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反擊戰,我軍完勝。對俘虜的3968名印軍,我軍執行一貫的優待俘虜政策,不搜腰包、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歧視,除了盡心盡力治療他們身上的傷病,還在生活上盡可能給予照顧。當然,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方對這些戰俘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教育,目的是讓他們認清中印在邊界問題上的是非曲直、接受和平解決邊境爭端的主張,進而啟發其覺悟。
經過長時間耐心的教育,絕大多數印俘對中印邊界問題的真相有了初步認識,在誰不愿意談判、誰蓄意挑起沖突、誰侵略了誰等重大問題上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們普遍贊揚我方優待俘虜政策。
為進一步表明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方于1963年4月21日發表聲明,宣布通過中印兩國紅十字會,向印方遣返全部印軍戰俘。熟悉抗美援朝戰爭史的朋友都清楚,戰俘移交是輿論較量的重要戰場。戰俘們在移交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媒體敏感的神經,甚至會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以此大做文章。這樣的場合,是檢驗我軍對印俘教育管理實際效果的試金石。
從1963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印俘們分別從巴底通、棒山口、西路曲、斯潘古爾湖等地,分11批回到故國。臨前行,我方為每位印俘準備了一份紀念品,東西雖不算昂貴,但卻代表著中方的一份心意。
聽說要回國了,許多印俘主動給管理干部寫感謝信。他們表示:“山可移,水可干,我對中國朋友的思念永遠不斷。”
當他們離開戰俘營時,有85%以上的人和我軍管理干部熱情握手擁抱,表達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高呼“中印是兄弟”“中印友誼萬歲”等口號。有些人還用面值10盧比的紙鈔,折成花環敬獻給我軍管理干部,表示最誠摯的敬意。甚至有人取下隨身戴的戒指和手鐲,非要送給管理干部留作紀念。連一些平時表現不好的印俘,也主動向我軍管理干部悔過。有名叫底旺辛的印俘,臨行前送給管理干部一塊手絹,上面繡著“Forgot me not”,翻譯過來是“永勿忘我”之意。
在戰俘移交現場,印度紅十字會代表對印俘的態度十分冷淡。兩相對比,印俘們感慨萬千。許多人在移交現場對中方人員說:“幾個月來,你們對我們這樣關心。但是我們為新德里賣了十幾年的命,他們反而對我們如此刻薄。我們為什么還要替他們賣命呢?”
印方派了很多媒體記者來到移交現場,千方百計想搞點事,以此來挽回印度戰敗的顏面。印度紅十字會人員,面對鏡頭,帶頭喊“印度萬歲”,但印俘們卻應者寥寥。中方人員見狀,立即用印地語高呼:“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思是”中印是兄弟”。結果印俘們聽了,也跟著一齊喊了起來,這讓不懷好意的印媒記者覺得很沒趣。
不懷好意的,可不止印媒。少數印俘軍官走出戰俘營、前往移交地點途中,暗地里威脅印俘士兵,要他們在移交地點,當著鏡頭的面,將中方發的紀念品、書籍及衣物摔在地上,以示與誓不兩立。而印度紅十字代表則在交換現場,露骨地暗示印俘們“只將自己貴重的私人物品帶回國,將中方發的東西都當眾扔掉”。
讓他們失望的是,印俘士兵無一人按他們的要求做。非但如此,還有不少人將中方發給他們的書籍夾在行李中帶回了國。其中有一個人,竟然帶了37本之多。
心有不甘的印度紅十字會代表,干脆自己赤膊上陣了。在棒山口交接印俘現場,對方稱這里就是“國界”,遭到我方人員當場駁斥。
還有一次,印度紅十字會代表見其他印俘都穿著中方發給的藍色制服,唯有一個印俘仍穿著印軍的綠呢子軍裝,于是便像撿到寶似的,和印媒記者迎上去,一開口就不懷好意:“你在那邊生活得怎么樣?”
結果出乎他們意料,這位印俘回答:“很好很好。”心有不甘的印度紅十字代表,又繼續問:“你的健康狀況如何?”結果對方還是回答:“很好,我們不管是誰有病有傷,中國方面都給予了良好的治療和照顧。”
圍上來的印媒記者們感到沒趣,如泄了氣的皮球般散了。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印軍喪師失地,潰不成軍。在戰俘交接這個沒有硝煙的輿論戰場上,中方照樣打了個漂亮仗。
作者:忘情 來源:兵說視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