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冊子里有大文章,毛主席的《尋烏調查》,越讀越耐讀。
尋烏的債,有兩種,一是債,即二分利以上的高利貸。
革命來了,群眾提出徹底廢債的主張,二分以上的不還,而尋烏沒有二分以下的高利貸債,于是,所謂高利貸就可以整個的不還;可有一樣,“親戚朋友之間講人情借來不要利息的債務,群眾仍歸還”。
還有一種,是欠商人的叫做賬。“欠商人的賬多屬富農階級,中農稍有一點。”,而且極為重要的是,“貧農雇農是沒有商人賒賬的”。
我們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
楊白勞欠黃世仁的,只能叫債,盡管黃世仁年三十踢開楊白勞的家門,說的是“咱的賬可不能再拖了”,而穆仁智手里拖著的也是“賬本”。
可從穆仁智“去年欠五斗,今年又是五斗錢,五加五乘以五再乘以五,五五得一百二十五斗”的“算法”,以及“哦,算錯了,是一千二百五十斗”的得數來看,顯然屬于高利貸。
而在黃世仁威逼楊白勞“把你喜兒領來頂租子”時,幫兇穆仁智也終于說出了那句帶關鍵詞的“你還債”。
楊白勞的死,喜兒的血淚仇,是被債逼的。
當有人說欠債還錢時,一定要想想這個歷史鏡頭。
那么,相反的,對于欠賬還錢,可能貧農雇農以及普通工人,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概不賒賬”的紙條所針對的,絕不會有資格“打白條”的,也不會是有滿圈牛羊、高堂華屋或者至少一頭豬崽子以資抵押或信用憑借的富農或者中農,更不包括處于同一階層彼此時常周轉的商賈,就是指的那些恐怕當場連一瓶醋、一袋鹽、一包煙、一盒酥的錢都拿不出來的赤貧者,“免開尊口”!
有些讀書多的朋友,會把這個歸結為好像說出了驚天秘密又好像什么都沒說的那個“馬太效應”,但每一個可能的共產主義同情者、愛好者、研究者,恐怕都能從中多多少少窺見一點“一個幽靈”又開始游蕩的味道。
不妨跨越時空,看看國際資本大鱷迪斯尼的戰疫方案:
或將在本周停止支付10萬名員工工資,以節省公司成本,但是,與工資收入僅為高管收入十分之一的10萬員工(其中有的下班后,只能翻垃圾找食物度日,或無法負擔房租,淪為無家者)將“為了公司”分文不得相比,其高管的薪酬、股息、獎金則一毛錢也不會少。
很有米國特色的“普遍現象”。
回過頭,新中國誕生八個月剛出頭之時,毛主席就強調說,
“中國是一個大國”,同時提出“可以用貸款方法去幫助貧農解決問題,以補貧農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
誰來給沒有“資本”的貧農撐腰,只有人民國家。誰最愛國、誰最愛新中國?一定首先是窮苦人,無依無靠的人沒有關系沒有資本的人們。老人家最知道,
“貧雇農受人剝削”。
“國民黨抓去當兵的是貧苦農民”。
“中國過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況實在難以忍受。……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很窮的,就是工人、貧農、雇農,革命主要是靠這些人”。
同樣地,老人家指出,
新中國成立之后,“積極擁護合作社的是些什么人呢?是絕大多數的貧農和下中農,他們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從更長遠的看,“我們中國有這么多人口,大部分在農村,城市只一億多一點,農村五億多,一與五之比。沒有農民擁護,不管你修多少鐵路,搞多少鋼鐵,也會搞翻的”。
特別是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從“拿成分來說,基本是工人和貧農組成的,即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組成的。半無產階級也是小資產階級,但是,它的堅定性要比中農好得多”。
到“我們黨員的成分,主要的是工人和貧苦農”。
強調到了不厭其煩的地步。也正因此,毛主席特別強調,干部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破除官氣,而不能靠做大官吃飯,靠資格吃飯,
“誰有真理就服從誰,不管是挑大糞的也好,挖煤炭的也好,掃街的也好,貧苦的農民也好,只要真理在他們手里,就要服從他們”。
也正因此,老人家語重心長地說:
“搞農貸,發救濟糧,依率計征,依法減免,興修小型水利,打井開渠,深耕密植,合理施肥,推廣新式步犁、水車、噴霧器、農藥,反對‘五多’等等,這些都是好事。但是不靠社會主義,只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搞這一套,那就是對農民行小惠。這些好事跟總路線、社會主義聯系起來,那就不同了,就不是小惠了。必須搞社會主義,使這些好事與社會主義聯系起來。至于‘確保私有’、‘四大自由’,那更是小惠了,而且是惠及富農和富裕中農。不靠社會主義,想從小農經濟做文章,靠在個體經濟基礎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產糧食,解決糧食問題,解決國計民生的大計,那真是難矣哉!”
“組織起來”,是一條無產階級翻身得解放的革命之路,也是一場社會生產力和創造力大迸發的新的偉大革命之路。老人家對于“建立強有力的貧農、下中農代表會”表示了極大的贊賞,
“因為現在還存在著階級”,與此同時,對于“包五保戶,照顧困難戶,這一點平均主義還要”,老人家對此給出的解釋更是讓人動容“農民自己說,人是有眼睛的,不會看著他們餓飯,不照顧他們”。
……
如果我們姑且借用西方資產階級的心理分析的只言片語來用一下,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尋烏調查中“貧農雇農是沒有商人賒賬的”這一點發現,是伴隨了老人家一生的一個解放者、拯救者的“情結”。他為此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老人家今天依然讓無數窮苦人,依然讓疫情中無數看不到希望的全球貧苦者感到溫暖,當然合乎歷史的辯證法。
必須強調,新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所謂“誰窮誰光榮”的號召和景象,除非有些人把歷史當“政治小說”寫!不要忘了,
“使農村中沒有了貧農,使全體農民達到中農和中農以上的生活水平”
恰是老人家孜孜以求的,只不過這個目標的實現,一定離不開合作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公有制。
2013年7月間,習近平參觀了位于河北平山縣的毛主席舊居,強調“讓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同時表示“讓農民群眾不斷過上好日子,是體現我們黨的宗旨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謂時代的鏗鏘回聲。
(來源:昆侖策網,原載“察網研究”微信公號【授權編發】,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