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有一塊陪伴周總理數十年的手表,上海A623,這是完全中國制造的表。近些年,國表收藏漸漸興起,這其中上海表最受歡迎,今天,我們將共同探訪,上海手表的往日輝煌。
文 / 修斯hora
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著“老三件”,而在手表中,最紅的當然就是上海手表。那個年代,擁有一塊上海手表意味著無數人的羨慕眼光。
故事要從1955年開始講起。
其實,早在以前我們國家的手表還要長期的依賴進口,自主制造的手表時間并不長。
1955年由上海市輕工業局組織上海部分鐘表店和鐘廠的能工巧匠共58人開始制造手表國產樣機。通過評議方式,選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為樣表,在對樣機進行解剖分析的基礎上,作周密分工,分散進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勝利完成國產手表樣機試制任務。第一次造出了18只細馬長三針手表,并命名為“東方紅”和“和平”,向建國六周年獻禮。
1958年4月23日,中國第一家手表廠——上海手表廠建成,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
1962年,上海手表廠設計出A623A型機械日歷手表。
周總理的上海A623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總理曾感慨,什么時候能讓我戴上自己生產的手表呢。后來聽到上海牌手表問世的消息,他無限欣喜,指著東南方向說:“告訴他們,我買一塊。按市場價買。我給他們做廣告!”就這樣,周總理以120元的市場價買了一塊上海牌手表戴在手上。在一次訪問非洲時,他還特意向幾內亞總統展現了自己身上的衣服皮鞋到佩戴的“上海”手表。直到他去世,這塊手表才被從遺體上取下,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上海A623表
1960年代后期,上海牌手表采用毛主席手寫體合成的“上海”兩字作為新的商標。
上海手表廠的機械手表表機達到大量生產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型號: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實上海機械表的時期分類有多種劃分方式,最常見的一種是以“老上海”和“新上海”來劃界。
其中“老上海”由于年代的原因和外觀變化多樣加之工藝效果優良目前已成為國產表藏品中的佼佼者。“老上海”表正式投產是在1958年3月,首次上市是在1958年7月。試銷單位為上海第三百貨店,當時每只表的零售價是60元人民幣,首批試銷100只。
1958年7月1日《新民晚報》大篇幅報道上海牌手表
“老上海”表最初的型號為581系列,有A-581和A581兩種版本,首批試銷產品為半鋼(表殼為銅鍍鉻,后蓋為鋼料),后來又增加全鋼產品,為了和先期的半鋼產品加以區分后來的產品在后蓋上加注了“半鋼”或“全鋼”字樣。
581系列的機芯一律為17鉆設計,動力存儲為36小時(根據現有實物測試,實際大約為28小時左右),出廠時走時精度校正為日誤差小于+/-60。但其中一部分產品實際上可以做到日誤差控制在+/一10秒內(季節性調整時)。而且,581機芯的工藝水平相當出色,甚至在感觀方面超過一部分進口四類表的水平,這一點是后來統一機芯(以下簡稱“統芯“)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是“老上海“的收藏價值遠遠高于統芯表的原因之一。
581之后的A-6xx或A6xx似乎全都裝備了防震器。所以6xx之后的“上海”表應該都是防震表。
6xx之后的產品后蓋版本編號一般由1xxx和xxx組成,如1110202、1120212、1524732、1524823等等。該表外觀設計簡潔大方,可以說是“老上海”表的延續。
這一代的機芯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簡約了。比如,擺螺釘被取消,這樣就可以簡化工藝,降低生產成本;而上夾板面積也被縮小,上夾板螺釘由3顆減為兩顆擒縱輪的立軸原先在上夾板的活動式軸套改為固定式(鉆套)等等。實際上機芯在“老上海”機芯基礎上做了比較明顯的改造,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改良工作。比如,擺系的固定外樁改為活動外樁,由此對調整走時精度帶來較大便利;而且上夾板的弧形邊在形狀上也取消了坡度,改為餅狀,這一改變能為增加自動上弦功能預留技術空間。
作為“老上海”和“新上海”表的過渡期,這一代表的故障率較高,除了零件加工和裝配精度問題外,也不能完全排除設計上可能存在缺陷。
“新上海”表是指統芯時代的產品,一律為全鋼,其版本和款式眾多。盡管“新上海”采用的是統芯技術,但是由于上海在國內表業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其“新上海“手表的治療依然高于采用統芯技術的其它地區表廠生產的產品。而且“新上海”在外觀設計和加工水平上也表現出突出優勢。但是,由于產量龐大,“新上海”表目前的收藏價值反爾不如產最較小的地方產品。當然,這并不是說它沒有收藏價值。如果將一個版本排序全部收齊可以一覽它們之間的細微變化,當然也會有一定收藏意義上的價值體現,比如集全7120511、7120512……等等,每一版都有它精彩的一面。
“上海”機械表曾經是上海輕工業產品中最富聲譽的一個產品,在當時幾乎可以說家喻戶曉.就像自行車中的“鳳凰”、“永久”和“飛鴿”。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琳瑯滿目的”上海”表產品中.也凝聚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色。從走時精度和使用壽命來講,“上海”表的表現其實并不比進口表差,它的消隱也是多方面因素碰抽的結果。而最直接的表象原因是遭遇品牌眾多的舶來品與崇洋思潮的結合,深層原因則是民眾的揚棄心理。經典技術終歸要被新技術替代!
在70、80年代,戴手表的中國人中,平均每四個人手腕上就有一只是上海牌的手表,價格大約在一百元左右。在當時,這已經是普通家庭好幾個月的工資了,而在國內的收藏市場上,上海牌的老手表也并不少見,不過上海牌作為老字號,至今仍有巨大的含金量。
民眾喜歡用新技術,但又時常會懷念經典技術。當電子表不斷消耗電能,不斷鑄要用戶追加投入的時候,許多人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機械表于是有人感嘆人類最精密的微機械裝置、最值得觀賞的腕上工藝、等等,機械表終于回到市場而且體現出高貴的身影。老一代的、差一點被遺忘的古老機械也又一次被人們重視。國產表收藏隨之應運而生,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一度享有盛譽的“上海”表。
隨著拍賣價格和鐘表收藏的升溫,老國表也成為了收藏愛好者的新寵,老五一、東風、全鋼、半鋼、17鉆、19鉆等專業名詞也成了收藏愛好者談論的話題。
那么老國表的收藏價值在哪呢?其實老國表的收藏價值主要在于存世量少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有紀念意義。
早在2011年12月18日在中央電視臺《一錘定音》節目里,一塊“304”計時碼表就曾以八萬一千元的價格拍賣成交,放到今天就不是這個價了。
看見老國表的收藏空間和升值空間都很大,再加上我們的懷舊情懷,國表收藏逐漸熱起來也是很正常的。
上海手表曾經是國產最好的手表品牌,但現在已經沒落了。有點末路英雄的感覺,現在上海表生產廠的確是太多了,使人無法搞懂哪家正宗,還是壓根就沒有正主,都打出正宗嫡系的招牌,想當年上海表,那是相當的壯觀。現在的廠為了追求利益盲目跟風也開始模仿世界名表。
上海模仿萬國飛行員系列
希望上海手表未來能重回原創和技術更新的道路上,重新綻發光彩,成為國人追捧的對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