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在揚中縣境內的長江江面上,百柯競發(fā),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奮力搖櫓,將船兒劃向江對岸,船上滿載著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另一位小姑娘半蹲在船艙內,她們的父親在后面掌舵。如今,這張照片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們都不禁要問:照片中這位搖櫓的大辮子姑娘是誰?她是那里人?現(xiàn)在怎么樣了?”
這就是那幅著名的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
在無數(shù)張記載著這個偉大歷史進程的照片中,有一張題為《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格外令人動容:在揚中縣境內的長江江面上,百柯競發(fā),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奮力搖櫓,將船兒劃向江對岸,船上滿載著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另一位小姑娘半蹲在船艙內,她們的父親在后面掌舵。
如今,這張照片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們都不禁要問:照片中這位搖櫓的大辮子姑娘是誰?她是那里人?現(xiàn)在怎么樣了?
照片中這位搖櫓的大辮子姑娘,是時年19歲的顏紅英,另一位半蹲在船艙內的小姑娘是她的妹妹叫顏根兄,船上的掌舵者是她們的父親顏建發(fā)。他(她)們是揚州市寶應縣廣洋湖鎮(zhèn)楊林溝村的船民,當年作為支援大軍的船隊一員,親身參加了那場偉大的渡江戰(zhàn)役。
解放后,顏紅英嫁到吳江市太湖農場,種田育子,過著操勞而清貧的生活,從沒對人講起過渡江戰(zhàn)役中的英雄壯舉。
冒著炮火,父女駕船勇送大軍渡長江
進入1949年初,從淮海戰(zhàn)場上一路敗退下來的國民黨軍沿江搶砸船只,炮轟飛機炸,妄圖阻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
在這硝煙彌漫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寶應縣廣洋湖鎮(zhèn)楊林溝村船民顏建發(fā)帶著兩個女兒,以船為生,在大運河到長江這條線上跑運輸,受盡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欺壓。家鄉(xiāng)解放后,顏建發(fā)帶著兩個女兒搖著自家的船兒為解放大軍送糧草、運軍需,積極參加支前工作。
進入4月,隨著渡江戰(zhàn)役拉開序幕,解放軍各路軍隊匯聚江北,準備打過長江去,但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船只。當?shù)卮兟動嵑螅娂姄u船趕來協(xié)助大軍渡江,顏建發(fā)一家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渡江支前的大軍中。
戰(zhàn)役前夕,解放軍要求改裝船只以便渡江需要。顏家姐妹率先響應,拆了船篷,在船頭布置起一個機槍掩體。顏家的船和其它幾十條大小船一起,停泊在揚中的江汊河道里供解放大軍進行訓練。
4月18日,顏紅英搖櫓駕駛滿載解放軍戰(zhàn)士的船在江叉子里進行演練時,遭到國民黨軍艦炮火襲擊,敵人的炮彈落在船邊,她的耳膜被震傷,聽力下降并落下后遺癥。但顏紅英憑借嫻熟的駕船技術,鎮(zhèn)定地將船只安全轉移,保護了船上的解放軍戰(zhàn)士。傷愈后,顏紅英和父親、妹妹依然踴躍參加渡江戰(zhàn)役的支前工作。
1949年4月21日晚,渡江戰(zhàn)役打響。夜幕中,萬炮齊發(fā),長江對岸騰起一團團的火焰,解放大軍坐船橫渡長江。很快便突破了國民黨在揚中地區(qū)設置的江防陣地,敵人望風而逃。
4月22日下午五六點鐘,長江北岸幾百條船只整裝待發(fā),船上坐滿了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zhàn)士,每個人身上背著一個用洋鐵桶改裝的土制“浮水器”。
顏紅英家的船上運載著兩個班的解放軍戰(zhàn)士,目的地是長江南岸的丹徒縣伏園鄉(xiāng)渡口。渡江途中,顏紅英的父親在船尾掌舵,她和妹妹兩人則輪流劃槳,父女3人忙碌不停。
2017年,88歲高齡的顏紅英站在當年《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前,感慨萬千。
后來,顏紅英接受采訪時,指著臉頰上的傷痕回憶說:“那天(1949年4月22日),大軍要到江南去了,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南邊(國民黨軍)向我們打炮,厲害哪!有一名戰(zhàn)士問我:‘你怕不怕?’我說:‘怕什么!我要把你們送過江,解放全中國。’當我駕駛著船劃到江心時,突然一顆炮彈就在我家船邊不遠處爆炸了,一塊東西(彈片)擦破我的臉頰,頓時滿臉是血,我也不管,還是拼命地劃,一心想盡快把大軍送過江到前方打勝仗。”
渡江戰(zhàn)役勝利后,顏紅英姐妹與父親一起參加了在揚州召開的慶功大會。萬人囑目之中,軍政首長向他(她)們頒發(fā)了渡江勝利紀念證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證書。
那位搖船的大辮子姑娘,你在哪里?
當年拍攝這張照片的新華社記者鄒健東,是一位老紅軍戰(zhàn)士,也是我國新聞戰(zhàn)線上唯一一位獲得二級紅星勛章的新聞記者。當時,他做為新華社八兵團軍分社的攝影記者,正在江邊采訪拍照,之后也準備坐船隨軍渡江。
幾十年來他對這段親身經歷記得很清楚:那是4月22日傍晚時分,江中的數(shù)百艘小船上坐滿了待渡江的解放軍戰(zhàn)士,船櫓搖動,遞次向江南進發(fā)。
就在這個時候,站在江岸上的鄒健東,看到一位十七八的小姑娘正在使出全身力氣猛劃船槳,使船兒駛出港口,背后的長辮子隨著搖船動作前后搖擺,充滿了力度和美感。
于是,他趕緊按動相機快門,留下了這個永恒的瞬間,這就是那幅著名的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
這張照片發(fā)表在當時的《新華日報》上,引起轟動。后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揚中渡江文化園等博物館收藏,并被選為《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叢書封面。
時光飛逝,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鄒健東始終不能忘記渡江戰(zhàn)役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場面,還有那位劃船的長辮子小姑娘纖弱而堅強的身影。他多次托人在報刊上刊登照片和文章尋找,但始終沒有一點回音。
1984年,鄒健東出差到南京,曾委托《南京日報》的同志尋訪,并在媒體上刊登照片和《搖船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進行尋找。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渡江戰(zhàn)役時任華東軍區(qū)兼第三野戰(zhàn)軍參謀長)看到照片后,也深情地說:“一定要找到這位小姑娘,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過不了江。”
1998年,大型文獻紀錄片《風雨鐘山路》編導、南京電視臺專題部主任吳建寧等人采訪鄒健東,鄒老又托吳建寧代為尋訪。
這一年6月,吳建寧專程趕到揚中,他手捧《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向時任揚中市委黨史辦主任趙紀福等人講述了照片的攝影者鄒健東老人想尋找照片上主人公的心愿。
揚中黨史辦的同志憑著黨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后走訪了許多參加渡江戰(zhàn)役的老船工,也赴南京、揚州等地考證核實,結果還是杳無音信。
1999年4月,江蘇衛(wèi)視臺為慶祝南京解放50周年,播放了紀錄片《風雨鐘山路》。4月27日晚,當紀錄片播放到第五集時,解說詞中講道:“照片上的兩位姑娘,你們是否記得50年前的那個傍晚,你們以纖弱的身軀劃著木船送走了黑暗,迎來了黎明。劃船的小姑娘,你們現(xiàn)在在哪里呢?”
片中畫外音對當年劃船小姑娘的深情呼喚,引起了常熟唐市鎮(zhèn)一位名叫董小妹的中年婦女的關注,她注視著電視屏幕,流著眼淚說:“這個‘小姑娘’是我的媽媽!”
原來,她就是照片主人公顏紅英的小女兒。她看到電視后連夜趕到吳江市太湖農場的媽媽家,告訴媽媽:“電視上在找您!”
“長辮子姑娘”顏紅英,是揚州的驕傲
1999年5月7日,69歲的顏紅英和妹妹顏根兄由其女兒董紅英、董小妹陪同,先是去了南京,拜訪了江蘇衛(wèi)視《風雨鐘山路》攝制組。
在南京電視臺,當編導們將《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錄像播放給她們看時,顏紅英、顏根兄兩位老人一同站起來,姐姐顏紅英激動地指著劃槳的姑娘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
隨后兩姐妹的當年回憶,都與《風雨鐘山路》編導們所掌握的史實相吻合。后來,姐妹倆又隨揚中黨史辦的同志去了當年渡江支前的地點,追憶那一段難以忘卻的歷史……
“那還是田里蠶豆花開的時候。”雖然記憶有些模糊,但顏紅英對于這段經歷的回憶卻異常清晰。那天下午五六點鐘光景,幾百條船只整裝待發(fā)。“船多哪!”船上坐滿了持槍的解放軍,每個人還背著個用洋鐵桶改裝的土制“浮水器”,在顏紅英的這條船頭還有一挺機關槍。
就在敵人的炮火中,滿載著解放軍的木船迅速向對岸駛去。妹妹顏根兄和父親在船尾掌舵,顏紅英嫻熟地搖著船櫓,“炮彈很多,不斷在江上炸開。”沒有料到的是,19歲的顏紅英從此成為了一幅珍貴歷史照片里的主角兒。
與此同時,相隔千里之外的鄒健東老人也從相關渠道得知,已經找到了50年前他拍攝的那張《我送親人過大江》照片中的長辮子小姑娘。高興不已的鄒健東在病床上給揚中黨史辦寫了一封信:“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新聞我看到了,我想請‘小姑娘’到北京,請她登天安門……”
鄒健東(左)和顏紅英(中)1999年的合影。
當年5月22日,馮鴻鳴等人一行陪同顏紅英、顏根兄姐妹,坐火車赴北京,到北京292醫(yī)院同鄒健東會面。當時的場面十分感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鄒健東緊緊握住顏紅英的手激動地說:“當年如果不是你們這樣的船工奮不顧身地支援前線,百萬大軍是過不了長江的,人民的功績是不能忘記的。”
鄒健東還送給了這對姐妹兩張《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仔細看過照片后,顏紅英對鄒健東說:“這是我的第一張照片。”
盡管這張照片晚來了50年,但當年送親人解放軍過江的那一幕仿佛還在眼前……5月24日,顏紅英老姐妹走進八一電影制片廠《大進軍》攝影棚,通過姐妹倆的回憶,讓這段50年前軍民情深的故事重現(xiàn)在國慶50周年的獻禮片上。
1999年7月,正在籌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2周年“八一”晚會的總導演王炳森,在央視看到“我送親人過大江”的故事后,立即決定將這感人的故事加進晚會節(jié)目。
7月6日,“八一”晚會劇組發(fā)函邀請顏紅英、鄒健東和揚中市委領導參加“八一”晚會。顏紅英應邀赴京參加了“八一”晚會。
當《向前!向前!向前!》晚會進入到第三篇章時,《我送親人過大江》巨幅照片被推到臺中央,主持人深情講述了照片的故事。著名歌唱家蔡國慶、張邁扶著顏紅英、鄒健東走上臺,唱著特地為這個故事譜寫的歌曲《背影》,臺下掌聲雷動,整個晚會進入高潮。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馬樹學少將當場宣布,這幅照片由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渡江中涌現(xiàn)二千多民工功臣
在揚州市檔案館里,還永久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它是1949年由華中二分區(qū)人民報社出版的第八九六期《人民報》,在該報的頭版刊登著這樣一篇報道《分區(qū)舉行慶功大會——渡江中涌現(xiàn)二千多民工功臣》,文中寫道:五月九日下午,揚州區(qū)渡江司令部于揚州市公共體育場召開慶功大會,為渡江支前中立下功績的民工們慶功。此次參加大會的民工有5000多人,其中特等功臣6名,一等功臣108名,二等功臣570名,三等功臣1570名。
省下口糧,揚州人民只為支前
在渡江戰(zhàn)役前后,一個軍每天需要8萬斤米面、3萬斤雜糧、15萬斤燒草及大量蔬菜、油鹽等。在支前糧食源源不斷送往前線后,存糧出現(xiàn)短缺。華中二分區(qū)專員顧風立即召開縣長聯(lián)席會議,決定向群眾借糧,要求克服一切困難,完成借糧85000擔的任務。
會后,廣大干群把口糧標準一降再降,把節(jié)約下來的糧食支援前線。高郵新安鄉(xiāng)勝利村70歲的祁仁興老漢聞訊后,第一個把家中平時省下來的36斤稻子獻了出來。1949年2月至5月,華中二分區(qū)供應大米1581萬斤、干面55萬斤、雜糧114萬斤、馬料192.7萬斤、公草2819萬斤。
用床板,也要把親人送過江
渡江戰(zhàn)役支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籌集大量的船只。蘇北沿江的船只原本不少,但是,國民黨軍隊為阻礙人民解放軍渡江,把能借到的船只毀掉了。
為解決好大軍渡江的這一重要的交通工具,揚州的群眾有的砍倒自家的樹木,許多人都拿出了自家的床板、門板。大家說:就是抬也要把親人解放軍送過江!
在渡江支前中,華中二分區(qū)先后動員,征用船只18742只,常備船工39000多人,滿足揚州段大軍渡江的船只之需。揚州人民還主動幫助部隊進行水上訓練,手把手地教戰(zhàn)士劃槳搖櫓、撐篙掌船、登陸泅渡。經過一個多月的勤學苦練,戰(zhàn)士們普遍學會了游泳,使從未坐過船的北方戰(zhàn)士成了水手。
經過全民、全力、全面、全程的支前,揚州人民圓滿地完成了渡江戰(zhàn)役賦予的歷史重任,將解放軍第八兵團的二十軍、二十六軍、三十四軍、八兵團兵團部、警七旅等數(shù)十萬大軍,及鎮(zhèn)江工委、華東財辦、南下干校、蘇南各機關運送至江南。同時運送過江的還有大量大炮、車輛、糧草、騾馬等。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江蘇檔案”微信公號)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fā)現(xiàn)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fā)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