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業近幾年來的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要說其中尤為出彩的方面,那么軍用航發領域的發展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遠的不說就說說近的,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珠海航展上,我國展示了帶有二元矢量噴口的先進航空發動機,并且一次性展示了兩個不同的設計方案。
獨立掌握此種先進航發技術的國家,全世界范圍內一個手都數的過來。能造先進航發的國家本就沒多少,能將其和矢量噴口可靠整合在一起的國家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僅有英美俄這樣的尖端航空制造業國家,才掌握的頂級航發科技。
從矢量噴口的外觀特征來看,兩款矢量發動機一臺是此前在殲10B戰斗機上試裝過的老款式,而另一臺有棱有角的新款矢量發動機就很有意思了,從細節上來看明顯帶有隱身低可探測性、低紅外特征的設計特點。結合此前殲20隱身戰機首席試飛員曾在采訪中公開披露,殲20未來的改進升級方向,要朝著二元矢量發動機、更大載彈量的方向發展,那么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這款二元矢量發動機就正好符合要求。
特殊的低可探測性、低紅外特征設計完美對應殲20隱身戰機的需求定位,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此款二元矢量噴口能搭配已經裝機測試完畢,即將在不久的將來大規模量產列裝的WS-15航發,那么對殲20的機動性提升將起到堪稱質變的效果。過去殲20機動性尚有不足的最大短板,將一躍成為殲20的最大優點之一,遠不止是如虎添翼這么簡單。
更早前一些的時候,沈飛公開的新一批即將交付海軍的殲15戰斗機畫面中,出現了渦扇10航發首次被裝上了殲15的鏡頭。準確來說,這是繼殲10、殲11、殲16、殲20之后,我國最后一款換裝了國產航發的新銳主力戰斗機。
這同時也意味著,除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蘇30、蘇35等非國產機型,還在使用配套原裝的俄制航發之外,中國國產制造的所有新銳主力戰斗機,現如今已經全部更換上了新型國產航發。
較之同類俄產航發來說不但性能提升15%-20%,且耗油量更低、燃燒效率更加充分,不但增強了國產新銳戰機的機動性,更進一步抬升了其航程與作戰半徑,綜合戰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國產的新銳主力戰機如今已經全面進入國產航發時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若是我們回首往事,其實不難發現,中國航發現如今取得的重大跨越式發展,基本上都是在進入新世紀后的20年里陸陸續續達成的。上個世紀時的我國雖然也有制造國產航發的能力,但那時的國產航發性能不足、創新力不夠、幾乎都是對國外航發的仿制品,且型號也大多是過時的。
進入新世紀之后,厚積薄發的中國航發在諸多項目上均取得重大成功,峨眉、太行等一系列國產先進航發的不斷研制成功與交付入役,標志著我國也正式邁入了可自研自產先進航發的世界尖端航空強國行列
與之作為對比,和中國航空工業幾乎同時起步、發展條件還更好,能夠接觸到國外各種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印度航空業,迄今為止別說是造先進國產航發了,連發動機中期大修都修不利索。所謂“印度航空工業的驕傲——印度斯坦航空”,之前甚至還鬧出過給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斗機大修航發,結果把發動機拆開再裝回去,多出來十幾顆螺絲不知道裝哪兒的笑話。
印度在國產航發上最早的起步嘗試,其實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印度空軍在1983年提出了印度國產作戰飛機計劃,并在其后的第二年建立了印度航空發展局,啟動了包括印度國產戰斗機,以及配套國產航發在內的一大批研制項目。
說到這兒估計有朋友就猜到了,沒錯,這就是現如今在軍迷圈子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絕對堪稱“大名鼎鼎”的印度光輝戰斗機的由來。
然而后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光輝戰斗機成了個一拖拖了三十多年,直到2015年才首架交付印度空軍的笑話產物。并且因為項目延期以及研制經費、技術難題等一系列原因,光輝戰機原計劃能用上的印度國產卡佛里發動機也泡湯了,改為買來美國通用電氣航發直接裝上就用。
曾雄心勃勃的印度國產光輝計劃,一路磕磕絆絆走來已接近40年過去,印度人至今都未能實現讓光輝用上印度國產航發的夙愿,與中國航發進入新世紀后的20年井噴式發展一對比,不免讓人感嘆一句中國式奇跡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模仿的,哪怕是自稱亞洲第一強國的印度也不行。
文章來源于迷彩虎 ,作者虎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