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大寨人科學種田,就是陳永貴領著大家,不僅勤勞勇敢,而且善于掌握種田的規律,實現穩產高產,為社會主義多做貢獻。如果從農業來看,他們已經實現了規模經營,而且他們生產出來“大寨田”,那也是杰出的道器變通。大寨田高產穩產,不就是造田種田上的道器變通嗎?全國農業學大寨,帶來科學造田和科學種田的效果有目共睹,這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奇跡,具有深遠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的奇跡。
大寨村口依然矗立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標語
大寨位于虎頭山的一個坡面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些耕地如果平均占有的話,每戶約合10多畝。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按照大寨展覽館提供的數字,當時全村約800畝土地,有60%,也就是大約480畝為1戶地主和3戶富農所占有;另有22%,即170多畝為12戶中農所占有;而其余48戶貧農、下中農一共才占有不到150畝耕地。
太行山區的耕地十分貧瘠,生產條件又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1年能收獲70公斤糧食就算不錯了。廣大農民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大寨人說他們過去有三窮、五多。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五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尋死上吊的多。后來使大寨聞名天下的陳永貴,他的母親和姐姐就被賣掉,而他的父親在萬般無奈的境況下,就是上吊尋死的。由于人窮,大寨村的住宅也十分簡陋。人們多在山溝的兩邊土坡上挖土窯居住。只有少數有錢的人家蓋得起磚房或用石頭壘起窯洞。
大寨窮也沒有窮出名來,因為太行山深處的鄉村普遍很窮,大寨并非特殊。
一、科學造田
從1953年到1963年,大寨人在陳永貴帶領下,經過艱苦創業,改造七溝八梁一面坡,除了治溝治坡外,還把更多的力氣花在改良土壤,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上。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寨人終于把耕地建成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成了聞名全國的“大寨田”。
大寨是北方干旱土石山區,山頭是石山,山梁和山坡有較厚的土層。這里的年降雨量并不太少,每年在500毫米上下,主要問題是降雨量不均,集中在七八月。雨后往往形成山洪,很快下瀉,形成洪澇災害。梁地和坡地下雨存不住,不保水,不保土,也不保肥。除雨季外大溝小溝,都沒有長流水,平時是干河溝,一片沙石,下大雨則山洪沖刷,溝邊地也不能保收。要修水利工程,上流無水源,溝里沒有長流水。修水庫,蓄洪水灌溉,既沒有合條件的庫址,溝又窄水勢又猛,很難攔蓄住水。要搞引水工程,近處既沒有可靠的水源,而且虎頭山上的梁地坡地揚程也很高,不易實現。
這里發展農業生產的唯一出路在于:提高耕地蓄水保墑的能力,提高耕地抗旱、抗澇水平。大寨的干部和群眾,在實踐摸索中認識到這一條,抓住了這一條,在治溝治坡的同時,改造農田,為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建設成高標準的“三保”(保水、保土、保肥)農田,苦干了10年。
陳永貴他們的具體干法是分兩個步驟:
第一步,搬山造田。
1、改坡地、梁地為梯田。梁地一般壘土唇,坡地和溝地壘石唇(當地的名詞,意思是給耕地壘起一條下嘴唇,就是打一道比較高的地埂,遠看好像一堵一堵的半人高的、一人高的土墻或石墻),里切外墊,起高墊低,年年耕,年年平,經過幾年,改成了水平梯田。
2、閘山溝,節節打壩,攔洪淤地,把沙石溝變成了一層層的梯田。
第二步,改造良田。
1、實行深耕,加厚活土層,改良土壤。土層較薄的坡地,則擔客土加厚。大寨耕地的活土層,普遍達到1尺以上。大寨的耕地,一般是黏土,也有一部分沙土。他們采取土攙沙,沙攙土的辦法,相互調劑,改良土壤。此外,每年有40萬斤左右的玉米稈漚肥還田,平均每畝約500斤。這方面大寨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煤多,社員做飯取暖都燒煤,而莊稼又以玉米為主,有大批秸稈可供還田。這不僅增施了肥料,而且大大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質,使土壤變得很松軟,團粒結構非常之好。1尺多厚的活土層,好比是1尺多厚的海綿,其中有無數的小水庫,蓄水保墑的能力非常之高。所以有人稱大寨的地叫“海綿田”。凡到過大寨的人,對此都有深刻印象,走進“大寨田”,活土層像海綿一樣松軟,一腳下去就陷得沒了腳面。在其他地方,有些社隊把土地平整一下,山坡地邊壘了一道岸,就稱建設成了“大寨田”。這完全是對“大寨田”的誤解或歪曲,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大寨田”。
2、深耕、深刨。秋收以后,深耕,利用1尺多厚的活土層,儲蓄冬季的雨雪,抗御春旱。玉米第一遍鋤草時,實行“深刨法”。即不用鋤頭鋤,而是在每株玉米根的旁邊四五寸的地方,用镢頭深刨6寸到8寸,在玉米行間和株間挖成一個一個的小魚鱗坑。這樣做,降雨前有利于蹲苗,降雨時則把雨水儲蓄到土壤里面,既抗旱,又防澇。
大寨的耕地,經過這一套辦法加工改造,保住了水,也就保住了土和肥,不致隨水流失。并且大大提高了耕地蓄水保墑的能力,充分發揮土壤對于水分供應的調節作用,做到旱澇保收。1963年那樣大的暴雨,除了被山洪沖毀、顆粒無收的20%以上的耕地以外,其余近80%的耕地,洪水很大,而澇害很輕,畝產量仍然穩定在700斤以上。
大寨的土地加工改造,的確下了苦功夫、硬功夫。從1953年到1963年,11年改土用工10萬個(記入歷年分配賬的是8萬多個工,還有20%的工按勞動力平攤了,未納入分配)。平均每畝地用工120多個。男女整半勞動力平均,每年每人為土地的加工改造出工80多個,主要是利用冬閑季節,冒著風雪嚴寒苦干的。
“大寨田”是大寨人心血的結晶。
二、科學種田
“大寨田”的建設為實現高產穩產創造了條件。但要實現高產、穩產,還得靠種好管好,嚴格實行科學種田。
陳永貴領導大寨人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農業生產“八字憲法”(即毛澤東提出的水、肥、土、種、密、保、管、工8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綜合措施。廖魯言的調查報告歸納出,大寨的科學種田增產措施主要是:
1、增施肥料。主要抓農家肥。人畜糞尿利用的好,利用的凈。社員家庭積肥,也是先集體地,后自留地,主要用于集體?;室膊簧?,平均每畝地25斤氮肥和40多斤磷肥。更突出的是在漚肥方法上很有創造。例如,玉米稈的“速成漚肥法”:把玉米稈鍘碎,拌水,而后再拌圈糞和土,堆起來,讓它發酵,水、肥、秸稈要拌均勻,15天到20天就漚黑了,腐熟了。這種肥,現漚現施,肥效高,比頭一年漚、第二年春季施的堆肥的肥效高,也更有利于改良土壤。
2、合理密植。大寨的耕地,山梁地多,地塊很小,802畝有2900多塊,平均每塊只有2.8分。這也帶來了一個好處。地塊小,地邊多,通風透光比較好,有利于合理密植。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也為密植提供了條件。
3、充分利用土地,“四不專種”,“三不空”。大寨過去種植的比例是“三三制”,玉米占1/3,谷子占1/3,豆子、高粱、麻籽、瓜菜、小麥和馬鈴薯等合占1/3。擴種玉米首先就遇到了同社員生活多種需要的矛盾(這也是許多地方擴種玉米遇到抵觸的原因之一),大寨經過試驗,實行豆子、高粱、麻籽、瓜菜“四不專種”,在玉米地和谷子地里“帶種”。玉米地帶豆子,玉米地帶高粱,谷子地里“三層樓”(高粱、谷子和小豆或綠豆),“高唇種瓜”,“矮唇種麻”,“墻根種高粱”。這4種作物,雖然沒有專種的土地,但是產量并不比以前有專種地時減少,而且增多了。用這種“帶種”的辦法,解決了社員生活的多種需要,因此,可以騰出好地,擴種適宜當地條件,穩獲高產的玉米。
3、“三不空”,就是地邊、地頭、地墻根都不空,種滿種足。陳永貴說:“山地地塊小,地邊地頭多,懶人種,1畝種成8分;勤快人種,1畝能頂12畝。”我們也算了一筆賬,大寨大隊的800余畝耕地,由于種滿種足,做到“三不空”,加上靠地邊的兩行增加了密度,大約相當于多種了100—120畝土地。
4、玉米“三深種植法”。大寨種玉米,實行“三深”:深耕、深種、深刨。耕作層1尺多深,玉米鋤草時深刨,前面已經說過了。深種、種3寸到4寸,比習慣種2寸多到3寸,加深半寸到一寸。由于種的較深,幼苗出土時間晚兩三天;幼苗出土前,種子胚芽所含的養分大體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出土后開始一段,長相不好;但是,由于根扎的深,后勁大,拔節、抽穗以后,長得越來越壯,一直到玉米成熟,基部的葉片也不干黃枯死,結果產量就高。這是大寨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項很有科學價值的創造。
如果說科學造田是大寨的粗放式經營的話,那么科學種田就好似集約式經營了。
通過科學造田,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增加田地的絕對數,但是那畢竟是有限的。通過科學種田,就是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大寨人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是在科學發展了。
陳永貴是走的一條超前發展道路,這冒了一定風險,但是絕不是冒進,絕不是極“左”,要不然毛主席周總理怎么那么欣賞他們的做法,以至于要全國“農業學大寨”。
三、全國學大寨科學造田、科學種田的效果
“農業學大寨”,其主要內容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按照水利化、機械化要求,對土地進行升級改造。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廣大干部群眾齊上陣,迅速掀起了一場持久的、大規模的以治山、治水、改土、修“大寨田”為主、全面加強農業基本建設、改造落后的生產條件、大打農業翻身仗的的群眾戰爭。
過來的人們都知道:過去農村的土地大多是荒涼脊薄的,不要說山區丘陵地區,就是平原也是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很不規整。這就造成絕大部分耕地不能灌溉,當然也不能使用機械耕作。下雨時,水往低處流,出現高處旱、洼地澇,這就造成在正常雨量下也有旱、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好年景產量不過三百斤。很多地區鹽堿現象嚴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這種狀況正是在1960年代以后“農業學大寨”中根本改變的。
那真是一個艱苦卓絕、驚天動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員千軍萬馬齊上陣,縣、社干部和群眾一起奮戰在田野,他們吃的是窩窩頭、玉米粥,使用的是镢、銑、獨輪車,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將土地搬了家,削高填洼,將每一片土地整平、把原來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耕地全部改造成了規則、水平、整齊劃一的畦田。并結合修水庫、建揚水站、修灌溉渠、打機井、治理鹽堿、翻淤壓沙等,建全了水利排灌系統等農田基本建設設施。這樣不僅使耕地能夠水澆,而且使雨水能夠均勻地滲入地下、不能流失,大大避免了旱災和澇災。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肥化和良種化,否則都是不可能的。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使大地變了模樣,變成了目前這樣到處畦田縱橫、灌溉成網、綠樹成行的圖畫。
到1978年全國灌溉面積達8億畝,與1965年相比增長了70%。農業達到每人有一畝以上穩產高產田。同時還完成了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治鹽堿任務。全國修建水庫達到八萬多座,人工河渠增加了300多萬公里,修配套機井220萬眼,數量增長了935.89%。又由于支農工業的發展,到七十年代末農村機械化程度開始提高,農村用電開始普及,拖拉機、電動機、柴油機、脫粒機、粉碎機等機械和動力設備都進入廣大農村,化肥也開始大量使用,一些科技良種普遍推廣。使農業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大大改變。
“農業學大寨”帶來的顯著成果,就是糧食和農產品產量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從1963年到1970年代末,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糧食產量都是持續增長,再無出現過減產、滑坡狀況。
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即使在“文革”時期,全國糧食生產也“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
僅從1965年至1978年來說,糧食產量就由19452萬噸增至30475萬噸,十多年間增長了56.7%,年均增長率是3.9%,大大超過了這以后的年均增長速度。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642.3億斤,全國人均占有糧食達到684斤,這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1979年全國豬牛羊肉產量1062.4萬噸,比1957年增長266.59%。這說明到1970年代末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就已經解決,絕大多數人實現了溫飽,從總體上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變化之大,這在迄今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是一種真正的奇跡。
所以,從求真與務實的角度講,大寨的科學發展,從科學造田到科學種田,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金秋的大寨虎頭山層林盡染,景色迷人,這已經是舉世聞名的人文景觀了。
大寨是集體經濟,有了一個穩定的集體文化,就是合作文化,而不是單干文化,大寨人最講究自力更生,最善于獨立自主。這些在市場經濟里,也是具有先進性的,無疑也是具有超前性的,所以,當1990年代以后,郭鳳蓮回到大寨,大寨依然走在共同富裕之路的前列。
大寨合作文化,為什么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這是個大課題,我們現在遠遠還沒有搞明白,我們還需要深入去研究陳永貴,進而再去深入研究毛澤東、周恩來,深入研究當年主席和總理決策農業學大寨的深謀遠慮。
大寨人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的,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不僅是全面發展,而且是協調發展,變不可持續的發展,為可持續的發展,具有統籌規劃特征的發展模式,毫無疑問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含義,他們科學造田與科學種田,更是科學發展的具體的活生生的體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