積金。如果不想從事個體經營,個體經營者仍可以回到集體做工。
更值得一提的是,周家莊社員可享受免費用水,年滿65歲的老人可以領取補貼,孤寡老人享受五保等10項福利,并且這些福利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5 公社制度引發的思考
對于這種集體作業的制度,人們眾說紛紜,如今新農村如何建設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在市場的經濟洪流中,這種經濟制度還能走多久,人們也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在我看來,事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既不能全然否定這種制度,也不能說這種制度就是絕對合理的,堅持了這么多年的公社制度至今存在,說明在這個地區至少到現在還是可行的。
國有企業改革到了今天,已經進入“改制”和“產權轉讓”階段。似乎意味著負責管理國有企業的部門已經認輸了,承認自己管理不好國有企業,只好一“賣”了之。可是我認為他們輸得不明不白,他們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從“學邯鋼”和“三大戰役”可以看出,國有企業搞不好,有關部門還是很著急的,他們也想挽回敗局。只是,他們想出的“金點子”并沒有能夠力挽狂瀾罷了。于是,他們立即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原先的事無巨細,什么都管,到現在的干脆撒手不管,干脆來個早賣、快賣、賤賣。總讓人覺得不怎么負責任。
國有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在政府部門的嚴格管理和控制之下進行運作的。在哪里建廠,投資多少,招工多少,采購何種設備,生產什么產品,原材料從哪里來,銷售渠道向哪里去,全是政府部門在指揮。即使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進入改革時期,政府部門仍然在通過“學邯鋼”和“三大戰役”等方式在進行指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企業就是被這種“管理”給“管”死的。這些官員直到把國企“賣”得差不多了,也仍然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說他們是輸得不明不白。
事實上,國有企業搞到今天的局面,重要的原因是那種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是某些不懂經濟建設、習慣于瞎指揮的官員的“管理”把國企“管”死了,而不是公有制的錯誤。官員們不從自身找原因,卻聽信“經濟學家”的鼓動,不負責任地把國企弊端歸因于公有制,倉促地把全面私有化當成法寶,沒有找準病根就草率地決定“一賣了之”,他們難辭其咎。而國企被“賣”之后,一切惡果全都落在了無辜職工身上,甚至,某些人還要把“素質差”這盆污水潑到職工身上。這就不僅是不負責任,而且非常惡劣。
近期以來,關于小崗村模式和南街村模式孰優孰劣再次引發爭議,我們對國企的成敗得失及出路何在,也有重新認識的必要。小崗村的道路,人人皆知,就不多說了。南街村堅持集體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老作家魏巍的文章進行詳細的介紹。而且,南街村并不是孤例,經過了二十多年的“一包就靈”,普遍的分田到戶,但至今集體化道路仍然沒有徹底絕跡。有些,還顯示了蓬勃的生機。座落在華北平原的周家莊鄉,他們的成功與南街村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據介紹,聞遐邇的周家莊鄉位于華北平原,冀中腹地,晉州市(縣級市)中部。20世紀50年代以來,周家莊鄉堅持從實際出發,走集體經營的道路,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面貌煥然一新。他們至今保留人民公社和生產隊的建制。他們依靠集體財力,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發展公共福利事業。全鄉自1982年開始,逐步興辦了10項社會福利事業:65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30元養老津貼;65歲以上連續工作20年的農民干部實行退休制,每年享受在職干部的平均生活水平;建國前的老黨員在養老津貼基礎上,每月加發6—8元補貼;65歲以上無兒無女的老人,集體負擔其生活費用,有病時集體派人伺候,集體負擔藥費,并每月發20元零花錢;對只有一個女兒的老人,由集體負擔生活費用,每月發30元零花錢,財產歸女兒繼承;軍屬每個兵每年發放4500元優撫款,烈屬按直系親屬計算,除國家補助外,每人每年集體再補助1800元;對聾啞呆傻殘疾人,集體負擔生活費或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等等。
全鄉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學費由集體承擔。同時還統一規劃,民建公助,興建住宅樓。目前,全鄉所有農戶都住進了色調多樣、造型各異的獨家小樓,寬敞明亮的房間里擺放著一應俱全的新式家俱和耐用電器。住樓房,電話通;中小學,讀書聲;硬面路,方便行;安路燈,夜通明;自來水,全入戶;要洗澡,太陽能。這里成了城市化的鄉村,鄉村中的小城市。
整個周家莊鄉,黨風正,社風清,人心順,事業興,到處是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里沒有兩極分化問題,既沒有貧困戶,也不存在靠非法手段起家的暴發戶,農民安居樂業,家家是小康水平的富裕戶。
除了周家莊鄉外,還有“南山奇跡”提供佐證。山東龍口市東江鎮南山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和山東省委副書記王修智曾來此探究,同來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12位專家和全國14家媒體記者。南山村發展的速度和軌跡充滿著傳奇:20年間,56戶農民、從5000元起家、創造了106億元財富神話。該村的一份資料顯示:到2002年,南山村村民擴展為1827戶,戶戶住上了166平方米的別墅小樓,家家有400萬元以上的資產,平均每戶有兩輛摩托車,28%的家庭有小轎車。如果要說經驗的話,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走集體化的道路,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當然,他們是少數。與幾乎是清一色的分田到戶的農村模式相比,他們微不足道。但他們有成功的經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與多數還是少數無關。這與“主流”還是非主流無關。既然走集體化的道路可以成功,既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可以成功,即使是少數的范例,也值得關注和重視,也有研究的價值。他們必然存在一個“合理的內核”。這個思路也可以移植到國有企業上來。
再回到本文開始的話題。國企改革進入“改制”和“產權轉讓”階段,對中小國企似乎是“一賣就靈”。這是否意味著宣判了公有制的失敗呢?能證明公有制的失敗嗎?國企實行的那種公有制,是制度本身存在致命缺陷還是指揮和操作層面的問題?倉促地決定一“賣”了之,結論下得早了點吧?
既然農村有南街村、周家莊鄉、南山村能夠特立獨行,在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包圍中散發異彩,表明公有制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比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能否建立一種“中國特色的公有制”?這種“中國特色的公有制”應該有別于吃大鍋飯、搞絕對平均主義、由政企不分的官員任意指揮而又不負任何責任的前國企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沒有兩極分化問題,既沒有貧困戶,也不存在靠非法手段起家的暴發戶,人人安居樂業,家家是小康水平的富裕戶”,受到群眾衷心擁護的公有制。這種公有制,可以吸取南街村、周家莊鄉、南山村的“合理內核”,結合本企業、本地區實際,靈活多樣,既有原則性又可以變通,最大限度地把以人為本和“和諧”的主題推向極致。
這種公有制,似乎已經在地平線上透出一屢曙光了。百姓可以期盼嗎?
進入了周家莊人民公社領地。這里的面貌讓我們眼前一亮,這里的道路、莊稼和村容村貌比其周圍鄉村有明顯的不同,體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周家莊第九生產隊,有一個萬畝園林和采摘園吸引著很多旅游觀光客,這是第九生產隊街道和民房,全村大部分都是2-3層樓。
第九生產隊村東頭。這里新美如畫,到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在景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公社和生產隊農忙時因生產需要,社員就在這里就餐,現在成為接待外地游客的飯店,不過這里的飯菜價格很便宜,進入景區的門票也僅為3元,處處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
周家莊萬畝園林景區布局圖。
游人可以乘坐馬車,體驗鄉間風情
龍爪槐園林。
黃金槐樹
采摘園區
采摘園區本來有草莓,但是據公社社員說由于游客較多,已經采摘完了,目前還沒其他成熟的果蔬。
人民公社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出色,在田間地頭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標語牌,其中有雷鋒、王杰、張思德、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英雄形象和毛主席語錄,十分鼓舞人心和士氣。此外,周家莊廣播網也延伸到了田間,能讓在任何地點勞動的社員聽到,廣播里播放的是久唱不衰的催人奮進的紅歌,令人振奮。
建在田間地頭的農具展廳 記錄了公社的發展足跡
景區指示牌很方便游人
千畝葡萄園
潔白的梨花盛開
萬木霜天竟自由
田間雕塑:跪乳感恩于舔犢之情
晉州人杰地靈。這里是唐代名相魏征的故鄉。圖為景區魏征的巨幅雕像,象征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光大。
周家莊人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的陽關大道,他們從新中國60年的風雨歷程中,親身感受到了毛澤東思想的巨大威力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周家莊道路是中國農民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典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