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戰爭,在新中國五大對外戰爭中,雖然規模不是最大,持續時間不是最長,但卻有著相當巨大的意義,尤其是對印度而言,此戰成為其刻骨銘心的存在,這是以至于今日的印度依然將“我們已經不是62年的印度”掛在嘴邊,“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丑態洋相百出。
而指揮這場戰爭的前線總指揮,是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中將。
作為一個從井岡山走出的將軍,張國華戎馬一生,縱橫南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在解放軍風卷殘云地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性時刻,張國華又帶領著從渡江戰役一路挺進大西南的第二野戰軍第18軍,開啟了進軍雪域高原的偉大征程。
按照毛主席的設想,進軍西藏的最早方向選定在西北,但由于西藏國際地位極其重要,其中新疆和青海向西藏進軍又存在很大困難,更重要的是印度等境外勢力對西藏虎視眈眈,并煽動西藏當局在1949年7月驅逐國民黨駐藏辦事處,這堅定了毛主席出兵西藏的決心。
1950年1月2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主席決定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持進軍西藏事宜,隨后西南軍政委員會在1月7日將任務交給了18軍軍長張國華,進藏主力為第18軍副第14軍1個團,西北軍區則奉命以第1、2軍組成騎兵支隊和獨立騎兵師,從青海和新疆兩個方向予以策應。
此舉令印度大為光火,作為被英國殖民了200多年的國家,印度從來對被殖民史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開國總理尼赫魯不僅以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更是將英國在西藏非法攫取的權益算盤繼承。
這是新中國絕不允許的,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就確定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原則,不承認外國勢力在中國境內的一切非法權益,印度在西藏的所謂權益也自然不能免俗。
但作為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印度天生有著目空一切的迷之自信,對于新中國的抗議,尼赫魯非但置若罔聞,還為了扭轉被青藏高原壓制的尷尬局面,將整個青藏高原納入所謂的“大印度聯邦”中。
所以,18軍進軍西藏這種打破西藏現狀的局面,自然讓尼赫魯上躥下跳。
不過,解放軍的正義之舉,絕不是尼赫魯螳臂當車的拙劣伎倆能夠阻擋的。所以盡管印度不斷在國際社會顛倒黑白,甚至給西藏當局提供武器援助,甚至拉攏宗教人士,但都無濟于事,尤其是1950年昌都戰役結束后,西藏門戶大開,西藏解放已成定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雖然依然嘴硬,甚至不自量力地以新中國難以重返聯合國做要挾,但隨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尼赫魯的齷齪計劃也最終破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尼赫魯開始退而求其次,轉而尋求蠶食邊界。
雖然我們習慣將印度也稱作文明古國,但地球人知道印度的所謂古文明不過是千百年來不斷被外來入侵者殖民的屈辱歷史,根本不具備文明古國的意味。
而這也意味著自古以來我國的西南邊界,都是中原王朝的傳統疆域,直到英國殖民者殖民南亞次大陸后,才隨著不斷向北擴張,將近代邊界概念引入進來。
而英國的第一個邊界成果,就是非法炮制的“麥克馬洪線”。
印度繼承英國衣缽后,當然將英國的所謂成果“照單全收”。而且因我國參與抗美援朝以及守備東南的掣肘,印度在邊界不斷趁火打劫、其野心也越來越膨脹,甚至將蠶食土地的哨所建在我軍哨所后方,其氣焰不是一般的囂張。
面對印度咄咄逼人的姿態,出于睦鄰友好的原則,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但這樣的妥協被尼赫魯看作是我國的軟弱可欺,所以印度的回應更加變本加厲。
而1959年發生在西藏的事件,逐漸改變了中印關系的走向。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處理,西藏殘留的農奴制度被徹底廢除,我們對西藏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對邊境的管控更加強化。
這也意味著印度勾結西藏農牧主的企圖也被徹底粉碎,雙方在邊境的對峙也迅速升級。
1959年8月25日,“朗久”事件爆發,印軍一死一傷,隨即開始在國際社會顛倒黑白,大肆污蔑我國侵略,隨即美英等西方國家紛紛表態支持印度,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也被迷惑,而蘇聯也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印度指責中國,我國的國際環境越來越惡化。
1959年10月21日,印軍再度非法越境,與我軍在空喀山口遭遇,經過激烈戰斗,70多人的侵略軍被打死9人,打傷3人,俘虜7人,而13人的解放軍部隊僅傷亡1人。
面對沖突不斷加劇的局面,周總理再度致函尼赫魯,建議雙方的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并停止巡邏。隨后我軍單方面后撤20公里,但印軍狗皮膏藥一樣卻得寸進尺,這讓我軍忍無可忍。
作為一個有著上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我國對喪權失地有著深入骨髓的敏感,是絕不允許敵人踐踏的存在,尤其在1953年擊敗聯合國軍,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后,我國更有資格和底氣對侵犯我國權益的侵略行為說“不”,這也是中蘇關系在50年代后期一落千丈甚至反目成仇的重要因素。
可惜尼赫魯不懂,印度人民更不懂。作為沒有經歷革命的脫胎換骨就匆忙拼湊的國家,印度表面上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內心卻是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好斗基因,這讓印度從自立門戶的那一刻開始就始終充滿著難以名狀的矛盾和糾結中。
而這種沒有經歷過列強吊打的國家,也從來不會理解大國折戟朝鮮的心酸和恐懼。所以尼赫魯無知者無畏,在我國不斷的退讓中得寸進尺。
1961年,印度成功主持召開不結盟大會,儼然成為第三世界領袖;同年更是在果阿事件中泰山壓頂般趕走葡萄牙殖民者,這讓志得意滿的尼赫魯更加目空一切,堅定了武力解決中印沖突的決心。
而毛主席在想了十多天仍不知尼赫魯為何要來搞我們后,也終于下定了“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的決心。
事實上早在1959年9月,中央軍委就成立了戰略小組,并任命劉伯承為組長,徐向前為副組長。
在擔任戰略小組組長期間,劉伯承主持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就是對印反擊戰。
1962年5月,劉伯承預見中印邊境沖突,勢必發展成為一場相當規模的邊境戰爭,所以最擔心后勤問題的劉伯承進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并多次向中央提出詳盡意見,制定了“夜行曉襲,出其不意,集中優勢兵力擊毀敵人要害,將全部文章作在‘速戰速決’上”的方針,為毛主席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負責一線對印作戰的,是劉伯承的老部下張國華。鑒于上次和南亞次大陸交手還是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所以缺乏當下對印作戰經驗的毛主席,制定的對印作戰目標相對“保守”。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擦槍走火后,在內地養病的張國華回到拉薩,成立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統一指揮前線作戰。
制定首戰方案時,軍委最初的計劃是殲滅印軍一個營,而張國華在充分了解情況并深入分析后提出殲滅印軍一個王牌旅的建議。
方案上報后,有人感覺太過冒險,畢竟印軍不僅有著相當的戰斗力,并且有著美英等其他國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西藏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高寒作戰比平原困難數倍,想要一口吃掉印軍一個旅談何容易?
但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批準了張國華的建議。在毛主席看來,對印作戰固然困難重重,但如果不能把印度打疼,麻煩會無窮無盡,所以本著“畢其功于一役”、“一仗打出十年和平”的思想,毛主席肯定并支持張國華的主張并表示“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這給了張國華巨大的支持,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張國華在制定作戰計劃時,都會進行一次沙盤推演,將可能的情況都考慮進去。對印作戰也不例外,在陰暗潮濕的地堡里,張國華頂著感冒發燒,與參謀人員一起分析敵我態勢,甚至吸著氧氣指揮作戰。可以說,在和印軍短兵相接前,張國華已經把仗“打了一遍”。
但張國華還是百密一疏,畢竟仗能不能打好,除了看天時、地利,還要看“人和”,而“人和”不僅包括我方指戰員和后勤保障人員的密切協作,更需要敵人的密切配合。
但在“人類輕步兵巔峰”面前,印度或許是“太配合”了。
在戰前張國華向毛主席的匯報中,將印軍戰斗力定于僅次于國民黨王牌部隊,畢竟除了有蕩平果阿的風卷殘云,印度軍隊在二戰之前追隨英軍南征北戰,除參與侵華戰爭并火燒圓明園,二戰期間更是戰斗在東南亞和北非等地,與德日法西斯進行了殊死搏斗,可以說戰斗力不得而知,但戰斗經驗卻相當豐富。
而這樣的軍隊,張國華是不能輕視的。但事實證明,這是張國華唯一能高看印度的一次,因為一開戰,印軍就一觸即潰了。
10月19日傍晚,解放軍在克節朗河北岸進入陣地,隨后借夜色掩護穿插到敵人后方。由于印軍第7旅配置前重后輕、兩翼薄弱且缺乏縱深,所以面對從后方從天而降的解放軍,這支精銳部隊很快被全殲,僅一天時間就被消滅2000多人,旅長達維爾準將也被俘虜。
事實證明,再身經百戰的軍隊,遇到無能的指揮官,只能是“將熊熊一窩”,況且即使英軍也打不贏解放軍,所以印軍的慘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印軍被迎頭痛擊后,我國再度提出重開談判的建議,但急火攻心的尼赫魯不甘心一敗涂地的尷尬結局。再加上美國總統肯尼迪雪中送炭般提供了10億美元的軍火援助,西方國家如以色列也紛紛慷慨解囊,更重要的是連蘇聯也不遺余力地為尼赫魯搖旗吶喊,這讓尼赫魯想當然地認為:此前的失利只是個意外,印軍只是打開的方式不對,在“得道多助”的情況下,勝利一定屬于印度人!
然后,尼赫魯叫囂要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要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把中國人統統趕走。
然后,世界人民在南亞看到了比非洲角馬遷徙還壯觀的奇觀。
作為宗主國的英國,媒體毫不掩飾對印度軍隊的嘲諷和奚落,國際社會更是再度瞠目結舌。
經歷了第一次“誤判”,我軍猛然發現,所謂的印度精銳,竟然連國民黨的二流部隊都算不上,所以打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根據印軍東線“銅頭、蜥尾、背緊、腹松”的一字長蛇陣防御特點,中央戰略小組組長劉伯承制定了“打頭、擊背、剖腹、切尾”的策略,而后西藏邊防部隊采取鉗制正面,夾擊兩翼和迂回腹背的戰術,一舉形成了對印軍的合圍態勢。
尼赫魯和幕僚們在國會緊張等待著印軍的捷報,但等來了印軍跑得比獵豹還快的喪報,首都新德里陷入一片哀嚎,亡國氣氛彌漫全國,解放軍兵臨城下的造謠甚囂塵上,權貴富豪紛紛做好了卷鋪蓋逃亡的準備。
盡管中央軍委一再告誡一線官兵切勿輕敵,但印軍的表現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尤其出現了龐國興3人戰斗小組追擊印軍一個營的奇觀,戰爭呈現一邊倒的局面,被西方媒體稱之為“小刀切黃油的戰爭”。而龐國興更是留下了那句威懾敵膽的話:“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英雄氣概一覽無余。
此時正是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尼赫魯的接連敗績也吸引了國際社會的目光,但卻讓尼赫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為避免亡國的尷尬命運,尼赫魯公然撕下了不結盟的偽裝,匆忙向美國求援,于是肯尼迪派遣航母艦隊向孟加拉灣挺進。
而就在尼赫魯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刻,我國卻突然宣布從1962年11月21日全線停火,并從12月1日開始單方面撤軍。
隨后,我軍將俘虜印軍全部釋放,繳獲武器也擦拭后全部歸還。我軍的仁義之舉,再度讓尼赫魯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只不過,尼赫魯卻很快讀出了所謂的羞辱意味。
整個對印戰爭期間,我軍共殲滅印軍三個旅,斃敵4885人,俘敵3968人,此戰徹底將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
而經過此戰的洗禮,尼赫魯開國總理的光環也黯然失色,隨后,印度國會破天荒地對尼赫魯提出了不信任案,尼赫魯在中風不久黯然離世,對印戰爭也讓尼赫魯徹底晚節不保。
1963年2月19日,張國華到北京向中央軍委匯報中印戰爭情況,并總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為實事求是的將領,張國華雖然對印度士兵敢拼刺刀的精神給予充分肯定,給足了印軍面子,但這掩蓋不了印軍不堪一擊的尷尬現實。
而因為戰后我軍基本占據了邊界所有制高點,對印度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所以這場戰爭也實現了毛主席“一仗打出十年和平”的目標。
雖然時至今日印度依然在上躥下跳,但根本撼動不了50多年前就奠定的邊界格局,印度也注定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國。
作者:靜夜史 來源:靜夜史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