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報道說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鄉是我國現存的“最后一個人民公社”,其實,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還有一個人民公社,她就是地處藏北無人區邊緣的西藏雙湖特別區嘎措鄉,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說:這里是西藏海拔最高的鄉村。嘎措鄉也應該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鄉村。
新華社、人民網及中國西藏新聞網先后報道了嘎措鄉走集體化道路、共同奔小康的事跡。下面先看來自新華社的一篇報道:
集體經濟的現實色彩——探訪藏北雙湖縣嘎措鄉
新華網拉薩9月6日電(記者王軍)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收入……這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時期流行的鏡頭,對中國其他地方來說,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但在西藏那曲地區雙湖縣嘎措鄉,這些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位于西藏藏北深處的嘎措鄉平均海拔4900米,地廣人稀,自然災害頻繁,生活和生產條件十分艱苦,通過全鄉群眾投票選擇,這里一直實行以村為單位的集體經營模式。
走進嘎措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藏式安居房以及學校、衛生所、太陽能光伏電站和小型活動廣場。在雪山、湖水映襯下,這些現代化建筑與高聳的電信鐵塔交相呼應,蔚為壯觀,加上在湖邊覓食的藏羚羊,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畫卷。
今年73歲的嘎措鄉原黨支部書記白瑪說,嘎措鄉之所以未搞家庭承包經營,是服從村民的意愿。1983年西藏掀起了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高潮,嘎措鄉的村民們認為本鄉搞不搞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果大家投票決定到底怎么搞,最終70%的票數支持繼續堅持集體經營方式。
目前,嘎措鄉實行的是生產經營按需分工、以崗評分、按質和量標準記分的按勞分配體制。全鄉將村里的青壯年男女分成2人至5人一個小組,分別安排在牧場輪牧。在責任期,他們放牧牛羊的好壞、數量的多少都有嚴格標準,直接影響年底分配時的收入。
為避免吃“大鍋飯”,鄉里制定了有關集體生產經營的若干條款,僅工分制細則一項就多達240多個條目。另外,上了年紀的婦女們可以選擇織布、打酥油掙工分;身體不好的老人有專人照顧,同時也能領到適當的工分補助,孩子們在外就學也有相應的補助。
嘎措鄉一村村委會主任普瓊說:“我們這里實行集體經濟30年了,一切都很好。每年年底我們聚在一起把工分算出來,按此把奶渣、肉、現金等分給每個人。工分多的家庭可以分到現金5萬元。”
老有所養,少有所教,青壯年有所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前進。這就是嘎措鄉的現實色彩。
下面是新華社的另一篇報道:
藏北無人區邊緣崛起小康示范村
地處藏北無人區邊緣的西藏雙湖特別區嘎措鄉是西藏海拔最高的鄉村。這里平均海拔5200米左右,年平均溫度為零下13攝氏度,地廣人稀,自然災害頻繁,生活和生產條件十分艱苦,如果個體經營牧業,生產很難發展。通過全鄉群眾投票選擇,這里一直實行以村為單位的集體經營模式。從2005年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對口支援嘎措,使這里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這個鄉90多戶牧民搬進整齊明亮的安居房,告別了祖祖輩輩使用的酥油燈,用上清潔環保的太陽能照明設備。全鄉現已實現定居、通路、通電、通信和通廣播電視。2008年,這個鄉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5540元,成為藏北甚至西藏的小康示范村。
暑假里,兒童在房前玩游戲(8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召明攝
這是一位牧民騎摩托車帶著孩子串門。目前,這個鄉的90多戶牧民家家都有了摩托車(8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召明 攝
資料圖片:這是今天嘎措鄉鄉政府所在地居民住房(8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唐召明 攝
“雙湖縣嘎措鄉:“不毛之地”上的小康藍圖
對于西藏嘎措鄉牧民來說,人民公社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經過多年的發展,“升級版”的人民公社制度為這個鄉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圖為嘎措鄉鄉長羅布占堆正在檢查制作羊毛毯的原材料質量。 本報記者 扎西班典 王惠芳 攝
嘎措鄉,地處藏北雙湖縣腹地,平均海拔5800米以上,舊西藏,被稱為“不毛之地”。幾十年過去了,如今,這里一躍成為雙湖縣乃至藏北高原最富裕的鄉鎮之一。
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嘎措鄉“保留”了人民公社制度
誰能想到,嘎措鄉如今仍保留著人民公社制度,但這一制度經過升級、改造,讓嘎措鄉走上了一條富裕之路。
曾經的嘎措鄉人民公社,現在是嘎措鄉牧民經濟合作組織。
1974年8月,那曲地區申扎縣成立了嘎措鄉人民公社。1975年,為緩解藏北南部地區草畜矛盾,申扎縣嘎措鄉在上級部門的安排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搬遷到現在的雙湖縣。
“這里過去是無人區。搬遷后,大家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業的。”嘎措鄉鄉長羅布占堆說。
1981年,嘎措鄉牧民告別了常年住帳篷和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住上了自己修建的土坯房,開始了定居生活。
1982年,隨著草場承包政策的實施,嘎措鄉人民公社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后,面臨著解體的困境。當年,嘎措鄉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民投票,大家一致認為,面對當地嚴酷的自然環境,僅靠單個牧戶的單打獨斗,無法有效開展生產,更無法抵御自然災害,甚至生存都會受到威脅。鑒于此,全鄉牧民都愿意保留人民公社制度。
嘎措鄉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好處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有利于盡快實現富裕,有利于集中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有利于爭取各類項目,有利于集體抵御自然災害,有利于草場合理利用,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效益。一句話:全鄉上下凝成一條繩、聚成一股力,全力建設幸福家園。
“升級版”的“人民公社”,讓“社員”享受更加公平的“工分”
在歲月的變遷中,嘎措鄉人民公社制度與時俱進,經過了多次“升級”。目前,人民公社的管理條例有254條。同時,作為輔助條例,制定鄉規民約34條。羅布占堆說,我們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全鄉牧民大會,就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不符合牧民利益的條例,展開討論并進行改革。現在,我們的管理條例比較完善,從牧民的吃喝拉撒到規范放牧、抗災等等,都有詳細而具體的規定。
應當說,時至今日,嘎措鄉只是僅僅沿用了“人民公社”這個名稱而已,實際上,該鄉的運作模式基本上屬于牧民經濟合作組織范疇。在廣大牧民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生產資料、人員等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共同承擔風險;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統一分配與多勞多得雙軌制。同時,各種補充措施靈活多樣:會手藝的有手藝分,搞市場經營的有經營分,教育工作者有教育分,搞管理的有管理分,甚至,對于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還有一定的補貼……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戶戶能增收。
眾人拾柴火焰高,嘎措鄉的小康路越走越寬廣
“2014年,我家年終分紅6.7萬余元,這還不包括實物分紅,如果不參加人民公社,單靠我一個人,我家的收入肯定沒這么多。” 牧民斯曲巴久說。
對于嘎措鄉牧民來說,人民公社更像是一個大家庭,“大事小情全包,有事就找公社”是當地牧民公認的做法。就在最近,嘎措鄉牧民頓珠江才在放牧時,突然腹部疼痛難忍,自己硬扛了一陣仍沒有好轉,他聯系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立即更換放牧人員,并在第一時間安排人陪他前往拉薩進行手術。“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這個大集體,也許我的小命早沒了。” 聊起這件事情,頓珠江才慶幸不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牧民。看到牧民富起來了,看到鄉里發展起來了,我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羅布占堆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升級版”的人民公社制度為這個鄉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全鄉經濟總收入從1976年的11萬余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多萬元,人均收入從3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牧戶從60戶發展到如今的115戶。同時,該鄉大部分牧民搬進了干凈、明亮的安居房,告別了祖祖輩輩使用的酥油燈,用上了清潔環保的太陽能照明設備,實現定居、通路、通電、通訊和通廣播電視,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電器設備。
“現在的嘎措鄉發展速度太快了,”羅布占堆說。2012年,該鄉建立了糌粑加工廠和木材加工廠;2013年,建立鐵皮加工廠;2014年4月,嘎措鄉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注冊了那曲地區普若崗日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500萬元;2015年,建立2個沙石場,還有正在籌建中的畜產品合作社和牧民施工隊……
衣食無憂,吃穿不愁,牧家人生活甜如蜜
聊起生活上的變化,70多歲的原嘎措鄉黨委書記白瑪說:“現在的生活什么都不用缺,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能有一雙鞋子穿就不錯了。現在,這里的孩子和城里人一樣,都愛穿名牌鞋子、名牌衣服,每年還自掏腰包去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逛逛,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采訪時,白瑪正在寬敞明亮的家里喝著酥油茶、吃著卡塞(藏式點心)。“每家每戶的安居房都有200多平方米,不僅有院子,而且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能抗8級地震。為了增加房屋的保暖性,房屋外層還設計了一層玻璃暖棚,采光和取暖都兼顧了。”他說。
“如今,牧家人的生活比蜜還甜,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白瑪說。在白瑪家的顯眼位置,擺放著他今年參加雙湖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時的代表證。“我為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而自豪,我為自己是草原牧民而驕傲,我愿意為家鄉的建設積極建言獻策。”談起參會感受時白瑪告訴我們:“今年,我一共提了6條建議,包括如何加快教育事業發展、野生動物保護、牧民法律知識普及等等……”
7月,在內地已經驕陽似火的季節,嘎措鄉依然還是一片冬天的模樣,室外大風呼嘯、寒氣逼人,但是,白瑪家暖棚里的花兒卻開得分外鮮艷,傳遞著濃濃的新意,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牧區的希望,感受到了廣大牧民對新生活的熱愛。(記者 索朗瓊珠 扎西班典 達次 謝偉 王慧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