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黨的發展壯大歷史,也是黨隨著實踐變化堅持學習、善于學習,不斷培育淬煉學風武裝自己的歷史。研究黨的百年輝煌,就必須研究黨對學習的永不懈怠、永不停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并作為自己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之歷程。本課題以黨百年奮斗史為背景,以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矢志不渝推進黨的學習教育為主線,著力梳理黨從學習中誕生到堅定改造自己的學習,努力克服本本主義等學習的大敵,培育帶動作風轉變的良好學風,實現學習與時俱進提升和不斷增強完成黨的各項任務目標本領的學習飛躍,厘清其孜孜以求善于學習的發展歷程、階段特點,探求黨的學習基本經驗,創新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學習大國的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以期助推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創造第二個百年的輝煌。
黨的學習史,是黨加強黨性修養、增強思想武裝的歷程,是黨與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跨進偉大新時代百年奮斗緊密結合,不斷進行創造性學習、創新性實踐、將理論結合實踐的百年學習輝煌史。不斷學習新理論、發展新理論、堅持理論武裝鑄就的百年政治奇觀,研究黨把學習作為立身之本的高瞻遠矚,黨靠學習立黨、靠學習執政的本質,研究黨在新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偉大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學習的顯著特征和基本經驗,從中汲取建設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論題分四部分,此為第一部分。
學習立身篇
黨的學習創立發展與改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1949年毛主席在總結中國共產黨28年的光輝歷程時提出的一個著名判斷,它以形象化的說法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學習十月革命,走俄國人的路,孕育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而且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它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開啟了黨的百年奮斗征程。黨重視學習,更創新學習,改造學習,堅持學習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原則,堅決同一切道貌岸然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作斗爭,使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大成果——毛澤東思想,實現了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提高了全黨同志的理論水平、文化素質和對敵斗爭本領,創造了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個個奇跡,迎來了新中國誕生的輝煌。
一、黨的學習創立與奠基
黨的誕生,源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正是黨的先驅者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苦苦探索之時,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十月革命道路,并在學習中覺悟,學習中提高,確立而且大力傳播共產主義信仰,點燃了中國大地的希望之火,于是有了當時不起眼的中國共產黨,舉起了領導人民鬧革命的旗幟,而且不斷學習不斷武裝自己,逐漸成為讓反動派害怕,被人民稱作照到哪里哪里亮。
1、黨在學習中誕生成長。黨從誕生那天起就深深打下了學習的烙印。一是黨在學習中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極其不平凡的,既誕生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風雨漂搖之中,更誕生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當時經過鴉片戰爭的中國,已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中國人民進行了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但都因沒有堅強的領導和先進理論的指引相繼失敗。此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喚醒了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陷于苦惱和迷惘的志士仁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率先引進、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學習中的覺悟,學習中的提高,促使他們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在中國大地上首次舉起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旗幟。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更像催化劑直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形成了群眾性學習和宣傳社會主義的思想運動,率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將中國革命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于1921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可見,黨就誕生在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傳播之中,從誕生那天起就深深打下學習的烙印。二是以學習提升黨員隊伍。國民大革命時期黨就有了學習型政黨建設的潛意識,這個時期,黨通過創辦各種刊物,組織各種學習會、研究會,創辦黨校、團校、干校、工人運動講習所、農民運動講習所諸類學校,開設專題課程等多種渠道,引導黨員、幫助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知識,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使黨員群眾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和黨的綱領教育,在推動大革命發展的同時,黨已經有了學習型政黨建設的潛在意識,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2、黨矢志不渝推進黨員學習。建黨初期,盡管黨在理論上吸收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擁有社會革命先進的精神武器,但不得不承認黨員隊伍理論素質不高,組織能力不強,直接影響了黨的戰斗力。為此,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黨員的學習,注重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工人階級的頭腦。黨的“一大”要求各地區、各行業大力開辦工人夜校、補習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喚醒工人們的覺悟。“一大”還專門提出了宣傳學習的任務,要求全黨努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使更多的人學習接受社會主義,投入到革命運動中來。毛澤東、李達等黨的早期領導人根據列寧關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意識”,難以形成社會民主主義意識等教導,分別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平民女校等干部教育學校,采取必要的灌輸方式強化工人階級的學習,以提高工人隊伍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最有影響力的是毛澤東任所長的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先后辦了六屆,培育了來自全國17個省的800名農民運動干部,毛澤東同志親自擔任“農民問題”和“農村教育”等主要課程的教學,并作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專題報告。周恩來、董必武、瞿秋白、惲代英、方志敏、彭湃和郭沫若等人也都在農講所講過課或向學員作過報告。農運干部們在此學習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參加重大的社會活動,他們畢業后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黨為了加強學習,還在上海成立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印發了一批指導實際斗爭的小冊子。黨正是通過學習、宣傳和教育,提高了工人階級的覺悟,擴大了黨的隊伍,提高了戰斗力量,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
黨一誕生就高度重視自己黨員的學習,黨也在不斷學習善于學習中成長壯大,領導中國革命出現了改天換地的大走勢。但不能回避的是,黨的在學習歷程中遭遇了三次本本主義,留下了盲動主義、冒險主義和教條主義三次刻骨銘心的“左”傾錯誤,尤其是王明死扣馬列詞句、盲目跟共產國際蘇聯的教條主義,給黨和革命造成的巨大傷害。
1、教條主義對黨的學習和事業造成了極大危害。教條主義,也叫本本主義,是主觀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其特點是從抽象的概念、定義出發,把書本上的個別詞句當作僵死的教條,理論脫離實際,拒絕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把它當作僵死的教條,不分時間、地點和條件到處生搬硬套,反對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主席《論聯合政府》指出“教條主義脫離具體的實踐,經驗主義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普遍真理,這兩種機會主義的思想,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上的教條主義,表面看是學習態度和方法問題,而實際上卻將教條轉化為黨的決策,給黨的事業引來滅頂之災。其主要表現有五:一是在統一戰線問題上,一味排斥和打擊中間勢力,把中間派和民族資產階級視為更危險的敵人;二是在革命道路問題上,照搬蘇聯經驗,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盲目鼓動城市工人罷工和武裝起義,指令根據地的紅軍采取“積極進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三是在土地革命問題上,提出堅決打擊富農的主張;四是在反“圍剿”的軍事斗爭問題上,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方針;五是在黨內斗爭和組織問題上,推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方針。教條主義看是黨內問題,可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超過兇惡的敵人。比如喪失聯合反蔣抗日的中間階級的有利時機和形勢,沒有配合國民黨軍第十九路軍發動的抗日反蔣福建事變,致使蔣介石平息事變完成了對中央根據地的四面包圍;再比如面對蔣介石50萬大軍的“圍剿”,卻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繼在進攻受挫后采取消極防御方針,造成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還比如教條主義統治致使革命力量損失慘重,白區黨的力量幾乎喪失100%,紅區革命力量喪失90%。正如第一個歷史決議指出的:犯教條主義錯誤的同志們披著“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仗著六屆四中全會所造成的政治聲勢和組織聲勢,使第三次“左”傾路線在黨內統治四年之久,使它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整,在全黨影響最深,因而其危害也最大。但是犯這個路線錯誤的同志,在很長時期內,卻在所謂“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等武斷詞句下,竭力吹噓同事實相反的六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領導路線之“正確性”及其所謂“不朽的成績”,完全歪曲了黨的歷史。
2、黨的學習教條主義產生原因。黨內早期出現嚴重的教條主義,犯下嚴重的“左”傾錯誤,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是,全黨在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沒有找到科學的方法,不能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不能運用馬克思主義把握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個別語句當作教條,當作嚇唬人、打壓正確路線的工具,使學習走向邪路甚至反面,給黨和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其教訓是極其慘痛而深刻的(今天還在肆虐的學習西方經驗的教條主義,片面夸大市場、股份的作用,不遺余力打壓公有制和國企,竭盡全力推行私有化、市場化,教訓也是深刻的)??v觀教條主義產生演變的過程,可以看出它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唯書”和“唯上”,兩個方面彼此依存、“互為助力”,以前對教條主義的“唯書”一面剖析研究頗多,而對教條主義“唯上”特征的研究就顯得不夠。陳云曾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風范。因為教條主義的“唯上”特征,隱藏著幾千年封建專制傳統文化的奴性意識和墨守成規,深受“洋教條”束縛,不敢獨立思考,不敢對權威提出不同看法,一味聽命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物的錯誤干預和瞎指揮,這也是強調反對迷信、盲從和要有“批評的精神”的根本原因?,F在提出創造性落實中央大政方針,讓黨的政策落地生根,也是強調結合實際,唯有獨立自主的探索思考,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增強“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黨改造學習的光輝豐碑
(一)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改造學習,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
傳統的學習,是以吸收知識為主的被動學習,是缺少學習動力,缺乏學習創新思維的被動吸收,尤其是脫離實際囫圇吞棗很容易滑向教條主義邪路。毛澤東改造學習的偉大,就在于把學習與黨的政治、理論修養和黨的奮斗目標以及黨員如何成為全民族表率緊密聯系起來,讓全黨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解放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必須學習,終身學習,每一個黨員都要成為自我學習增強本領的主體,著力把黨辦成一個大學校。
1、黨員教育形成了思想建黨理論。黨一誕生,就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緊張地投入到實現人民解放的偉大革命戰爭中,但毛澤東立足于中國革命的實際,高瞻遠矚地提出: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中國革命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1929年就深切地感到:“惟黨員理論知識太低,須趕急進行教育。”1930年又提出了反對本本主義的口號。重視黨員學習、加強黨員教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建設學習型政黨,毛澤東居功至偉。他在研究探索黨在長期農村游擊戰爭環境中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積極探求黨的建設規律的過程中,堅持用無產階級思想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黨員,創造性地建立了思想建黨理論,提出了“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思想,明確了黨的建設的方向,揭示了黨的思想建設和黨內生活的主要任務及其規律。以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樹立“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為標志,進一步形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原則的基本思想,把黨員的學習教育推向了新階段。
2、“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開辟了全黨學習的新紀元。隨著革命形勢的深入發展,毛澤東更加深刻感受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隊伍里存在著“本領恐慌”,“我們要建設大黨,我們的干部非學習不可。學習是我們注重的工作,特別是干部同志,學習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學習,就不能領導工作,不能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這領導工作、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便是我們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為切實提高廣大黨員的知識水平和黨的領導能力,毛澤東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決定加強學習,開展一個學習運動。他專門從學習運動是必要的、是可能的、是會有成績的、學習應該學到底四個方面,論述了為什么要開展學習運動,以及如何才能搞好學習,號召“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還鄭重宣告“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宣稱黨的學習運動是“無期大學”。毛澤東認為,學習是我們注重的工作,特別是干部同志,學習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學習,就不能領導工作,不能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這領導工作、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便是我們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那么,如何才能保證做到真學習呢?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鉆”,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同時,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點,就滿足了,不要再學習了,必須“長期地學下去,把學習的一切困難都克服下去”“不要半途而廢”。全黨同志也要“互相幫助學習,互相做先生,互相做學生,做同學”,要求全黨“大家都要學到底,都要進這個無期大學”,至此真正拉開了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序幕。隨后,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運動,黨中央加強了對學習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學習組織、學習制度,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并開辦了大批學校,使之成為推進干部教育和學習、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率先垂范,極大地推動了全黨學習活動的開展。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明確提出在職干部教育和干部學習“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而將全黨的學習運動與延安整風運動結合起來。在這場學習運動中,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卓有成效地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創造了整風運動這一黨內教育方式,在全黨進行了普遍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教育,全面整頓了黨的學風、作風和文風,極大地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極大地提高了黨的號召力、戰斗力、凝聚力,所以取得了抗戰勝利的輝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統一最大的理論成果,也是“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的最大收獲,這是中國共產黨學習史上最耀眼奪目的篇章。
3、善于學習提升了我黨學習的品位。我們黨不僅重視學習,還善于學習。一是注重學習的內容。毛澤東認為,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他諄諄告誡全黨:“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其次,要學習業務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其它知識和本領。他指出:“共產黨員還要虛心學習文化,學習業務,學習政治,學習理論。……任何殘酷的戰爭環境與繁重的工作,不應該放松你們的學習,你們應該在艱苦的長期的戰爭中學出超人的本領來。”二是注重學習方法。毛澤東強調,“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密切聯系,則是一個黨性堅強的黨員的起碼態度”,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作僵死的教條。此外,要善于向實踐和人民群眾學習。針對有的同志認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有的認為看不懂,不愿意學習的情況,毛澤東指出:“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鉆’,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三是拓展學習路徑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毛主席曾經提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所以黨的學習與戰爭環境緊緊結合,不僅重視學習克敵制勝的游擊戰十六字訣,而且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特別注意學習搞經濟,學習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奔著復仇愿望參加革命的戰士,就是通過黨的學習教育成為獻身革命的自覺戰士;那些被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士兵,也是通過黨的政策學習感召,脫胎換骨成為人民戰士;即使是那些殺人不眨眼的日本侵略者,也有不少人在黨的學習教育感化下成為光榮的反戰義士,大大提升了黨的學習品質,使學習成為黨實現奮斗目標的重要路徑和重大舉措。
(二)開展各種主題的學習教育。
1、戰爭中學習戰爭。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同志把紅軍和赤衛隊的作戰經驗,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是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它對紅軍游擊戰爭起了有效的指導作用所以當時紅軍戰士都認真學習,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我們的戰爭是從一九二七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是失敗了,秋收起義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的紅軍,也打了幾個敗仗,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第二年四月,南昌起義失敗后保存的部隊,經過湘南也轉到了井岡山。然而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頁。)這個“根本沒有經驗”,指的是他本人和當時的黨內大多數人。秋收起義的軍事指揮是盧德銘、余灑度等人。起義的組織相當混亂,剛剛發動就失敗了。毛澤東帶領剩余部隊于1927年10月27日上了井岡山。1928年1月4日,他率領部隊攻占了敵人守備薄弱的遂川縣城,2月17日打下寧岡縣東北部的新城。當時黨內大多數人剛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上井岡山是他們軍事生涯的開始。毛澤東具有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極善于把經驗條理化,形成言簡意賅、振聾發聵的見解。他還特別擅長宣傳鼓動,后來不但經常宣講“十六字訣”,還寫成膾炙人口的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頁),使“十六字訣”更加鼓舞士氣,更加深入人心。正是毛澤東的概括、宣傳、運用和推廣,使之成為紅軍主要的作戰方針??谷諔馉帟r期民兵游擊組織遍布敵后,毛澤東“十六字訣”山地游擊戰戰法大顯神通。在黨的領導和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各根據地的廣大民兵和自衛隊,活躍在敵后廣闊的戰場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紗帳,到處擺開了殺敵的戰場。原始的大刀、梭標、斧頭,自然界的水、火、石頭,都變成了他們殺敵的武器。他們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在人民戰爭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活潑的活劇,創造了像麻雀啄食一樣,東一槍、西一槍,忽聚忽散,忽來忽去,一會跳到這里,一會跳到那里,出敵不意,扭住敵人的麻雀戰,就地取材,土法上馬,制造鐵、木、石、瓷雷等地雷,發明拉火雷、踏火雷、電火雷、定時雷、連環雷、絆雷、跳雷、飛雷等幾十種埋雷方法,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鬼子氣得干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的地道戰,使敵人交通和通信聯絡陷於癱瘓的破襲戰,以及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游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神奇巧妙的戰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喪魂落魄,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真正展現了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累累碩果,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2、新形勢新任務推出學習新目標??箲饎倮?,黨中央對黨的理論現狀有一個基本判斷:從整體上理論是成熟的,但黨員干部理論水平并不是很高,還沒有很好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還不能很好地應用其中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直接影響到完成黨的歷史使命。因此提出克服這個缺陷的兩條途徑,一條是使廣大黨員干部充分認識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條是使廣大黨員干部掌握理論學習方法,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雖然當時處于緊張、激烈的戰爭環境,但是黨深刻認識到越是在革命的緊要關頭,越要加強黨的理論武裝,越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武裝。不僅強調對馬列主義理論學習重要性的再認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而且針對反對教條主義后各地黨校沒有提倡認真讀書的現狀,明確提出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和政策策略。1949年3月毛主席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要讀聯共黨史、列寧主義概論等12本書,周恩來專門做了“學習毛澤東”的報告,引導黨員干部學習毛澤東思想觀點和作風,從而把黨對理論學習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個時期,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教育,不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有了系統的闡述,對學習的內容有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新的解讀,有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3、開展以三查整軍運動為標志的特殊學習。解放軍的戰略進攻,要求在解放區更加普遍深入地開展土地制度改革,1947年解放區各級領導機關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形成土改熱潮,可一些地區卻發生侵犯中農和民族工商業者利益、對地主亂打亂殺等“左”的偏向。中央發現后采取堅決措施加以糾正,明確規定了土改工作的總路線總政策,而且各解放區普遍開展以“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和“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內容的整黨運動,學習毛澤東思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提高執行黨的土改政策水平。這時期學習影響最大最廣泛深入的是,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的特殊學習,其基本方法是依靠群眾自己教育自己。通過充分發動群眾,進行官兵同訴和軍民同訴,啟發覺悟,自覺進行三查,用發揚民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克服思想上、作風上的錯誤傾向和不良現象。這種生動活潑、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干部戰士的階級覺悟、政策水平和組織紀律性,激發了革命斗志,純潔了內部,密切了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同時,也推動了部隊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的發展和群眾練兵運動的開展,對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鞏固擴大和作戰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結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學習,奠定了黨的學習根基,創造了黨的學習優良傳統作風,豎起了四座歷史豐碑。一是學習孕育了黨,沒有學習就沒有黨,就沒有黨的成長;二是學習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三是黨重視學習,改造學習,使革命戰爭讓全黨變成了大學校,提高了全黨同志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質;四是學習使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大成果——毛澤東思想,實現了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的奠基石。
參考文章:
1、中國共產黨建設學習型政黨的歷史沿革,共產黨員網;
2、要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2018年10月23日,來源貴州日報;
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中國教育網2019年03月11日,來源人民網;
4、強化思想理論武裝 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日報 2021年04月21日。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