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
就在2天前,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可你知道為什么要選擇10月19日?
因為在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了鴨綠江,走上了朝鮮的戰場!
這不是簡單的跨越,這是生與死的跨越,更是生與死的較量!
保家衛國!可當時我們面對的,是比我們不知道強大了多少倍的美國!
和不可一世的美國決戰,沒有人認為我們會贏!
可我們的戰士仍然已經做好了準備,跨過鴨綠江,和比我們強大的多的敵人決一死戰!
而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打贏,直到打贏為止!
提起抗美援朝,我們就會想起上甘嶺!而說到上甘嶺,又不得不提及開國中將王近山。
王近山將軍綽號“王瘋子”,他在戰場勇不可當、威風八面,能夠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更是率軍血戰上甘嶺,為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甘嶺戰役本是王近山將軍的驕傲,可他每次與人談起上甘嶺戰役,卻總是黯然神傷、老淚縱橫。
在黃泛區農場時,知青萬伯翱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農場正組織大家一起觀看電影《上甘嶺》,王近山也拖著一只傷腿,端著一個小板凳來到電影院。看到一半的時候,王近山便看不下去。
萬伯翱見他一手拿板凳,一手頻頻用手帕擦拭眼淚。于是上前問了原由:
“王叔,電影中的上甘嶺英雄都是真的嗎?”
王近山用略帶啜泣的聲音講述到:
“小萬啊,都是真的!不過電影只是表現出當年我們殘酷無比戰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啊!就說你們都知道的上甘嶺大英雄黃繼光,何止這幾個呢?堵搶眼的英雄,說有幾百個、上千個都不算多!
隨后,王近山的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的那場殘酷而悲壯的戰斗——上甘嶺戰役。
1952年秋,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利特發動了所謂“攤牌行動”,他集中6萬兵力,對15軍駐防的上甘嶺地區發動了突然襲擊。對于上甘嶺的兩個小山頭,范弗利特再次展現了他賴以成名的彈藥量。
在敵人炮兵的猛轟之下,上甘嶺的山頭竟然被炸平了兩米,甚至連堅硬的花崗巖也被炸成粉末……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我軍所能依仗的,只有戰士們的血肉之軀。
在敵人的炮火中,15軍遭遇了驚人的傷亡。以45師為例,該師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連隊,21個步兵連的傷亡均超過了半數以上。有的連隊打得只剩下幾個人。
而黃繼光所在135團2營6連,也在攻打597.9高地的作戰中犧牲殆盡,僅剩包括黃繼光在內的5個人。
據黃繼光的戰友高晉文回憶,黃繼光犧牲于1952年10月19日。在高晉文的印象中,黃繼光是個活潑的小伙子,精力非常旺盛。
在犧牲的前一天,黃繼光還用干草幫助高晉文鋪床。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位21歲的棒小伙,卻在第二天犧牲在戰場。
當時,597.9高地上有個地堡,給我軍造成了巨大的犧牲。黃繼光帶領戰士吳三羊、蕭登良沖上了陣地。
在重度火力的攻打下,吳三羊不幸犧牲,蕭登良身負重傷,而黃繼光受傷也不輕。漸漸的,天快亮了。天一亮,就意味著美軍的飛機將飛臨高地。因此師長崔建功嘆了口氣道:
“看來今天又沒指望了。”
然而就在這時,黃繼光卻拖著已經流干鮮血的身體,撲向高地最后一個大地堡的槍眼。
黃繼光的指導員馮發慶看到這一切后,撕心裂肺呼喊著沖上陣地,拿著沖鋒槍往地堡內傾瀉了足足有100多發子彈。
此時的黃繼光早已犧牲,胸口有個海碗一般大的窟窿。
幸存的連長萬福來看到,黃繼光身上撲上地堡前所說的七處傷均沒有流血,甚至地堡上都沒有留下他的鮮血。
原來,黃繼光在撲在地堡上時,已經流干了鮮血。按照醫學理論,黃繼光早已犧牲了,他完全依靠意志力完成了這一驚天動地的壯舉。
然而在上甘嶺,僅僅只有一個堵搶眼的黃繼光嗎?答案是否定的。志愿軍老兵、曾兩次擔任敢死隊長的老英雄朱克曾回憶:
“趴在鐵絲網上,趴到槍眼上多得很,一群一群地爭著上,是無數個黃繼光啊!
在朱克的印象中,敢死隊是這樣打仗的。沖鋒的時候,戰士們都玩命地向上沖。遇到鐵絲網,馬上就把自己身體趴在鐵絲網上,讓后面的弟兄踩著自己的后背往前沖。
每一次,都有敢死隊員因堵搶眼而死,每一次都有趴鐵絲網的戰士被自己的戰友踩死。
如果遇到了地雷陣,敢死隊員就徑直往地上一滾。
朱克還說:
“我們排是加強的,編制是80幾個人,每天在陣地上都要死幾十個,有的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打著仗、打著仗,沒人了,打光了,后面再不斷地補充上來。
上面說要登記一下名字,但是在陣地上哪來的筆,你拿啥登記?再說了,我也不識字,結果差不多都沒登記。
我這當排長的,憑腦子能記住五個、七八個,多了咱就記不住了?陣地上堵搶眼的弟兄多得很,只是都沒留下名字。
是的,黃繼光的犧牲其實是上甘嶺諸多烈士的一個縮影。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英雌的名字、事跡都沒有留下,而他們的尸骨,卻被永遠的留在了異國他鄉......
這場戰事結束多年后,一個叫赫姆斯的美國軍史學家,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作為一群無神論者,中國士兵為何能“置生死于度外”,竟然敢穿越極為密集猛烈的炮火——甚至自己一方的掩護炮火,沖進戰壕與“聯合國軍”肉搏。
對此,赫姆斯做出了自己的推測:
“一些戰場觀察家們認為這可能是他們服用藥物的結果。”
在西方人眼里,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志愿軍為何如此勇猛。然而這個觀點在我們看來,只能說是一個笑話。
我們的軍隊缺衣少食,一把炒面一把雪。而在上甘嶺,戰士們別說是藥了,即使是水也喝不上。吃藥,實在太奢華了,我們的戰士根本享受不起。
況且,有什么藥能夠讓黃繼光撲向槍眼,又有什么藥能讓邱少云任由烈火在自己身上肆虐呢?
70年前,美國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不僅僅只是原子彈。所以,美國自恃強大,無視我們的再三警告。
他們有棉衣,有高熱量食物,我們沒有。但是,我們有凍僵后化作冰雕也要保持戰斗姿態的決心!
他們有飛機,有扔不完的炸彈,我們沒有。但是,我們有把山頭炸低兩米也不能迫使我們后退半步的信念!
究竟是什么?讓志愿軍的勇士有如此的決心與信念,對此戰斗英雄王合良老人回答:
“到了朝鮮,我走了一晚上,沒有看見過一所房子,就是看到一座城市也是光禿禿的,沒有一處完整的房子。90歲的老奶奶沒有房子住,連吃的都沒有。昨天給我們送野菜的朝鮮少年,第二天就死于轟炸。我在想,這個戰爭要是敗在我們祖國,我們祖國不也得和朝鮮一樣?要是擺在我們西南,那么西南人民不也同樣要牛馬不如、尸骨不存?”
人在朝鮮,但身后就是祖國,就是親人。
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不僅是為了朝鮮人民而戰,同時也是為了國家,為了保衛同胞、人民和家人而戰!
而這,正是他們流血犧牲、勇猛無畏的力量源泉。
70多年前,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爭相入伍奔赴朝鮮;
70多年前,“多打一粒糧食”、“多產一支棉紗”、“多造一個零件”是口號更是行動自覺;
70多年前,你捐一個銅板,我拿一件東西,點點滴滴匯聚成了中華民族的洪荒之力!
這股力量,發源于家國情懷,磅礴奔騰!
就是這股力量,最終讓我們知道,“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
時光荏苒,70多年過去了,朝鮮戰場的硝煙早已散盡,許多志愿軍老戰士都已經作古。
但是他們的豐功偉績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無論是那些有名字還是沒名字的英雄,都必然成為不滅的英靈,世世代代保佑著我們的中華。
70年過去了,可是,當初先輩們跨過鴨綠江所展現的那種精神依舊令人心潮激蕩。
中國人不會向強權霸凌低頭屈服!70年前如此,70年后也是如此。
如今,黃繼光所在的連隊已經被命名為“黃繼光連”。每天早晨,所有的戰士都要用最響亮的聲音喊出一個名字——黃繼光。
英雄雖已逝去,但他們,絕不會遠離!
90小花文學社:周已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